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人文关怀:社会工作的本质新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工作论文,本质论文,人文论文,高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社会工作本质”的论述
关于社会工作本质的讨论,其实要回答“社会工作是什么”的重要问题。这不仅涉及到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与社会认同,而且涉及到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实践水平及发展方向。具体说来,讨论“社会工作的本质”直接影响着以下问题:对社会工作领域的界定,对以往服务工作经验的总结,现有的“社会工作服务”如何与国际社会工作对话,中国的“社会工作”应该避免哪些歧路,以及社会工作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①。中外学术界关于该问题的思考可以说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并且阐发了许多有价值的认识成果。就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恢复重建以来的情况而言,由于香港学术界的汇入,人们对于社会工作本质的讨论可谓入木三分:王思斌从社会工作的目的或功能的角度认为社会工作在本质上是“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朱志强认为社会工作的本质是“道德实践与政治实践”;夏学銮认为社会工作有其“三维性质”,即把社会工作放在“实践、专业和制度”这三种张力之中来分析社会工作本质的发展;谢立中把社会工作放在“助人”与“维护”的两个传统之中来分析社会工作本质的转变;阮曾媛琪把社会工作放在历史的脉络中,从“两极化”②的角度来分析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何国良之“论述分析”指出社会工作本质具有多变的可能性,并以社会运动的架构,来理解社会工作本质的社会意义;丁惠芳以女性主义为基础,论述了“同理心、关怀伦理”在理解社会工作本质中的重要性;丁惠芳、许芦万珍从“增权”的角度探讨了社会工作的本质③。
笔者认同采纳“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ion)理论的视角来探讨、理解及论述社会工作的本质。社会建构论的主要论点认为,人是能够思想、感觉及演绎的主体,每个人都有权力参与建构他们周围的世界,包括他们自己及他人的行为,以及他们所身处的社会体制和社会环境。故此,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体制、文化及传统习俗,均是被主观建构起来的。柏尔认为社会建构主义有几个主要假设:(1)我们对任何被公认的知识及理解都不应“照单全收”,而应采取一个批判的角度去检视其背后的假设;(2)所有知识及理解都有其历史文化的特殊性,是与其历史文化处境紧紧相连的;(3)知识及理解是由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及论述而形成的,是由社会过程所建构的;(4)知识与社会行动是互相影响的,知识及理解往往对人的行为有极大的影响,而这些行为亦再度影响了知识的再修正及诠释,形成一个互为影响的循环⑤。佩恩把社会建构论运用于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他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建构的活动,它附属于一个复杂的理论、专业及服务网络,因此只有在参与者所在的文化脉络中才能真正了解它⑥。若要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应该检视三股力量及其它们之间的互动:第一是“创造社会工作成为职业的力量”,即社会工作者及社会工作专业的文化及其对社会处境的专业反应;第二是“从主动及被动寻求工作协助的人中创造出案主关系的力量”,即服务对象对切身需要及社会处境的反应;第三是“创造社会工作实务运作的社会脉络之力量”,如社会政策、社会立法和社会服务制度等影响社会工作的目的的社会环境因素⑦。由此,他认为社会工作的本质是由每个特定的社会,在其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的各主要成员及体制之间的互动所建构而成的,而不是一个定义或一个概念所能够概括的。
从社会建构论的视角去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与传统的采用社会工作的功能或特质去为社会工作“定性”的取向是截然不同的。传统的社会工作定义路径往往是试图寻求一种永远不变的、一元化的、普遍的、“真理性的”社会工作的本质答案,某些前人的、权威的理解、定义及诠释似乎就是问题的终极回答。与此不同的是,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则“不容许我们单单依靠前人对社会工作本质的既定目标、定义及方向,而要求我们不断去探索、反思及重新建构,并在矛盾与争辩中去找寻社会工作在特定时空及处境中的定义”⑧。如果仍然固守传统的对社会工作本质问题的探询与解释方法,否认其差异性,过分寻求其一致性,自然就会陷入或执拗于不同价值取向的“是与非”、“正与误”、“优与劣”的无谓争论之中。本文对社会工作本质的基本观点是:除了社会工作所一向持守的基本价值如对人的尊重与接纳,对人与人之间互动互爱的关注,对社会公义、和平、平等及参与的重视⑨等之外,并没有一套永恒不变的社会工作定义;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处境化的,并且要因应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地调适,以寻求其适切的定位。按照这种论述的基本策略,本文认为,在当前中国大陆社会工作发展已经面临新的机遇的背景下,以“高度人文关怀”的特质来诠释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未来发展中必须采取的基本策略之一。
“人文关怀”之社会工作本质的论据
所谓社会工作高度人文关怀的本质,就是指社会工作对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关注,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深切认同,对人的解放、自由和幸福的一种热切的理想追求。它既是一种理性的关怀,又是一种情感的关怀;既是一种物质的关怀,又是一种精神的关怀;既是一种实在而具体的现实关怀,又是一种超现实的理想关怀;既是对符合当下此时的人性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的高度重视,又是对适宜于人性发展的未来人类生存环境的高度关切。“人文关怀”之社会工作本质的论述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若干方面:
(一)人文关怀孕育于现代社会工作的历史演化之中
首先,从现代社会工作产生和发展的思想渊源来看,它一开始就具有了特定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的本质。众所周知,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历史演变有其特定的思想来源,这些思想来源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助人思想、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和文艺复兴以后兴起的人道主义价值观⑩。前二者暂且不论,仅人道主义的许多基本主张就能充分说明社会工作赖以发展的人文关怀本质。其次,从社会工作历史演化的具体实践来看,社会工作的人文关怀本质亦然凸显。无论是“慈善组织会社”所开展的服务活动,还是“睦邻组织运动”所实践的服务原则及方法和艺术,均是如此。比如,1884年在伦敦东区所设立的“汤恩比馆”(Toynbee Hall)所提供服务的特点,以及社会工作杰出的奠基者之一简·亚当斯创办的“霍尔馆”的活动就是很好的证明。(11)。
