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标记信号量——一种新型同步与互斥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钱鉴青[1](2021)在《基于网络功能虚拟化的工控系统网络仿真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工业控制系统(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ICS)测试床仿真模拟工业生产过程,广泛用于生产控制优化、计划与资源优化、人员培训、安全评估与安全测试研究等。现有包含实物的实物复制测试床、半实物测试床搭建成本较高,且测试床规模远不及实际系统的规模,导致基于测试床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软件联合的纯软件仿真类测试床,不便于开展网络攻防等交互性要求较高的相关研究与测试。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研究网络化ICS(Networked ICS,NICS)仿真技术及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NFV)的基础上,研究基于NFV的工业控制系统网络仿真模拟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NICS仿真同步技术研究。NICS的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具有分布部署、功能协同的特性。在分析研究分布式仿真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多终端协同仿真中网络消息的延时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研究多终端协同仿真同步方法,设计利用独立于工艺生产仿真网络同步网络进行仿真同步的方法,在工艺生产仿真网络中模拟工业生产实时网络通讯,在同步网络中传递仿真计算协同数据并保持仿真同步,并利用具有多网卡的工控机进行仿真同步方法验证。(2)基于NFV的NICS模拟技术研究。一般由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模块(进程)实现NICS工艺生产仿真模型,若模型涉及的传感器、执行器具有独立的IP地址,则可模拟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之间进行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的网络通讯,因此,工艺生产仿真模块需具有多网卡,而工控机等实体设备具有的网卡数量有限,难以满足有大量传感器、执行器的工艺生产仿真模拟需求。针对工艺生产仿真模块对多网卡的需求,本文在研究虚拟网卡、虚拟交换机及虚拟网络等NFV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基于NFV的NICS仿真模拟网络实现方法,并基于OVS-Docker设计实现Docker容器多网卡的添加与网络配置方法,及Docker容器基于Open v Switch的自动组网方法,解决基于NFV模拟NICS关键问题。(3)基于化工生产工艺仿真的化工NICS网络模拟仿真。基于指导老师团队前期实现的化工生产工艺仿真,利用本文研究的基于NFV的NICS模拟仿真方法,实现基于Docker容器的化工生产工艺仿真;利用容器的多虚拟网卡,实现基于容器网络的化工生产控制系统网络的模拟,即在容器网络中产生结合化工生产工艺控制的实时网络数据流,为网络攻防提供工控网络场景,并在容器之间建立独立于工控系统模拟网络的仿真同步网络。相关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研究并实现的仿真同步方法有利于保障工艺生产过程仿真的同步、顺利进行,同时避免或减小Do S攻击测试对工艺过程仿真的直接影响;基于NFV的NICS仿真模拟,有利于实现与实际工控系统同等规模、同等复杂度的高交互工控系统网络测试床。
吴添君[2](2019)在《Android漏洞挖掘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Android系统是移动智能终端的主流操作系统之一,近年来Android相关漏洞层出不穷,这给终端本身带来了极大的安全威胁。Android系统主要分为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本地层(native layer)和内核层(kernel layer)。本文围绕这三个层次,从漏洞挖掘角度出发,自顶向下对Android进行安全审查。特别地,我们聚焦于Android应用层的应用组件与通信、本地层的第三方库、内核层的厂商定制设备驱动等薄弱环节,并针对这些环节的安全漏洞研究对应的挖掘方法。论文主要工作包括:(1)针对多个应用间的交互引发的安全问题、特别是跨应用数据泄露漏洞,进行高效、精确的动态检测;(2)针对本地层第三方库中的释放后重用(use-after-free,简称Ua F)漏洞,进行面向二进制程序的精确、可扩展的静态挖掘;(3)针对内核设备驱动漏洞,进行低侵入的模糊测试。论文主要成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了缓解对多种应用组合进行审查带来的组合爆炸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称为组合混合符号行走(combinative concolic walking)的技术,它基于跨应用污点轨迹片段,来引导混合符号执行,从而对组合后的应用进行高效的跨应用数据泄露检测,并允许分析人员通过动态确认发生的跨应用数据流是否符合用户意图来对漏洞存在性进行最终判断。该方法首次实现了对跨应用漏洞的系统性地动态分析。我们的方法能够在真实应用集合中有效检测跨应用数据泄露问题。?针对第三方本地库的UaF漏洞检测任务,我们审查了在可扩展性漏洞分析需求下传统二进制静态分析的路径不敏感策略带来的几个关键问题,即正常编程风格引发的良性UaF模式、多线程交织导致的并发UaF问题、第三方定义的非标准UaF模式出入口API等。基于这些观察,我们提出了一种专为Ua F检测问题定制的局部路径敏感的VSA(value-set analysis)分析方法,在保持VSA方法原有可扩展性的前提下,提高检测精度。我们定义了更加完备的UaF出入口集合,并对并发控制流进行修复,然后用路径不敏感的VSA分析检测UaF漏洞模式,最后采用局部路径敏感的搜索过程对良性UaF模式进行剪枝。我们的方法能够在真实本地库程序中有效检测UaF漏洞。?针对基于真机的Android内核驱动模糊测试问题,为了避免侵入式地修改内核代码逻辑等难以在真实商品机上开展的操作,我们提出了一种利用ARM ETM硬件部件来辅助追踪驱动执行控制流的Android内核驱动灰盒模糊测试方法。我们借助ARM ETM硬件部件低侵入地提取内核驱动控制流执行轨迹,并以此更新代码覆盖率信息,反馈指导系统调用样本的交叉变异。驱动控制流轨迹的提取完全依赖于独立的硬件部件而不会影响CPU core性能。我们的方法能够在真实终端内核中有效检测内存管理类漏洞。
