中小学校长可持续成长规律、影响因素与对策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可持续论文,对策论文,校长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小康社会等都对校长提出了可持续成长的要求与应对策略的问题。事实上,在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看是否具有一批可持续成长的中小学校长。然而,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教育管理、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师资队伍与生源现状等存在较大的区域性差异。这种差异决定欠发达地区校长队伍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寻找适合自身条件与特点的校长可持续成长规律与应对策略,以全面推进农村素质教育的实施。可是,已有的校长成长理论是以典型校长为例,以城市中小学为背景提出的,只集中在成功校长成长规律、校长素质、校长成长规律与培训的研究上,没有涉及欠发达地区校长可持续成长与应对策略问题,无法满足校长需要可持续成长理论指导的要求,无法解决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也需要以校长可持续成长理论为指导的问题。为此,本文对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长可持续成长内在规律、影响因素与对策进行分析研究,以解决校长可持续成长中的一些问题。
一、中小学校长可持续成长周期及其互动性规律的分析
在分析校长可持续成长周期及其互动的规律性关系时,我们将其限定在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校长。欠发达地区就是界于发达地区与贫穷地区之间的地区。欠发达是指在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教育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和发达地区比较相对地落后但不贫穷,处于正在开发、利用和发展初期的一种综合的社会发展状态。为此,笔者选择了广东省肇庆市、云浮市两个欠发达地区,对两地区“八五”和“九五”校长岗位培训与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35%的校长持证“下岗”,相当数量的校长未达到适应期或称职期而过早被淘汰“出局”,90%的校长几乎难以达到成熟期,直接影响了校长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影响了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而且,这些“下岗出局”的校长都是在30岁到40岁之间,而任职时间往往在2年到4年之间。出现了任职时间早、在职时间短、成长周期短的特点。我们说的“成长周期”是指校长从职业预备期、适应期、称职期、到成熟期的完整过程,是一个成长速度和生命周期长短的整合过程,但有些校长往往因各种内部或外部的原因而不能走完这个过程。所谓“成长周期短”是:一是指校长成为“名校长”达到成熟期的时间不需要10多年,已经缩短到5年左右;二是指校长不能自然地持续成长到优秀期或成熟期,出现停滞不前或者提前“出局”现象。这和以前提出的“校长任职起点晚,成长周期长”[1]的研究结论不一致。为此,我们提出了校长成长周期与什么相关的问题。我们知道,生命周期理论早于1966年由卡曼(A·k·karman)创立,后来荷西和布兰恰(Hersey & Blanchard)于1976年发展了这一理论。这个理论的背景取自于二维模式中的“四分图”,同时吸收了阿吉里斯(Argyris)的成熟——不成熟理论。根据当前校长成长的现象和这一理论分析,我们认为校长的成长周期是有长短之分的,校长成长周期与校长成熟度、教师成熟度、校长领导方式、校长工作行为、校长关系行为、学校管理周期等六个方面相关,并有明显的时代性、阶段性和区域性,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具有一定的互动的规律性关系。具体地说:
1、校长成长周期与校长成熟度、教师成熟度有密切的相关性。所谓成熟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是对一定的知识、技能和倾向的要求,是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自己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我们所说的成熟度是既指校长、教师在动机、行为倾向方面的成熟程度与水平,也包括校长、教师在掌握知识、技能、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自己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方面的成熟程度与水平。首先是校长成长周期的快慢长短与校长成熟度相关,当校长在准备期和适应期时属于不完全成熟状态,即低成熟度,校长通常采用命令式的领导方式和不成熟的动机和行为,结果必然减低校长成长速度、缩短校长生命周期;当校长处于称职期时,属于中等水平的成熟度,校长多采用说服式的领导方式,结果同样会减低校长成长速度、缩短校长生命周期,反过来严重阻滞校长自身的成熟;当校长处于优秀期即安全成熟期时,校长处于高成熟度水平,多采用参与式,甚至授权的领导方式和成熟的动机与行为,然而在采用授权的领导方式时,校长的成熟度会发生衰退性裂变,使校长裂变为专家型校长或裂变为衰退型或保守型校长,前者的生命周期将会延长,而后者的生命周期将会提前结束。其次,校长成长周期的快慢长短与教师成熟度相关。教师处于低水平成熟度时,对于低水平成熟度的校长会有利于延长成长周期,但对于高水平成熟度的校长可能危及成长周期的延伸。相反,教师处于高水平成熟度时,对于低水平成熟度的校长可能会危及其成长周期的延伸,但对于高水平成熟度的校长即有利延长生命周期。第三,校长成长周期与校长成熟度和教师成熟度的发展进度相关。校长成熟度和教师成熟度的进度相吻合,方向一致时,校长的成长速度会加快、生命周期会延长;若校长成熟度低,教师成熟度高,或者相反,都会影响校长的成长速度和生命周期。
