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安历史地图集看历史与土地的结合_考古论文

从《西安历史地图集》看史、地的结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图集论文,西安论文,历史论文,看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历史名城和古都很多。怎样才能使人们了解及继承、发扬我国古都名城的光辉历史文化呢?《西安历史地图集》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该书是由西安地图出版社于1996年印行的,由著名历史地理学者史念海教授主编,由陕西师大、西北大学、西安联合师院、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合作编成。地图集用中英文编写,共收地图89幅,说明89幅,彩色照片89幅,基本反映出各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演变,历代的主要遗址、政区设置、乡里的分布及周、秦、西汉、隋、唐国都都城布局及重要的宫苑、陵墓的分布,五代至民国时期的城区和郊区,建国后西安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政区的演变等等。用地图方式形象地复原了西安市区和关中地区的各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观及其演变过程。资料丰富且深入浅出,对今后西安市历史、考古、文物、地理、水利、城建、规划、旅游等各方面均有重大参考价值,是历史地理学与地图学结合后取得的新成果。从地图学来看,该图集有以下特色和创新:

1.对自然地理的重视。

重视自然地理是现代历史地图中的一大特色,是国际上编辑历史地图集的新趋势。但一般的历史地图集是不重视自然地理图的,或者干脆不要。而《西安历史地图集》中,却有一组“自然环境图”(4幅)。 《图集》选取了新石器、西周、西汉、唐四期制图,亦即顺自然环境变迁而确定。仰韶期气候温暖,是全新世中期的“气候最适宜期”,西安有水獐、竹鼠、貉等亚热带动物生长,气候暖于今天可达3 ℃(年平均);西周已入于“龙山冷干”的暖温带气候,情况与今天相似。仰韶温暖时期所广布的竹林,此时已消失;西汉气候为和暖期,渭河平原上竹林又再繁生。彩照采用了秦岭、神禾塬、关中平原三帧,反映出西安市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色。

2.西周图组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悠久。

西周图组的选择也是该《图集》特色之一。西安是三千年前西周朝定都的地方。该《图集》选定四幅,反映了周人在西安市区的兴起、发起和迁移的过程。周原是西周的发祥地,是皇朝都邑所在,考古及文物均为我国重点地区,西周皇室宗庙也发掘出来,作者曾考察部分遗址,发现这些遗址都被一层厚1.2—1.4米的黄土层埋没。下面除房屋建筑外,还有一层黑淤泥层,都是周朝和缓沼泽、河道地面,即《诗经》所记“猗与漆、沮,潜有多鱼”(周颂·潜),“周原,堇荼如饴”(大雅·绵)的自然环境。后为黄土披覆,近被切蚀成峡谷,破坏了平坦原面。《图集》各图即具体标出其详细地点,很有研究价值。

彩图选择了宗庙和具有长铭文的史墙盘两幅。从宗庙照片中可见我国正堂式屋和三进制的建筑形式已在周原上建立了。 史墙盘文字达270字,可见当时文化水平之高。

3.秦代图组反映我国文化的高度发展。

西安是强秦兴起基地,本组六幅图最突出的是秦始皇陵图。兵马俑坑、马厩坑群、长方形陵区图、石料加工场、修陵人墓地、北面官邸、窝棚区、挡水堤等各结构部分,该图都有明确显示,即目前考古发掘的成果,基本上已用地图方法标明。不明性质的遗址、附葬坑(铜车马坑、双门道马厩坑、曲尺形马厩坑、珍禽异兽坑、祭祀坑等)及17座陪葬墓等,亦一一标于图上,可帮助游客、研究者了解秦始皇陵的结构,能“按图索骥”了。

此外,“秦咸阳城图”也很精彩,如在城北兴建的仿六国宫等已由考古发掘证明存在。由渭河北迁而侵蚀去的咸阳木区亦用浅绿色范围表明。渭河南岸的宫苑区亦有考古发掘为证,找出的阿房宫、前殿、广场、章台、甘泉、信宫(极庙)、兴乐宫等地点亦一一记在图上,堪称佳品。彩色照片则选用了两幅,即阿房宫前殿遗址和咸阳宫遗址。

4.西汉图组反映我国强大的景象。

西汉是我国最强大时期,故本组图多达九幅。如长安城图,它的科学性表现为把考古成果和文献分析分别绘出,成为两幅,利便比较。考古证据说明未央宫、长乐宫、桂宫、东市、西市、九庙、社稷、辟雍基本上可互相引证。但建章宫则考古出来面积较小,文献记载一般比考古成绩要详细。一些具体宫殿和单位,已由考古工作发现,但记载不详(如地点、名称等),如后宫、中央官署遗址、椒房殿遗址、西南角楼遗址等。

西汉国力强盛亦可由宫观苑囿分布图显示出来,在渭水各地包括平原和两侧山区,都有分布。如南郊的由36小苑组成的上林苑,以昆明湖为中心,占地达10平方公里。北岸的甘泉苑周围更达270公里。 以周长9.5公里甘泉宫为中心,为汉代夏宫。 沿函谷大道(东去)和陇右大道(西去)还有大批宫室。