崔进[3](2018)在《TMSVL语言及其在实时系统验证上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MSVL(Modeling,Simulation and Verification Language)是一种时序逻辑程序设计语言,是投影时序逻辑(Projection Temporal Logic,PTL)的可执行子集。MSVL主要用于形式化建模、仿真和验证并发系统以及交互式系统,但其不能有效地建模和表达实时系统中的时间约束和中断等行为以及和时间相关的性质,使其在实时系统中应用受到限制。本文对MSVL语言进行扩展,得到了可以建模实时系统的语言TMSVL(Timed MSVL),并为TMSVL开发了解释器(模型检测工具)。使用TMSVL实现了对单速率调度(Rate-monotonic Scheduling,RMS)算法、基于μC/OS-Ⅲ的实时系统、基于ROS(Robot Operating Systems)的人工智能系统以及多级中断系统的建模、仿真和验证。本文围绕定义TMSVL语言的逻辑、TMSVL语言的语义、工具实现以及对TMSVL语言的应用展开,主要工作概括如下:第一,针对PTL不能定义连续时间中的时间约束和强制终止或者超时的问题扩展PTL,从而得到其基于时间的扩展形式TPTL(Timed PTL)。TPTL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扩展PTL:(1)在PTL中引入代表时间的变量T和代表时间长度的变量Ts来建模实时系统的时间,二者的取值均为非负实数;(2)定义时间约束操作符来限制被约束公式的时间长度,它可以描述连续时间概念下的时间约束;(3)定义cut操作符来描述强制终止或者超时。接着,本文给出并证明了 TPTL中包含时间约束和cut操作符的公式的逻辑规则。TPTL的提出为定义实时系统建模语言从而验证实时系统提供了形式化(模型)语义。第二,为了建模、仿真和验证实时系统,本文使用TPTL定义了扩展的MSVL语言,即TMSVL。TMSVL不仅包括了MSVL中的所有语句,还包含了建模实时系统的时钟语句、cut语句、延时语句、超时语句和中断语句。本文证明了所有的TMSVL语句都可以转化为范式,并给出了TMSVL语句转化范式的方法。定义了TMSVL语言的操作语义,给出了表达式的求值规则和扩展语句的语义等价规则,并通过证明TMSVL语言操作语义和模型语义的一致性来确保操作语义的正确性。使用TMSVL语句,可以建模实时系统中的延时、定时响应、任务截止时间、强制终止、超时和中断等时间约束行为。第三,为了自动化实时系统的建模、仿真和验证过程,本文基于TMSVL语言的操作语义,开发了TMSVL解释器。该工具通过扩展MSVL解释器而得到,使其支持了对时钟语句、cut语句、延时语句、超时语句和中断语句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以及语义分析。该解释器具有三种工作模式(建模、仿真和验证):在建模模式下,可以得到程序的带标记的范式图(Labeled Normal Form Graph,LNFG),它描述了程序的状态空间;在仿真模式下,可以得到程序的一条执行路径;在验证模式下,可以验证系统是否满足给定性质。TMSVL解释器为模型检测实时系统提供了新的工具支持。第四,在实时系统的设计中,确保任务的实时性以及中断处理的安全性是一项关键且复杂的工作。本文以经典调度算法RMS为例,将TMSVL语言应用到基于RMS算法的任务集的可调度性检测上。该方法提供了检测RMS算法可行性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且可以解决一系列任务集的可调度性检测问题。此外,本文将提出方法应用到基于μC/OS-Ⅲ的实时系统的可靠性验证上。以基于μC/OS-Ⅲ的实时系统为研究案例,分别使用TMSVL建模了包含多任务同步的实时系统和包含中断的多任务实时系统,并成功地验证了这些系统中任务的实时性以及系统的安全性。接着,本文研究了如何将TMSVL语言及其模型检测方法应用到建模和验证基于ROS的人工智能系统上。最后,本文研究了如何使用TMSVL形式化建模多级中断系统。基于TMSVL中的基本中断语句,给出了建模多级中断系统的方法。该方法为多级中断系统提供了形式化语义,使得可以对这类系统进行模型检测,从而形式化验证其实时性和安全性。
吴仁克[4](2018)在《分布式数据处理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信息源和数据在当今世界的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人类社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但大规模数据的持续产生,其格式和类型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如何快速、高效地实现大数据处理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及难点。以分布式数据处理为基础,针对大规模数据分析与处理,本文从四个方面探索并形成面向新型体系结构的分布式数据处理与存储技术:(1)基于国产“神威(Sunway)·太湖之光”众核处理器,本文研究与实现了一个分布式数据并行计算框架SunwayMR,可利用分布式服务器资源,加速数据处理与分析;(2)本文提出一种构建分布式数据并行计算框架的软件构建技术,用以加快此类软件开发进程;(3)充分利用RDMA(Remote Direct Memory Access,远程直接内存访问)和HTM(Hardware Transaction Memory,硬件事务内存)技术,本文提出一个可运用于分布式环境的、键值对数据存储系统RHKV,加速数据的“存”和“取”操作,可支撑上层数据密集型应用计算;(4)针对社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智慧信息系统建设,本文提出可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分布式数据处理与分析解决方案EDAWS。具体如下:(1)本文研究与实现了分布式数据并行计算框架SunwayMR,它只需要GCC/G++环境即可运行。具体地:本文提出基于分布式计算单元集合DCUS(Data Computing Unit Set)的数据划分策略、分布式消息通信机制和任务组织策略,支持在并行硬件上执行数据分析应用程序。SunwayMR为各种数据分析应用提供公开的应用编程接口(API);与使用OpenMPI/MPI等编程模式相比,使用SunwayMR有效地避免了繁杂的编码,保证了框架的易用性。在一定程度上,SunwayMR对于测试数据集的尺寸大小、计算节点数量、线程数量而言,也具备较好的规模扩展适应性。(2)为了更好地辅助分析分布式数据并行计算框架系统内部,从软件构建角度出发,开展适当的软件架构建模。但是,不恰当的架构模型往往导致系统设计冲突等问题;在设计和开发阶段系统需求在不断变化,系统的可变化点不可预测。为此,本文提出可适用于分布式数据并行计算框架的自适应架构建模技术,综合架构设计、行为分析和自适应机制,形成一种软件构建技术,指导此类软件的开发。以本文的分布式数据并行计算框架原型系统SunwayMR软件构建为例,给出实际开发学习过程。结果表明,所提的软件构建技术具备可用性和有效性。(3)利用分布式系统服务器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设计键值对数据存储,是应对存储容量压力、I/O性能瓶颈的解决方案,为数据密集型计算应用提供数据访问服务。然而,使用传统网络远程访问数据存在网络往返round trips延时高和请求冲突等问题,这导致数据访问的延时增加。为此,本文提出基于RDMA和HTM友好的Key-Value键值对数据存储系统RHKV,包含RHKV服务器端和RHKV客户端。即客户端将数据请求发送到位于在服务器端的改进型Cuckoo哈希数据管理模式—G-Cuckoo中。管理模式通过桶-点(bucket—vertex)映射方式构建Cuckoo图,在键值对数据插入Cuckoo哈希表的过程中,维持桶-点映射方式并预测kick-out死循环出现与否,避免出现哈希表间无限次kick-out循环问题。RHKV利用先进的HTM技术保证数据操作的原子性。使用性能测试工具Yahoo!Cloud Serving Benchmark(YCSB)开展数据访问的性能对比测评。(4)社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智慧信息系统在投入使用时数据不断产生。在单一计算节点上开展大规模数据分析时,速度性能不佳。本文提出一个面向社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分布式数据处理与分析解决方案EDAWS(a Novel Distributed Framework with Efficient Data Analytics Workspace towards Discriminative Service for Critical Infrastructures):基于数据分析工作空间的、可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新型分布式框架。即,服务器端平台系统地收集获取、存储并分析原生数据;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上并行地构建索引,开展数据业务分析,挖掘个性化的服务;通过利用便捷的移动终端设备,以远程的方式快速获取服务器端的大数据服务。为了例证所提解决方案的有效性,本文给出可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智慧社区”案例。在小型集群环境上运行原型系统,使用真实数据集开展实验测试:原型系统对计算节点的数量和数据集的大小具备一定规模适应性,能智能地将原生数据转换为用户所需要的大数据服务。