2、校长的领导方式对校长的成长周期有重大影响。校长的领导方式包括命令式、说服式、参与式和授权式四种,与之相适应的成长阶段是适应期、称职期、优秀期或成熟期。当领导方式与成长阶段相适应时,校长成长成熟就快、生命周期会延长;若领导方式与校长成熟进度不匹配,即会延长成长成熟时间,甚至缩短生命周期。
3、校长的关系行为、工作行为也与校长成长周期相关。工作行为表明校长用单向沟通的程式向教师说明问题、分配和完成任务;关系行为表明校长用双向的沟通程式,用心理培育和社会情感激励等人本的方法关心教师、指导教师完成工作任务。若校长在相应的成长期没有采用与之顺应的关系行为和工作行为,就会影响校长的成长成熟速度、危及校长生命周期的延伸;相反,就会加快校长的成长成熟速度、延长校长生命周期。所以,校长在不同成长期,应当采用与之相应的关系行为和工作行为。
4、此外,校长的成长周期与学校管理的周期性发展规律有关系。学校管理的发展周期包括了创业、规范、个性、成熟等四个发展阶段,大约需要12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这和校长的成长周期基本一致。学校管理的周期性发展规律实际上就是校长逐步走向成熟、素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的过程[2]。所以,若校长的成长周期与学校管理周期相一致,校长的成熟就快、生命周期就长,否则就晚、就短。
5、所以,真正保证校长生命周期持续延伸,必须将校长成熟度、教师成熟度、关系行为、工作行为、领导方式、学校管理周期等六者有机地合乎规律地组合好。若校长没有正确地运用好这六种互动的规律性关系,正确地处理好成长中的问题,校长的生命周期就会缩短,达不到成熟,因而“下岗出局”也就成为必然了。
上述六种内在的规律性关系可以从图1看出。
二、影响中小学校长可持续成长的因素分析
从目前我们掌握的材料看,在影响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长可持续成长的因素中,校长交往与发展因素的分量比较重。阿德福在其成长理论,即ERG理论中也提出,人的成长分三个层次,即生存(与生理需要和物质幸福有关)、交往(重视人际关系的满足)、发展(对个人继续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可见,中小学校长可持续成长实际上是一个校长生存、交往与发展的问题。那么,具体地说,影响中小学校长可持续生存、交往与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呢?
(一)影响校长可持续生存、交往与发展的内在因素
1、生理因素。一个人的生理因素可能是形成领导品质的中心,包括年龄、身高、体重、容貌、体格、风度等。在我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这些生理因素对校长可持续生存、交往与发展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2、心理因素。在心理因素中,能力或智力对校长可持续成长的影响力最大。此外,兴趣、性格、成熟的情绪、领导欲望、影响力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领导特质(品质与个性)。近年很多研究表明,领导特质对校长的可持续成长有一定作用。以下特质在领导领域中应当是肯定的:高超的智力,情绪上的成熟,激励能力,解决问题的技能,有领导欲望,有影响力,有责任感。我国学者徐联仓认为校长应有如下特质: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确定正确目标并忠诚地为之奋斗;知人善任,任人为贤,能调动积极性;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起榜样作用;廉洁奉公;善于总结经验,多请教,善于调整指导;依法办事,工作有透明度。冯永熙在“成功校长的实证研究”中亦指出,成功校长的领导特质是:对工作有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进取精神;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和积极的开拓精神;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的思考能力;有很强的人格魅力;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有把握成功机遇的能力;有良好的外部条件[3]。
4、领导技能。埃克(Robert Eoker)指出:“校长的领导技能对学校的改革行动是至关重要的。”[4]对校长的可持续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加德纳(John Gardner)指出当代校长的领导技能是:达成共识;完成任务所需的网络化;行使非权限范围内的权力;适时采用领导策略,如明确授权,达成共同文化观,施加压力与给予支持并存。1982-1983年美国“蓝缓带学校方案”的调查指出成功学校的校长应有以下11种领导技能:沟通技能20%;教学领导技能18%;共同决策技能10%;学校经营技能10%;激励动机10%;运用现代技术的技能8%;辩护技能7%;达成共识技能6%;发展积极学校氛围的技能4%;灵活创新思维的技能3%;其它(进行继续教育、养成坚强的性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4%[4]。
