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重点领域改革与发展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略论文,重点论文,领域论文,我国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金融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金融调控和金融稳定取得较好成效
中央银行体制建立初期,人民银行主要运用再贷款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限额管理两大重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199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制,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恢复和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改革再贴现制度,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2003年4月,人民银行推出中央银行票据,丰富了货币对冲工具。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原则有序开展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简化利率管理、扩大利率浮动区间。2007年1月4日,作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正式运行。2005年7月,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0年6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强。积极探索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取得了较好成效。
图1 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情况
图2 CPI与GDP增长率对比情况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货币政策开始由适度从紧转向适度宽松,自2008年三季度后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五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2010年,在通货膨胀压力上升的情况下,逐步转向稳健货币政策,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011年前三季度,面对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引导货币信贷增长平稳回调。进入10月份以后,针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蔓延、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价格涨幅逐步回落等形势变化,暂停发行三年期央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优化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有关参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三农”和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信贷支持。总体看,稳健货币政策实施成效逐步显现。2011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85.2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比上年低6.1个百分点。201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47.1万亿元,同比增长9.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图3 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增长情况
图4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人民银行与银监会分设后,加大对货币、外汇、黄金市场的监督管理,牵头及配合处置了一些高风险银行业和证券业的金融机构,有效化解了金融风险。银监会提出“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稳步推进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证券期货监管效能显著增强,形成了证监会机关、派出机构、证券交易所“三点一线”,覆盖全市场的快速联动监管机制。初步形成了以偿付能力、公司治理和市场行为监管为三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框架。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和协调机制明显加强。积极推进风险监测与评估系统的建设。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效运转,保险保障基金公司成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研究论证基本完成。
(二)金融业加快改革和开放步伐
1、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增长和抗风险能力提升
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13.28万亿元,同比增长18.90%;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279亿元,不良贷款率1%,拨备覆盖率278.1%;109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1.57万亿元;保险业资产总额为6.01万亿元。
2、金融业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自2003年以来,国家通过汇金公司先后对中行、建行、工行、交行、农行等大型商业银行进行注资并启动了股份制改革。五家银行先后完成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革,并在香港H股和境内A股成功上市。大型商业银行改革不断深化,积极推进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工作。2011年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53.63万亿元,占比47.3%,不良贷款率1.1%。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发展商业化业务。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改革实施总体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200亿元注资已经到位。成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工作小组。积极推进中信集团整体改制,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和中信股份有限公司已于2011年12月召开创立大会。
中小商业银行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和战略投资者,通过重组和上市等措施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规范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金融组织结构和技术、产品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截至2011年末,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18.37万亿元,占比16.2%,不良贷款率为0.6%;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9.98万亿元,占比8.8%,不良贷款率为0.8%。