谢武平[5](2017)在《云服务编程语言Apla+及其实现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高速网络连接,各类计算资源互联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计算机系统。资源请求因资源以云服务形式分享而无处不在,这一转变正在改变每个人对计算能力获取、消费和提供等方面的使用习惯。各主要国家和知名企业纷纷推出云计算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云计算平台。然而通过网络请求使用云服务具有动态开放的特点,采用面向固定环境的传统编程方法开发云服务系统并非易事。一方面云服务供应商捆绑使得部署在不同云平台的云服务难以直接集成;另一方面网络环境的动态性要求在集成云服务时既要考虑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又要分析相互竞争云服务的绑定方法。因此,本文针对云服务呈现的新特征,提出一种新型云服务编程语言Apla+,支持便捷地开发云服务系统。云服务是Apla+编程的基本单元,Apla+使用资源描述机制Bundle消除云服务的平台依赖。基于面向服务分析中得到的不确定候选服务集,在Apla+中提出抽象服务请求机制有效实现运行时动态绑定云服务。通过定义集成云服务的服务组合机制,可便捷地实现组合小服务得到功能增值的大服务。通过定义Apla+形式语义,研究了用于分析云服务系统动态重构的等价关系。最后,由Apla+编写的程序将由支撑环境自动生成目标代码并编译执行。具体说,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提出Apla+中云服务编程机制服务是资源动态执行时提供的功能,那么不同资源可以提供相同的服务。基于云服务新定义,提出了资源描述机制Bundle用于表示提供服务的不同资源。根据面向服务分析中定义的不确定候选服务集,定义了抽象服务请求机制,其中包含时间和断言的契约可有效应对云计算环境的网络不确定性,契约中的配置信息可用于描述用户个性化需求。通过分析组合服务的基本结构和并行性质,定义了五个具有并行语义的服务组合算子便捷地描述服务集成,其中调用算子体现了云计算环境下便捷处理大数据的思想。这些新机制构成了 Apla+中云服务编程的核心要素。(2)定义Apla+语言的形式语义针对Apla+语言具有并行含义和服务动态绑定的特点,采用标记事件发生时间、执行状态与变量取值共同定义状态和对状态赋予断言等方法定义时间标记的标签转换系统。使用该系统精确定义Apla+语言的语义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定义强时间互模拟和弱时间互模拟,进而建立强等价和弱等价关系,可分别用于结构相同组合云服务的等价性分析和结构不同组合云服务的相容性分析。同时针对特定环境中的服务,提出了环境等价及其验证算法并形式化证明了该算法。实现对云服务系统进行形式化分析及优化。(3)研究Apla+的实现方法基于模型驱动开发思想,主要研究了 Apla+程序开发支撑环境的系统架构和实现原理,并采用生成式程序设计方法实现了原型系统。重点研究了开放环境下异构资源的访问方法、异构资源之间数据交互策略和分布式服务并行执行等核心问题及其实现算法。基于Apla+语言语义,定义了由Apla+到Java的程序生成规则库及服务组合算子构件库,从而可自动生成对应的Java目标程序,或直接发布部署为云服务。(4)提出基于迭代的交互式面向服务分析方法基于迭代的交互式面向服务分析将系统分析过程分为交互式面向服务分析和基于迭代的分析过程两部分组成。其中,交互式面向服务分析将系统分析中的创造性活动交由设计过程完成,而精确查找满足规约的服务这一非创造性活动则采用自动化方法实现。采用基于迭代的分析过程可以有效避免分析过程中存在的局部视角缺陷,实现尽可能复用已有服务。最终通过设置可复用服务阈值得到实现云服务系统的不确定候选服务集。将并行绑定算子作用于该集合实现依据服务执行状态选择并绑定服务。
王梓[6](2017)在《面向同步语言的多时钟嵌入式系统行为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安全关键嵌入式系统广泛运用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核电核能等领域,软件安全越来越多的影响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与此同时,此类软件对系统效率,资源利用,响应时间,多时钟属性和安全相关性质等有着更高的要求。如何对此类系统进行设计与分析,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热点研究问题。随着系统的复杂性不断增加,对于具有多时钟性质的此类系统需求日益增加。同步语言SIGNAL是一种声明式数据流同步设计语言,多时钟的同步语言SIGNAL适合建模具有多时钟性质的嵌入式反应系统,丰富的表达能力也给此类系统行为的安全性验证带来了困难。基于形式化方法的仿真和检测分析能够为软件的开发与验证提供严格保障。本文基于形式化的方法,考虑多时钟嵌入式反应系统,针对SIGNAL模型难以在设计阶段发现系统缺陷的问题,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分别从仿真验证和有界性检测两个侧面对系统进行分析,以达到在系统设计的初期,发现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并反馈给系统设计者。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提出基于CCSL时钟限制规约的SINGAL模型的时序行为仿真分析方法。首先,我们将源模型SIGNAL设计的多时钟嵌入式系统模型转换至CCSL时钟模型,利用CCSL的可执行语义,对系统的时序行为进行仿真。此外,还可加入硬件执行平台信息,给出软硬件仿真结果。(2)提出基于标记迁移系统的SIGNAL模型的有界性检测分析方法。设计了SIGNAL模型中操作结构的状态变迁语义系统,基于此系统构建系统行为的状态自动机。针对多时钟系统所关心的有界性问题,我们给出了基于标记迁移系统的有界性检测算法。(3)最后使用本文提出的分析方法对一个自动驾驶系统的控制模块进行案例分析,从SIGNAL系统建模开始,分别从仿真分析和有界性检测两个侧面,找出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性隐患,说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彭云辉[7](2014)在《基于AUTOSAR的汽车电子操作系统及其应用的建模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汽车电子的正确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越来越受到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关注。汽车开放系统架构AUTOSAR (AUTomotive Open System Architecture),是汽车电子行业最广泛采用的工业标准。验证AUTOSAR操作系统及建立在AUTOSAR上的关键应用的正确性和安全性具有很大的挑战。形式化方法能够提高AUTOSAR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针对AUTOSAR操作系统及汽车起动系统和发动机管理系统等应用,运用形式化方法建模,并对其关键性质进行验证。运用Timed CSP及CSP#针对AUTOSAROS中的关键部分任务管理进行分析,完成任务调度(包括资源管理和事件设置等)、调度表以及OS调度程序等模块的建模。同时,分析提取AUTOSAR操作系统任务间的互斥性、调度表间的互斥性、天花板优先级协议、防止优先级反转以及资源分配无死锁性等性质。运用模型检测工具PAT实现了AUTOSAR OS模型,并对该模型验证了提取的性质。针对基于AAUTOSAR的两个应用汽车起动系统和发动机管理系统,分析并抽取其需求,基于AUTOSAR OS的模型建立其Timed CSP模型。同时根据需求抽取汽车起动系统和发动机管理系统的相关性质,主要包括:发动机起动则起动机停止、多个气缸固定的启动顺序、气缸间状态的互斥和气缸间的固定顺序等性质。最后综合AUTOSAR OS任务管理模型,在PAT上实现并验证了针对汽车起动系统和发动机管理系统。运用形式化方法对AUTOSAR OS及其应用进行了建模与分析,对提高基于AUTOSAR OS开发的汽车电子软件的安全性、可靠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系统模型的建立,能增强软件开发工程师对系统的理解,为基于模型的开发提供了便利。
