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与启示_国家经济论文

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与启示_国家经济论文

东欧国家经济体制转型的进展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体制论文,启示论文,进展论文,东欧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过渡经济学讨论

自1989年前苏联、东欧各国发生巨变以来,历时已经六年。在此期间,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纷纷走上体制变革之路,经济上推行私有化,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上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实行多党政策,效仿西方的议会民主。这一变化被称作体制转轨或体制转型,英文通常用transition 或 transformation 表示,即转换或过渡这意。 由于前苏联解体,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分裂,正在进行体制转型的国家增加到达20多个,分别是:阿尔巴尼亚、塔吉克斯坦、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罗马尼亚、吉尔吉斯坦、立陶宛、摩尔多瓦、土摩曼斯坦、拉脱维亚、哈萨克斯坦、波兰、乌克兰、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斯洛伐克和国、匈牙利、白俄罗斯、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马其顿、俄罗斯、斯洛文尼亚、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等。

这些国家的体制转换与我国相比有着许多根本性的差异。但另一方面,其体制起点、转型目标模式、转型方式等与我国有不少共同点,尤其是转向市场经济这一起点上,各国都是一致的。因此,总结这些国家经济转型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本文拟对有关各国的经济转型状况作一总性介绍和分析,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作进一步研究之用。为简明起见,文中往往将前苏联国家和东欧各国统称为“东欧国家”或“转型国家”。

一、西方对于体制转型的度量

一般而言,转型(transition)是从命令经济向开放的市场导向经济的转换。转型涉及到制度变迁。这意味着资源配置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意味着所有权结构与激励一约束机制的改变。

问题是,体制转型的目标模式是什么?尽管都是市场经济,但对比一个日本、德国、美国即可发现,市场经济具有多种模式,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在产权结构、市场组织、决策权分配、政府宏观调节机制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很难说哪一种是“标准的市场经济”。

西方一些研究机构如世界银行、经合组合(OECD)、欧洲重建与发展银行(EBRD)等,都致力于经济转型的研究,比例一致的处理方式是找出关键因素(Key ingredients), 通过对这些因素在不同国家的表现形式来判断体制转型的进程。西方学者把体制转型的关键因素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市场主体 企业与家庭是生产与消费的决策主体。他们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决策,寻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因此,只有产权明晰,市场主体才能形成。所有制(ownership )有多种形式和多种维度(dimnsions),包括控制权、使用权等,而最重要的分享剩余的权力。 私人企业的所有者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这种追求是市场经济的运行动力。所以,企业私有化是体制转型的最基本因素。

2.市场机制 市场是企业与家庭相互作用的竞争场(arena)。 市场是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的手段。一个有效的市场具有以下特点:交易活动覆盖绝大部分商品和劳务,决定所有重要的投入与产出;拥有商品价格和质量的完整信息;价格有弹性;竞争性强。其中最重要的是竞争。只有竞争,才会产生对创新、创造和高效率的激励。而竞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自由进入市场。

3.金融制度 金融机构是市经济的心脏,他们供给和调节市场运动的血液——货币,连接储蓄与投资,评价和配置风险,行使流通和支付职能,并强制性地贯彻财金纪律,把计划经济中的预算软约束变成硬约束。没有一套灵活高效的金融体系,市场经济就不能正常运转。

4.政府行为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比,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并没有减少,只是转换行为方式。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主要的、多方面的作用,包括:(1)建立有效的法律、法规制度, 用以规范企业管理行为,明确产权归属,确立交易规则。(2)提供安全、国防、教育、 公共卫生、医药等公益产品。(3)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 保护环境。(4)提供和保护某些重要的财产。(5)征收税赋,以支持上述服务。

在以上几方面中,政府行为涵盖面广,难以找到统一的量化标准,故其他几个方面的因素被用作衡量转型进展的直接指标。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提出了一整套衡量体制转型的指标体系,用以测定各转型国家的体制转换状况,其中大部分指标采用4级计分法。4级计分的标准如下:

