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发展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对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经验的思考_新农村建设政策论文

信息化发展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对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经验的思考_新农村建设政策论文

信息化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关于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经验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农村论文,宁夏论文,信息化建设论文,欠发达地区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浙江天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协办

信息化的本质是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资源在经济社会领域的深入渗透,进而使信息的核心要素——知识成为促进各行业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真正步入“知识经济”和“知识文明”时代,最终实现“第二次现代化”[1]。对于尚处于欠发达状态的西部地区农村,能否与时代同步实施信息化战略,能否实现信息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从“试点”到“示范”跨越的实践,肯定和诠释了上述命题,对于西部地区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思考。

1 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近些年来,宁夏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遵循信息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律,注重将农村信息化建设寓于宁夏跨越式发展战略之中,经过数年的探索和努力,形成了具有创新性、先进性、适用性、可复制性的“宁夏模式”[2]。由此,国家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正式将宁夏列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工作省域试点[3]。2008年9月下旬,在宁夏人民热烈庆祝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全国农村信息化工作现场会在宁夏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与会代表认真学习宁夏农村信息化的做法和经验,务实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至此,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从“试点”到“示范”的跨越。

作为一项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体系由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外部环境六大部分构成[4]。如何将这些子系统有机组织起来,形成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事关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败。为此,宁夏确立了“强势领导、多方推进,创新共赢、多网融合,平台上移、服务下延,整合资源、个性服务,多元投资、长效机制”的总体原则,形成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强势领导、多方推进”,主要体现在:(1)把新农村信息化确立为各地区及相关涉农部门的“一把手”工程,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部门积极参与、配合协作的领导体制。(2)按照“政府牵头,企业参与,结对帮扶,多方联动”的推进办法,明确任务、通力合作、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形成合力。(3)规范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全自治区农村信息服务站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的整体推进。

“创新共赢、多网融合”,主要体现在:(1)综合建设全自治区统一的“信息中心平台”和宽带多媒体网络,构筑起“宁夏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框架并真正实现农村全覆盖。(2)创建网络电视(IPTV)系统、宁夏农村综合信息网、“三农”呼叫中心,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机融合。(3)把信息服务站建设成农民群众致富信息的“发布点”、农村文化生活和倡导文明乡风的“娱乐点”、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点”,实现村级信息服务站服务功能的有机融合。(4)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合理解决各产业链间的价值关联,灵活多样地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网点,在“多网融合”的创新机制中实现“多方共赢”。

“平台上移、服务下延”,主要体现在:(1)全自治区统一建设中心平台,各市县、各厅局不再单独投资建设物理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2)自治区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与农村用户终端实行直接对接,实现自治区级的信息服务体系与各行政村乃至各农户间的“直通车”。

“整合资源、个性服务”,主要体现在:(1)将文化信息资源工程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工程紧密结合,有效地实现文化资源与信息资源的整合。(2)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与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融为一体,实现IPTV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3)按照“信息集约共享”的原则,完成涉农信息基本数据的收集、存储与共享服务建设。

“多元投资、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1)形成国家相关部门投资、自治区政府投资、帮扶企业投资、商业投资等“多元化”的投资体系。(2)探索“公益+市场”的信息化服务机制,确保在为三农提供公益服务的同时,按照市场机制保证新农村信息化的良性运转。(3)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员队伍培育成长机制、新型农民信息化培训机制和村级信息服务站科学管理机制,有效解决新农村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 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效与基本经验

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的实际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了农民生产方式的变革。电脑进村,正如电灯、电话带来的冲击一样,在农民中掀起了巨大波澜,信息化正在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宁夏永宁县大观桥鲜桃专业协会信息服务站通过网络联系呼伦贝尔客商销售苹果,打破了本地商贩压级压价的状况,短短10天时间,将全县苹果的收购价格提升了30%,保护了果农的利益。宁夏平罗县裕丰信息服务站通过上网查询全国各地玉米价格,对收购的300万斤玉米价格进行了分析预测,最后以高于当地市场价17%的价格销往外地,仅此一项增收50万元,带动全村农民人均增收100元,全县网上销售已超过3000万元。全区通过各信息服务站上传和发布的农产品供求信息达29万条,直接或间接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收入超过3.2亿元。

二是促进了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信息化正多方面地改变着农民的生活。只要“宽带+机顶盒+电视”,便拥有了种植养殖、市场供求、农业科技、电影电视等几乎囊括一切的信息。在永宁县纳家户村信息服务站播放了首场网络电影,观众人数达到200多名,全区通过信息服务站已开展远程培训6000场次,播放互联网电影8000多场次。同心县豫海镇信息服务站通过IPTV及时播放汶川地震的报道和赈灾晚会,激发了农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当地群众都积极为地震灾区捐款捐物。远程教育内容丰富、形象直观,教学形式灵活、不受时空限制,已被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普遍接受。通过三农呼叫为农民解答各类问题1.5万次,专家讲课241次,受理的农民求助涉及农作物种植、动物疫病、消费维权、市场营销等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全区12315通过信息服务站和呼叫中心共受理农民申诉举报502件,涉及金额36万元。

