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现状及展望
孙 霞 陈丹璐 吴春盈
内容摘要: 在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国际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对象。论文既分析了国外基于个体心理与社会关系的跨文化适应研究,又探讨了国内整体与个案协同并进的跨文化适应研究。在对以往研究概述与评价的基础上,并结合中国国际学生的实际,论文提出从网络平台的使用这一维度对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进行探讨的可能性。
关键词: 国际学生 跨文化适应 研究综述 展望
一.基于个体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国外跨文化适应研究
对“跨文化适应”的理论研究兴起于20世纪初的美国,二战以后,国际学生逐渐成为西方研究跨文化适应的主要对象。雷德菲尔德、林顿、赫斯科维茨于1936年对“acculturation”作出经典定义:“由个体所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发生变化的现象。”[1]Kim认为,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动态的进程,其间交际个体通过对新的、不熟悉的或变化了的文化环境的重新定位,与这些环境建立或重新建立起相对稳定、互利和功能健全的关系”。[2]可以说,凭借综合国力与科研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西方一直占据着跨文化研究的主导地位。论文参考朱国辉研究中对国外跨文化适应成果的分类与论述,结合留学生相关的理论研究将其整理为以下三个方面。
根据涌流理论,当三个条件(挑战性-技巧平衡、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反馈)具备时,涌流体验产生。在口译的过程当中,译员的目标十分清晰,简而言之,即将听到的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使双方达到沟通的目标;另外,当译员在译时接受到及时的反馈(如观众的反应、演讲人的眼神等)同时认为自己的口译能力能够胜任要求的时候,理论上译员会进入涌流状态。
(一)基于留学生个体心理的研究
美国学者Oberg于1960年提出了“文化冲击”概念,认为这是一种“进入新文化后人们由于失去熟悉的社会交流信号或符号,对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症”,并概括了这一焦虑的生理反应,即“持续不断的身体上的疲劳感、长期的精神压力、对失去熟悉的食物和伙伴的不适、对东道国的反感、对自己价值观受到亵渎的不满、对自己角色身份混乱而感到的不舒服、对自己应付环境的无能感等”。[3]以此为基础,一批研究者围绕这一核心概念进行留学生文化适应困难与产生原因的探索,提出了“文化疲劳”、“角色冲击”等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理论成果。
在留学生个体心理随时间的纵向变化考察方面,以曲线假设与阶段模型为代表的研究成果颇丰。主要有:Lysgaard基于美国旅居者样本研究提出的U型曲线假设,将其心理适应过程划分为初始期(新鲜感与欢悦)、寂寞期(焦虑与寂寞)、复原期(适应)三阶段。[4]Oberg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跨文化适应四阶段模型,将其分为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和适应期,[5]完善了Lysgaard的曲线。此后,Gullahorn对已经历U型适应过程的国际学生回国后的心理展开进一步研究,认为其情感变化同样呈现出在东道国的U型特征并将整个历程整合为W型曲线假设。[6]
他患脑溢血的消息,是杂文家李志远打电话告诉我的。那年6月我在北京,曾前往医院看望。情况比原先估计得好些,讲话不方便,脑子是清楚的,右手也在恢复之中。第二次去看他,已经能够坐起来了。我以后没有再去过北京,也没有再见到张雨生,只是过一段给他打个电话,他能走路了,他能独自出去散步了,他能由夫人陪同外出,冬天去海南,夏天去北戴河了。但他的语言障碍一直未能排除。
(二)基于留学生社会关系的研究
以Bochner为代表的西方研究者提出了“国际学生朋友类型功能模型”,对旅居留学生的社交网络分布进行预测,并对其显著性大小以及所起功能展开实证考察,并得出其本国好友、东道国好友以及其他国家好友三类网络的显著性递减的规律及其分别在留学生学习生活中所起的文化来源、学业目标以及娱乐等作用。[7]具体而言,本国群体为国际学生的旅居生活提供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能够有效促进留学生在外生活的自尊自信,提升个人满足感与幸福指数;而与东道国群体的接触主要建立在学习或职业计划的目标达成之上,留学生通过旅居国的人脉资源能够获得较为充分的信息了解渠道以及文化融入机会,对其跨文化适应能力的提升帮助最为显著;而显著性最小的其他国家群体则主要起到留学生学习生活的辅助作用,在学习中提供同学之间的互助支持,在生活上形成与文化距离密切相关的跨文化交际,对进一步锻炼留学生异国学习与生活能力有一定帮助。此外,Ward与Kennedy的社会文化与心理适应具体过程的探析,[8][9]以及Searle与Ward基于这两个维度实证预测的研究提出的“文化认同”与“文化知识”影响因素等也为国际学生的社会关系与文化适应提供量化报告的支持。[10]
一位真正的大师,绝不可能是一日登顶,一夜成名。在登顶的这条漫漫长路里,有多少人知道这背后的磨砺和坚持?有多少人有机会亲身体验过这个孤独的旅程?而登顶之后的这一年,他又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14]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三)基于留学生适应策略的研究
留学生适应策略方向的主要成果以加拿大跨文化心理学家Berry的“文化适应双维度模型”为代表,他以旅居者对母国传统文化与旅居国文化的认同程度为标准,提出了“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的四种文化适应策略:当旅居者重视自身与他国文化的交流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的融合时,他采取的便是“整合”策略,而抛弃自身文化融入他国文化的做法则体现为“同化”策略,当其对他国文化采取隔离抵制态度而自守本国传统时,旅居者处于“分离”状态中,而同时排斥母国与旅居国文化的做法则是采取“边缘化”策略。[12]值得注意的是,Berry在访谈自述中将“策略”一词解释为“态度、行为、目标、动机”,侧重从人们的态度与偏好中理解其跨文化活动中的行为,[13]因此,不同策略下旅居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抑郁水平也会有所差别,这一策略模型在以Ward为代表的学者的整合下成为对旅居学生个体心理的有效考察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整合”策略的旅居学生相较其他策略而言抑郁水平最低,拥有最佳的心理状态。[14]