5、人际关系与和群倾向。目前,“下岗出局”的校长有60%皆因人际关系与和群倾向因素的影响。人际关系最重要的特点是以有情感为基础的,是在社会生活交往与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直接与个体及其社会行为相联系的心理问题。以其相应认同,情感相容,行为近似而产生人际吸引力与合作交往。此外,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群体动力学,研究了和群倾向,这使我们认为校长的和群倾向对校长影响力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6、生活意义与价值认知。生活意义与价值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长成长生命周期和校长的成熟度。人总有成功追求的欲望,这正是生活意义之所在。而价值认知决定生活是否具有意义。领导价值认知包括人性价值认知、文化价值认知、经济价值认知、教育价值认知[5]。当然、还应当包括发展价值认知。这些都对校长成长有导向性影响。
图1 校长成长周期内在规律性关系图
7、成熟与学识。成熟不仅仅指机体和生理上的顺应行为,还指个体遗传素质与环境影响,社会交往与实践相互交互作用而产生的顺应环境的行为,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学识指人的学习和见识,是人在生活中获得个体行为体验的过程。个体适应顺应社会生活、工作必须重视两种最基本的学习活动:一是学习与他人和社会交往,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二是学习操作处理各种信息,学会做出适当正确的反应。
8、经验。经验包括校长任职前的教学教育经验、教育教学行政经验、非教育教学经验。校长的发展是不是短暂的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校长个人的教育与行政经验的积累。校长的生存与发展来自对各种工作的参与、了解、熟悉、把握;来自在各种岗位上的教育与行政管理经验的积累;来自工作实践和不断的理论与学术的学习提升。它们的有机结合是校长职业成熟的必然途径,也是延长校长生命周期的关键因素。
(二)影响校长可持续生存、交往与发展的外部因素
校长要顺利健康持续地成长还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的支持。因此,如下外部因素是值得重视的。
1、社会环境,包括独立自主的办学环境,宽松的社会环境。前者包括人口、文化、经济状况、政治法规、社会氛围、地理位置、技术力量、社会组织结构、领导体制、政府行为等环境,后者包含校内的结构、文化、资源。资源包含物质资源、财力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时间资源、信息资源、成功机遇资源、自然环境资源等。但是,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来看,相对独立自主的办学环境,宽松的社会环境比较缺乏,不但妨碍了学校的发展,也妨碍了校长可持续成长。
2、教育主管部门及其领导的工作行为和态度。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意志主要是通过它们的领导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来体现。政府主管教育的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工作行为和态度,主要体现在教育价值取向、决策水平、支持程度、情感倾向、工作作风、工作方式、领导艺术等上面,它们的好坏对校长能否获得可持续成长影响很大,尤其是对欠发达地区的一般中小学校长的成长影响更大。
3、校长成长机制,主要包括管理机制和培训机制。目前,我国校长可持续成长机制是不够完善的,甚至还没有科学地建立起来,严重地制约了中小学校长的健康成长。从目前看,我国校长成长机制主要有选拔任用、检查监督、考核评价、培训等机制。而科学地看,有利于中小学校长可持续成长的机制应当包括政策法律、目标管理、选拔任用、监督制约、民主决策、考核评估、社会参与、权益保障、激励等校长管理机制和校长培训、校长需求等机制共同组成。
4、学校内部环境。在学校,组织结构、教师的资源状况与成长水平、学校领导班子的团队精神与成熟程度、领导与师生的人际关系、办学物质条件、技术力量、校园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财力资源、学生资源、学生家长资源、信息资源、内部管理体制、办学历史等对校长可持续成长有着重要的条件性影响。
5、社区环境。学校所在的社区,与学校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信息、物质、人员的沟通、交换与交往,社区的思潮风气、文化习俗、民族构成、成员构成、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生产行为、就业状况、资源状况、家长的教育需求与价值取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与社区各方面对教育和学校的态度,都会对学校产生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中小学校长的可持续成长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在有社会主动参与学校管理与教育行为的社区甚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影响校长可持续生存、交往与发展的内外部因素之间的互动作用
通过对影响校长可持续成长的内、外部因素的分析看到,影响校长可持续成长的根源来自内部,内部因素起决定作用,而来自外部的因素也起主导和制约作用。此外,内、外部因素之间的互动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有一些因素在沟通内、外部因素方面是起互动作用的。从目前的调查研究看,起互动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公共理念、公关策划与实施能力、学校形象与声誉、社会变革与教育改革带来的压力、身心健康、角色认知、时间管理、人际关系。缺少这些因素或者这些因素的组合不和谐就不能发挥内、外部因素的互动作用,校长的可持续成长也会受到影响。