三是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信息服务站在广大农村传播先进文化、更新农民观念,利用农闲时间组织本村的农民群众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播放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先进典型事迹和经验,组织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农民拥有丰富健康的文化活动,了解政策法律,树立高尚道德观,带动农村形成了“学习新知识、倡导新理念、营造新风尚”的浓厚氛围,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实施了新型农民信息化培训工程,通过集中授课、个别辅导、“信息大篷车”等多种方式,已培训10万农民。信息化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极大地冲击了农民的思想观念,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步实现多元化,传统的思维定式正在被逐步打破。

四是信息化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城里人没看到的IPTV,农村人先看到了。宁夏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把突破口选在农村,将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乡共建平台、共享服务,让农民率先享受到信息化成果。目前全区已实现农村信息化全覆盖,通过互联网农民可以方便地接受各类市场信息、就业信息、商品信息、供销信息,增大农村劳动力、农产品进入城镇的可能性。同心县、西吉县的信息服务站尝试通过在网上与用工单位对接和实地考察,充分了解和掌握用工单位和企业的用工需求,有针对性、有组织地输出劳务人员,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信息化对农村的渗透,一方面可使农民掌握更多的一技之长,增强农民在城市中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可促进城乡之间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精神生活等方面的融合与提高。农村信息化既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城乡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必然选择。

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则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确立反梯度推移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实施农村信息化跨越式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通常认为,后发展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总是先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发达区域先行发展,而余下的空间在区位上就成为不发育或发育缓慢的“边缘”,由此,后发展国家或地区在经济空间上常常表现为“核心与边缘”或“中心与外围”的二元结构关系。这样,核心区与边缘区的经济技术或生产力水平由高到低形成了一定的梯度。当核心区的经济技术或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一般到工业化成熟期),便按梯次向边缘区转移,带动边缘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便是被人们普遍认同的“经济发展梯度推移理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市乃至县的经济发展战略理论基点均在于此。

实际上,“经济发展梯度推移理论”亦有着难以克服的两个缺陷[5]:一是极化效应,即核心区在进入现代化之前,有一个要素聚集过程,这期间,核心区利用其优势不断地把边缘区的人、财、物吸附过去,导致边缘区与核心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鸿沟”化。二是回程效应,即核心区的经济技术在向边缘区梯度推移的过程中,核心区极有可能“顺手牵羊”,从边缘区带走它所需要的东西,造成边缘区特有优势资源回流到核心区,从而影响边缘区“后发优势”的显现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照“经济发展梯度推移理论”,落后地区或落后领域,将永远处于被动跟随的处境,其经济发展战略实质上是“被推移”、“被扩展”的消极发展之路,实现“追赶”目标亦成为“水中之月”。故此,落后地区应在积极接受发达地区经济技术梯度推移的同时,大胆创新,有效利用各种内外条件,实施“反梯度推移”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反梯度推移”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优点在于:一是有效挖掘“边缘区”的后发优势,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快速追赶发达地区;二是以优势产业集聚生产要素,既能构筑反“回程效应”的“抗力场”,又能形成吸纳“扩展效应”的“拉力场”;三是通过学习、引进、借鉴,充分运用知识经济的成果,在较短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实现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跨越。

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的成功建立,实质上就是“反梯度推移”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在宁夏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领域的具体实践。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之初,宁夏的决策部门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梯度推移理论”,从宁夏农村实际出发,遵循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做出了以优于城市的信息技术装备,建设新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传播、信息服务网络体现,一步实现“三电合一”,一站发挥“三项功能”的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策,以“反梯度推移”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引领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走上创新、开拓、跨越之路。实践证明,这完全符合知识经济、信息社会背景下,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2)坚持“应用为本”,实现信息化多项功能的最大化

明确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内容目标:面向“三农”,服务“三农”。帮助农民开展互联网经营,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实现互联网经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和数字图书馆的“三网一馆功能合一”。

明确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度目标:在自治区成立50周年(2008年10月)大庆之前,完成全自治区所有行政村信息服务站的建设任务,建设和完善多种服务功能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和共享,让农民率先享受到信息化带来得实惠。

明确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近期任务目标:大力推进新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继续完善宁夏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进网络电视(IPTV)进村入户,全面整合涉农信息资源。

(3)科学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和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

