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个性与当代哲学发展的个性化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当代论文,个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目前我们所置身于其中的全球化进程正以其深刻的文化逻辑导引着一场巨大的哲学变革。全球化一方面使人类的生存活动所具有的内在相关性日益增强,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生存方式使人类各种不同的文化样式相互开放,民族文化个性的生成由此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思想资源,哲学的创造活动具有了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的扩张又使民族文化传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西化标准在文化领域中的蔓延使民族的文化认同出现危机。哲学作为文化里最深层的部分,如何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中保持自我,不断创造并葆有自己的个性,为解决民族性的和世界性的问题贡献自己独特的智慧,成为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之所以提出哲学特别是当代中国哲学的个性化问题,并不是仅仅出于对抗西方文化霸 权而采取的一种文化策略,更为根本的理由缘起于哲学自身的本性和发展逻辑。哲学并 没有抽象普遍的绝对本性。哲学的本性是不确定的,始终处于生成和变化的过程之中。 哲学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理论,总是表现出个性化的特点。哲学个性的存在 具有深刻的人性根据。
在马克思看来,人性是在人的现实的生存活动中历史地生成的。马克思为自己规定的人性观的认识方式是“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69页。)马克思首先在对动物的生命活动与人的生命活动的比较中,透过人的实践活动直观到了人的生命的自由自觉本性。但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这种直观上,他进一步以历史性的思维方式去考察人性的生成历史,把人性看成是不断生成的历史过程。正是通过实践性的生命活动,在历史的生成过程中,人体现并实现着自己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本性,人性也由此获得着越来越真实的性质。
由此可知,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本性,既是由人的实践性的生命活动具有的内在必然性开显出来的,也是在人的生命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敞开出来的。沿着“人性生成”的思想道路继续前进,我们就会发现,人性并不表现为抽象的、普遍性的存在,人性在其现实性上总是通过人的个性表现出来的。人的人性品质、水准、风范和境界都凝聚在人的个性之中。人总是以个性化的方式成为人的。回顾思想史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人性 观点,我们就会发现,思想家们在试图探究普遍的人性时,他们提出的各种人性观点恰 恰是个性化的。各种各样的人性观点,都是思想家们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 ”上,通过独创性的探索活动,以独特的心灵体验、独辟的思想道路,创造出的具有独 到见解的思想成果。各种迥异其趣的人性观点莫不内蕴着哲学家本人的独特个性。可以 说,正是各种独具个性的人性观点之间的对话、冲突,才创造了气韵生动的思想景观, 促进和推动了人对自己人性的自我认识。
各种个性化的人性观点的存在也恰恰表明,人的个性的存在是各种个性化的人性观点得以存在的前提和根据。正如任何真实的人性观点必然体现为个性化的观点一样,任何 真实的个人也必然是有个性的个人。个性意味着特点、差异,意味着自我。个性是思想 的生命,个性也同样是人的生命。个性是人与思想葆有自我、拥有生命活力的源泉。没 有个性,思想和生命的意义就不会绽放,思想与生命就会走向凋零与枯萎。人的个性化 过程就是人的自我塑造、自我升华和自我超越的过程。
总之,人总是经“做”而成“人”的。人也总是以个性化的方式来“做人”的。因此,人性并不是与人的个性相对立的抽象的东西。人性在其现实性上就是人的个性。正是通过个性,人才作为人而成为人。而人之为人,也正是要实现那自由的个性。这种对人 性的个性化理解成为我们理解和把握哲学个性的思想基础。
二
哲学作为“思想中所把握的时代”或“时代精神的精华”,它对时代的把握是经由哲 学家的头脑来进行的。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所面对的虽然是普遍性的、人类性的、时代 性的问题,但它对这些问题的求解又是通过个性化的方式来实现的。任何一种哲学思想 都是哲学家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以独特的心灵体验、独辟的思想道 路所进行的独创性的探索活动而生成的独到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无不深深地熔铸了时 代的烙印并透溢着哲学家独巨匠心的思考风格,在问题意识、思维方式、解释原则、概 念框架、逻辑思路以及话语表达上都深深地印上哲学家个性化的痕迹。哲学发展的历史 ,作为“厮杀的战场”,就是各种个性化的哲学思想彼此碰撞、冲突、对话的历史,也 是哲学个性化意识不断增强并不断生成自己个性的历史。在哲学的发展中,哲学的个性 意识存在于它对自身顽强的自我追问之中。在“哲学是什么”的自我意识中,哲学总是 力求在众多各具特色的文化样式中寻求自身的独特定位。哲学也总是以个性化的思维视 角、价值取向、表达风格、理论形态在形形色色的派别冲突中实现自身的历史性发展。 