唐堂[8](2014)在《面向复合加工的数控系统多轴多通道控制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日益增长的复合加工需求,希望能在符合加工工艺的要求下,在一台数控装置中将传统的串行工艺并行化,以此来实现多任务的并发执行。同时在多任务的并发执行中,要求任务与任务之间可以互相独立,并通过共同协作完成同一加工工序。多轴联动控制技术和复合加工技术是支持多轴多通道控制技术数控系统中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功能。本文利用研究所现有科研资源,在实验室承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良好科研环境下,借鉴国外优秀的多通道数控控制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仔细分析了多通道控制技术的技术要求和应用模型等的基础上,研究了多轴多通道控制技术在数控系统上的应用,并根据多通道间信息传递的特点和方式,提出了基于信号量机制的多通道协同控制机制和公共轴资源的动态分配策略,主要解决了通道间的信号传递和公共轴的有效分配等问题。最后在HTM65130iy大型车铣复合机床上,采用蓝天GJ400多通道数控系统进行初步验证,证明了基于信号量机制的多通道协同等待控制和公共轴资源的动态分配的有效性、可行性。
赵涌鑫[9](2012)在《信号演算理论》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实时系统在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如视频点播、信息采集与检索系统,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航空航天、军事、核工业等。相对于一般的软件系统,实时系统有着更严格的需求规范,对外部事件的响应有着非常严格的时间约束,实时系统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能非常恶劣,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非常剧烈,安全性的要求更高,并且可能要求系统本身具备一定的可生存性,实时系统本身可能是分布式的,规模和复杂度更高,测试难度极大。因此实时系统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实时系统规范的描述,高质量实时系统的分析、设计、发展、实现和验证。程序理论的目的是通过研究程序及其规范来支持程序设计实践。程序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解释程序语言各语法成分的语义。指称语义,操作语义和代数语义是三种常见的程序语义的表现形式。指称方法用数学论域中的对象来指称程序语言的记号和公式;操作方法通过描述抽象数学机上的一系列执行步来表示程序是如何被执行的;代数方法相比前两者更加抽象,它不直接告诉程序的含义,而是通过代数等式(不等式)来刻画程序的性质。程序语义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各自不同的优势,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程序语言的语义以及理解各表现形式的关系,是体现程序理论价值和成熟度的重要指标。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事件的同步信号语言,可用于嵌入式实时系统的描述和编程实现。进而在程序统一理论的指导下,将信号演算分解成包含不同特征的信号演算子集族,然后以代数方法为基石,研究各信号演算子集的代数语义模型和规范型,同时从代数方法出发,发展与之等价的指称语义模型,揭示了代数语义和指称语义的等价关系,展示代数方法在程序统一理论中的重要性,也为实时系统程序语言理论和信号演算的语义理论做出一些贡献。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提出了一种基于事件的同步信号语言,它遵循着名的同步性假设和有限可变性假设。该语言涵盖实时系统规范语言的诸多特征,譬如:反应的瞬时和延时、反应的有限和无限、反应的中止和发散、组合的顺序和并发等。为了降低信号演算语义理论的复杂度和难度,信号演算语言被分解成包括不同特征的信号演算子集族。·分别研究了各信号演算子集的代数语义模型和指称语义模型,在代数模型中,我们首先以公理化的方法定义了基本原子反应和组合算子的语义,然后讨论了相应的代数规范型,任意一个反应都可以通过给出的代数定律转化为规范型形式。在指称语义模型中,我们分别构建了不同反应类型的指称论域,如:瞬时反应的指称物是健康的事件输入-输出函数,延时反应可以用正则的执行树类来描述。·讨论了代数语义和指称语义的语义联接问题。我们证明了这两种语义在本质上是等价的,即两个反应代数语义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指称语义相等,一方面,我们证明了所有的代数定律都可以在指称语义的框架下得以证明,这体现了代数语义的合理性。另一方面,由于指称语义相同的规范型反应具有相同的规范型,而每一个反应都可以根据代数规则转化为规范型形式,因此指称语义相等的反应具有相同的规范型,从而是代数等价的,这体现了代数语义相对于指称语义的完备性。
伍永红[10](2011)在《嵌入式Widget引擎在Android平台上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无线应用技术的不断突破,在手机领域同样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能够通过无线网络来上网、娱乐、工作和学习等。鉴于此,用户对手机软件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是一个能语音通话的手机,而是一个能集多媒体、娱乐、办公等等于一体的手机。因而作为开发人员就应该设计出功能更丰富的移动软件。然而鉴于手机平台的多样化,平台之间的差异十分巨大,这给软件的推广带来了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阻碍,本课题对于这方面做了相关的研究、探索,结合最新的嵌入式widget技术来实现一个跨平台的widget引擎,借以搭建一个widget应用开发平台,实现对移动应用开发的一套解决方案——xFace。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widget引擎在Android平台的设计与实现,Android平台由操作系统、用户界面、中间件和应用软件组成,该平台的应用操作方便、界面表现酷炫等特点深受用户喜爱,目前已经占据很大部分智能手机市场,在Android平台研究widget引擎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但是开发Android应用必须使用JAVA语言并基于Android应用程序框架,然而xFace却是使用C语言开发,因此本论文研究了混合语言交叉开发的开发方案。xFace具有通用性强、易掌握、普适性强等优势,大大降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开发难度,同时,配套平台提供的测试服务,将大大降低开发者的开发成本。可以利用xFace搭建一个移动应用(widget应用)的开发平台,开发者可以借助它提供的API,使用网页开发语言便可开发出酷炫、功能强大、跨平台的手机应用。本课题的主要工作是在Android平台上实现xFace,主要是研究widget技术规范、跨平台嵌入式软件的设计和Android平台的平台特性。依据Android平台特性设计出一套移植方案,实现xFace平台适配层,使widget应用运行于Android平台。平台适配层包括文件IO操作、绘图操作、线程、内存、信号量、系统事件、手机本地能力等等复杂功能模块,为了使widget引擎能够运行于Android平台,必须设计一套合理的移植方案来完全实现xFace定义的一整套移植层接口。
