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在生产力构成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构成中的作用

罗敏[1]2003年在《论现代生产力构成中知识要素的地位和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知识的积累和进步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知识的发展史。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知识的重要作用。从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都是重视知识作用的突出表现。究竟什么是知识,为什么说知识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知识在现代生产力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应当采取何种措施切实有效地发挥知识的重大作用,正是本文研究的问题。 本文分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从什么是知识入手,阐述知识的本质、特征和类型。阐明知识作为人类实践经验和技能的总结,表现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人力知识等各种类型的具体知识。知识具有时代性、可传承性、非排他性、无限性、不可消耗性、创新性、属人性的特征。知识是人类获得的所有认识的总和。知识不仅能够使人们认识事物及其规律,使人们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懂得做什么和怎样做。在知识构成中,科学是知识的核心(技术是科学的应用,也可以说是实践形态的科学),是知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通常所讲的知识,主要就是指科学知识;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其核心就是对科学的掌握和应用。 论文的第二部分透过生产力演进的历史,系统地分析了古代生产力、近代生产力、现代生产力构成中的知识因素及其作用,考察了知识是生产力构成要素的客观依据。生产力的发展史表明,没有知识,就没有生产力的进步,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 论文的第叁部分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知识与生产力的关系出发,阐述了知识是生产力构成要素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在阐明知识是生产力构成要素的同时,高度重视作为知识范畴的科学技术在提高生产力中的重大作用,提出“生产力中包括科学”,并由科学知识在生产力中的作用看到了一般社会知识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邓小平以伟大理论家的敏锐和深邃观察到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状况及其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知识与生产力的关系,进一步肯定了知识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江泽民科学把握了当今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重要论断,强调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体现方式及其在先进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把对知识,尤其是科学技术知识在先进生产力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论文第四部分论述了知识是引起现代生产力和社会巨大变革的根本性动力。在现代社会中,知识不仅使生产力在量上增加,而且使生产力在质上发生飞跃。知识推动着其它生产力要素的变革,引导着未来生产发展的方向。没有科技知识,社会就不能正常运转,人们就不能正常生活,知识的创造和使用决定着人类社会进步的速度和方式。当今世界,谁掌握了先进知识,并拥有将先进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优先权和主动权。 论文的第五部分是全文的落脚点,通过审视世界一些国家高度重视和积极发挥知识要素重要作用的具体措施,弓!出我党立足于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和要求,重视知识要素重要作用的根本举措—科教兴国战略,从如何行之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切入点,提出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保障,创新是核心,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目标,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角度,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知识在现代生产力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较为深刻地阐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途径,对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理论分析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尹宁波[2]2004年在《科学技术在生产力构成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逻辑主线,而生产力在其中是第一位的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系统是多种因素在一定关联方式下形成的多面体,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系统的基层实体性因素;科技成为贯穿于生产力系统各个方面的重要渗透性要素;资本和管理分别构成了系统中的引导性和运筹性要素。 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与世界科技革命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鲜明论断,实现了知识经济时代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的飞跃。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叁代领导集体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开拓,提出了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重要论断,标志着知识经济时代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思想走向成熟。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是通过它对生产力系统中其他要素的渗透和驱动得以实现的。首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劳动者能力中体力的方面所占重要性不断下降,而智力方面重要性逐渐上升。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在科技因素的渗透和改造下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第叁,在科学技术要素的不断渗透和改造下,劳动对象不断的丰富化,同时素质和功能越来越高。第四,科技对资本要素效益发挥的影响体现的越来越明显。资本要素的投入必须与科技进步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资本在运作中获得更大活力。第五,科技创新对管理活动的推动和挑战越来越明显,这种渗透体现为管理活动的信息化、组织结构柔性化、企业界限模糊化和重视知识管理四个方面。 当前知识经济浪潮为我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要以知识经济为契机,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必须在以下几方面采取努力。首先,必须把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动力。其次,从引进设备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移。第叁,研发活动应由政府投入为主转移到企业投入为主。第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成果实用性。第五,完善知识产权体系,发展风险投资,为科技发展创造良性制度环境。第六,建立开放的人才管理体制,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薛万仁[3]1986年在《科学技术怎样表现为生产力》文中提出一、问题的提出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命题已成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但是,科学技术怎样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力怎样容纳了科学技术?科学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只有通过技术转化为物质的生产力的要素,才能成为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才能发挥其社会作用。就此种意义而言,研究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就是研究科学在生产力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赵平之[4]2005年在《论市场机制与生产力要素》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有科学的概括,以往仅归结为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是不完整的,这种概括仅适合自身“最初的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结合(协作)和分工对生产力的形成和推动起着愈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分工和结合(协作)具备相同功能,实质上是此两劳动过程统一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机制也应作为生产力构成要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机制对生产力的组成和推动作用,在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阶段特别明显和巨大。