1.大规模私有化

4分:50%以上的国有企业财产已按政府计划实行私有化

3分:私有化计划制定,私有化比率达到25%以上

2分:私有化的综合计划已经制定并着手进行

1分:基本上未动

2.小规模私有化(small—scale privatisation)

4分:精心设计的综合性计划得以实施

3分:开始实施综合性计划

2分:私有化达到相当比例

1分:基本未动

3.企业重组(enterprise restructuring)

4分:对公司治理结构有实质性改进的重组计划正在操作; 企业层次的财务纪律强化;大企业集团(conglomerates)被解散。

3 分: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措施已经制定(如通过私有化与紧缩的信贷政策相结合,或实施破产法);或采取有力措施打破大企业集团。

2分:较温和的紧缩信贷,减少补贴政策;破产法实施但不得力; 在打破大集团方面少有行动。

1分:在企业层次仍推行松的信贷和补贴政策; 极少采用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其它政策措施。

4.价格放开与竞争

4分:全面价格放开与价格竞争;反托拉斯法实施。

3分:全面价格放开和价格竞争。

2分:部分重要产品仍保留价格控制。

1分:大部分价格由政府控制。

5.外汇与外贸体系

4分:极少有进出口限额; 主管部门和国家外贸垄断机构对进出口的直接介入已微不足道;几乎所有货币都能按统一规则自由兑换;不存在关税壁垒。

3分:少量进口限额,几乎所有货币都可以自由兑换。

2分:少量进口限额;原则上货币可以自由兑换, 但要经过外汇管理当局批准。

1分:广泛的进口限制或严格的外汇管制。

6.银行改革(banking reform)

4分:功能完备的银行竞争与监督

3分:在银行的资本重组、银行审计、 建立有效的银行监督体系方面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私人银行开办,利率自由化。

2分:利率显著地影响信贷配置。

1分:除了建立两级银行体制外,金融改革等没有什么进展。

按照上述标准,东欧和苏联国家的经济转型进展状况如表1:

表1:经济体制转型进展评价

国别 私人经济 企业 市场与贸易 金融机枫

占GDP的 大规模 小规模 企业 价格

外贸

比例 私有化 私有化 改组 放开与 银行改革

(1994) 与竞争 外汇

体制

波兰 553 4 3 3 4 3

捷克 654 4 3 3 4 3

匈牙利

553 4 3 3 4 3

爱沙尼亚 553 4 3 3 4 3

斯洛伐克 553 4 3 3 4 3

阿尔巴尼亚

501 3 2 3 4 2

保加尼亚 402 2 2 3 4 2

克罗地亚 403 4 2 3 4 3

马其顿共和国 352 4 2 3 4 2

吉尔吉斯坦

303 4 2 3 3 2

拉托维亚 552 3 2 3 4 3

立陶宛

503 4 2 3 4 2

罗马尼亚 352 3 2 3 4 2

俄较斯联邦

503 3 2 3 3 2

斯洛文尼亚

302 4 3 3 4 3

亚美尼亚 401 3 1 3 2 1

阿塞拜疆 201 1 1 3 2 1

白俄罗斯 152 2 2 2 1 1

格鲁吉亚 201 2 1 2 1 1

哈萨克斯坦

202 2 1 2 2 1

摩尔多瓦 202 2 2 3 2 2

塔吉克斯坦

152 2 1 3 1 1

上库曼斯坦

151 1 1 2 1 1

乌克兰

301 2 1 2 1 1

乌兹别克斯坦 202 3 1 3 2 1

资料来源:Transition Rcport:Economic transition in caster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ct Union,Europcan

Bank

forRcconstruction and Dcvelopment.1994,London.P10—11

从表中可以看出,转型国家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基本接近经济转型的目标,为捷克、爱沙尼亚、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等,这些国家的私有化程度均超过50%,在企业改革,市场体系建设,金融改革等方面得分均在3分以上。第二类在体制转型方面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 私有化比重在30%以上,市场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但某些方面的建设还比较落后。这类国家包括俄罗斯、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吉尔吉斯坦、拉托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等。第三类是仍在新旧体制间徘徊,挣扎的国家。包括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这些国家的企业改革进展很慢,私有化的比重一般在30%以下,有些国家尽管私有化程度较高,但市场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金融改革得分也很低。