(二)人文关怀蕴涵于专业社会工作的“金三角”之中
有学者认为,社会工作已经符合专业的属性和标准,因为:它有一套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其知识体系是被正式大学所认可和接受的;有一套志在振兴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法典来约束其从业者的行为;它有自己的专业协会组织,这种组织不仅是地方的、国家的,而且是国际的;有一系列与案主打交道的技能,同时有独特的人文情怀和人本文化作为其价值理念的根基。在所有这些为社会工作贴上了专业属性的标签中,人文情怀和人本文化的价值理念根基最为凸显。可以说,专业社会工作是价值、知识与技能构成的“金三角”(12),其中,专业价值与理念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忘却了这点的社会工作者,被西方学界指责为“堕落的天使”或“不忠的天使”(13)。因为它不仅规范了社会工作的目标和意义,同时也规范了社会工作的技巧和方法,以及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和态度。社会工作价值虽然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价值所决定的,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国际性学科,它拥有相对独立的价值观念,即“十个承诺”:(1)个人在社会中首要地位的承诺;(2)为满足社会公众需要的社会变迁承诺;(3)对社会中所有人的经济、身体和精神福利和社会正义的承诺;(4)尊重和欣赏个体和群体的差别,个别化对待的承诺;(5)发展案主的能力,帮助他们自助的承诺;(6)向其他人传递知识和技能的承诺;(7)把个人感情和需要与专业关系分离开来的承诺;(8)尊重案主隐私和保密的承诺;(9)不顾个人挫折,坚持不断改善案主状况的承诺;(10)高标准的个人和专业行为承诺(14)。无论把其中的哪一条拿出来仔细揣摩和解读,我们都会发现其间蕴涵着高度的人文关怀信息。
(三)人文关怀的本质建构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依据
人文关怀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三千多年前的《周易》不仅率先提出了“人文”一词,而且还提出了“文明以止”、“化成天下”的观点。这是中国古代人文关怀的初始内涵和目标。西周时期,与殷商时期的尊神重鬼思想相对应,产生了“尊天、远神、重人、敬德”的观念,认为天命以人是否有德而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人的作用。春秋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更是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关怀信息,比如孔子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墨子的“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等等论述,我们都能解读出其间极其深刻的人文关怀意涵。总之,社会工作人文关怀之本质建构的中国传统文化依据,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中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正如韩明谟所指出的那样,“中华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就是以社会中多数人的利益为最高价值的价值观,考虑一切问题以人为逻辑起点,以人为归宿。人是社会的主体,每个人的进步和发展,就是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起点,也是最终的目标”(15)。
(四)人文关怀的本质建构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强烈诉求
中共“十七大”提出了一系列治党治国的新思路、新理念、新举措,“人文关怀”是其中一个醒目的亮点。它明白无误地昭示出“人文关怀”的理念追求,并特别强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6)。显而易见,人文关怀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强烈诉求。
人文关怀的思想深深根植于执政党的历史与现实的社会实践之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只有从受压迫、受剥削的境遇中解放出来才有可能实现全面发展的理论命题,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胜利,这是在中国真正实现人文关怀的重要里程碑。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作为社会主义人文关怀的根本点,实现了社会主义人文关怀思想的重大飞跃。江泽民强调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博大而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胡锦涛准确把握新时期的新特点,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升华了执政党的人文关怀理念。所有这一切,都是对马克思的“人始终是一切实体性东西的本质”思想的升华和创新,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人文关怀的思想基础(17)。
“人文关怀”本质的确认与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人文关怀社会工作本质的确认,有利于当代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有研究认为,“社会工作是建立在独特的社会环境基础上的一门专业学科。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社会环境、主导的社会阐述在决定社会工作所要达到的理想后果应用的知识和技术、持有的价值观念以及合适的组织安排上都起了重大作用。故此,中国在发展自己的社会工作专业及服务过程中,必须制订一套自己的发展方案,以适应其独特的历史社会背景,特有的需求、政治形态、文化倾向和社会组织现状”(18)。按照这样的认识来看人文关怀之社会工作本质的确认,对于专业社会工作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人文关怀本质的表述能够使得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决策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种高度一致性的最为直接体现,就是科学发展观所凸显的“以人为本”。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此这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理解(19):一是以人为本规定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的、核心的目标。