二、带标记信号量——一种新型同步与互斥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带标记信号量——一种新型同步与互斥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功能虚拟化的工控系统网络仿真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内容与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网络功能虚拟化及典型网络仿真模拟器 |
2.1 网络功能虚拟化与Docker容器 |
2.2 典型网络仿真模拟器或测试床 |
2.3 典型化工过程模型与Modbus/TCP工控协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NICS仿真同步技术研究 |
3.1 分布式交互仿真同步技术 |
3.2 工控系统仿真模拟网络同步问题分析 |
3.3 仿真同步方法的实现与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NFV的 NICS仿真模拟技术研究 |
4.1 物理网络的虚拟化 |
4.2 NICS仿真模拟网络自动生成 |
4.3 NICS仿真模拟网络自动生成方法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NFV的工控系统仿真模拟网络设计与实现 |
5.1 需求与规划概述 |
5.2 容器封装 |
5.3 工控系统网络拓扑规划设计与配置 |
5.4 工控系统仿真模拟网络的自动生成 |
5.5 测试与实验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2)Android漏洞挖掘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Android概览 |
1.2.1 系统架构 |
1.2.2 安全机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传统平台的漏洞挖掘技术 |
1.3.2 Android漏洞挖掘技术 |
1.4 论文工作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关键问题 |
1.4.3 解决方案 |
1.4.4 创新点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组合混合符号执行的跨应用数据泄露漏洞检测技术 |
2.1 引言 |
2.2 相关工作 |
2.2.1 Android基础 |
2.2.2 相关研究 |
2.3 方法概览 |
2.4 跨应用污点轨迹提取 |
2.5 组合混合执行 |
2.6 动态验证 |
2.7 实验评估 |
2.7.1 实验设置 |
2.7.2 与多种方法的比较 |
2.7.3 在真实应用集合上的测试结果 |
2.7.4 对App Walker分析过程的案例研究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局部路径敏感VSA分析的第三方本地库Ua F漏洞检测技术 |
3.1 引言 |
3.2 相关工作 |
3.2.1 二进制分析 |
3.2.2 动态UaF分析 |
3.2.3 静态UaF分析 |
3.3 方法概览 |
3.3.1 几点观察 |
3.3.2 VSA建模 |
3.3.3 局部路径敏感的VSA分析 |
3.4 控制流检测与变换 |
3.5 局部路径敏感的VSA分析 |
3.6 实验评估 |
3.6.1 原型系统实现 |
3.6.2 实验配置 |
3.6.3 对多种方法的比较 |
3.6.4 性能评估 |
3.6.5 案例研究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RM ETM硬件辅助的内核驱动模糊测试技术 |
4.1 引言 |
4.2 相关工作 |
4.2.1 Android应用-驱动模型 |
4.2.2 相关研究 |
4.3 方法概览 |
4.4 驱动接口模型提取 |
4.5 硬件辅助模糊测试 |
4.5.1 终端样本生成与注入 |
4.5.2 硬件辅助执行轨迹捕获 |
4.5.3 覆盖率引导的模糊测试 |
4.6 实验评估 |
4.6.1 实验设置 |
4.6.2 真实设备驱动漏洞挖掘效果 |
4.6.3 在其在他设备上挖掘漏洞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TMSVL语言及其在实时系统验证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实时系统的建模语言和性质描述语言 |
1.1.1 系统建模语言 |
1.1.2 性质描述语言 |
1.2 形式化验证 |
1.2.1 定理证明 |
1.2.2 模型检测 |
1.3 形式化验证技术的应用现状 |
1.4 本文的贡献及结构 |
第二章 时间投影时序逻辑 |
2.1 语法语义 |
2.1.1 语法 |
2.1.2 语义 |
2.2 派生公式和逻辑规则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时系统建模、仿真和验证语言TMSVL |
3.1 语法和语义 |
3.2 应用举例 |
3.3 操作语义 |
3.4 性质验证的基本原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MSVL解释器 |
4.1 工具框架 |
4.2 工具的实现 |
4.2.1 词法分析 |
4.2.2 语法分析 |
4.2.3 语义分析 |
4.3 工具的运行示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TMSVL验证技术的应用 |
5.1 RMS算法的可调度性判定 |
5.1.1 背景介绍 |
5.1.2 用TMSVL语言建模RMS算法 |
5.1.3 任务集的可调度性验证 |
5.2 μC/OS-Ⅲ多任务系统的建模和验证 |
5.2.1 建模和验证包含多任务通信的μC/OS-Ⅲ应用 |
5.2.2 建模和验证包含多任务通信以及中断的μC/OS-Ⅲ应用 |
5.3 ROS系统的建模和验证 |
5.3.1 ROS系统概述 |
5.3.2 ROS系统研究案例 |
5.3.3 用TMSVL语言建模ROS系统 |
5.3.4 性质验证 |
5.4 嵌套中断系统的建模和验证 |
5.4.1 嵌套中断系统模型 |
5.4.2 案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分布式数据处理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几个主要研究问题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现状与相关技术 |
2.1 引言 |
2.2 分布式数据并行计算框架的研究现状 |
2.2.1 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 |
2.2.2 商业化的计算加速器正在不断扩展它的应用 |