此外,未列入该报告中的南斯拉夫联邦、波黑,长期隐入内战泥潭,经济体制问题不上考虑,体制转型的进步更是有限。

二、体制转型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前苏联、东欧各国在体制转型过程中饱受经济衰退、失业严重、通胀加速、经济秩序混乱的痛苦,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困难。尤其在变革初期,一下子转入私有化和市场经济轨道,犹如一个人未作准备突然跳入冰河里,引起剧烈痉挛和休克,经济一片混乱。

但是,伴随着体制转换与策略的差异,各国的经济发展也呈现不同的图景。经济波动的幅度不同,产生损失的程度不一,走出低谷的时间有快有慢。

这里我们采取部分转型国家的资料,从经济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五个方面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粗略看出体制转换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

从表2可看出,转型国家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生产下降, 经济衰退的过程,尔后逐渐走向恢复。各国的差异表现在:(1 )经济衰退的程度不同。情况较好的国家年生产下降率不超过10%,如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等。最糟糕的则高达30%以上,如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2)衰退转换的时间不同。有的国家自1992 年起便转为正增长,如波兰,而有些国家至今仍在持续下降。

表2:转型国家经济增长率比较(GDP)

年份

1990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国别 (1)

波兰-120.0

-7.62.63.8

4.55.0

捷克-7.1

-0.3

2.04.0

匈牙利

-3.3

-11.9

-4.5

-2.3

1.03.0

爱沙尼亚 -3.5

-11.8 -31.6

-2.0

3.05.0

斯洛伐克-9.5

-4.9 -2.01.0

斯洛文尼亚 -9.3

-6.01.0

2.03.0

保加利亚-0.8

-16.7 -12.4

-6.2 -3.0

-3.0

罗马尼亚-7.4

-12.9 -13.61.0 -3.5

-2.5

拉托维亚-8.3 -32.9 -15.0 -1.02.0

立陶亚 -13.4 -35.0 -20.0 -0.52.0

克罗地亚(2)-11.5

-28.7 -23.6

-7.0 -3.01.0

马其顿 -12.1 -13.4 -16.1 -10.0

-5.0

俄罗斯 -11.0

-13.0 -18.5 -12.0 -16.0

-4.0

阿尔巴尼亚 -13.0

-27.7

-9.7

11.0

7.05.0

哈萨克斯坦 -12.0 -13.0 -16.0 -24.0

-0.8

乌兹别克斯坦-0.3

-9.51.0

2.02.0

白俄罗斯-1.0 -10.0

-9.0 -29.0 -10.0

乌克兰

-4.0

-11.9 -16.8 -14.2 -24.0 -10.0

(1)95年为预计数,下同。

(2)为社会总产值

资料来源:根据Ostcurpa —Perspaktiven,Jahrbuch 1994/1995Manager Magazine,F.A.Z Informationsdcenst 提供的数据整理

表3:转型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美元,现价)