二是以人为本构成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容。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也就是把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三是以人为本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价值。执政党之所以要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要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具体地体现到发展当中去。四是以人为本指明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动力。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以人为本强调的就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要追求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靠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成为决定自己命运、创造自己历史的主人。五是以人为本揭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作为发展动力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的素质就要大力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曾家达等的观点对于认识本文的主题及其论证是一个很好的注解:社会工作是一门积极面对社会,并且在不断发展的应用学科。由于它所处的独特环境,任何社会工作的定义都必须不断加以检讨及重新审议。可以预见,当今中国的急剧发展必将改变其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单就当前环境和国家的重点而言,社会工作必须与安定繁荣结合起来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工作的成功不仅有利于中国,亦会帮助世界各地的社会工作者增加对社会工作本质及其众多可能性的了解和体会(20)。
注释:
①王思斌:《社会工作: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载何国良、王思斌主编《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本质的初探》,(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0年,第3页。
②所谓“两极化”的表述一般包括“微观与宏观、治疗性与改革性、个人化与社会化、治疗性目标与社会公义目标”等。这些表述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的,简单言之,“两极化”可以用“个人治疗与社会改革”作为典型的或者是代表性表述。参见阮曾媛琪:从社会工作的两极化看社会工作的本质,载何国良、王思斌主编《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本质的初探》,(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0年,第114-137页。
③参见何国良、王思斌主编《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本质的初探》,(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0年,第3、16、89,47、80、114、151、138、227、240页。
④⑧阮曾媛琪:《从社会工作的两极化看社会工作的本质》,载何国良、王思斌主编《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本质的初探》,(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0年,第114-115、124页。
⑤Burr,V.,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ism,London:Routledge,1995.
⑥马尔孔·佩恩:《当代社会工作理论——批判的导论》,周纹琪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10页。
⑦Payne,M.,"Why Social Work?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Social Issue and Response Formation",in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Volume 41,447,London:SAGE,1998.
⑨人们对所谓基本价值的认识是因人、因地、因时、因族群、因文化等而异的,我们并不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而是警醒自己不可用个人所特有的理解、诠释或“标准性答案”去简单衡量或要求别人,否则就有可能滑向所谓的“话语霸权”或“意识形态霸权”。
⑩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4页。
(11)查尔斯·H·扎斯特罗:《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与提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07页。
(12)夏学銮:《社会工作的三维性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0年第1期。
(13)朱志强:《社会工作的本质:道德实践与政治实践》,载何国良、王思斌主编《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本质的初探》,(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0年,第92页。
(14)Armando T.Morales and Bradford W.Sheafor,Social Work:A Profession of Many Faces,Sixth Edition Allyn and Bacon,1992.
(15)韩明谟:《文化与社会工作》,载何国良、王思斌主编《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本质的初探》,(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0年,第31-32页。
(1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17)刘明:《论人文关怀》,《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8)曾家达、殷妙仲、郭红星:《社会工作在中国急剧转变时期的定位——以科学方法处理社会问题》,《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2期。
(19)赵存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进展——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85-186页。
(20)曾家达、殷妙仲、郭红星:《社会工作在中国急剧转变时期的定位——以科学方法处理社会问题》,《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