刘启春[5]2012年在《知识生产力的哲学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生产力范畴明显突破了传统物质生产的范围而延伸到了知识生产的领地。以电子信息为中心的第叁次科技革命,使知识经济正在替代已经发展了300多年的工业经济,知识正在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它改变了生产力的某些重要性质以及内在结构,其结果是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形态,知识生产力正在逐渐形成。本文力图在克服知识研讨与生产力研究的缺陷的基础之上,从唯物史观角度出发,适应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考察和分析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论述知识生产力的生成、内涵、性质、特征、构成以及运行环节,详解知识生产力历史发展的正负效应,辩证思考发展知识生产力的价值定位问题,最后研讨当前中国背景下发展知识生产力的历史定位,提出我国发展知识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及战略策略。全文共分七章,大致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考察了知识概念的演化及其本质特征,科学的揭示了知识的属性、形态以及分类,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对知识的发明、创造、生产、运用、传播、积累和延续的历史,并阐明了知识与信息、知识与科学技术等本文需要特别说明的概念。第二章从生产力概念的历史考察入手,揭示和分析了生产力理论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生产力理论遭遇越来越大的挑战,而且,随着生产力观念愈来愈“深入民心”,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一种“泛生产力论”的倾向。第叁章主要分析了知识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知识生产力的形成条件、涵义、基本特征及其构成,解答了知识生产力何以可能的问题。知识生产力的形成,既是生产力智能化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文明的必然产物。知识生产力是以人为本的生产力。第四章从分析知识生产力的运行环境着手,详解了知识生产力的运行环节,解答了知识生产力怎么可能的疑问。知识生产力是一种现实的过程和人的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活动,通过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等环节来实现。知识转化是知识生产力实现的途径,知识创新是知识生产力的灵魂与核心。第五章主要分析了知识生产力历史发展的正负效应,回答了知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效应)问题。知识生产力的兴起确实使人类社会旧貌换新颜,却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新的困惑。既要驳斥知识生产力“泛生产力论”的倾向,又要反对知识生产力“万能”的主张,只有客观公正的理性的引导和发展知识生产力,才能促进人类社会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第六章主要揭示了发展知识生产力的价值基础、价值原则以及价值目标,解答了知识生产力应当怎样的问题。当世界各国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努力发展知识生产力,以知识带动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时候,引发了发展知识生产力的价值思考问题。第七章从“李约瑟”难题入手,着重分析和揭示了当前中国背景下知识生产力的现状与原因.指出了当前我国发展知识生产力的重大意义与基本策略,解答了当前我国发展知识生产力的历史定位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时期,既要充分考虑国情,又要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知识型生产方式的转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知识生产力发展之路。