年份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变动率

国别 95:91年 91年∶最低年份

波兰

2038

2178

2328

2538

2796 1.37

0.93

捷克(1)2536

3074

3529

3894

1.54 0.82

匈牙利 2498

3441

3499

3717

3602 1.21

0.87

受沙尼亚

2516

1231

1139

1715

2278 0.91

2.21

斯洛伐克(1)1911

2075

2268

2383

1.25 0.92

斯洛文尼亚 6339

6186

6015

6383

7908 1.25

1.05

保加利亚813

1062

1465

1178

1018 1.25

0.77

罗马尼亚

1241852

1089863829 0.67

1.46

拉托维亚

2258

1545

1313

1320

1350 0.60

1.72

立陶亚 2400

1564

1251

1248

1273 0.53

1.92

克罗地亚(2)4198

1862

2706

1603

1600 0.38

2.62

马其顿 1077850780706680 0.63

1.58

俄罗斯 5015638

1205

1005

1227 0.24

7.86

阿尔巴尼亚 482148286416458 0.95

3.26

哈萨克斯坦 3146686686

1748

1449 0.46

6.22

乌兹别克斯坦* 1686221221

1072424 0.25 14.79

白俄罗斯

4431

1397

1397

1117

1024 0.24

8.77

乌克兰 3202474474180160 0.05 20.01

(1)捷克与斯洛伐克以前是一个国家,91年后分开,故数字从 92年起。

(2)为社会总产值

* 1994年6月30日起实行新货币,94,95年数字为笔者推算。

资料来源:同表2

从分组情况看,第一类国家总的情况较好,除爱沙尼亚个别年份衰退严重外, 其它国家生产下降程度较轻, 恢复较快。 爱沙尼亚也从1994年开始转入正增长,1995年取得5%的增长率。第二, 三类国家增长情况总体较差, 尤其是哈萨克斯坦、 白俄较斯、 乌克兰等, 直到1994年还有超过20%的负增长率。但这两类国家也有特别。如第二类国家中的斯洛文尼亚,第三类国家中的乌兹别克斯坦。尽管如此,表中数据仍表明经济体制转换与经济增长业绩有一定联系。

经济复苏的快慢不同导致各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出现巨大差异(见表3)。第一类国家至1995年人均GDP已达2000—4000美元。第二类国家与第三类国家则迥然各异。人均GDP最高的斯洛文尼亚为7908美元,最低的乌克兰只有160美元。从各国自身情况看,有些国家如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从1991年到1995年期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呈正增长,而多数国家都未恢复到91年水平。其中乌克兰95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91年的5%。

表4:转型国家通货膨胀比较(%)

年份 19901991

19921993

1994 1995

波兰

585.870.3

43.035.5

31.0 24.0

捷克 9.254.1

11.520.8

11.0

7.0

匈牙利 29.034.2

23.022.5

20.0 12.0

爱沙尼亚210.6 1076.089.9

45.0 20.0

斯洛伐克

12.025.4

16.0 14.0

斯洛文尼亚 117.3 210.332.3

19.0 14.0

保加利亚

182.6 182.672.8

65.0 40.0

罗马尼亚 5 174.4 211.2

255.3 120.8 64.2

拉托维亚

124.5 951.2

120.0

30.0 15.0

立陶宛 1020.5

200.0

65.0 30.0

克罗地亚222.6 1037.3 1249.77.0

5.0

马其顿 114.9 1690.7

351.0 150.0 100.8

俄罗斯

0 150.0 2500.0

840.0 220.0 200.0

阿尔巴尼亚

0 35.5 226.085.2

30.0 20.0

哈萨克斯坦 84.0 1481.0 2240.0 1930.0 800.0

乌兹别克斯坦82.2 787.0 1312.0 1100.0 300.0

白俄罗斯90.0 790.0 2800.0 1490.0 280.0

乌克兰 91.2 2500.0 10256.0 280.0 250.0

资料来源:同表2

表5:转型国家失业率比较

年份19901991

1992

1993

1994

1995(1)

波兰 12.3

14.3

16.4

17.2

捷克 4.18.63.53.57.1

匈牙利 2.08.0

12.3

12.0

12.0

11.8

爱沙尼亚 00.21.95.08.0

斯洛伐克 11.8

12.2

14.4

19.0

19.0

斯洛文尼亚 8.2

11.6

14.5

15.3

保加利亚

1.5 9.7

13.8

86.5

18.0

罗马尼亚

3.98.4

10.2

11.6

拉托维亚 0 0.23.18.0

12.0

立陶宛

0 0.31.17.0

10.5

克罗地亚

9.515.4

17.8

17.5

17.5

16.0

马其顿 30.0

俄罗斯(2) 1.81.51.52.5

阿尔巴尼亚

44.5

哈萨克斯坦 3.55.08.0

10.0

乌兹别克斯坦

8.09.09.59.0

白俄罗斯(2)

