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特征与历史命运”笔谈——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马克思论文,笔谈论文,意识形态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1)03-0007-03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一个思想革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经济学、哲学等理论体系和大众意识的批判,形成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基本方法。
第一,马克思创造性地建立起科学的实践观,并把它作为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出发点和最基本的原则。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的批判归根到底是一种实践的批判,批判的目的在于从实践的维度揭示意识形态维护现存社会的实质,揭示意识形态维护的现存世界所存在的真实矛盾,并通过实践促使现存世界革命化。所以,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最基本的观点。当然,马克思对实践的把握,不是简单的感性经验把握,不是一种对非历史的“平日”生活的把握,也不是神秘的纯概念的把握,不是一种对非现实的“思辨”运动的把握;马克思是将实践当做一种超越现存、面向未来的创造性、革命性的感性活动来加以把握的。
同时,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思想观念体系,具有实践的根源。马克思指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1](P127)。“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P50)因此,只有实践的观点,才能真正认识各种意识形态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3](P460),离开实践的原则进行意识形态批判是不可能彻底的。无论是以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还是以理性主义为哲学基础的批判理论,都不会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因为它们缺少一种现实的批判力量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往无前的批判精神。从社会思想史上看,经验主义的批判理论是极为无力的,它把当下的经验当做实在,内在地具有一种“实证”地接受现状的思维取向。所以,如果说以培根为代表的经验主义批判理论在批判经院哲学和封建思想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的话,那么在为资产阶级革命鼓吹之后,它就走向了无奈的堕落,变成极力维护现存社会,满足于实证的分析和经验的解析。它失落了批判之剑,成为庸人的理论。理性主义批判理论通过理性,以合乎理性的“应然”理念来对现存的“实然”社会进行批判,的确似乎具有强劲的批判张力。然而,这种批判是一种用并非现实的精神来与现实的社会对抗的战争,而精神本身并不具备现实性的品格,所以,理性主义的批判只能是精神领域内的游戏。马克思说:“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2](P43)马克思认为,真正的革命批判,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化批判为武器的批判。实践既具有批判现存、超越当下的革命品格,又具有实际地改变世界的现实性品格。所以,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批判理论能以彻底革命的姿态指点社会。
第二,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对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进行革命性的改造,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建立了唯物主义的科学形态,使之成为批判意识形态的基本方法。
其一,历史性的思维方法。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总是以永恒的、颠扑不破的真理面目出现的,其虚假性的一个表现就是脱离真实的历史条件来谈论一切,掩盖了社会真实关系及其演变,掩盖了它们产生的真实历史基础。所以,意识形态批判的一个任务,就是去除这种非历史的虚假性。在社会学说史上,资产阶级启蒙学者曾经把封建的意识形态视为封建思想家对人民的有意欺骗,所谓历史就是一部坏人对好人的欺骗史。这是一种简单的批判,它不可能真正达到去除意识形态的目的。历史表明,这些启蒙学者以代表人民之心所炮制的社会思想最终仍逃脱不了意识形态的窠臼。与他们相反,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只有在社会历史中去考察,才能达到“打假”的目的。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总是把观念、精神作为历史的基础,而事实恰恰相反。“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2](P574)所以,意识形态的根源应当从人们的物质生产和再生产及其历史中去寻找。“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做现成的东西承接下来的生产力、资金、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3](P49)所以,只有从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才能对意识形态进行科学的批判。离开这个出发点的批判只能是隔靴搔痒,不可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其二,整体性的思维方法。唯物史观把社会视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整体,提出必须通过多样性统一的理性具体来把握社会这个整体。在意识形态批判问题上,必须把意识形态放在整体中,具体地考察它在整体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马克思认为,把意识形态简单地归结为某种基础性的因素是不够的。他在评述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时说:“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这主要的事情就是说明世俗世界是如何一步步地引出宗教世界的问题。只有做了这主要的事情,才能真正寻找到解决宗教异化的出路。而做这样的事情,就必须采取整体性的思维方法,分析对象的起点、中介和终点及其实际的“上升”关系。
马克思的整体性思想方法是对以前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革命性超越。以前的唯物主义在分析问题时,一般都致力于将某些复杂的现象归结为一种基础性的东西,热衷于“还原”,例如将人还原为机器,将宗教还原为欺骗,将社会制度还原为地理环境等等。还原的方法固然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它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即在历史过程中基础性的、起点的东西是如何产生一系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批判对象(终点)的。马克思的思维方法则是在整体的思维空间中,分析从基础的起点向终点的一步步、一层层丝丝入扣的“上升”演进,以达到对象以理性具体的形式在思维中呈现。
第三,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实现了价值批判和科学批判的统一。
在马克思那里,唯物主义地对意识形态进行科学批判并不意味着排斥价值批判。马克思认为,真正的科学批判总是与价值批判联系在一起的。科学批判当然是蕴含着一定超越现存的价值目标并最终为论证这种价值目标服务的。离开了此类价值目标,科学批判也就离开了其基本的目的,从而成为“科学”的“客观主义”描述。如果说,价值批判在于以应然的理想来批判现存对象,论证超越现存的必要性;那么科学批判则在于探索一条由现存通达理想的现实道路,论证超越现存的可能性。所以,马克思在科学批判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价值批判的线索,从而使这种科学批判具有强烈的指向超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未来性质,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气息。
科学批判与价值批判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基本方法论特征。马克思在对待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时,既科学地揭示它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作用;同时又指责它对社会真实的隐蔽和扭曲,对人民大众精神奴役的非道德性,指出它的历史暂时性和可超越性。在超越的问题上,马克思既强调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覆灭对人类精神生活的意义,同时又指出超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合乎规律的发展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在物质关系基础上的阶级斗争。
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中,价值批判和科学批判是统一于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的批判和超越都是落实在社会实践的平台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目的是将这些批判最终转换为物质的批判力量,通过实践的力量摧毁意识形态存在的社会根源,从而真正地使人们走出被虚假的意识所奴役的藩篱,走上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道路。
把批判最终落实到变革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内在特质。与以往那些将对现存的反叛停留在意识领域里的批判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明确提出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服务的,是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思想武器。在哲学上,马克思把实践运演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人类的解放创造条件的物质的、革命性变革的社会运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和方法实现了社会历史科学中的革命性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
收稿日期:200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