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戏性与儿童依恋类型的相关研究论文_黄秀英,陈莹,郑莹莹,张敏洁,岳静文

儿童游戏性与儿童依恋类型的相关研究论文_黄秀英,陈莹,郑莹莹,张敏洁,岳静文

(鑫阳教育 广东广州 511495)

【摘要】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获得最大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4~6岁儿童游戏性到底是什么呢?他是如何发展?4~6岁儿童游戏性有什么特征呢?他与儿童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又有何种关呢?带我们小组针对PZ学院30名教职工以及他们的子女开展了调查。本研究的工具采用了巴尼特的《儿童游戏性量表》(后经李国景改编适合中国孩子)和4~6岁儿童与母亲依恋关系量表。本研究采用了问卷法,文献法,数据统计法等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得出了以下结论:(1)4~6岁儿童年龄与儿童与母亲之间的依恋类型相关不显著,说明儿童年龄与儿童母亲依恋关系是有关联的。(2)4~6岁儿童儿童游戏性与母子之间的依恋类型相关不显著,说明游戏性与母子依恋关系之间存在可研究的方向。(3)根据对30名被试的研究,发现此30名被试与母亲依恋类型主要是以下三种: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其中大部分为安全型。

【关键词】4~6岁儿童;游戏性;母亲;依恋关系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3-0279-02

游戏的发展对儿童人格发展和情感发展起重要作用,我们通过对儿童游戏性进行研究,发现儿童游戏性对0~6岁儿童个人发展和丰富0~6岁儿童的游戏理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殊的游戏期是学前期(0~6岁),游戏不仅是我们0~6岁儿童的基本活动,更是0~6岁儿童的基本权利。家庭、幼儿园和社会都应当创造条件,满足儿童游戏的需要,保护他们游戏的权利,让孩子快乐生活、健康成长。故本研究有以下两个研究目的。

1.研究分析4~6岁儿童游戏中的表现,以及儿童与母亲依恋关系的研究

2.研究儿童与母亲依恋关系和儿童游戏性的相互影响

本研究的学术意义在于通过对儿童游戏在我们的家庭治疗中的作用,可以明确不同教养方式产生的依恋关系对儿童游戏性的影响,也可以了解儿童的游戏性对儿童个人全面发展以及孩子情感体验的重要影响,为儿童游戏性发展提供理论基础,进一步丰富儿童游戏性的理论基础。

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对存在问题的儿童,通过教养方式依恋类型以及对应的游戏性提出解决方案,儿童游戏成为儿童教育发展的有效而强大的动力,了解亲子关系和儿童游戏性的关系从而推动儿童教育的发展,对儿童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建议。

根据医学临床实际工作以及联合国的规定界定的学龄前儿童,故本研究中的“儿童”特指4~6岁的学龄前儿童。本研究所认为的游戏性是儿童在平时与父母、与同伴之间活动时的表现性、参与性,儿童在活动中身体的协调性,情绪反应。本研究根据利伯曼所界定的将儿童的游戏性细化为五个维度,分为身体自发性、社会自发性、认知自发性、明显的愉悦、幽默感五个维度。

国内外有许多关于儿童游戏性和依恋类型的研究。在国外,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对早期的游戏理论有直接的影响。在上个世纪70年代,儿童游戏性的研究领域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等相关研究比较多,皮亚杰,维果茨基等心理学家都在这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国内关于游戏的研究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后,我国学前儿童游戏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研究作为一个新兴学术领域,其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关于幼儿与母亲的关系对儿童游戏性之间是否有影响,影响程度如何等问题的研究是比较少的。

依恋是指儿童寻求并企图保持与母亲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而依恋类型是指儿童与母亲的依恋的不同种类。玛丽·安斯沃斯依据鲍尔比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把儿童分为安全型依恋、矛盾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根据寻求接近照看者、保持与照看者的接触、避免接近照看者,抗拒与照看者的接触四个分类标准对儿童的类型进行分类。