2.2.3 "神威·太湖之光"并行计算机 |
2.2.4 现今流行的通用分布式数据并行计算框架 |
2.3 分布式数据并行计算框架软件构建技术相关研究 |
2.3.1 模型驱动工程技术与分布式数据并行计算框架软件构建 |
2.3.2 架构模型和自适应变化 |
2.4 面向大数据应用的键值对数据存储系统技术 |
2.4.1 非关系型NoSQL数据存储 |
2.4.2 基于RDMA的键值对数据存储管理 |
2.4.3 客户端—服务器端C/S模式 |
2.4.4 数据库理论 |
2.5 在分布式环境下的大数据服务 |
2.5.1 多领域数据分析与知识挖掘 |
2.5.2 分布式大数据服务 |
2.5.3 社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数据处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unwayMR:面向神威机器的分布式数据密集型并行计算框架 |
3.1 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神威·太湖之光”并行计算机的诞生 |
3.2 SunwayMR框架概述 |
3.3 SunwayMR系统架构详细设计 |
3.3.1 分布式内存数据管理机制 |
3.3.2 Pthread编程 |
3.3.3 任务、调度器、执行器和框架上下文 |
3.3.4 数据处理机制 |
3.3.5 粗细粒度并行 |
3.3.6 SunwayMRHelper消息通讯组件 |
3.3.7 神威体系结构众核(1 主核+64 从核)并行设计 |
3.4 系统优化机制设计 |
3.5 易用性 |
3.5.1 层级软件架构 |
3.5.2 学习案例:Pi值计算和PageRank算法编程示例 |
3.6 实验 |
3.6.1 实验设置 |
3.6.2 性能评估 |
3.6.3 系统优化评估 |
3.6.4 国家超算无锡中心国产众核平台系统运行测试 |
3.6.5 计算加速原因分析 |
3.6.6 SunwayMR特性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适应的分布式数据并行计算框架软件构建技术 |
4.1 引言 |
4.2 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 |
4.2.1 分布式数据并行计算框架软件构建的挑战 |
4.2.2 领域建模的复杂性与难度 |
4.3 自适应的软件构建 |
4.3.1 总体流程 |
4.3.2 步骤一:参考性的架构建模描述 |
4.3.3 步骤二:集成动态行为分析到架构模型 |
4.3.4 步骤三:架构建模自适应规约 |
4.4 学习案例:SunwayMR软件构建实践 |
4.4.1 解决的研究问题RQs |
4.4.2 RQ1:软件构建过程 |
4.4.3 RQ2:自适应讨论 |
4.4.4 RQ3:软件构建优化 |
4.4.5 RQ4:软件构建技术对比评估 |
4.4.6 RQ5:有效性分析 |
4.5 讨论 |
4.5.1 维护现今主流的分布式并行计算框架 |
4.5.2 评估正确性与有效性风险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RHKV:基于RDMA和 HTM的 Key-Value键值对数据存储管理 |
5.1 引言 |
5.2 背景知识 |
5.3 RHKV概述 |
5.4 RHKV详细设计 |
5.4.1 RHKV架构设计 |
5.4.2 哈希表间无限kick-out循环问题分析 |
5.4.3 改进型G-Cuckoo哈希数据管理模式 |
5.4.4 RHKV的 RDMA网络通信引擎 |
5.4.5 与哈希表的信息交互 |
5.4.6 HTM感知的强原子性保障 |
5.4.7 寻求空闲位置并预测G-Cuckoo中数据条目的无限kick-out循环 |
5.4.8 一致性机制优化 |
5.4.9 数据访问执行协议 |
5.5 关键实现和软件接口 |
5.6 分布式C/S模式环境下的RHKV性能分析 |
5.6.1 实验设置 |
5.6.2 吞吐量提升和访问延迟减少情况 |
5.6.3 与其他基于RDMA的键值对数据存储系统的性能对比 |
5.6.4 负载偏差的抵抗力 |
5.6.5 空间扩大情况 |
5.6.6 数据一致性机制评估 |
5.7 RHKV数据密集型应用场景举例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EDAWS:社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分布式环境数据管理及大数据服务解决方案 |
6.1 引言 |
6.2 研究动机:社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举例 |
6.3 分布式数据集成与融合系统 |
6.4 服务器端信息处理管理 |
6.4.1 原生信息获取与抽取 |
6.4.2 信息处理与索引库构建 |
6.4.3 分布式系统并行索引构建 |
6.4.4 用户感兴趣的大数据服务挖掘 |
6.4.5 在分布式环境下处理并发请求的原理 |
6.5 大数据服务信息交互 |
6.5.1 信息交互管理 |
6.5.2 并发请求处理与资源请求限制的理论分析 |
6.6 一些关键实现细节 |
6.7 真实场景案例学习:智慧社区信息系统建设 |
6.8 实验评估 |
6.8.1 原型系统示例 |
6.8.2 实验环境与设计 |
6.8.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9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简历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目录 |
(5)云服务编程语言Apla+及其实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动机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云服务 |
2.2 描述服务组合语言 |
2.2.1 BPEL语言系列 |
2.2.2 图形化语言 |
2.2.3 自定义语言 |
2.3 全过程服务编程语言 |
2.4 小结 |
第3章 PAR方法及其支撑平台 |
3.1 PAR方法与PAR平台研究基础 |
3.2 PAR的特色和优势 |
3.3 Apla语言 |
3.3.1 Apia语言特征 |
3.3.2 Apia语言语法 |
3.3.3 Apia程序生成 |
3.4 基于PAR的面向服务分析 |
3.4.1 基于迭代的交互式面向服务分析 |
3.4.2 不确定候选服务集 |
3.5 小结 |
第4章 Apla+中云服务编程机制 |
4.1 云服务编程机制设计目标 |
4.1.1 具体设计目标 |
4.1.2 机制定义总体架构 |
4.2 资源描述机制Bundle |
4.2.1 Apla+中的云服务 |
4.2.2 统一化资源Bundle |
4.2.3 Bundle语法结构 |
4.2.4 异构资源服务化 |
4.3 服务组合机制 |
4.3.1 程序并行性分析 |
4.3.2 Orc语言中并行算子分析 |
4.3.3 服务组合算子 |
4.3.4 组合服务的控制结构 |
4.4 抽象服务请求机制 |
4.4.1 并行绑定算子 |
4.4.2 服务契约 |
4.4.3 契约约束的抽象服务请求 |
4.5 编程能力分析 |
4.5.1 并行表达能力 |
4.5.2 大数据处理能力 |
4.5.3 构建系统能力 |
4.6 Apla+编程实例 |
4.7 Apla+语言总结 |
4.7.1 语言特点 |
4.7.2 典型编程场景分析 |
4.7.3 已有研究工作对比 |
4.8 小结 |
第5章 Apla+语言形式语义 |
5.1 形式语义基础 |
5.1.1 形式语义定义方法 |
5.1.2 云服务系统的形式化分析方法 |
5.2 Apla+语义分析框架 |
5.3 Apla+语言语义 |
5.3.1 时间标记的标签转换系统 |
5.3.2 具体语义定义 |
5.4 语义等价关系 |
5.4.1 迹 |
5.4.2 时间互模拟关系 |
5.4.3 强弱等价与环境等价 |
5.4.4 迹相似算法及正确性证明 |
5.4.5 强等价规则 |
5.4.6 云服务等价 |