2006年12月21日,银监会印发《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设计和实施资金支持的正向激励政策,即按2002年底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发放专项再贷款或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帮助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已兑付专项票据的2311个县(市)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成效进行了考核,并分类实施了激励约束措施。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按照贷款五级分类口径统计,2011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为5.5%,比上年末下降1.9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0.7%,比上年末提高2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为1%,比上年末提高0.28个百分点。2011年全国农村信用社新增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分别为7374亿元和3093亿元,期末余额同比增长19%和15%。截至2011年末,全国共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1882家,农村商业银行212家,农村合作银行190家;全国已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786家,其中村镇银行726家,贷款公司10家,农村资金互助社50家。截至2011年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4282家,贷款余额3915亿元。
国有保险公司深化改革,进行股份制改造和规范上市。“十一五”期间,全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长达到26.5%。近几年,保险业资产以每年约1万亿元的速度在增加。保险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风险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图5 中国保险业发展状况
图6 货币市场发展情况
目前,银行业已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证券业除了履行所有承诺,还主动实施了部分自主开放措施。保险业已基本实现全面对外开放。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不断扩大,双边本币互换稳步推进。自试点开始至2011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08万亿元,同比增长3.1倍。2011年,银行累计办理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201.5亿元,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907.2亿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份额改革中取得重大进展,我国份额占比上升至6.394%,排名从并列第6位跃居第3位。积极推动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和准则的制定与修改,不断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三)金融市场加快创新和发展
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市场功能日趋深化,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市场制度逐步完善,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
一是货币市场不断完善。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市场法规,增加全国银行间市场交易成员,不断完善交易和信息系统服务功能。2005年5月,人民银行重新启动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方式从原先的审批制转变为备案制。2010年12月21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超短期融资券业务规程(试行)》,正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超短期融资券。2011年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累计成交33.40万亿元。2011年累计发行各类债券(不含中央银行票据)6.41万亿元。2011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累计成交99.5万亿元,现券累计成交63.6万亿元;交易所债券回购累计成交20万亿元,国债现券成交1253亿元。2011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15.1万亿元;累计贴现25.0万亿元,累计办理再贴现1712亿元。
二是资本市场快速发展。2010年10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大力发展主板市场,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板建设,创业板稳步推出且运行平稳,推进场外市场建设,期货市场稳步发展。2011年末,沪、深股市上市公司达2342家;总市值21.48万亿元;流通市值16.49万亿元,筹资金额7506.22亿元,投资者开户数14050.37万户。
图7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概况
三是外汇市场建设深入推进。“十一五”以来,银行间外汇市场快速发展,外汇市场制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1年末,共有即期市场会员318家,远期市场会员73家,掉期会员71家,期权会员27家,即期市场做市商26家,远期市场做市商20家。2011年,人民币外汇即期成交35538亿美元;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累计成交金额折合17710亿美元;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2146亿美元;全年“外币对”累计成交金额折合946.7亿美元。
图8 一美元折合人民币(期末数)
图9 中国历年外汇储备(亿美元)
四是黄金市场较快发展。2010年7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黄金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上海黄金交易所交易规模大幅增加,黄金交易累计成交7438.5吨,成交金额为2.48万亿元。上海黄金交易所在全球交易所市场黄金现货交易量中位居第一。
二、金融业发展面临的难点问题
(一)金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出现新变化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发展模式均面临转型压力,货币政策、金融政策的国际协调难度增大。我国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在国际金融标准制定、国际金融治理等全球金融问题上将承担更多责任。从国内看,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经济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入,金融发展的经济基础发生了较大变化,需要建立和完善能够有效调节大国开放经济的金融政策框架。我国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人口红利”开始减少甚至消失,人口老龄化将逐步显现。2010年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比例为13.26%;它必须以只占全球7%的耕地和6%的水资源养活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因此,增加了控通胀、保增长、调结构的难度。
(二)金融宏观调控面临挑战
一是当前我国经济仍然面临一定的通胀压力。一些专家认为,在经济复苏过程中,一般不应该出现过高的物价上涨,近年来我国出现的通胀压力超出人们的预料,通胀持续的时间也超出预料。从当前各类涨价因素看,一定时期内通胀压力有所下降,但需警惕物价的波动。从国内看,趋于上升的劳动力成本以及资源性产品价格,将在较长时间构成价格上升的推力。在国内外经济基本面以及利差、预期汇兑收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一段时间内预计我国仍将保持外汇资金净流入格局。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也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外部输入性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但面临的风险因素仍然较多。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在发酵,虽然美国债务违约风险暂时解除,但未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高赤字问题,日本财政赤字则在进一步上升。这种情况下,极度宽松的国际货币条件短期内难以改变,大量资金仍可能向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流入。