二.整体与个案协同并进的国内跨文化适应研究
随着近年来华留学生的迅速增长,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已成为国内日益关注的问题。国内跨文化适应的成果受到西方理论研究的影响较大,但在实证探索上也体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并以不同学科如应用心理学、跨文化传播学、第二语言教学等视角为切入点进行阐述。笔者对以高校来华留学生为主体的研究进行整理并将其方向分为以下四类,其中不同方向的研究可能存在交叉情况。
(一)总体角度论述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
朱国辉的《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是研究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方法较为综合、内容较为全面的学术成果。该论文在对以往学术研究方法、理论背景以及政策沿革进行回顾与评价的基础上,设计心理适应量表、社会适应量表、学术适应量表对样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进行评估,进而得出一系列影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因素,对于该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5]秦晔的《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则侧重在留学生生活环境适应、心理适应、学习适应、文化适应以及社会支持情况的问卷调查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与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应遵循的尊重、理解、折衷、转变原则,并从国家、高校与留学生层面分别给予疏导对策,更具有实际操作价值。[16]
(二)以某一高校或某一地区为个案的研究
相比宏观论述来华留学生的适应情况而言,以某省、市或高校的留学生为样本的论文研究更为普遍,这一类研究在整体背景下更具特殊性,也为某一高校或地域的留学生工作提供针对性知道。例如,骆扬的《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学校适应调查研究》以跨文化适应中的“学校适应”为研究视角,以华中师范大学为案例,用社会文化适应等四个维度作为衡量该校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程度的指标,最后从留学生自身、学校教学与管理角度提出了强化留学生学校适应能力的解决方案;[17]刘祥在《武汉理工大学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中以武汉理工大学的非洲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生活、学习以及心理状况等方面对其进行调查评估,分析影响非洲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因素,进而从留学生、中国学生本身、高校管理三方面对改善国内环境与提升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提出了应对之策。[18]而在市、省角度考察方面,陈琇霖在《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中以广西省高校留学生为例,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文化新颖性和心理资本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并对其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国际交流管理工作提供有效指导建议。[19]
绿色的草地、黑色的路面、红白相间的路肩,以及飞驰而过的保时捷911 GT2 RS,自然和科技在这里融合得如何和谐,
(三)以某一国家或地区为个案的研究
除了对留学生就读高校的区域划分外,更具留学生来源分类并着重分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个性的研究也较为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多以文化冲突视角讨论造成跨文化适应问题的原因。例如,尹菲娅的《来华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应对策略》重点以Oberg的“文化休克”概念为理论支撑,从留学生文化传统、思维方式、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分析形成原因,为问卷调查与现状对策研究提供基础;[20]娜璐的《来华马拉维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以中马两国的建交历史与优惠政策为研究背景,分析环境的差异性对马拉维留学生在华适应情况的影响。[21]此外,“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与深化也使得对沿线国家留学生的跨文化研究成为热点,如焦小艳的《武汉高校“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陈曦的《“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生文化距离、文化适应策略和文化适应的关系研究》、赵艳玲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以长江大学国际留学生为例》等。
孟子在宋国活动虽未果,却遇到了当时还是太子的滕文公。孟子言必称尧舜,给后来的滕文公留下深刻印象。不久,滕定公去世,滕文公即位,于是派人将已回到邹国的孟子接到滕国,协助其推行仁政,一时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不少人闻风而至。不过,孟子虽有机会得君行道,但滕只是一个小国,要推行仁政于天下,仅靠其力量是不够的。这时,孟子通过滕国的仁政实践已产生较大的影响,于是率领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浩浩荡荡地来到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时年,孟子约50岁。
(四)从语言禁忌角度分析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