5.5 同余关系 |
5.6 小结 |
第6章 Apla+实现方法与程序生成 |
6.1 总体结构 |
6.2 编程环境实现方法 |
6.2.1 实现技术路线 |
6.2.2 支撑环境主要功能 |
6.2.3 系统总体设计 |
6.3 程序生成规则 |
6.4 原型系统 |
6.4.1 原型系统功能说明 |
6.4.2 实例分析 |
6.5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
6.6 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贡献 |
7.2 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A Apla语言语法结构 |
附录B Bundle语法结构 |
附录C 迹相似算法正确性证明 |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6)面向同步语言的多时钟嵌入式系统行为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及选题依据 |
1.2.1 同步语言应用及相关研究现状 |
1.2.2 系统验证相关研究现状 |
1.2.3 选题依据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同步语言的多时钟系统仿真与检测分析方法概述 |
2.1 嵌入式反应系统中的时间建模原理 |
2.1.1 嵌入式反应系统及其建模要素 |
2.1.2 具有多时钟特征的建模方法 |
2.2 同步语言SIGNAL模型 |
2.2.1 SIGNAL中的时间模型 |
2.2.2 SIGNAL的基本定义 |
2.3 基于形式化的系统分析方法 |
2.3.1 基于CCSL的验证分析方法 |
2.3.2 基于标记迁移系统的形式化检测方法 |
2.4 面向SIGNAL的多时钟系统行为仿真与检测分析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CCSL的系统行为仿真分析方法 |
3.1 CCSL的时钟模型建模方法 |
3.1.1 CCSL中的时钟与系统行为 |
3.1.2 CCSL时钟模型基本建模元素 |
3.1.3 时钟模型的特点 |
3.2 SIGNAL抽象时钟的提取与转换 |
3.2.1 原始操作结构到CCSL的转换规则 |
3.2.2 扩展时间操作结构到CCSL的转换规则 |
3.3 基于CCSL的仿真工具及分析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标记迁移系统的有界性检测分析方法 |
4.1 基于状态语义的标记迁移系统 |
4.1.1 标记迁移系统的形式化模型 |
4.1.2 基于标记迁移系统的验证方法 |
4.2 SIGNAL时间模型的状态语义 |
4.2.1 原始操作结构的状态语义 |
4.2.2 扩展结构的状态语义 |
4.3 多时钟系统行为的有界性分析 |
4.3.1 SIGNAL多时钟系统行为的有界性问题 |
4.3.2 有界性判定算法 |
4.3.3 系统有界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5.1 系统概述 |
5.2 系统行为建模 |
5.3 系统行为的验证分析 |
5.3.1 基于CCSL的仿真分析 |
5.3.2 基于LTS的有界性检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基于AUTOSAR的汽车电子操作系统及其应用的建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 |
表格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1.1 形式化方法 |
1.1.2 汽车电子 |
1.1.3 相关工作 |
1.2 研究方法 |
1.2.1 进程代数CSP、Timed CSP |
1.2.2 形式化验证方法及工具 |
1.3 本文工作与贡献 |
1.4 本文组织 |
第二章 问题描述 |
2.1 AUTOSAR OS |
2.2 基于AUTOSAR的汽车电子应用 |
2.2.1 汽车起动系统 |
2.2.2 汽车发动机管理系统EMS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总体架构 |
3.1 AUTOSAR OS及应用的抽象 |
3.1.1 AUTOSAR OS抽象 |
3.1.2 应用抽象 |
3.2 AUTOSAR OS与其应用的关系 |
3.3 研究框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UTOSAR OS建模 |
4.1 OS模型架构 |
4.2 任务的建模 |
4.3 调度表的建模 |
4.4 OS调度的建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用建模 |
5.1 汽车起动系统建模 |
5.1.1 汽车起动系统模型架构 |
5.1.2 汽车起动系统建模 |
5.2 发动机管理系统EMS建模 |
5.2.1 EMS模型架构 |
5.2.2 EMS建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AUTOSAR OS及应用的性质 |
6.1 数据结构 |
6.2 AUTOSAR OS性质 |
6.3 应用性质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实现 |
7.1 模型实现 |
7.2 性质验证 |
7.2.1 AUTOSAR OS性质验证 |
7.2.2 应用性质验证 |
7.3 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未来工作展望 |
附录A 主要缩写对照表 |
附录B 性质验证的补充说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8)面向复合加工的数控系统多轴多通道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
1.2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1 课题的来源 |
1.2.2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标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及现状 |
1.5 本文的内容和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多通道数控系统综述 |
2.1 方式组与操作模式 |
2.2 通道 |
2.3 多通道数控系统 |
2.3.1 多通道数控系统的特点 |
2.3.2 多通道数控系统的核心技术 |
2.4 蓝天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 |
2.4.1 蓝天数控系统的软硬件划分 |
2.4.2 蓝天数控系统的硬件体系结构 |
2.4.3 蓝天数控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复合加工的多通道数控系统的研究 |
3.1 复合加工的应用形式 |
3.2 复合加工的技术特点 |
3.3 多通道数控系统的协同控制原理 |
3.3.1 信号量机制 |
3.3.2 信号量机制在通道协同控制中的应用 |
3.4 多通道数控系统中的公共轴的分配 |
3.4.1 多通道数控系统中公共轴的分配原理 |
3.4.2 多通道数控系统公共轴的动态分配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通道控制模型的设计 |
4.1 多通道数控控制的技术方案 |
4.1.1 多通道间并行运行控制 |
4.1.2 多通道间同步交换控制 |
4.2 通道与公共轴对应关系控制视图 |
4.3 多通道协同控制和公共轴动态分配相关信号的设计 |
4.3.1 多通道协同控制信号设计 |
4.3.2 多通道数控系统公共轴动态分配相关信号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蓝天 GJ400 数控系统的验证 |