二是外汇持续净流入压力较大。近年来,由于我国进出口基本保持一定顺差,加上经济前景看好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导致外汇持续流入压力较大,外汇储备规模不断增大。截至2011年末,我国外汇储备总额达到31811.48亿美元,比2010年末增长3338.1亿美元,仍然位居全球第一。为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中央银行被迫购汇投放基础货币。为了防止基础货币大量投入造成的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中央银行不得不采取大量吸收流动性的操作手段,进行冲销干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受到削弱。
三是宏观调控中的资金配置问题。近年来,金融系统积极落实“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不断加强。截至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含票据融资)已达到10.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8%,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但部分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资金链脆弱等问题。从宏观层面来看,一定程度上由于银根紧缩加大了企业融资难度;从微观层面来看,由于受劳动力、原材料、资金成本上升和部分企业转型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小企业盈利空间明显缩小,甚至出现生产经营困难。从当前经济金融环境下银行资金的流向看,城乡、区域之间仍存在失衡问题。从统计数据来看,东部地区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占到60%左右,金融资源仍然集中在东部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央银行虽然多次加息,但由于通货膨胀率较高,抑制了居民存款的积极性。此外,由于居民可选择的投资渠道日益多样化,资金就从银行体系流出,转向了资本市场,民间借贷市场,甚至贵金属和艺术品市场。
(三)金融机构发展中的转型和防范风险问题
一是商业银行经营压力较大。(1)在利率市场化、加大流动性控制,以及金融脱媒不断推进的情况下,银行资本补充、流动性和盈利等都面临较大压力。目前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0.5%,银行流动性管理面临较大考验。我国监管部门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1.5%和10.5%。2012年以来,银行公布的再融资计划已接近600亿元规模,加上去年积压的融资需求,中国银行业今年再融资规模或达2000亿元。(2)上市银行已公布的2011年的业绩为40%~50%的利润增长。2011年前三个季度,我国16家上市银行,净利差收入高达1.2万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80%。目前,国外银行业的存贷款利差普遍维持1%左右,而我国银行业存贷款利差超过3%。我国银行业经营上过分依靠存贷款利差仍在延续,因此银行有较高的放贷冲动。这种情况使得信贷有可能被投放到产出率较低的投资领域的风险上升。银行前期进行的表外信贷活动也可能会引起潜在冲击,并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金融机构“走出去”也存在较大的风险。海外中资金融机构面临主权风险、法律风险;由于海外营业性分支机构数量少,制约了融资服务。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境内金融机构对境外提供融资服务时承担较大的汇率风险。金融机构“走出去”中的管理能力还有待提升。
三是金融体系普遍存在的顺周期行为以及监管、会计等制度因素可能加剧系统性风险累积。金融业综合经营较快发展,存在着跨市场和交叉性金融风险。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监管空白与监管交叉并存。金融监管法规有待完善、执行力有待加强,监管方式和手段有待不断提高,风险纠正和处置机制有待完善。
(四)金融体系不健全和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我们已经建立起一个市值排名全球第三的股票市场,一个余额居世界第五的债券市场,还有一个交易量名列前茅的期货市场。但是要看到,我国社会融资格局还是以银行业的信贷服务为主体,而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等融资只占据相对次要的地位,间接融资占比很高,集中了过多的风险。2011年企业部门通过证券市场筹措的资金只占20%左右;全部贷款余额约55万亿元,全部股票市值和公司债券余额约26万亿元;金融机构资产规模,银行业为92%,保险业和证券基金业只占8%左右。国际经验表明,这种过度依赖信贷的金融体系在一定环境下会形成系统性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在于金融对实体经济服务的不足。
资本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市值快速增长的同时,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发展不够平衡,市场层次有待完善,市场产品单一等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我国GDP世界排名第2位,但保费收入排名仅第6位。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8%,我国为3.1%。我国保险业总资产约占GDP的12.8%,而经合发展组织成员国仅人寿保险总资产占GDP的比重就超过20%。
(五)金融服务与人民生活水平发展不相适应
我国金融服务与人民生活水平发展不相适应、城乡、区域金融发展不协调,对“三农”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相对薄弱。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对小企业缺小有别于大型企业差异化服务,难以满足小企业以“短、小、频、急”为主要特点的融资需求。小型微型企业本身的发展特征,决定了其很难通过公开的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近些年来,在市场化改革中,四家大型银行的网点陆续从县域撤并,从业人员逐渐精简,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也将信贷业务转向城市,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机构刚刚起步,作用有限。目前,农户信用贷款比例很低,绝大部分为抵押或担保贷款,但很多农户难以提供充足的担保物,而土地、房产受资产变现能力弱,无产权证等制约,难以形成有效抵押,制约了农户贷款增长。
三、未来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策略
未来是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经济金融格局深刻调整的变革时期,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金融改革发展中要进一步完善金融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提升金融业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一)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和维护金融稳定
1.构建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宏观审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特征是建立更强的、体现逆周期性的政策体系。第一,强化中央银行在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方面的职责,明确中央银行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可考虑借鉴欧盟的做法,成立由中央银行担任主席,银、政、保等监管机构以及财政部参与的宏观审慎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评估系统性风险,研究推进宏观审慎管理有关工作。第二,逐步采用审慎工具,主要包括运用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拨备、资产风险权重、贷款数量控制、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进行逆周期调控,以及会计标准和衍生产品交易的集中清算等。第三,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拟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规则。加强对“大而不倒”金融机构的监管。