总体来说,西方的研究领域主要涵盖跨文化周期适应、适应策略、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等方面,[24]基于理论深化与实证探索的回顾与深化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备受质疑的理论模型与取样调查方法的缺陷,并且不同理论由于侧重点的差异也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对个体心理与文化技能角度的兼顾、对静态分析与纵向流动趋势的融合仍有不足。正如朱国辉指出的,处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学生的在校学习状态是西方研究者涉及较少且相对薄弱的方面,有关学业学术成绩的差异性探究也成为需要着力弥补的方向。同时,由于样本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主要适用于西方背景下的留学生研究,对其他地区留学生群体的个性研究有一定局限,因此,以区域特性为基础拓展西方的跨文化适应成果有重要意义。
三.基于网络平台的跨文化适应研究的提出
结合中西方语言禁忌理论提出一系列与留学生沟通交际的建议,如刘师在《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禁忌问题》中从“仅存在于目的语”、“目的语与母语中都存在但使用情况及表达含义不同”以及“学习者由于对语言禁忌使用环境与背景不了解导致的误用”三方面对跨文化交际中比较常见的语言禁忌问题进行了阐述;同时提出解决对策,对于留学生,需要克服以文化成见并努力融入新文化,对于教师,需要培养综合的国际知识能力与修养并且注重跨文化教学;[22]张永文在《跨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方语言禁忌探索》中追溯了语言禁忌的来源与内涵,分析其特征并对中西方典型的语言禁忌进行举例分析,同时结合中西方语言禁忌理论提出了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行为技巧方法,例如委婉法、问询法、回避法等。[23]
而国内跨文化领域通过近年的研究积累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宏观分析与细化切入都有涉及,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意识,在国家政策与国际友好关系的背景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向,以实证丰富理论,又以理论指导社会实践。然而,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学者仍采用以西方理论为主体兼之国内实证探索的方式进行研究,与西方较成熟与广阔的研究体系与思路相比在系统性与创造性上较为欠缺。[25]
[6]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长沙磁浮快线是世界上第三条中低速磁浮商业运营线。作为无更多冗余设计的系统,磁浮列车悬浮系统的可靠性设计至关重要。在设备高可靠性的基础上,采用简单有效的控制算法,以便在不同工况和线路条件下,使悬浮控制系统达到优良的状态,以及增加乘客乘坐舒适性,成为磁浮列车悬浮控制系统优化的首要目标。本文通过总结长沙磁浮快线悬浮控制系统调试经验,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2]杨恬.跨文化适应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16-17.
注 释
[5]杨恬.跨文化适应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14-15.
[2]顾力行,戴晓东主编.跨文化适应1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1.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40.
[4]Lysgaard,S.Adjustment in a foreign society: Norwegian Fulbright grantees visiting the United States.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Bulletin,1955(7).
[1]转引自:余伟;郑钢.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 [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
1.2.2 问卷调查:调查入组者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住址、联系电话、高血压病史及用药情况。调查员调查前经过系统的培训。
[7]Bochner.S,Mcleod,B.M.&Lin.A.Friendship Patternsof OverseasStudents:A Functional Mod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1977(12).
[8]Colleen Ward,Antony Kennedy.Acculturation strategies,psychological adjustment,and sociocultural competence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J].InternationalJournal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4,18(3).
[9]Colleen Ward,Antony Kennedy.The measurement of sociocultural adap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9,23(4).
经过上述的分析,不难发现:传统的IoT技术和中心化的系统框架已经很难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针对IoT平台的特点,区块链技术能解决大量的智能设备数据在中心化的系统框架中会出现的安全和管理问题。区块链是一种集成分布式数据库、共识机制、点对点(P2P)传输和非对称加密算法等新型应用模式,具有去中心化、开放性、自治性、匿名性和信息不可篡改的特点。本文主要对IoT平台之一的体域网展开了详细研究,结合新兴的区块链技术,针对传输的安全性能和数据传输性能差的特点,研究分析了适用于体域网的身份认证技术,利用区块链技术在体域网平台下设计一个新兴的系统框架,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0]Ward,C&Searle,W.The Impact of Value Discrepancies and Culture I-dentity on Psych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of Sojourn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1(15).