牛先锋[6]2001年在《知识经济与社会主义》文中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关键要素,知识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知识产业作为社会主导产业的一种技术社会形态。知识是知识经济的基本生产要素,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的核心资源,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电子、信息、通信、生物、海洋、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是支撑性技术和产业。知识经济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属于生产力范畴。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发展阶段)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比资本主义发展更为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出现必然会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整个生活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知识观本质上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它准确地揭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角度论证了科学技术进步在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的重大作用,明确提出了“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指明了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分析知识经济对社会主义的影响,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知识观为指导,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知识经济的含义,才能从历史发展的高度得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前景必然是社会主义的科学结论。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邓小平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思想,这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从科技革命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看,每一次科技革命在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也都为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知识经济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相容的。在当代,知识经济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有力手段,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最佳途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可靠保证,也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有制主体地位、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确立及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克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科学技术与劳动者对立的状态,在制度层面上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知识经济的出现虽然给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但是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景不是两种制度趋同,更不是资本主义日益趋于完善和永恒,而是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知识经济是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它首先出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产业结构、劳动就业结构和阶级结构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阶级分析理论、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对21世纪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面临挑战的根本原因是,知识经济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跃迁,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为了应对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必须对社会主义理论和模式进行创新。创新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是永葆社会主义青春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创新不是对社会主义本身的否定,而是要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全面振兴社会主义事业。因此,在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十一届叁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理论和2 知识经济与社会主义体制方面的创新、在科技方面的创新,己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中国发展知识经济奠定了比较可靠的基础。 新中国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在经济总量、科技人才、知识增量、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为中国发展知识经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目前中国的人均GDP较低、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科技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和全民文化科技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落后,教育经费和 R&D经费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体制和涪制还不健全等因素,制约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面对全球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战略必须由发展工业经济、实现工业现代化为主转向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并举上来:发展策略由依靠资金、资源和劳动力投入为主的粗放式经营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为主的可持续发展上来。发展知识经济不是要否定农业和工业的重要性,而是要以高新技术为支撑,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素质,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中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根本对策是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产、学、研之间的关系,促进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充分调动政府、社会、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共同推动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

