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经济增长动力分析及中长期发展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动力论文,建议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历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2005年实现了人均3000美元的跨越。根据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来粗略判断,江苏工业经济已经依靠大规模生产性投资实现了起飞,并为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正步入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走向“成熟”和“大众消费”的阶段。但从世界经验看,人均GDP3000美元的台阶往往是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道分水岭。日本、韩国在完成了2000—3000和3000—4000美元的跨越后,在4000—10000美元阶段的增长速度较以往更快。而拉美一些国家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之后却陷入了发展“陷阱”。因此,虽然有了坚实的基础,但未来仍是江苏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什么力量导致江苏省经济的快速增长,未来10—20年这种经济增长是否可持续,需要理论界和实际部门深入研究。
一、六大影响因素的含义与数据整理
“索洛残差”是指经济增长率扣除资本和劳动贡献率之后的余值。索洛(1957)把这一余值归结为广义技术进步,即是由除资本和劳动之外的其他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又被戏称为“索洛黑箱”。国内外关于经济增长计量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打开“索洛黑箱”,进行更具体更详细的计量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罗默(1990)提出狭义技术进步因素,即纯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经济增长;卢卡斯(2003)强调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我国经济增长与体制改革是分不开的,因而国内一些学者如王文博等(2002)把制度因素列为一个重要因素。
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与江苏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六大因素作为变量,建立计量模型,目的是尽可能不漏掉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进行较全面地分析。六大因素变量为资本形成、劳动力、市场化、国际化、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并用16年指标数据对变量加以描述(表1)。其中,经济增长(GDP)为实际增长值,即以1990年为不变价格扣除了通货膨胀影响。资本形成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表示,并以1990年为不变价格的生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了调整。劳动力为全社会从业人员数。市场化通过市场交易完成额和资本结构变动来描述,市场化指数=0.5*100*当年市场交易完成额/名义GDP+0.5*100*(1-国有经济占比—集体经济占比)。国际化情况通过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这两部分来描述,并且权重各为0.5,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都分别以商品价格指数和投资品价格指数进行了换算,国际化指数=(0.5*进出口总额/GDP+0.5*实际利用外资/GDP)*100。人力资本指数=100*(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数+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数)/全社会从业人员数。技术进步则通过全省科技经费支出中的研发投入、专利申请量、大中型企业研发和技改投入等变量来描述,其中研发和技改投入也都根据投资价格指数进行了调整,并且都以1990年为100计算各年的定基增长,三者的权重分别是0.3、0.4和0.3,因而,技术进步指数=0.3*全省科技研发投入增长+0.4*专利申请量增长+0.3*大中型企业研发和技改投入增长。
二、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回归分析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我们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引入资本形成、劳动力、市场化、国际化、(狭义)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等六个变量,建立经济增长方程,并对方程两边取对数和添加随机变量,得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因变量Y为总产出(GDP),自变量K、L、SC、GJ、JS、RL分别为资本形成、劳动力、市场化指数、国际化指数、技术进步指数和人力资本指数,β[,1],β[,2],β[,3],β[,4],β[,5],β[,6]依次为六个自变量的产出弹性系数。
利用1990—2005年数据对模型(1)进行参数估计。由于引入自变量较多,并且根据强行进入法回归分析输出的回归系数表,只有劳动力一个变量的VIF值小于10,其它变量的VIF值都远远大于10,因此变量之间存在严重的共线性,因而不能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故采用一种有偏估计——主成分估计进行参数估计,以最终得出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模型。
利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取特征根大于1或信息量在85%以上为主成分。根据输出结果,两个最大的特征根分别为4.670、0.982,之和所占比例达到94.2%,说明这两个主成分代表原来七个变量的94.2%的信息,因而取这两个主成分,分别为:
再对LnY与F[,1]、F[,2]进行回归得方程:
R[2]=0.991,DW=0.758,F=716.941,并且每个变量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通过检验,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将F[,1]、F[,2]变换为原来的解释变量,得回归方程:
根据表1和方程(3)计算出资本形成、劳动力、市场化、国际化、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等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表2)。
但是,从回归的方程(2)的D—W值可以看出,相邻残差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同时考虑到如劳动力等自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很弱,因而可以依据强行进入回归的输出结果中相关系数T值从大到小进行逐步“消元”,消去lnL、lnGJ、lnRL这三个未通过系数检验的变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相应的回归模型,分别为M2、M3、M4,进而算出每一种模型分析中的自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以供参考。为节省篇幅,我们略去中间分析和计算过程,直接把贡献作用的结果列入表3中。其中,M1即为方程(3)。
三、研究结果及引发的思考
1.自1990年以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14.1%。从总体上看,资本投入、技术进步、市场化改革、人力资本投入和国际化发展等五大因素对高增长都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贡献率分别为26.9%、24.9%、18.0%、15.3%和14.9%(见表2)。劳动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弱,贡献率约为零。从五大因素的产出弹性系数看,分别为0.225、0.196、0.245、0.228和0.197(见表2),其中市场化弹性系数最大,说明市场化改革的经济增长效应最大,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潜力也最大。其后两个较接近的是人力资本和资本投入的弹性系数,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处于中间水平。而近年来投入增长较快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增长较快的国际贸易和外商投资在增长效应方面却表现的不理想,弹性系数都不到0.2。