最有特色的是西汉陵墓分布图,它把记录及考古学研究成果,一一体现在图上,非常直观。如集中于渭河北一带有英陵(李夫人)、茂陵(武帝)、平陵(昭帝)、上官皇后陵、延陵(成帝)、班婕伃墓、康陵(平帝)等;南岸山坡上由西而东有樊哙墓、少陵(许皇后)、丙吉墓、杜陵(宣帝)、王皇后陵等,一字排开,成为突出的陵墓景观。其中杜陵与茂陵更有专图。文物则选“马踏匈奴”石雕,随葬品选鎏花马,建筑物选朱雀纹。字纹瓦当也有代表性,如字纹瓦当中的文字“千秋万岁”等,字型介于蒙隶之间,能与图组一起形象地说明问题。茂陵专图中充分反映考古学的成就,如文物出土地点、陪葬墓位置皆能一一标出,为各地考古图件之精美者。

5.隋大兴城反映了长安的新建。

隋代图组2幅以大兴城图为特色,它反映六朝长安城的迁移, 为我国方格状古都名城规划的开始。这座于582 年建成的新都标位于长安城东南10公里处,分北部宫城、南面皇城(官衙、宗庙所在),东、西、南三面为外廊城,包绕宫城和官城。宫城与皇城之间为一阔宽大街,向东西通过两边外廓城,直达城外,为全城东西主街,但已略狭。由宫城南大兴门南下亦为一直街,分皇城为二,并向南伸出外廊城,直出城外,亦为城内主街,略狭于宫城南大街。皇城南有一东西主街,东西横贯全城。宫城和皇城东西两侧亦有贯通南北的全城大街,组成东西二、南北三的正交大街系统。此外,外廓城的东西两市(利人市、都会市)有由大街围成的方块市场。

全城街道系统除宫城外,大街和街构成十字系统道路,东西向12条(包大小街),南北向9条(包大小街),把全城分为130块长方形市区,因东南角一块建为芙蓉园,故市区只有129块,呈整齐长方形。 它吸收了先秦都城的规制并有所创新,今全国各大名城多效之。今在地图上全面反映出来,特色甚显。

6.唐代图组反映我国的强盛富饶。

唐代图组共18幅,能全面反映中国唐代历史文化的精粹。

大明宫图是用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分两幅绘制,太极宫图资料详确,可见考古成绩比隋大兴城深入。兴庆宫本隋隆庆坊地,武后赐为“五王子宅”,后李隆基由王称帝,改为此宫。彩照配上沉香亭景色,很可反映当日兴庆宫壮丽建筑一端。

《唐代图组》还有住宅分布图,据图例有:改寺观前住宅、年代未定住宅、前期住宅、后期住宅、前期和后期无确址住宅等6种。 已考订出的住宅有:左春坊、家令寺、四方馆、右春坊、率更寺、左清道率府、左内率府、左监门率府、东宫朝堂等174处。该图还配有说明文字,补充了资料的不足。

《商业及娱乐场所图》是《图集》中唐代图中的特色之一。这种地图即使在现在的地图上也很少见(商业地图除外),历史地图上更少见。图上记有旅邸(12家)、鞠场6家、戏场(3家)、巨商宅,此外还有鱼、酒、茶、乐器、毡、饼店(2家)、车店(2家)、珠宝、弩店等。东市、西市各用专图表示,内载行业27行,以纺织业为主,并有胡商、胡姬酒肆等,市分九坊,各有专业,在说明中则指出两市共有220行。

寺观图也很有特色。寺、观、塔等分布计160所(隋代留下观6所,寺76所)。大寺可占一坊,如大兴善寺占靖善坊,昊天观占保宁坊,大总持寺和大庄严寺合分和平、永阳二坊等,面积有25.5万平方米,可见唐代佛、道之盛。

唐代陵墓图组分成3幅。总图显示出陵区分布比汉代还大, 并另绘了昭陵和乾陵两图,突出唐陵特点。自乾县向东至蒲城县,长200 多里,为“关中十八陵”,高大雄壮;陪葬陵更多(昭陵陪葬墓188座, 乾陵为17座),为我国独特的陵墓景观,旅游热点。

7.五代的“新城”图。

五代“新城”是朱温迁都洛阳后由韩建在皇城废墟重建的小城,只有长安城之1/16,以利防守。自是以后,长安改为地方行政中心, 为今天西安城的基础。“新城”东西并建二小城。此格局历宋、元不变,明代只改城南门与北门直连,并于1380年建钟楼、鼓楼,至今仍存。明清以后已有地时地图参考,亦较各朝为详细了。清代西安四面城门已发展成为市区,成为今天西安市区扩大的基础。

标签:;  ;  

从西安历史地图集看历史与土地的结合_考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