关于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到目前为止,我国各地仍在积极的探索之中,尚未有被全国各地、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成熟模式。在理论上,我国的一些农村信息化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和深入分析,提出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八大内容、六大要素、六大主体”、“六大构成体系”、“五化发展方向”及“十六字基本指导思想”[6],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关于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近些年来,我国各地均探索、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总体而言,我国基层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分为两大类[7],即“政府主导型”和“社会参与型”。

宁夏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的创建中,将重心放在对农村信息化发展具有全局影响作用的关键领域方面,实施“重点突破”策略,实现了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律、趋势与“宁夏特色”的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重点突破”,就是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必不可缺的关键要素、事关新农村信息化绩效及可持续发展的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模式作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予以全力探索与研究,形成重大创新性成果。经过艰辛的努力和实践检验,探索归纳出“宁夏新农村信息化模式七要素”和“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五模式”,并将其纳入《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成为全自治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性内容。

(4)实现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制与市场运行机制有机结合

区域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参与部门多、投入主体多元、技术应用复杂、受益程度不一的庞大而繁杂的系统工程,当决策确立后,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如何将方方面面的参与主体有效的组织起来,形成统一协调、分工协作,目标一致、合力奋进,统建同享、多方共赢的建设整体。而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又是一项特殊的区域信息化建设,其决策的落实除了要克服上述难题外,还有一个特殊的难题需着力破解:众多的涉农部门是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的主力军、投资者,其中有许多部门还是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中的长期运行主体,但这些部门的建设投入和服务工作有相当部分属于公益性质,不可能获取与其投入相对等的收益。这就为统建同享、多方共赢的建设整体带来了更为复杂的矛盾与难题。如何在这一特殊的困境中实现信息化决策目标,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践表明,强化落实,保障长效是破解上述难题的有效举措。

具体而言,强化落实,保障长效,首先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明确为“一把手”工程。即从自治区到各市、县、乡(镇)全部由“一把手”亲自抓新农村信息化,以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全面建立健全“扁平式”组织结构。即集中信息资源,建设全区统一的农村综合信息中心平台,物理平台不搞分级建设。“平台上移,服务下移”,利用全区统一平台,将信息服务“扁平化”,一站式服务到乡村,以便实现最基层的农村用户与最权威的涉农专家间的信息交流直通。其三,统一村级信息服务站建站标准,全自治区农村信息服务站原则按照“有一处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效果评估办法”的标准进行建设,确保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其四,按照“先试点、后推广,抓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办法,推广普及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防止某些地方的“水土不服”或不切实际的“大跃进”。其五,加大政府投入,带动多方投资,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投入,同时吸引外资、民间资本以及各类风险基金、创业基金参与新农村信息化建设。

3 关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启示与思考

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启示、借鉴与推广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加速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有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的必要举措。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8]。要切实实现上述要求,欠发达地区必须以农村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以信息化带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在农村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农村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在农村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事业的全面建设,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其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应加倍重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要不要加速农村信息化建设?应不应以农村信息化建设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农村信息化建设,在现阶段能够有效发挥新农村建设的“抓手”作用吗?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能够搞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吗?这是人们在确立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在整个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战略定位时经常考虑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也是许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大规模开展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顾虑所在。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的成功则以一系列鲜活而具体的事实回答了上述问题,消除了上述顾虑。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发展进程,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提供了一条十分重要的启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应加倍重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只有加倍重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才能为大规模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必备的市场机制、科技应用机制和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才能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追赶目标奠定必备的现代化基础。否则,“信息鸿沟”不除,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将会不断地出现“马太效应”。

其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新农村信息化完全可以步入高标准、高效益、多功能、低成本的建设之路。有了对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定位,还需有一套符合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实际、符合信息化发展规律的又好又快的建设机制与发展路径,才能真正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发展落到实处。在这方面,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高标准、高效益、多功能、低成本的建设之路,这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的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可借鉴性。其中许多具体的信息服务平台、网站建设及运作管理方式,因具备突出的标准化、规范化特征,故而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的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又具有重要的可复制性。

其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同样可以实现公益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的有机结合。一般而言,农村信息化建设要实现公益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的相结合,形成信息服务的长效机制,需要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尤其是地方财政收入达到较丰裕的程度,才能较顺利地实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公益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的相结合。而目前包括宁夏在内的西部地区大多数地方,尚未具备这种基本实力。在此情况下,如何尽快使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实现公益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的有机结合,进而尽快形成农村信息服务的长效机制,便成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关乎全局的关键性问题。宁夏实行“政府引导,多方融合,市场运作,保障长效”,“以2000万撬动3个亿,IPTV实现跨行业‘大合唱’”[9],村级信息服务站实现“三项功能合一”的做法,有效解决了上述关键问题。事实表明,只要敢于开拓,善于创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同样可以实现公益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的有机结合。

收稿日期:2009-04-11

标签:;  ;  ;  ;  ;  ;  ;  ;  ;  ;  ;  

信息化发展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对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经验的思考_新农村建设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