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在2010年1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22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20例患者入院,经过我院的有效治疗,21例患者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治愈率为95%,1例患者由于病情严重,有并发症产生,需要继续住院治疗。结论:我院对缺血性结肠炎的治疗措施科学可行,对患者的早日康复起到关键的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缺血性肠炎 治疗 消化内科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3-0341-02
缺血性肠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急性或慢性血流不足所导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原因可能是肠系膜血管功能性或结构的变化,或是全身性血液循环不足。缺血性肠炎包括小肠缺血和结肠缺血,结肠是常见的累及部位,在缺血性肠炎中占60%~75%。
1 临床资料
1.1基本资料
本组资料为我院在2010年12月~2013年1月收治的22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6例。患者年龄范围30~76岁,平均年龄53岁。全部患者经临床诊断为缺血性结肠炎疾病。
1.2临床表现
1.2.1缺血性结肠炎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90%的患者年龄大于60岁,性别没有差异。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多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或)肾功能不全。年轻患者大多由于血管炎、凝血机制障碍、吸毒及医源性的原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急性缺血性结肠炎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突发的腹部痉挛性疼痛,可轻可重,开始定位不明确,逐渐定位至左侧腹部或左下腹部。腹部体征可不明显或在受累肠管部位有轻至中度的压痛。一般腹膜刺激征不明显,若出现限局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则提示病变累及肠壁全层。当血液供应得到改善后,临床症状可很快消失,病情多在2~3天内好转,1~2周内恢复正常。
1.2.3缺血性结肠炎常伴有继发感染,亦可由于肠壁炎症渗出,产生腹腔积液。急性期由于炎症水肿可引起肠腔狭窄,容易导致肠梗阻。少数患者可发展为结肠坏疽,导致肠穿孔。
1.2.4慢性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临床可表现为进食后腹痛,常可由于畏食而导致消瘦。此外,还可伴有腹胀、腹泻、黏液便或便秘及恶心、呕吐等症状。
1.2.5诊断要点:①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史。②典型表现为突发的左下腹痉挛性痛,继而腹泻、便血,当血液供应得到改善时,症状可很快消失。③结肠镜或下消化道造影检查是其诊断的方法,因缺血性结肠炎病情变化较快,故对疑似缺血性肠炎的患者,在排除腹膜炎、肠穿孔等急腹症后,若条件允许应争取在48小时内进行结肠镜检查。X线钡剂灌肠造影检查对诊断结肠缺血亦具有高度的敏感性。④对于不宜进行上述检查的患者,可通过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帮助诊断,可提示出现肠缺血、肠壁水肿增厚病变肠段的大致部位[1]。
2 治疗措施
2.1治疗原则:对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最主要的是通过治疗去掉患者的病因以及相关的诱发因素,比如纠正患者的心功能不全,改善患者由于心排出量降低、低血压及低血容量导致的肠道血液低灌注状态,要积极治疗患者的原发病,避免诱发肠道缺血的药物,确诊后的患者要及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2.2治疗方法:
2.2.1对患者要静脉补液,以补充患者血容量。
2.2.2控制饮食:降低肠道氧耗。
2.2.3药物治疗:
患者及时应用扩血管药物,以改善肠血液循环,促进肠损害的恢复。临床上通常静脉应用罂粟碱、丹参及硝酸甘油等。一般治疗3~10天,少数2~3周,症状可明显减轻或消失,改为口服丹参,并服用阿司匹林以降低血黏度。罂粟碱的用法:①皮下或肌内注射,30mg,一天2次;②静脉注射,30~60mg加入250~500ml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每日1~2次,至症状缓解,疗程3~7天。丹参的用法:静脉滴注,一次30~60ml,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使用,一日1~2次,疗程3~7天,后可改为口服丹参片,3片,一天3次。鉴于本病易合并肠道细菌感染而加重病情,因此,应常规应用足量的广谱抗生素,尤其是抗革兰阴性菌抗生素。常应用喹诺酮类联合甲硝唑,严重感染者可应用三代头孢联合甲硝唑。同时,应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原发病,去除易感因素。若血管造影证实肠系膜下动脉闭塞或充盈不良,可在病变段相应的肠系膜血管内注入罂粟碱。若内科治疗无效,血管造影证实闭塞或血栓形成者,选择介入或手术治疗方法[2]。
3 结论
缺血性结肠炎的患者多为一过性、具有可逆性,恢复起来比较快,大多数患者可在48~72小时内症状得到缓解,1~4周后,结肠病变能够愈合。很少部分患者能发生急、慢性,并且不可逆的肠壁损害,或由急性期很快发展为肠坏疽、腹膜炎或广泛中毒性结肠炎,溃疡延迟不愈合的患者进入慢性期。所以对患者的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很关键的,可以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有效的避免并发症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李会芝;刘书田;朱建洲.缺血性结肠炎56例分.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年第21期.
[2] 楼国春;杜勤;董向毅.缺血性肠病17例临床表现及误诊分析.中华内科杂志 2006年第01期.
论文作者:孙世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3
标签:缺血性论文; 患者论文; 结肠炎论文; 结肠论文; 肠道论文; 造影论文; 丹参论文; 《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