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对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较常遇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再强调了建立良好的“旋律感”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与重要作用,进而对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训练学生“旋律感”提出了基本方法,以期待解决学生在节奏、音高、结构分析方面的问题,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 常见问题 音乐素养
“旋律感”是“节奏感、音高感、结构感”三者的统称,培养学生的“旋律感”是小学音乐课堂的基础,但小学生由于缺乏音乐基础,常常对节奏、音准没有准确的概念,也不懂理解歌曲的结构,而节奏不稳、音准不好等问题,对于进一步提高音乐水平是一个不小的障碍。因此,加强学生的“旋律感”训练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小学中年段音乐课的常见问题
1.忽略“聆听”在音乐课中的重要作用。
在音乐课中,正确的聆听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歌曲节奏、音准,加深对歌曲的记忆。教师若只注重讲解,而轻视聆听,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课的认知只能停留在语言层面,对音乐元素无从感知。
2.教师忽略音乐的节奏。
音高教学,以致学生没有机会或者很少有机会去关注音乐本身,更无法在音乐活动中有所体验,故而一节课下来,知识单一,需要让学生掌握的技能无从体现,教学目标也无法很好地实现。
二、“旋律感”在中年段音乐教学中的地位与重要作用
音乐课的活动应该围绕着“音乐”本身来开展,以“听、唱、演”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旋律感”。“旋律感”的培养,对音乐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拥有了良好的“旋律感”,才更有能力去感知乐曲的情绪、音高、节奏、结构,才能更深层地分析和理解音乐元素,更深入地掌握音乐技能,教师也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如何在小学中年段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旋律感”
1.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1)要激发小学生对音乐节奏活动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日常生活里,到处都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清脆的鸟叫声、悠扬的钟声……学生在回忆中,既认识到了倾听的重要性,又试着用节奏来表现这些声音,慢慢地发现这些声音虽然在不停地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不仅从中体验了快乐,而且对节奏有了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2)运用节拍器,训练学生的稳定拍。稳定拍是节奏教学的重中之重,而节拍器是帮助学生感知拍号、练习拍率的工具。另外,我还注重学生内心节奏的培养,播放一段节奏,让学生持续跟拍四至八个小节之后突然停播,让学生凭借记忆力继续拍打所听节奏,要求学生保持与刚才一致的速度,一开始会出现越拍越快的情况,经过长期持续的内心节奏训练,学生的稳定拍会建立得越来越牢固。
(3)进行多声部节奏训练,培养学生纵向感受节奏的能力。前面谈到的都是单声部节奏训练,但是对于合唱、合奏教学,单声部节奏训练就明显是不够用了,所以,培养学生多声部节奏的合作能力就显得非常必要。
2.培养学生的“音高感”。
(1)让学生学会感受、区别音高,用柯尔文手势表现音高。①在教学中,我教学生学会看柯尔文手势,结合钢琴、手势听辨和感受音高,并唱出音名,初步建立音高概念。②让学生进行旋律模唱,多用la模唱,由单旋律模唱过度到二声部模唱,让学生从横向和纵向多方位感受旋律线的走向。③有了准确的音高概念,我再培养学生对旋律的记忆力,并要求每位学生背唱两到三首教材里面的歌曲。
(2)采用“竖笛进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在吹奏中感受固定音高,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音准。另外,我借助Soundcorset软件、钢琴、伴奏音频作为吹奏的辅助,帮助学生调整音高,提升学生的吹奏兴趣。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能自信地表演歌曲,还能在合唱、合奏中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合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结构感”。
培养学生的“结构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给乐曲做曲式分析,这包括了分析乐曲的调性;划分乐段、乐句;找出音乐的主题、分辨乐曲的曲式结构等。
四、总结
小学三、四年级音乐课是学生提高学生音乐修养的关键时期,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为着抓手,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我们继续共同努力,在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旋律感”的同时,让学生获得美好的音乐感受,享受美好的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杨立海 《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47)。
[2]矛原 庄臞 《曲式与作品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07)。
[3]《小学音乐教育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07)。
[4]李晓清 音乐教学中的教学反思[J].中国音乐教育,2005,(12)。
[5]王玉美 音乐教学中的“参与——体验[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03)。
[6]李德胜 音乐知识手册[M].海潮出版社,2003,(01)。
论文作者:李欢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6月总第3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音乐论文; 音高论文; 学生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节奏论文; 旋律论文; 音乐课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6月总第3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