哲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哲学不断生成自己个性的历史。正是由于各种独具个性的理论观点 和哲学流派之间的对话、冲突,才创造了生动活泼的哲学景观,促进和推动了哲学的发 展。可以说,哲学的个性是哲学葆有自我、拥有思想活力的源泉。当然,哲学的个性并 不意味着哲学只是哲学家在自己头脑中进行的自足的抽象思辨的意识活动。相反,哲学 的个性往往体现为以个性化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时代性和人民性。虽然哲学经由哲学家而 得以产生,但“哲学家的成长并不像雨后的春笋,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 物,人民的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注:《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页。)在这里,哲学思想一方面所反 映和表征的是一个时代的普遍性的社会自我意识和人民大众所处“时代内心状态的最实 际的呼声”,另一方面,这些思想又是被哲学家捕捉到并集中起来的,它凝聚着哲学家对“时代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和“人民的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的真 切理解和真诚思考,它是以“我”的方式所看到和把握的“我们”。在这个意义上,“ 无我的哲学”是不存在的,越是“有我的哲学”就越会成为“我们的哲学”,成为代表 “我们”并引起“我们”共鸣的哲学。
如果对20世纪后半叶一直到21世纪初哲学发展的趋势有所体悟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对自身存在的个性化追求,已经成为当代哲学发展的总体性趋向。从根源上看,当代哲学的个性化追求,既有着深刻的社会生活基础,也有着内在的哲学性缘由。在马克思看 来,“在现代,物的关系对个人的统治、偶然性对个人的压抑,已具有最尖锐最普遍的 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5页。)在“ 物化”的时代里,人的个性与人的精神生活已经面临着外在化的危机。人的发展向哲学 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哲学应当以个性化的精神生活走入人的心灵,成为人面向自身存在 的真切的自我意识。同时,传统哲学对普遍性、同一性的追求及其隐含的知识论立场在 当代也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哲学的终结”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哲学对普遍性、总体性 的追求越来越遭到质疑、批判和消解,哲学的知识论立场和科学化取向也受到前所未有 的拒斥和反抗。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海德格尔看来,从柏拉图以来的西 方形而上学特别是自笛卡尔以来的现代西方哲学,遵循和贯彻的是一种知识论的哲学立 场,采取的是以思维宰制存在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这种知识论立场和理性主义的思维 方式的背后其实隐含着一种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这种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不仅造成了 人的生活世界的危机,也同时使哲学自身的存在面临深刻的危机。哲学由此丧失了自身 存在的合法性根据。在他看来,哲学要想成为哲学,真正的出路在于面向存在本身,敞 开“非规定性的思”,才能找回哲学失落的自我,真正走出哲学的危机。海德格尔所敞 开的这一哲学新方向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和代表了当代哲学“寻求自我”的自我意识。在 转向“生活世界”的当代哲学的变革中,对知识论立场的扬弃,对抽象理性思维的消解 ,成为当代哲学普遍性的自我意识。与此同时,体验、直观、倾听、领悟等“非规定性 的思”纷纷走入哲学家的视野,成为当代哲学探求生活真理的新方式。面向生活世界的 本真体验与直观,使得当代哲学以一种有别于原来形上之思的新方式来实现精神生活的 自由,真正展现自己的个性,成为有个性的哲学。无独有偶,一些后现代的哲学家更是 不遗余力地证明“哲学的死亡”,就如同医师们在给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出具死亡通知 书一样。在思想家们看来,“哲学的终结”意味着“大写的哲学”的死亡,当代哲学已 经进入了“后形而上学”或“后哲学文化”的思想时代。与此同时,对多样性与差异性 的肯认,成为当代哲学的思想主题,差异、个性等词却越来越多地成为各种哲学理论的 “口头禅”。当代哲学不仅推崇“差异”与“个性”,而且更以各种新奇另类的哲学风 格来贯彻和实现自己的“个性”,从而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趋向。
三