自从20世纪60年代鲍尔比和安斯沃斯对依恋进行精细研。鲍尔比综合了不同学科的内容和观点,并且在心理分析的概念的基础上,创建了依恋理论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使我们产生对母子间的情感联结的探讨;而安斯沃斯通过实验研究对鲍尔比进行论证,并且拓展了其观点。一直到现在,每个心理学的门派对都对依恋做出不同的研究和解释。

目前关于依恋的研究也呈增加趋势。邹泓、刘芳、顾海、梁兰芝、陈会昌等人都对依恋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儿童不同依恋类型在中国的情况,不同的因素对儿童依恋类型的影响,儿童社会交往与儿童依恋类型的相关研究。

国外对于儿童游戏性与依恋的研究较完善和丰富,而国内因为对于游戏性研究的发展起步较迟,相关儿童游戏性的研究较少。但是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外的一些研究在中国是不适用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国内针对儿童游戏性的研究很多,然而多数是儿童在幼儿园游戏时的表现,与同伴游戏时的表现,并没有具体针对游戏性本身以及游戏性与母亲的依恋关系的相关研究。故我们对儿童游戏性中的五个维度进行研究,以及儿童游戏性与母亲依恋类型的相关研究。

研究对象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来自PZ学校的30名教师子女,分为4.5.6三个年龄阶段,这些都是身体健康,智力正常的小朋友。第二部分主要是30名孩子对应的母亲,母亲都是PZ的教职工。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个:文献法指通过通过分析、整理、借鉴前人所做过的资料分析,来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4~6岁儿童游戏性与母亲人格特质的研究》等文献的分析、整理、借鉴进行一系列相应的理解、分析。

问卷法就是用问卷的形式向提问被调查对象,通过他的回答的分析和了解他的思想观点、态度、需要动机、人格特征。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巴尼特的《儿童游戏性量表》和李国景修订的《儿童游戏性量表》母亲评价问卷,以此来了解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还采用了儿童与母亲依恋关系量表,对儿童与母亲的依恋关系进行分类。最后采用SPSS.17软件进行分析。

研究对儿童游戏性的研究主要借鉴巴尼特编制的《儿童游戏性量表》,该量表分为5个维度,24个项目。该量表适用于到个月的正常男女儿童,但不适用于特殊儿童。为了适应中国的儿童,李国景对该量表进行了一定的修改,我们此次研究采取的是李国景修改后的问卷。修订后的儿童游戏性量表共包括24道题目,将儿童的游戏性分为个维度进行测查,这五个维度为身体自发性、认知自发性、社会自发性、幽默感、明显的愉悦性。

4~6儿童与母亲依恋关系问卷,该问卷信度为α=0.76,信度系数比较高,可用。为了使该量表符合我们需要的主题,我们分别随机对4个小朋友进行观察,根据观察结果,并结合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意见,对量表进行了初步修订,删减了部分很少出现的项目,修改了几个项目的表述方式,使量表能够更能代表我国4~6岁儿童与母亲的依恋关系。

通过研究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4~6岁儿童年龄与儿童与母亲之间的依恋类型相关不显著,说明儿童年龄与儿童母亲依恋关系是有关联的。

2.4~6岁儿童儿童游戏性与母子之间的依恋类型相关不显著,说明游戏性与母子依恋关系之间存在可研究的方向。

3.根据对30名被试的研究,发现此30名被试与母亲依恋类型主要是以下三种:回避型,矛盾型,安全型,其中大部分为安全型

根据中国一直以来的传统观念认为,游戏只是儿童娱乐的方式,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并没有多大影响。到现在,国外的一些幼儿先进的教育理念也传入中国,儿童游戏得到重视,在很多幼儿园都会有针对游戏的专业设计,同时关注自身各方面对儿童的正面影响。而且游戏并不是幼儿园或者学校专有的,也不是儿童和同伴之间专有的,在亲子关系中的游戏比上两者都来得重要,家长要重视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儿童游戏的过程也是儿童学习的过程,游戏教学理念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场所设计游戏,把游戏融入学习中去。许多家长都会抱怨不了解自己的小孩,其实就可以通过游戏来了解自己的孩子。儿童是会在游戏的想象中反映真实,追求真实,游戏和真实是为一体的。