2.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委员会在货币政策制定和调整中的咨询、参谋作用。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更加关注更广泛意义上的整体价格水平稳定,更加关注金融市场和资产价格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
进一步完善调控货币信贷总量的手段和方式,逐步增强利率、汇率等价格杠杆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公开市场工具和操作方式,更好地发挥再贴现和存款准备金工具的作用。有效发挥再贷款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作用。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合理安排政策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加强工具之间的协调配合,更有效地加强流动性管理。不断改进信贷政策实施方式,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
继续推进金融市场利率体系建设,提高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的基准性,扩大其在市场化产品中的应用。加强对金融机构定价能力的评估,引导其不断完善科学的利率定价机制,进一步增强风险定价能力。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依照“循序渐进、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留有余地”的原则,进一步放宽跨境资本流动限制,健全资本流出入均衡管理体制,完善对外债权债务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坚持“依法合规、有偿使用、提高效益、有效监管”的原则,积极探索和拓展外汇储备多层次使用渠道和方式,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制机制。
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明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职能定位,完善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确定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松紧搭配,更好地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加强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等的协调配合,引导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要求,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改进金融服务。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协调配合、互为补充的体制机制。
3.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和金融安全网。推动实施中国银行业新监管标准,不断优化监管工具和指标体系,切实提升银行业风险识别、计量、评价、监测、控制和预警能力。加强对“影子银行”风险的监测、评估,并逐步纳入监管框架。建立健全适合中国国情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方法和操作框架,完善跨行业、跨市场、跨境金融风险监测评估机制,加强重大风险的识别预警。加强证券期货公司净资本监管,完善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加强证券期货市场运行监管和风险防范,严厉打击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健全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强化资本补充和约束机制。强化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防范投资风险。加快建立存款保险机构和完善金融安全网。
(二)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和加快发展
今后一段时期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不仅要考虑金融机构自身的需要,更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推动银行业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深化改革,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提升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1.加快现代银行业组织体系改革。强化组织体系建设,推动从大银行为主向大中小共生并存多层次多元化银行体系转变,大力推进政策性银行、国际性大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分层配置、科学合理布局。加快发展地方性中小银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和完善社区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2.继续深化大型金融机构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强化股东和董事会责任,推动建立与风险责任相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推进加强以资本约束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管控长效机制建设,全面提高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引导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在明确综合经营战略、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稳妥开展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逐步完善政策性银行运营的法制环境,明确界定政策性银行业务范围。继续深化国家开发银行改革,推动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改革,研究推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
3.继续深化中小商业银行改革。继续深化中小商业银行改革,鼓励其选择合理的市场定位。促进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更加专注于社区居民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推动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
中小商业银行加快资产结构和业务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寻求内生性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积极探索走资本节约的道路。未来需要更多地从提高运营水平,提升盈利能力,加快业务模式转型角度来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加强核心资本内部积累能力;努力转变通过信贷资产扩张来发展的老模式,加快中间业务、零售业务等低资本占用业务的发展速度。二是银行转型要有新突破。中小商业银行积极走差异化、集约化发展的道路。许多银行选择的突破口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并努力发展投行、贸易融资、私人银行、托管等新兴业务,同时强调走科技银行的发展之路。