0.51.43.0

乌克兰(2) 2.02.53.04.0

(1)为预计数。(2)数字为官方统计数字,大大低于实际数,以1992年为例,按非官方统计,俄罗斯的失业率为5.1,白俄罗斯为8.0,乌克兰为10.0

资料来源:同表2

必须说明的是,表3中的数字并不说明各国的实际人均收入水平, 因为该数据是按当时本币与美元的汇率计算的数据,汇率变动的因素导致按美元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起大落。如白俄罗斯1992 年为638美元,只及上一年的1/8左右,其原因就在于当年卢布对美元贬值10倍以上。实际人均GDP不可能如此下降。世界银行1994 年发展报告中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乌克兰199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051美元,超过波兰,而本表中同年的数额令为532美元,两者相差近10倍。故表3的数据主要反应经济波动和汇率变动状况,只是在有限的程度上表示国民收入变化。

从表4数据看,各国都经历严重的通货膨胀, 多数国家有三位数的记录,四位数也不希奇。创记录的乌克兰1993年竞高达10256%。 年通货膨胀率维持在二位数已是不幸中之大幸。三类国家比较,第一类国家除爱沙尼亚外,其它一般为二位数,比其它类国家情况要好。

但失业率和财政收入状况的比较则看不出第一类国家有多少优势(见表5,表6)。波兰的其它指数占先,但失业率却总在10%以上。前苏联地区的失业状况普遍比东欧国家要好。这里除统计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恐怕在于体制转型速度较慢。原体制内的多余劳动力尚未完全释放出来。财政收支状况三为国家总体上没有明显差异。不过境况最差的国家如马其顿、俄罗斯、阿尔巴尼亚、乌克兰,均集中在第二,三类国家。

表6:转型国家的财政收支状况(财政盈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波兰

-6.0 -2.8 -3.5 -3.5

捷克

-0.2 0.1 0.0 -0.3

爱沙尼亚0.6 -0.2 -0.1 -0.5

斯洛伐克

-4.2 -6.7 -5.2 -6.0

斯洛文尼亚 0.3 0.5 -1.0 -0.5

保加利亚

-7.1-11.5 -7.5 -7.0

罗马尼亚

-4.7 -1.8 -2.0 -2.5

拉托维亚

-1.4 -3.5 -4.0 -4.0

立陶宛 0.0 -2.0 -6.0 -5.0

克罗地亚

-2.9 -2.9 -1.2 -4.3

马其顿-13.5-10.9 -9.0-10.0

俄罗斯 -6.4-10.8-16.0-15.0

阿尔巴尼亚-17.4-11.3 -9.5 -8.0

哈萨克斯坦 -2.3 -8.2 -8.5 -8.0

乌兹别克斯坦 -12.7 -3.9

白俄罗斯

-2.0 -4.2 -9.9 -7.9

乌克兰-25.0-28.0-35.0-22.0

资料来源:Osteuropa—Perpcktiven,jahrbuch 1994/1995 P9

综上所述,仍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判断:体制转型比较成功的国家,经济稳定与发展的状况相对较好。

三、中国:经济转型的特例

与苏、东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转型经历了完全不同的过程,具有截然不同的效果。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用本文介绍的西方标准判断,我国的体制转换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

(一)经济发展比较:中国大大领先。

前苏联、东欧国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都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而中国的情况绝然相反。

首先看经济增长率。我国自1978年以来,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9 %,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如此骄人的增长实绩,不仅在世界上所有的经济转型国家中绝无仅有,即使在二战后的世界经济史上,也只有60年代的日本、70年代“四小龙”的经济起飞“奇迹”才可媲美。

其次看通货膨胀。物价是宏观经济稳定与否的基本标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问题日益严重。1988年达到创记录的18.5%,前几年进一步攀高,1994年超过20%,去年经过艰苦努力,物价上涨率控制在15%以下,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很大。然而,与前苏联、东欧国家高达三位数、甚至五位数的通涨率相比,我国的通涨状况又足以令人欣慰了。

再看失业率。中国的城镇失业率仍保留在3%以下。 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其农村的边际收入为零。自1978年以来,已经创造了数以千万计的非农业就业岗位。尽管隐性失业问题仍然存在,但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保证了制度平稳演进。

最后看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中国的外贸占世界的比重从改革前的0.4%升到目前的2.5%,绝对额占世界第11位。而苏联东欧国家的外贸额衰减了1/3以上。中国吸引外资去年占全世界第2位, 这也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中国大陆经济的信心。