第一,儿童的依恋类型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既不能说儿童时期形成安全依恋风格的儿童在以后的生活里都会有困难,也不能说一岁时具有安全依恋的儿童以后总是能够很好地调整自己。总的来说,我们因为儿童当时的依恋风格就对儿童下标签,这样不利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第二,母亲与依恋有着很大的联系。对儿童愿望和需要的敏感是安全依恋型儿童的母亲的共同特点,也就是说,母亲的特点是形成不同依恋风格的关键。母亲要对儿童进行关注,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愿望,但有所限制,事实上,研究表明,过度的关注和关注不足一样,都有可能造成非安全型依恋。

第三,儿童最主要的活动是游戏,儿童在生活中少不了游戏,我们要尊重儿童的游戏,但不意味着我们要过度的干预儿童的游戏。家长在儿童游戏时,要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和儿童进行游戏。同时,要学会通过和儿童的游戏,去促进儿童的成长,包括感官,知识,道德等方面的发展。

在国内外,对儿童与母亲的依恋关系都相当多的研究,但是缺少对儿童游戏性的研究,对于儿童游戏性与儿童与母亲依赖关系的研究更是少,因此,本研究选题比较新颖;而且本研究对儿童与母亲的依赖性进行研究具有实践性,对此30位儿童与母亲的关系的改进有参考价值。

但是,本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本研究由于研究时间与研究地域的限制,样本量比较少,只有30名有效的被试,且只局限于培正学院。其次对于国内外文献的掌握也不能全面。再次对于本研究主题,我们仅仅局限于报告的表面,并没有深入探讨,缺乏对问题的了解与思考。由于我们组员大都是第一次接触数据处理,所以对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花费过多时间,同时分析也欠缺全面与深入。在研究方法的使用方面,我们还不能深入其精髓,不能使用更多更恰当,使研究更深入的研究方法。因此,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能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以及对软件的应用等等,多钻研,做一名更好的研究者。

反思本研究的研究优点、缺点和研究内容,我们总结出了几个可以进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一是通过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对儿童游戏性问卷的项目进行进一步的丰富和修订,以更加精确地对儿童游戏性进行评价;第二是进一步研究儿童游戏性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幼儿教师的人格特质、同伴交往、儿童与父母的亲子互动等的关系;第三是对儿童游戏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以进行更加细致、深入、全面的研究,从而为促进儿童游戏性的发展提出更加具体、实用的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丁艳华.母婴依恋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幼儿期认知行为发展作用的研究[J].2012.7.

[2]李国景.4~6岁儿童游戏性与母亲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J].2013.5.

[3]冯娟娟.2~3岁幼儿依恋,气质特征与母亲依恋关系的研究[J].2008.5.

[4]申青慧.亲子关系与幼儿抗挫折能力的相关研究[J].2014.10.

[5]高洁.数学区活动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研究[J].2014.6.

[6]韩影,窦岚.早期儿童游戏与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2011.5.

[7]宋艳梅.亲子游戏中父母角色功能的探究[J].2011.12.

[8]陈会昌,李冬晖,侯静,陈欣银.家庭游戏中的母亲控制策略与儿童顺从行为[J].2003,03.

[9]李燕燕,桑标.亲子互动中游戏参与方式、情感交流和儿童心理理论的关系[J].2006.01.

[10]丁海.儿童游戏戏与人文追求的自由[J].2008.05.

[11]辜国敏.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应用策略[J].2013.6.

[12]丁璐璐.幼儿园游戏教学活动中的师幼关系研究[J].2013.6.

论文作者:黄秀英,陈莹,郑莹莹,张敏洁,岳静文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4

标签:;  ;  ;  ;  ;  ;  ;  ;  

儿童游戏性与儿童依恋类型的相关研究论文_黄秀英,陈莹,郑莹莹,张敏洁,岳静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