5.1 GJ400 数控系统及实验平台 |
5.2 发送端与接收端的接口设计 |
5.3 多通道间协同等待控制核心数据结构及关键代码 |
5.4 NC 程序加工结果分析 |
5.4.1 通道的运行状态变化 |
5.4.2 公共轴的控制权的变化 |
5.5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 |
致谢 |
(9)信号演算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实时系统 |
1.2 实时系统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指导方法:程序统一理论 |
1.3.1 基于字母表的关系演算 |
1.3.2 程序代数与规范型 |
1.3.3 联接理论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信号演算语言 |
2.1 事件卫兵 |
2.2 信号演算语言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瞬时信号演算 |
3.1 Ⅰ型信号演算 |
3.1.1 Ⅰ型反应的代数语义 |
3.1.2 Ⅰ型规范型 |
3.2 S型信号演算 |
3.3 瞬时反应的指称语义模型 |
3.3.1 健康条件 |
3.3.2 瞬时反应的指称语义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延时信号演算 |
4.1 H型信号演算 |
4.2 F型信号演算 |
4.3 延时反应的指称语义 |
4.3.1 执行树和执行树类 |
4.3.2 延时反应的指称语义定义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语义联接理论 |
5.1 瞬时反应的语义联接 |
5.1.1 瞬时反应代数语义的合理性 |
5.1.2 瞬时反应代数语义的相对完备性 |
5.2 延时反应的语义联接 |
5.2.1 延时代数语义的合理性 |
5.2.2 延时反应代数语义的相对完备性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信号演算与理论应用 |
6.1 信号演算 |
6.2 Esterel语言的表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后期工作的展望 |
附录A 一些定理的证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
(10)嵌入式Widget引擎在Android平台上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手机平台和嵌入式widget 技术介绍 |
2.1 主流手机平台简介 |
2.1.1 Android 平台 |
2.1.2 Windows Mobile 平台 |
2.1.3 Symbian 操作系统 |
2.2 各手机平台的差异性比较 |
2.3 Android 平台特性介绍 |
2.3.1 Android 系统版本及其发展历史 |
2.3.2 Android 系统框架介绍 |
2.3.3 Android 编程模型 |
2.3.4 JNI(Java Native Interface)技术简介 |
2.3.5 NDK(Native Development Kit)技术简介 |
2.4 嵌入式widget 概念及特色简介 |
2.4.1 嵌入式widget 概念 |
2.4.2 嵌入式widget 的特色 |
2.5 现有的嵌入式widget 的不足 |
2.5.1 widget 的现状 |
2.5.2 现有的widget 的不足 |
2.6 嵌入式widget 相关技术简介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嵌入式widget 引擎需求分析与研究 |
3.1 跨平台性 |
3.1.1 跨平台的必要性 |
3.1.2 跨平台性的设计 |
3.2 需求分析 |
3.2.1 总体架构需求 |
3.2.2 嵌入式widget 应用的需求 |
3.2.3 移植层主要模块需求分析 |
3.3 xFace 项目介绍 |
3.3.1 xFace 概述 |
3.3.2 xFace 特色与优势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嵌入式widget 引擎在Android 平台的研究与设计 |
4.1 xFace 项目总体设计 |
4.1.1 引擎架构概要设计 |
4.1.2 平台适配层(移植层)模块的概要设计 |
4.2 嵌入式widget 引擎在Android 平台实现的可行性分析 |
4.2.1 设计难点 |
4.2.2 实现的可行性分析 |
4.3 设计方案 |
4.3.1 方案一:多activity 实例设计 |
4.3.2 方案二:单activity 实例设计 |
4.3.3 两种方案的对比 |
4.3.4 xFace 在Android 平台的设计方案 |
4.4 平台适配层模块在Android 平台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嵌入式widget 引擎在Android 平台的实现 |
5.1 引擎核心层实现简介 |
5.2 平台适配层基础能力实现 |
5.2.1 文件操作模块实现 |
5.2.2 事件处理模块实现 |
5.2.3 图形处理相关模块实现 |
5.2.4 网络模块实现 |
5.2.5 线程模块实现 |
5.2.6 内存管理模块实现 |
5.2.7 其它基础能力模块实现 |
5.3 平台适配层其它功能实现 |
5.3.1 音视频模块实现 |
5.3.2 本地能力模块实现 |
5.4 xFace 集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测试与优化 |
6.1 单元测试 |
6.2 页面测试 |
6.3 性能与优化 |
6.4 集成测试 |
6.5 嵌入式Widget 引擎的实际应用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带标记信号量——一种新型同步与互斥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功能虚拟化的工控系统网络仿真技术研究与应用[D]. 钱鉴青.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Android漏洞挖掘技术研究[D]. 吴添君.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3]TMSVL语言及其在实时系统验证上的应用[D]. 崔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3)
- [4]分布式数据处理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吴仁克.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 [5]云服务编程语言Apla+及其实现方法研究[D]. 谢武平. 武汉大学, 2017(06)
- [6]面向同步语言的多时钟嵌入式系统行为分析方法研究[D]. 王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3)
- [7]基于AUTOSAR的汽车电子操作系统及其应用的建模与分析[D]. 彭云辉.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8]面向复合加工的数控系统多轴多通道控制技术的研究[D]. 唐堂.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14(01)
- [9]信号演算理论[D]. 赵涌鑫.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10]嵌入式Widget引擎在Android平台上的研究与实现[D]. 伍永红. 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