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教学法”是以现代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读教学法”注重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主张以学生的读和练为主,教师讲的时间不超过授课的三分之一。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探索自学语文的路子,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它把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三个步骤:自读感知阶段,导读领悟阶段,教读演练阶段。
一、“自读感知阶段”即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先有感性上的认识
这一阶段是整篇课文教学的基础,关键在于唤起学生的兴趣。自读前布置常规的训练项目——要求学生“在书本上圈圈、点点、画画”,把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句画出来,不涉及其他琐碎问题。先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粗略的、整体的印象,然后再提问学生对文章的总体印象。如《万紫千红的花》一课,我这样导入课文:刚一上课,我便以一种聊天的口吻说道:“同学们,我们热爱大自然。春天一到,各种花争相开放,更是游玩的好季节。谁能给大家谈谈你最喜欢的花?”学生们顿感问题简单有趣,于是喜形于色,开始七嘴八舌地准备起来。等学生发言之后,我问学生:“那么为什么花儿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呢?”学生们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于是引入课题——“那么,让我们看看《万紫千红的花》这篇课文有没有告诉我们答案。”学生们立即打开课本,争先恐后地阅读。一篇课文很快读完,问题也随之解决,且发言踊跃。此后,再把帮助理解课文的问题,一个个由浅入深地交给学生,并加以适当引导、点拨,就进入了导读领悟阶段。“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的条件之一”,否则,一旦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语文教学就失败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导读领悟阶段”是关键的环节,它以“自读感知”为基础,又为启动“教读演练阶段”创设条件,是师生配合最为密切的一个环节
学生的思维分析活动占了主导地位,思维更具条理性,有利于训练综合概括能力。以《同志的信任》一课为例。这是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学习重点,即插叙。本来,学生是很愿意读故事的,我发现,学生在自读课文的时候,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住了,读得很投入。于是,学生读完之后,我紧扣故事情节,请学生围绕“信”来理解写作顺序。学生很快就理出了“收、看、写、转”的顺序,而这个顺序与事情发展的正常顺序是不一样的。这样,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插叙”。而且使学生感受到:这是他们自己发现的,不是老师灌输的,从而增强了学习信心。然后,我大胆放手,让他们找这段故事吸引他们的原因。除了插叙的写作顺序外,他们很快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讨论课文的感情色彩,以及细节描写上来,各抒己见,并用有感情的语调作了朗读。
三、“教读演练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集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
为配合此阶段的训练,我写了“课堂教学讲练工程”实施方案(《初中语文》全八册),力求把语文课教学落实在“读”和“练”上。针对初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以练促讲,以练带学。学到《<论语>六则》,就指导积累有关学习的格言警句,学到《扁鹊见蔡桓公》遇到“讳疾忌医”这个成语,就鼓励学生讲其他成语的故事(如:“韦编三绝”、“螳螂捕蝉”),拓宽知识面,积累成语;讲到《我的叔叔于勒》,就指导学生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在写作中具体运用。
古人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突出了“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但它的局限性在于只是片面地强调读,而忽视了“讲”与“练”的作用,这是不符合认知规律的。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很有限,要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就必须做适当的点拨。
“三读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等同于简单的“死记硬背”,克服了古人的不足,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变被动的“满堂灌”为主动的“我自己学”。我们将努力尝试,不断实践,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路子,力求寻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模式。
论文作者:王德香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11月总第29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5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阶段论文; 语文论文; 教学法论文; 这是论文; 插叙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11月总第29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