仔细体悟近20年来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向,我们同样也会看到,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也呈现出个性化的趋向,个性化问题成为当代中国哲学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从根本上看,当代中国哲学的个性化问题的提出既是对以往哲学研究状况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也是当代中国以自己的方式解决自己的发展问题的现实要求。应当说,当代中国哲学的个性化努力与当代中国的发展的个性化要求是相适应的。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走向了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成为改革开放时代的主旋律,当代中国人与社会的发展确立起主体性的自我意识。中国人与社会的个性化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哲学研究必须克服教条化的研究模式,走向个性化的理论创新之路。而我国的哲学研究一向有解经注经的学术传统,缺乏真切的问题意识,只满足于对经典著作和抽象原理的诠释成为中国传统哲学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抽象化、教条化的研究方式遮蔽了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内在关联,容易形成教条主义的话语方式和千人一面的理论形态以及空疏无效的“理论成果”,从而在根本上制约着中国哲学的发展,也使哲学研究难以 真正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需要。针对这一现状,一些思想敏锐的学者提出了创建“ 有我”哲学的理论目标,推动了中国哲学研究走向了个性化的发展道路。
从总体上看,当代中国哲学的个性化发展呈现出这样的特点:(1)当代中国哲学的个性 化探索是建立在哲学观变革的基础上的。在面向哲学自身的反思中,人们认识到,哲学 发展中的科学主义取向和根深蒂固的知识论立场,是阻碍哲学发展和侵蚀哲学个性的大 敌。因此,超越实体本体论的思维模式和传统哲学的知识论立场,变革教条化的研究范 式和抽象化的哲学观念,在面向现实,面向本文,面向自我的反思中确立时代性的问题 意识,是开展独具个性的哲学思考的思想前提。(2)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的哲学 研究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在面向生活世界的哲学变革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哲学 研究个性,特别是众多中青年学者从自己特有的理论视阈和学术兴趣出发开展了个性化 的哲学探索,形成了诸如价值哲学、文化哲学、社会哲学、生存哲学、交往哲学、经济 哲学、历史哲学等具体的哲学研究领域,并在研究方式、表达风格、学术旨趣上呈现出 个性化的特点。(3)当代中国哲学个性化问题的探索是以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特质和马 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切入点的。在与西方哲学的比较分析中,人们日益意识到中国哲 学在思维方式、话语方式、理论形态、思想意境等方面的独特特点,对中国哲学在解决 当代人与社会发展问题上可能贡献的独特智慧和价值抱有信心。学者们对中国语境下马 克思主义哲学呈现出来的理论风貌展开反思,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中国化进行 了卓有成效的探索。(4)在对当代中国哲学个性化问题的探索中,人们普遍以“返本开 新”、“融会中西”的思路开展理论创新,提倡以开放的心态在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 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重维度中生成当代中国哲学的个性。
在看到当代中国哲学所表现出来的可贵的个性化努力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代中国哲学的个性化问题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这集中表现在:(1)人们对当代中国哲学个性化问题的研究往往是出于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危机的关注,尚没有普遍自觉地在哲学的本性和哲学观的层面上对哲学的个性化形成更为根本的理论见解,也有待于为哲学的个性化提供真正有说服力的思想根据;(2)在对中国哲学个性化的理 解中,出现了按照西方标准来重述中国哲学的倾向,同时,也存在着无视文化多样化现 实的文化中心主义以及忽视当代社会生活基础变化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这些倾向无疑 会给当代中国哲学的个性化探索带来一定程度的消极的思想影响;(3)人们对中国哲学 个性化问题的探索往往是以哲学研究领域的分化和分支哲学的形式进行的,尚没有真正 形成能与世界哲学对话的哲学形态,也没有对哲学的个性化所涉及到的思维方式问题、 哲学发展的价值导向和学术评价机制问题、哲学的创造力问题等展开系统的思想清理, 对哲学的发展规律和当代中国哲学的个性化道路仍有待形成清晰有效的具体思路。
总之,哲学的个性与哲学的个性化问题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有待深入 探讨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对于把握哲学的走向以及哲学的发展规律是很有意 义的,同时,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也可以反思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个性 化道路,确立主体自我意识,宏扬民族精神,推动理论创新,使当代中国以原创性的思 想观念确立在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从而形成哲学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 派”,为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贡献独特的哲学智慧和思想理念。在这个意义上,我们 需要呼唤并追求有个性的哲学,也需要确立哲学的个性意识来促进和推动哲学的个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