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个转变”中促进发展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在“两个转变”中促进发展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在“两个转变”中促进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个转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邓小平文选》的诸多论断中,最富有实质性的论点便是突出发展。所谓发展,就是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最根本的就是发展经济;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促进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其它一切,可以说“一切为了发展,发展才有一切”。“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真谛便在于此。

一、正确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同志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人民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因为这十年有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这些铿锵有力的词表明,任何时候,解决任何问题,克服任何困难都必须把发展放在首位,其中最基本的便是经济的发展。做好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增加有效供给,增强综合国力,其他一切矛盾便能够得到缓解。但是必须明确,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正确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中的发展,指的是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全面进步,是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这里第一要明确的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所谓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商品和劳务生产能力的增长也就是社会财富的增长,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来计量。所谓发展,是指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全面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文教卫生、社会福利、生态环境以及群众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等各方面的协调和优化。或者说,发展不光是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社会保障事业及社会政治秩序等的全面进步。可见,“发展才是硬道理”中的发展比经济增长的内涵更加广泛。当然发展也是经济增长的结果,没有经济增长就根本谈不上发展。只强调那一个方面,都是不科学的。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提出发展理论,历时已有半个世纪,但在本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和我国都曾长期把发展与经济增长视为一体,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经济增长热,片面追求产值的增长,认为只要产值增长了收入就能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就能够提高。只强调经济的增长,而不顾上述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而带来了资源浪费、人口膨胀、通货膨胀、生态环境恶化等等诸多弊端。

第二要明确的是我们所提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三者之间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其中健康是核心,没有产品、产业结构的优化,没有投入、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就不可能健康发展。纵然一时经济增长率很高,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各种矛盾的大暴露,而只能调整、停滞和后退,持续、快速之势根本无法形成,我们有些同志,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实质上便是“高速度才是硬道理”,乃至谎报、虚报经济增长率,所谓“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谁主管的地方报的增长率高,谁就可以升官。此类谬误,绝非偶然。

当然经济发展,必须有一定的速度,能快不快老是停滞徘徊,综合国力就永远难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将步履维艰。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核心是两大部类的协调发展,就是说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增长都要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在不讲进出口贸易的前提下,社会总供给超过了社会的需求量,就将有一部分物资剩余而造成一些企业破产,随之便将造成生产规模缩小,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是正确的。在社会总供量远远不足的情况下,某些产业、某些地区,就可以总量高速增长,例如我国农业的总量几十年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将远远低于饱和状态它就可以迅速增长。冰箱、彩电已接近饱和状态,某些工业和商业领域已经出现总量过剩迹象,就应当限速增长,经济增长的客观规定是,当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者某一产业的供给量不足、甚至严重不足的情况下,20%、15%、10%都是可喜的高速度。反之,如果社会供给总量达到或已接近饱和状态,7%、5%、3%就是正常速度,近年来,英、美等国的增长率都在30%左右,便是这个道理。今天我国的经济已经不是全面追求总量增长的时期,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从过去的速度为先,变为健康为先,不紧紧抓住这个矛盾,“两个根本性转变”将无法实现。

第三要明确的是,速度和效率必须是统一的,邓小平主张快速发展经济必须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考虑,最终的考核指标是经济效益而不是单纯看速度增长,他主张发展经济必须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来办事,绝不能象几十年前搞“大跃进”那样,劳民伤财形快实慢。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突破基点上形成的;也是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讲话,对于长期争论不休的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问题作了透彻的回答:“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其实,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结伴而行的,二者是鱼水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是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到无序的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到有序的市场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步步发展的,马克思分析了一百几十年前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的资本主义无序市场经济,揭示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贫富两极分化等弊端只有在公有制计划经济条件下才能得以解决,生产力才能迅速发展。而凯恩思则设计了在政府干预下的有序市场经济,使得资本主义社会至今尚处于发展之中。马克思设计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原来的苏联到东欧到中国都经历着曲折的道路,我们今天党的十四大明确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规定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最佳的企业中去,这是在生产社会化条件下的应有之义。资本主义是搞市场经济的教师,我们作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学生,一定能够在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而后来居上。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是关系“九五”计划和2010远景目标纲要能否顺利实现的大事,我们应当有深刻的理解。

