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不断遭受着严峻的挑战,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伯恩斯坦修正主义,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泛滥,让马克思主义在千锤百炼中也依旧散发出真理的光芒。探析两次世纪之交时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时代背景,与各种思潮相斗争的情况,并从中总结经验。借以问题为导向,探讨了“两个必然”的科学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指导意义,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世纪之交;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20世纪末21世纪初是马克思主义经历的两次命运考验的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相互斗争,从而战胜了来自资本主义的诋毁,散发出新世纪的光辉。从两次世纪之交中把握马克思主义永远鲜活的基本原理,以时代眼光来看待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尤其重要,这为我们在21世纪新的全球时代洞察马克思主义发展,探寻其发展方向,提供历史的逻辑路径和理论基础。在此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在世纪之交时面临的时代考验为历史线索,总结其中可供借鉴的经验,探寻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东西,以掌握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展开路径。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
19末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时代发生重大转折,这一期间,垄断组织的出现,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由无政府状态已演变为“有组织”状态的表象,进而使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好像已成为一种“过时论”。其次,垄断资产阶级妄图以高工资收买工人阶级中的上层分子,以造成“分裂工人、加强工人中间的机会主义、造成工人运动在一段时间内腐化的这种趋势”。[1]此外,使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想,逐渐在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内部流行开来。这也正是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产生的深层次原因。1895年恩格斯逝世之后,伯恩斯坦有意识地纂改和“修正”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构成部分进行众多“修正”。哲学方面,伯恩施坦企图用新康德主义代替马克思主义,号召“回到康德去”。政治经济学方面,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诋毁、责难,主张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缺乏现实可行性,妄想从根源上驳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科学社会主义方面,主要表现在他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背离,对社会主义目标和特征的歪曲等。总之,修正主义表面上假借马克思主义名号,实际推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的考验
20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经历一系列惨痛遭遇,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使得资本主义制度根基动摇。50年代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契机,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欧、亚洲和拉丁美洲越来越多地出现社会主义国家。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挫折,马克思主义受到极大冲击,一时间,不少的人慢慢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质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已经灭亡”、“共产主义已经死亡”等荒谬的标题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同时,在社会主义各国内部出现了人们信仰上的危机,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渺茫论”也开始浮现出来。在这期间,马克思主义主要受到两股思潮的挑战,即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它们都不承认马克思主义,主张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如新自由主义公开强调全盘西化,而民主社会主义则在社会主义旗号掩盖下号召资本主义化;新自由主义是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主义思潮,其目的是推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实现和平演变;民主社会主义不承认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驳斥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对暴力革命实现社会变革,在“民主”的掩饰下,推行资本主义制度。
三、从经验中探析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
回顾历史,反思两次世纪之交时马克思主义面对的问题,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从而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两个必然”的科学性
无论是哪一次世纪之交的斗争中,敌对势力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诋毁,妄图借此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将持续存在,共产主义终将是渺茫没有希望的。时至今日,仍旧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表示怀疑,对“两个必然”的真理性表示质疑。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资本进行了创新,使得资本主义似乎会长期存在,并且终将战胜社会主义。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资本是被马克思、恩格斯宣告会“被炸毁”、“被丧钟敲响”,而今资本仍旧存在,这就为宣扬马克思过时提供了借口,因此,需要明晰21世纪的资本实质。21世纪的资本通过各种福利制度来迷惑其他阶层,企图掩盖资本内部矛盾。但是,根据实践唯物主义理论,在资本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可见表现为三个环节——自我扩张、自我否定和自我扬弃,三个阶段的顺序性表明资本只是暂时性地缓和表明上的矛盾,无法真正解决其本质矛盾。因此,21世纪将是资本主义灭亡、共产主义胜利的世纪,马克思的“两个必然”也必然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将再次得到彰显。
(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从两次世纪之交的经验来看,关键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与实践创新互动,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再次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理论上来讲,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是必须要永远继承和坚持的;从实践来看,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运动的发展是不能停歇的,无论是违背理论还是远离实践,马克思主义都终将会走入歧途,到那时马克思主义可能就会真正被时代和人民所淘汰。然而21世纪所面临的问题越具复杂化,所以我们必须要以各国情况为参数,科学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一味地机械照搬。另外,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发展完善的科学体系,它并没有包含所有范围领域的理论真理,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在把握时代主题和任务的前提下,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分析、处理我们遇到的现实问题。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须处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之中,通过总结实践创新的经验,推动理论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3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卷,667页
[2]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北京.1993:291.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北京,1997:28-29.
[5]李百玲: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维度与建构路径[J]学习与探索.2018(5):16-20.
[6]逄锦聚.在坚持和发展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J].中国纪检监察.2018,(11):8-9.
[7]杨金海.深化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认识[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8,(3):25-28.
[8]轩传树、宋洁、叶福林、陈艳红、陈超.奋力开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J].红旗文稿.2018(9):8-10.
[9]梁树发、李德阳.发展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路径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3):33-43.
作者简介:王宁(1996.01-),女,重庆市忠县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论文作者:王宁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马克思主义论文; 世纪论文; 世纪之交论文; 马克思论文; 资本主义论文; 理论论文; 两次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