吴耀国[7]2015年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空间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空间转向”运动将“空间分析”的因素运用到社会批判理论之中,开启一场声势浩大的“空间批判”思潮。相对于传统的历史批判而言,“空间批判”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场视觉冲击,还是一场思维方式的动迁。然而,“空间批判”在其理论源点的追溯上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即错认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中的空间“不在场”,这种认识论的缺陷限制了它的马克思主义视野,最终成为它在后现代资本主义多样性面前缺乏立场坚定性的症结。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中的空间构件与时间构件是辩证地存在着的,只不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像月掩金星那样遮蔽了空间的色彩。在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框架中,如果说时间是对抗物化的利器,那么空间就是资本对抗时间的盾牌,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在这里表现为一种对抗性的权力关系,所以历史唯物主义一直以时间的优势来对抗空间,凸显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中的现代性反抗话语。《资本论》是这一反抗话语的集大成者,它用“规律”(时间)抵抗空间作为自己最为主要的逻辑轴线。马克思的空间批判贯穿这条逻辑轴线,具体表现在《资本论》写作的六册计划中。“六册计划”的第一册论述资本,其中第一篇就考察了商品、货币和资本。我们须要看到,马克思考察这些抽象的经济范畴时并没有将空间分析排除在外,恰恰相反,当马克思说“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的时候,他就将空间批判的逻辑起点定在了这里。马克思不打算谈论商品作为物与空间的自然关系,他从两个方面考察商品的空间性:其一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他将使用价值看作是空间中抽象的物化关系,这就意味着使用价值不过是空间经济关系的产物,这一点常常被它的自然属性所蒙蔽。其二是商品的价值。价值在质上就是一个空间化的概念,因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指涉的是一个同质化的空间范畴。价值在量上被空间所决定,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平均劳动时间。商品交换催生货币,货币首先是空间地理和空间经济的产物,它履行着各种不同的空间职能。货币不仅作为财富形式而存在,还作为空间关系而存在,因此它会对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产生深远的影响。马克思认为,充斥货币关系的空间是不自由的,自由的空间必须扬弃货币关系。商品与货币的资本化将空间批判推向了高潮。资本既把空间当做积累的手段,又把它当做抵抗时间的盾牌,而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则是资本这种攻守兼备的手段。空间成为资本易以为继重要因素,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空间拜物教的谜就是资本货币拜物教的谜,只不过变得明显了,耀眼了。“六册计划”的第二、叁两册分别论述土地所有制和雇佣劳动,虽然马克思没有完成这部分内容,但是我们可以断定他的空间批判逻辑依然贯穿其中。如果我们急于看到他的空间批判从抽象阶段到具体阶段的飞跃,那么就得把关注的重心转移到第四、五、六册上来,因为这里分别论述了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叁种具体的空间形式。事实上,城市空间也是《资本论》关注的具体空间形式之一。城市空间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还是一个社会化的空间,它承载着资本积累所带来的太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这注定它成为社会运动的策源地。现代国家空间更多地带有一种文化政治学色彩,它体现为充满资本权力、政治秩序和制度认同的空间。国家空间是历史的,它的历史性表现为这种空间遭遇危机之后其文化政治制度的消解。马克思空间批判的最高形式是“世界市场”批判。世界市场是资本积累的最广阔空间,它容纳了全部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形成了资本主导的同一的空间秩序。同时,世界市场也是资本空间化的限度,这意味着资本积累进程的终结。资本积累的危机最终导致世界市场的全面危机,这动摇了资本统治的合法性基础。至此,马克思完成了他的“空间批判”的逻辑体系。然而,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资本主义的存在证明资本主义的终结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因为资本积累在生产空间之外找到新的增长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者从金融资本和帝国主义对利润的垄断,非资本主义环境向资本主义体系的剩余价值输送,国际分工造成的利益不均衡分配等方面对现代性资本主义进行了马克思式的空间批判。而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更多地强调空间本身的文化政治因素,如“空间生产”是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是关于不平衡地理发展的唯物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空间是关乎后现代文化政治学的空间,是描述后现代地理学的空间,是表现微观政治权力的空间,是指向文化政治认同的空间等等。其中新马克思主义者如列斐伏尔、哈维、詹姆逊等人延续了马克思空间批判的逻辑思路和方法,而其他晚期马克思主义者虽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释后现代社会中的空间问题,但在基本立场的表达上将自己湮没于后现代主义无中心的话语表达之中。结论是:《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不仅有空间分析的维度,也有空间批判的逻辑体系,其中空间分析批判的逻辑思路和方法不仅适合马克思的时代,也适合当前的时代。