[11]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电子资讯与网络资源已成为留学生来华不可避免的文化冲击因素之一,而直面这一迅捷社会变化、结合时代发展关注留学生具体困境的研究理应成为日后研究的重要方向。在这一背景下,基于中文网络平台使用的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有助于拓宽该领域的角度与视野,并为丰富国内文化适应理论、指导留学生教学与管理工作提供实证基础。
[13]肖珺,李加莉.跨文化适应研究的解读、进展与趋势:访文化适应理论奠基人约翰·贝瑞教授[J].国外社会科学,2015(3).
在以留学生高校学习为核心的研究中,课堂交际关系成为学者重点关注的对象,主要以Hofstede的四大价值观维度研究,即“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为基础构建理论框架。价值观的不同在课堂交流中通过提问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得以呈现,造成不同文化群体的学生期望差异,直接影响到国际学生之间的刻板印象的形成;而师生期望的差异也会使不同文化学生对待师生关系时存在区别,例如欧美学生相比亚洲学生而言不太注重老师的权威,课堂上的观点表达与反驳更显激烈,易引发亚洲学生的误解与不满,导致矛盾的产生等。[11]因此,以社会关系为切入点特别是高校学习中课堂关系的研究对解决留学生社交中的冲突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在一篇针对马尔梯的一篇书评中,胡塞尔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只可惜没有“是-因素”也就没有统一,即便在单纯表象中也没有。“这个红的圆的”(Dies rot rund)并非一个思想,恐怕我们必须说:“这个红的圆形之物”(Dies rote Runde),此时,我们在形容词词尾中拥有“是-思想”(Seinsgedanken)。[注][德]胡塞尔:《文章与书评》,高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291页。
[15]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16]秦晔.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辽宁: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
[17]骆扬.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学校适应调查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6.
[18]刘祥.武汉理工大学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12.
[19]陈琇霖.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14.
[20]尹菲娅.来华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应对策略[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2.
电子档案的管理队伍需要一支专业技术强,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工作人员组成。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更新比较快,要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①对管理人员进行意识培养,让他们意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严格杜绝那些思想不先进、工作不积极的现象发生。②选拔和聘用一些熟悉档案业务且工作能力和素质都极强的管理人员,然后再对这部分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和知识培训,以此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定期的学习和业务交流,来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能力,从而使电子文档的利用、整理、形成和接收等工作更加完善。
[21]娜璐.来华马拉维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18.
[22]刘师.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禁忌问题[J].才智,2015(1).
[23]张永文.跨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方语言禁忌探索[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一〇六团一连连队“两委”人员贺立强说:“今天观看了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大会,聆听了习主席的重要讲话,作为基层连队“两委”委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借力改革开放春风,扎根基层,积极努力,扩宽思路,带领职工增收致富,以全新姿态,全心全意服务职工。”□
[24]顾力行,戴晓东主编.跨文化适应1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1-2.
[25]顾力行,戴晓东主编.跨文化适应1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1-2.
参考文献
[1]余伟;郑钢.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
[2]顾力行,戴晓东主编.跨文化适应1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Lysgaard,S.Adjustment in a foreign society: Norwegian Fulbright grantees visiting the United States.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Bulletin,1955(7).
[5]杨恬.跨文化适应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
[6]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7]Bochner.S,Mcleod,B.M.&Lin.A.Friendship Patterns of Overseas Students:A Functional Mod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1977(12).
[8]Colleen Ward,Antony Kennedy.Acculturation strategies,psychological adjustment,and socioculturalcompetence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J].InternationalJournal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4,18(3).
[9]Colleen Ward,Antony Kennedy.The measurement of sociocultural adap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9,23(4).
[10]Ward,C&Searle,W.The Impact of Value Discrepancies and Culture I-dentity on Psych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of Sojourn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1(15).
[11]肖珺,李加莉.跨文化适应研究的解读、进展与趋势:访文化适应理论奠基人约翰·贝瑞教授[J].国外社会科学,2015(3).
[12]秦晔.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辽宁: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
[13]骆扬.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学校适应调查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6.
[14]刘祥.武汉理工大学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12.
[15]陈琇霖.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14.
[16]尹菲娅.来华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应对策略[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2.
[17]娜璐.来华马拉维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18.
[18]刘师.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禁忌问题[J].才智,2015(1).
[19]张永文.跨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方语言禁忌探索[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20]顾力行,戴晓东主编.跨文化适应1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本文为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1810497268)论文成果。
(作者介绍: 孙霞,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陈丹璐,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吴春盈,武汉理工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
标签:国际学生论文; 跨文化适应论文; 研究综述论文; 展望论文; 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论文; 武汉理工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