2.资本投入的高增长对江苏经济的高增长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近年来江苏的投资产出弹性呈下降趋势,“高投入低增长”问题在江苏更为突出和严重,或低投资增长效应更为明显。1990—2005年江苏资本投入年均增长率高达16.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9%,拉动经济增长3.8个百分点。如果只分析资本形成、市场化和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则资本投入的贡献率达到40%左右(见表3)。从全国投资作用的平均水平看,如邱小华等(2006)通过包含六个变量的模型测算出1980—2004年资本投入拉动全国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2%;徐瑛等(2006)通过包含六个变量的模型测算出2000—2003年资本投入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9.988%,结果都显示全国的资本投入比江苏的资本投入贡献要高出很多。从投资的增长效应看,全国的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为0.654(邱小华等,2006),而江苏的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仅为0.225,即使只分析资本形成、市场化和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也只有0.42。也就是说,以同样的投资增长速度,其推动经济增长的速度全国将是江苏的3倍。并且,从1999年到2005年,江苏的投资产出弹性基本上一直在降低,降低的幅度十分大(见表4)。因此,资本的高投入已不适宜作为江苏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未来江苏必须下大力气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在经济运行体系内构建合理的投资、消费和出口等增长动力的优化调整机制,使其成为江苏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基础和保证。
注:根据江苏省统计信息网上的相关数据计算而来。表中弹性系数为名义值。
3.技术进步在推动江苏经济增长中已经发挥重要作用。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990—2005年,技术进步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达到了25.2%,拉动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王文博等(2002)在包含六个变量的模型中,以R&D投入表示知识资本即类似于狭义技术进步,得出1981—1999年知识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36%。而根据徐瑛等(2006)对全国2000—2003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结果仅为10.238%。这说明江苏在科技事业中的研发投入、大中型企业研发和技术改造投入方面增长较快,反映在专利申请量上也有较快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江苏技术进步的产出弹性却排在其它因素之后,不到0.2,说明技术进步的增长效应很低。
技术进步的产出弹性低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和贡献却很大,原因在于江苏的技术进步率很高,在五大动力因素中其增长率是最高的(见表2)。也就是说,近年来江苏加快对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的投入。但高投入却换来的低产出弹性或低增长效应,问题在于高投入可能并没有真正实现技术进步,或者促进技术进步的效果并不理想,投入的资金没有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上得到有效的利用。这些问题可以概括性地理解为科技发展的方式粗放。从江苏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技术进步主要还是表现在生产设备改造和具有高新技术的外资加工企业的增多方面,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弱,尤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创新还很少。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既需要继续增加科技投入,更需要把资金投入有效利用到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上来,需要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确实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率提高和竞争力增强上来,实现科技发展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真正依靠于技术进步。
4.市场化发展拉动江苏经济增长2.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8%。同时,市场化发展的产出弹性也是五大因素中最高的,说明市场化发展是江苏经济增长因素中最具潜力的动力因素。根据王文博等(2002)对1981—1999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包括非国有化、市场化、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收入比重在内的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35%,其中的非国有化、市场化、对外开放三个指标大致相当于本文分析模型中的市场化和国际化两个变量,而我们的分析模型中市场化和国际化两个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之和已达到了29.9%。因此,相比较而言,资本结构变动和市场化发展对江苏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江苏还需要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及其运行机制,通过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真正地、完全地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内生型、集约化和可持续增长。
5.人力资本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拉动经济增长2.5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如邱小华等(2006)测算出1980—2004年人力资本投入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徐瑛等(2006)对全国2000—2003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结果为3.729%;王文博等(2002)测算出1981—1999年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4%。这一比较说明,江苏的人力资源优势已经在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中得到了体现。同时,在江苏经济增长的五大因素中,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也是比较高的,说明人力资本的投入和积累也具有很大的推动经济增长的潜力。人力资源丰富是江苏作为经济和教育大省的优势,江苏需要继续把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作为主战略,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和建立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机制,充分发挥科教和人才优势。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大人才国际化的力度,出台以“一线人才”为指向的人才吸纳与留驻政策。
6.国际化是江苏经济发展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最为显著的特征,2005年进出口总额是1990年的34.5倍,实际利用外资增长了12.7倍。从模型分析结果看,1990—2005年,国际化发展拉动江苏经济增长2.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5.1%。但是,国际化因素的产出弹性系数在五大因素的比较中并不高,同时1999年到2005年出口的产出弹性系数名义值也基本上一直处在下降态势(见表4),说明其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方式需要转变,效率需要提高。在未来江苏经济国际化方面,一是要继续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和优化进出口结构,注重发展一般贸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二是要调整和优化引资策略,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把引进外资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结合起来;三是要制定和完善企业跨国经营的鼓励政策和服务体系,引导、支持和加快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和提高国际化水平;四是推动外资经济的“本土化”,引导外资企业产业配套本土化、技术研发本土化、管理人才本土化,支持各类企业与外资企业合资合作。
综上所述,江苏经济还未进入一种自生增长状态,知识和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资本投入、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仍停留在粗放式阶段,资本的高投入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结构特征,市场机制还不能有效地规范、引导和激励企业成长,改革、发展、效率仍然是经济增长中的主题。
标签:贡献率论文; 人力资本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江苏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拉动增长论文; 人力资本理论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