赵志亮[8]2012年在《中国生产力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产力是劳动者使用劳动资料生产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等社会财富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全部历史的基础”,是社会革命,是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过渡的物质前提。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因此研究生产力的运动发展规律是完成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生产力发展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一样,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理论是科学的理论。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马克思、恩格斯在扬弃前人关于生产力思想的基础上,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科学的生产力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理论是实践和进步的理论。随着社会历史和实践条件的变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列宁、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共产党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尤其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中国生产力发展思想,一脉相承、相得益彰:毛泽东首先提出了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任务;邓小平在中国首先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论断,指出了中国应该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江泽民首先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中国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主导力量;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指出中国应该怎么样发展生产力。为解决中国在生产力发展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中国经济学界针对生产力发展问题展开了研究与探讨。先后提出了生产力的“源泉论”、“动力论”、“决定论”、“要素论”、“基石论”、“过程论”、“本质论”、“性质论”、“规律论”、“关系论”、“系统论”、“科学论”、“环境论”、“社会论”等论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理论是系统的理论。生产力不仅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叁大组成要素,而且其发展也是由多因素协同推动的结果。本文在区别生产力要素和生产力发展因素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认为生产力要素和促进生产力发展因素之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表现为生产力要素的变化,生产力发展因素的进步是推动生产力要素发展的原因。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生产力就是由这些因素、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的整体和系统,就是与周围环境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开放性体系。生产力发展环境的变化引起教育、科技、管理等生产力因素的变化;生产力诸因素协同变化又引起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化;劳动者素质和效率的提高、劳动资料效能的上升和新型劳动对象规模的扩张表现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又进一步引起生产力发展环境的适应性变化。生产力就是在由“环境---因素---要素”构成的发展机制中螺旋式发展的。而生产力各因素在生产力发展中的相对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其中:自然条件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劳动者的教育状况是生产力发展的保证,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是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条件,生产资料的规模扩大和效能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第一次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实践。对中国生产力发展要素的实证分析发现:在长期内,中国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资料效能提升和新型劳动对象的出现和规模扩张与生产力发展之间关系稳定。而且,在统计学意义上,中国生产力要素的进步对生产力发展的解释力较强。在短期内,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对生产力发展的表现作用没有长期表现作用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存在误差修正机制,短期内生产力发展的随机误差会部分的削减生产力要素对生产力发展的表现作用。对生产力发展因素的实证分析发现:教育、科技、管理事业的发展,合理的经济规模,自然条件尤其是资源条件的丰富能够很好的解释中国长期的生产力增长。对生产力发展环境的实证研究表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对生产力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优化与中国生产力发展过程同步,同时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也与中国生产力发展存在共同趋势。因此,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在营造适当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同时,格外注意保护自然环境。本文还从实证角度研究了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从结果可以看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一个系统,其中人的消费和发展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生产力发展诸要素、诸因素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最后,本文研究了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制,指出生产力发展函数是由环境函数、因素函数和要素函数共同构成的一个复合函数,具有系统性的特征。

杨迪[9]2011年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生产力的哲学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知识、信息、管理等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生产中的主导要素。基于知识在经济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把当前的经济称为“知识经济”,然而“知识经济”有着怎样的含义,相关着述中没有给出明确一致的观点。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能力,它是发展变化着的,每个时代的生产力都具有自身时代的特点,最初的生产力要素中物质性要素起着主导作用,而当今生产力系统中精神性因素成为生产力系统中的核心要素,在整个系统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无论生产力如何发展,它也不可能摆脱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它必然是在唯物论也就是本体论的基础上发展变化的。本文试图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出发来解析“知识经济”的含义和本质,并试图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来解读“知识经济”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同时为如何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提供一些思路。

陈铁新[10]1992年在《对生产力的结构演变和发展规律的几点认识》文中研究指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一切社会形态变迁的终极原因,也是一种社会形态内部社会经济关系变革的根本动力。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工作的中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因此,认真地研究生产力要素结构的变革及其发展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拟对生产力结构要素的变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发展规律等几个问题,做一些探讨。

参考文献:

[1]. 论现代生产力构成中知识要素的地位和作用[D]. 罗敏. 武汉大学. 2003

[2].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构成中的作用[D]. 尹宁波. 武汉大学. 2004

[3]. 科学技术怎样表现为生产力[J]. 薛万仁. 科研管理. 1986

[4]. 论市场机制与生产力要素[J]. 赵平之.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5

[5]. 知识生产力的哲学思考[D]. 刘启春.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6]. 知识经济与社会主义[D]. 牛先锋. 中共中央党校. 2001

[7].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空间思想研究[D]. 吴耀国. 东南大学. 2015

[8]. 中国生产力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 赵志亮. 河南大学. 2012

[9]. “知识经济”背景下生产力的哲学思考[D]. 杨迪. 首都师范大学. 2011

[10]. 对生产力的结构演变和发展规律的几点认识[J]. 陈铁新. 社会科学战线. 1992

标签:;  ;  ;  ;  ;  ;  ;  ;  ;  ;  ;  ;  ;  ;  ;  ;  ;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构成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