(二)体制转换比较:中国明显滞后。

有意思的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虽然以改革作为背景,作为动力,但这种改革又并不象捷克、波兰等国那样进展迅速。相反,若用本文开头介绍的体制转换标准衡量,我国经济转型仍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

西方标准中私有化是核心,这一点与我国没有可比性。因为我国本来就反对私有化。但即使扣除私有化因素,其他方面的价格我们仍然滞后,具体评分如下:

企业改组:我国仍处于“信贷与补贴纪律松驰,弱化了企业的预算约束。推进公司化致力结构成效甚少”的阶段,只能得最低分——1 分。

价格与竞争:我国处于“对少数重要产品保留价格控制”的状况。评分:2分。

外贸与外汇体制:我国介于“广泛的进口限制或获得外汇的合法渠道极为有限”与极少有进出口配额,货币几乎能自由兑换但需得到外汇管理当局的批准之间。得分:1或2分。

金融改革:我国仍处于“在建立两级银行体制方面进展甚微”的阶段,只能得1分。

从以上几方面可以看出,我国向市场经济目标迄今的道路仍然艰难曲折,仍需艰苦努力。

(三)对“中国之谜”的几点理解。

苏联、东欧国家的体制转换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则是体制转换慢、经济发展快,两者的关系并不密切,对此该作何种解释?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西方标准本身有问题,我们根本用不着理会其评价标准。”这固然省事。但是不解决问题。第一,西方的标准对东欧国家有解释力,第二,我国政府多次召开经济体制转换研讨会,与西方学者、东欧国家的同行共同探讨解决转型问题、寻求共同的答案与方式。我国并不把本国的改革与国外完全隔绝甚至对立起来。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我国一直重发展、轻改革,所以导致达种局面。”重发展、轻改革确是我国经济出现的现象。但问题在于,既然大家认同“改革是发展的动力”,那么,没有改革,为何会有发展!

我觉得,应该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的特殊条件、后果作全面的分析,不仅要解释已有的发展成就,而且需要分析可持续发展问题。

限于篇幅,本文只想简要提出几点,以期引起进一步思考。

1.中国改革的起点是过于集中的且带有半军事共产主义色彩的计划经济体制,用科尔奈的论说是“半个IA体制”。这种体制对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压抑巨大,一旦放松,对生产力的解放作用就十分明显。

2.中国近三十年建设,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方面都有长足的进展,打下了相当深厚的基础,但在旧的体制和政策下,没有形成有效产出。因此中国潜在生产力与现实生产水平之间的差异特别巨大,旧体制的任何松动都会对生产发展起巨大作用。

3.中国尽管获得了高速增长,但不可否认地是,它同时也是低效增长和无序增长,这与我国体制转换状况有关。由于许多改革没有到位、没有配套、市场经济体制没有确定,缺乏应有的规范,导致许多疏漏与摩擦,从而增加制度运行成本,降低资源配置效率。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仍主要靠行政力量维持,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以降低效率为代价的。

4.经济体制转换缓慢不是以往经济发展的原因,却是今后经济发展的障碍。我国目前提出转换增长方式,其中国有经济部门的低效、非国有部门的严重无序、科技投入动力的不足,是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长期稳定的发展水平难于为继,光是这么多亏损的国有企业,就可足以把经济拖垮。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转换经济体制,建立起促进科技进步、资源节约使用、提高经济效益新的经济运行机制。

去年夏天我在德国作合作研究时,一位教授私下对我说:“你别看东欧国家的经济情况没有我们中国目前好,增长速度没有你们高,但是,他们的制度问题已经解决了,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比你们好,今后的发展会超过你们。”

这种看法值得我们重视。我们必须在推进经济转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下大功夫。否则,等到有一天,别的国家已经在完善的经济机制下大踏步走向经济繁荣,而我们却仍在如何改革的问题上争论不休,那将使我们丧失机遇,失去优势,延缓现代化过程,那将是千古憾事。

标签:;  ;  ;  ;  ;  

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与启示_国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