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经济体制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认为经济体制的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者之间是因果关系,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经济增长方式就必然是粗放型的。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经济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或者是在战争后的恢复时期,或者是在严重灾害之后,政府和决策者又比较正确的话,是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我国在建国初期便是如此。问题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在经济发展到较大规模的总量水平之后,我们仍然实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加上极左的路线盛行,中央决策者的失误,就使得我们过去长时期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是粗放型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是投资决策者是政府而不是企业,投资主体是某个官员,就是说一切由政府说了算,一切由某个官员说了算,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没有自主权,没有风险制约机制。所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哪个企业、哪个单位和上级政府部门关系好,会说话,就能够得到无偿的计划投资。企业只对上级政府部门负责,而不对市场负责,上级说好就能够言升官。上级政府考核干部优劣则主要看经济增长速度高低,迫使经济增长方式必然是粗放型的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高膨胀、低产出、低效益的道路。历史上60年代的苏联,就曾经有明智的经济学家提出要实行集约化的增长方式,苦于不能实现,就在于实行的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我国早在10多年前就提出一切经济工作都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实质就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然而收效甚微,根源在于经济体制改革尚未跳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怪圈。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特点是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的投入很大,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1.6%,而科技贡献率只有39%左右,是典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国际通则是科技贡献率必须达到50%以上。才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中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如此高额的资本投入主要来自银行贷款,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国有资产总值34000亿元,其中国有资本仅7400亿元,不到21%,其余主要是银行贷款。从全国已破产和应破产企业的债务结构来看银行债务占70%以上,大家知道,银行信贷资金中60%~70%是居民储蓄,这些数字表明,我国高投入的资本50%左右是居民储蓄存款,就是说实际上一半是借来的,如不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必将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所以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因,结成的苦果便是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可以说这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现在我们已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目标,就决定了我们不能再加大资金投入,大量耗费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来换取低效益的老路。因为现在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而企业面对的是市场,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也就是要把人,财、物等资源投入到市场最需要,经济效益最好的地方去。必须在经济规律的支配下,在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作用中生存和发展。优则胜劣则汰,这就决定了企业在各方面都必须精打细算,无论资本投向何方,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消耗必须力求减少,以求得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好结局,再不能像过去那样只要争得投资就万事大吉而必须讲求资金回报率。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方式应该是集约型的,概括地说,就应当走投入低,产出高,效益好的道路。一句话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经济效益。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办法很多,主要应当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的那样,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学技术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总之,只有提高整体经济素质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才是真正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必须深化企业制度的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投资的激励和风险约束机制,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切实推进银行商业化的进程,用公司制、股份制等办法使居民巨额储蓄存款的大部分转化为企业直接投资,对干部的考核也要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主要指标。

特别提出的是,必须以实际行动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加速科技进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

经过各方面的积极努力,才能把经济增长方式真正转向集约型,才能使我国的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正确理解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决议中指出,必须坚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我们对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正确理解。

这20个字的基本方针,促进发展是目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动力,保持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也是结果,抓住机遇则是客观条件。可以说基本方针的核心就是促进发展。前面已经说过,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政治的全面发展,是健康的持续不断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否定,经济发展是最根本的,没有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其它方面的发展。“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邓小平同志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点。当然,我们也不能单纯强调这一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那样就会对深化改革和全面发展产生负效应。

促进发展是核心,是关键,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今后我们“必须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加快发展”,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流下,一切良好的机遇这个客观条件的最终落脚点都是为了促进发展,邓小平同志也说过:“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现在从总体上看对我国有利,但世界在不断变化,良好的机遇并不总是存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坐失良机便是犯罪。近几年来苏联东欧的剧变,更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不抓住良机,加速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便将丧失一切,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现在全国和湖北的根本问题都在于发展不够,我们必须抓住良机,努力促进发展。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动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同志这个论点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法则得出的结论。当前加速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便能够促进发展,扩大开放便是增强开放的力度和广度,这样既能从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促进经济发展,又能在快步进入国际市场竞争中促使我国经济腾飞,对于促进全面发展都是有益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都是促进发展的动力。保持稳定,首先是促进发展的条件,目前在全国进行的人民称快的“严打”就是保持稳定的有益措施。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经济和社会政治的全面发展,同时如果没有全面的发展,社会也就不可能长期稳定,所以说稳定也是发展的结果。

我们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应当千方百计地促进发展,用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力度来促进发展,用保持稳定来促进发展。

标签:;  ;  ;  ;  ;  ;  

在“两个转变”中促进发展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