4.进一步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提高我国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建立完善金融机构“走出去”的相关制度。改进对产品和资本输出的金融服务,推动涉外金融发展重点从贸易金融服务向投资金融服务的转变,加快发展有利于出口产品升级换代和企业走出去的对外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海外发展战略。鼓励金融机构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拓展国际业务。加强国际经营管理和人才储备,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完善对金融机构海外分支机构的监管,建立跨境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机制。
5.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快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加大农业银行支持“三农”的力度,进一步推进邮政储蓄银行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构建科学长效的政策性扶持机制,切实加强“三农”金融服务,形成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体,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分工协作、民间借贷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和服务网络恢复重建,改变不发达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缺位问题。大力发展真正适应不发达地区需要的多种形式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和其他信贷服务机构。
深化农村信用社和其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制和增资扩股。支持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按照“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做实资本,服务三农”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面对新的形势,要保持信用社县(市)法人地位总体稳定。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规范省联社履职行为,不断完善内控管理制度。提高资本质量,增强资本实力,切实发挥好农村信用社的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作用。
加快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服务能力。鼓励国家控股的大型银行和各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方式开办农村金融业务。创新“三农”服务产品和手段,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覆盖率与满意度。坚持涉农贷款每年增速不低于当年全部贷款平均增速等政策要求。加快构建科学长效的政策扶持机制,配合推动完善“三农”金融服务风险分担机制。引导金融机构紧密结合“三农”发展的特点,创新金融支农方式。注意培育和发展符合农村需求特点的“低成本、广覆盖、可复制、易推广”的农村金融产品。积极支持农业企业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农业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海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发和大力推广适合农村与农民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涉农保险的覆盖面,提高保险服务品质。
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给予金融机构的“三农”贷款贴息、减税等措施。继续运用多种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力度。深入推进农村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和信用环境建设。
6.促进保险业深化改革与发展。推动保险集团公司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加强资源整合。鼓励发展养老、健康、责任、汽车和农业等专业保险公司,探索发展信用保险专业机构,初步形成专业性保险公司差异化竞争优势。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保险公司设立公司治理完善、股权结构合理、市场化运作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鼓励保险中介机构专业化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保险公司。不断丰富保险产品,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推动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基本医疗保障经办管理服务。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和航运保险,促进对外贸易和投资。继续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和范围,推动业务结构优化。大力发展再保险市场。
(三)促进金融市场在创新中规范发展
1.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促进证券业机构规范发展。大力完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服务机构和资产管理机构的治理结构与内控机制,鼓励其进行组织创新、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不断提升证券业机构规范发展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健全证券期货市场中介组织,推动中介机构归位尽责,规范发展。大力发展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多元化机构投资者队伍。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健康发展,规范发展私募基金机构。继续推动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参与资本市场。
大力发展多功能、多层次市场。规范发展主板和中小板市场,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率。探索建立国际板市场。扩大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的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完善不同层次市场间的转板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逐步建立各层次市场间的有机联系,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继续深化股票发审制度市场化改革,积极探索发行方式创新,强化对发行主体的责任约束机制。推动上市公司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再融资制度和分红制度。
建立和完善分层有序、互通互联的债券市场。完善债券发行管理机制,继续优化债券交易结算体制和监管体制。强化债券市场主体的信用约束机制,优化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做好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在现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基础上,推进债券品种创新和多样化,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丰富债券品种期限结构。
2.继续发展货币、外汇和黄金市场。大力推动货币市场各子市场协调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货币市场管理制度,优化货币市场机构投资者结构,大力发展货币市场中介机构。鼓励货币市场工具创新,拓宽市场广度和深度,增强流动性管理功能。稳步推进人民币外汇市场建设,丰富外汇市场产品,完善外汇市场交易机制,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参与外汇市场,继续推进外汇市场对外开放。推动黄金市场稳步规范发展,改进黄金市场服务体系,制定统一的黄金市场交割标准,完善黄金市场仓储、运输、交割和黄金账户服务体系。
标签:金融论文; 银行论文; 央行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政策风险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发展能力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