可见,影响校长可持续成长的内、外部因素和内、外部互动作用三方面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也使我们认识到校长可持续成长是一种专业发展过程,是在为基础教育献身的责任感的支配下,遵循规律,带动群体,顺应社会需要,进行创造性办学,把学校办成体现时代精神又富有个性,并获得显著成效的过程,又是一种自我成长的社会成熟过程;也看到校长的可持续成长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与问题,也只有在解决这些困难与问题的过程中才会持续成长、走向成熟。
三、增进和改善中小学校长可持续成长对策的分析
如何促使校长健康成长、可持续发展是每位校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理论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仅从中小学校长本身的角度提出增进、改善、校长自身成长过程的应对策略。
(一)正确认知校长面临的困境与难题,顺应社会现实,调适好校长自身的社会角色,积极进行自身成长的投入
1、校长的角色复杂多变、定位困难
校长的角色冲突总是挥之不去的,表现为:(1)不同的角色期望引起的冲突,如指挥者、带头人、协调者、联络官、生活者。(2)承担多种角色带来的角色冲突与压力;(3)各种角色行为规范引发的角色冲突,如指导性、育人性、示范性、学术性、普通人性等。因此,校长应当选择对学校和个人发展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角色,抓大放小,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调适好校长的社会角色。
2、校长的忧患感(危机性)日益加重
由于社会激变、教育体制改革和校长选拔任用办法的不断更新,也由于学校办学日益见难,校长的生存与发展的忧患意识日益加深,表现为:(1)职位变换快,轮岗下岗快,不稳定性大;(2)岗前培训与持证上岗得不到落实,非法上岗严重;(3)校长待遇不高但责任重大,待遇与责任不相符;(4)政府人为的干预行为居多;(5)校长专业管理能力底蕴不厚,管理难上水平上台阶;(6)社会和家长对校长的期望与认同偏差大。(6)校长的提拔任用与专业成长规律不符,缺乏科学依据;(7)校长投入自身成长的风险大。因此,校长要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水平,积极进行自身成长的投入,学会自我心理辅导,提高心理素质,变忧患感为动力源。
(二)积极构建成功校长的角色认知模式
角色是在社会上负责某些职责的人所期望的和他们所表现的社会行为。成功校长的角色是可持续成长的校长角色。美国的学者认为,美国当代中学校长的角色主要有六种:学校事务管理者(Manager);教育教学领导者(Instructional);学校纪律维持者(Disciplinarian);人际关系的促进者(Patilitator of Human);变革的代理人(Chaye Agtnt);调解冲突的人员(Conflict Meditor)[6]。在我国,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现代社会发展不平衡性,以及社会结构和学校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校长角色的多元化。我国的校长既是学校法人代表,又是教育教学行政的最高负责人。因此,我们可以把校长角色说成:教育政策执行者、学校发展方向的指导者、学校经营管理者、师生行为的示范者、学术创新带头者、人际关系协调者、公共关系策划与实施者。可见,校长应当依据对成功校长的角色认知去规范和创新自己的管理行为。
(三)严格遵循和正确运用校长成长生命周期规律,不断充实自身,提升自我整体素养
如何提高校长自身的整体素质呢?我们必须严格遵循和正确运用校长成长生命周期规律,增强校长意识,提高自身素养;重视个性修养,改善气质结构;树立成功欲望,摆脱习俗干扰;高屋建瓴,实施正确领导;善于自我调适,摆正多重关系;完善言行规范,重视仪表仪容。
(四)努力使校长自身成为教学研究者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研究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它终究会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因素或障碍因素。大凡有成就的校长,没有一个不重视和精通教学的,没有一个不是教学研究者的。校长本人教学研究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本人的学科教学质量,且会影响学校教学成果的增加,氛围的形成,队伍的扩大等。因而校长要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五)校长要善于分析自身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正确地把握好成长、发展的机遇
校长把握着学校成功的契机也就把握了自己发展的机遇。校长在把握机遇上要注意:及时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把握机遇,利用机遇;提高教育质量,实施公共行为,搞好公共宣传,为抓住机遇做好积累准备;通过挖掘学校优势,变劣势为比较优势,增创特色优势,营造成长与发展的机遇。
总而言之,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长可持续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在其内部存在六种规律性关系,而影响校长可持续成长的因素有内部、外部和内、外部互动作用这三个方面。因而,校长要根据内、外部影响因素,发挥内、外部互动作用,正确运用校长可持续成长规律,不断增进、改善、完善自身的成长过程,使自身生命周期延长,达到成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