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心论文,路径论文,因素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重心问题分析及其研究现状
重心的概念源于力学,是指在区域空间上存在某一点,在该点前后左右各方向上的力量对比保持相对均衡[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总有些特定的空间区域上的经济活动相对周围地区处于较重要地位,构成了所考察空间范围内的经济重心。重心是研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空间位置变动的一个分析工具。由于空间经济发展总量水平不断变动,经济重心、产业重心就会随之发生移动,重心是在动态地权衡了各个地区作用力大小以后表现为向作用力大的方向移动,移动的方向即为变量空间格局变化的方向。
力学中重心是力矩最小的点。总力矩S=,要使S最小,则S[,min]应满足:,由于此式无解析解,需用以下迭代公式求解[2]:
假设一个区域由n个次级区域(或称为质点)P构成,第i 个次区域中心城市的地理坐标为(x[,i],y[,i]),M[,i]为i次区域的某种属性的量值(或称为质量)。求其重心,设重心在Q处。对于一个拥有若干个次级行政区域的国家,计算某种属性的“重心”通常是借助各次级行政区的某种属性和地理坐标来表达。
当R[,i]∞时,说明第i个地区与全国经济重心的空间距离越远,越处在与经济重心偏离的地区,甚至为边缘地区。当某种属性的重心随着时间变化出现移动时,移动方向就指示了空间现象的“高密度”部位,偏离的距离则指示了非均衡程度。对此可采用欧氏距离公式来计算。设各次区域中心城市P(x[,i],y[,i])到重心Q的距离为R[,i],根据欧氏距离公式可得:
当Ri0时,说明第i个地区与全国经济重心的空间距离越近,越处在与经济重心接近的地区。当R[,i]=0时,第i个地区为全国经济重心。
这不仅可以了解在一定时期大尺度范围内我国经济重心和产业重心的变化轨迹,也可以了解同期某一个具体地区(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变动中的偏离程度,从而更深入地把握不同地区在这个时期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的时空变化特征。
应用重心的概念对人口重心的研究较多。1874年美国学者弗·沃尔克提出人口重心的概念,随后研究了美国西部开发和阳光地带崛起引起美国人口重心的变化情况。我国人口重心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李义俊[3] 研究了我国的人口重心及其移动轨迹(1912—1978年),揭示了中国现代人口的变化概况;张善余[4] 探讨了我国人口重心分布情况;温军等[5] 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口迁移、民族等因素分析甘肃民族人口分布重心迁移的原因;郑连斌等[6] 分析内蒙古人口重心移动的原因,并对其移动方向和速度进行预测;袁祖亮等[7] 研究近两千年来河南人口重心移动;赵军等[8] 探讨GIS在人口重心迁移中的应用;刘德钦等[9] 应用人口重心研究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相关性。
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空间上多种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的重心问题进行研究。樊杰等[10] 率先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工业重心的变动;台湾学者黄金树研究了中国内地经济重心与空间发展状况;包玉海等[11] 对内蒙古耕地重心驱动因子进行分析,认为包括社会历史、自然、政策以及经济利益等驱动因子。此外,周民良[12] 研究中国经济重心与区域经济发展,徐建华等[13] 对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演变进行对比分析,陈希华[2] 研究了山东省产业重心转移与可持续发展,乔家君等[14] 对近50a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做了初步分析。 近年来重心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存在不足。一是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研究较少;二是重心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方面,多为定性的简单探讨,有说服力的研究进展甚微。本文将重心引入产业与经济中进行研究,在解释产业重心移动的影响因素方面做实证研究,并探讨经济、投资、人口变量对产业重心的影响关系,在重心移动原因解释方面得到颇具说服力的结论。
2 我国产业重心与经济、投资、人口重心演变路径分析
计算我国的经济重心和产业重心时,笔者以各省会城市所在地坐标作为各省重心(在研究期间省会城市地理坐标保持不变),许多省、区都有两个以上主要城市,如广州与深圳、哈尔滨与大庆以及济南、青岛与烟台,通常重心应处于这些主要城市之间,但由于省以下的经济数据不易取得,且大多数情况下,省级重心都靠近省会城市,因而这种代用是可行的[10,12]。基于此,对于四川省,1996 年前笔者以成都作为其重心,之后分为成都市、重庆市。在指标的选取上,采用了各省国内生产总值(经济重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投资重心)、年末总人口数(人口重心)、第一产业产值(第一产业重心)、第二产业产值(第二产业重心)、第三产业产值(第三产业重心)作为总量指标[15]。本文的计算范围是我国内地和海南省,未包括港澳台地区。
2.1 经济重心与投资、人口重心演变路径分析
(1)由图1可知,我国经济重心整体走势有明显的经度增加、 纬度减少趋势。1978—1987年经济重心变动为经度增加、纬度减少,说明东西部经济差距在扩大,南北不均衡性加剧;1988—1991年经济重心表现为经度减少、纬度减少,说明东西部差距有所收敛,南北不均衡性没有改善;1992—1996年经济重心表现为经度急剧增加、纬度急剧减少,说明东西部差距及南北不均衡性急剧扩大;1997—2003年经济重心表现为经度微弱减少、纬度增加,表明东西差距、南北不均衡性稍有改善。
图1 1978—2003年经济重心与投资重心、人口重心演变路径
Fig.1 Shiftroute of gravity center of the GDP,investment and population from 1978 to 2003
(2)我国投资重心大致为经度增加、纬度减少→经度减少、纬度增加→经度增加、纬度增加的空间演变路径。1978—1995年投资重心走势为经度增加、纬度减少,表明东南方向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及规模上超过了西北方向,这与我国经济重心的东南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应;1996—2000年投资重心走势为经度减少、纬度增加,与我国经济重心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减缓相对应;2001年后投资重心走势为经度增加、纬度增加,说明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投资的增加,东北对经济重心的“拉动”作用增强,经济重心有向东北移动的趋势。
(3)我国人口重心大致为经度增加、纬度减少→经度减少、纬度减少→经度增加、纬度减少→经度减少、纬度增加的空间移动轨迹。1978—1984年人口重心走势为经度增加、纬度减少;1985—1998年一直是经度减少、纬度减少(除1989年经度增加、纬度增加);1999—2000年表现为经度增加、纬度减少;2001—2003年为经度减少、纬度增加。结合我国大地原点①,在整体空间上,我国经济、投资以及人口重心位置均不同程度地朝东南方向偏移,并且偏移趋势在加强,虽然近几年偏移趋势有所收敛或回归,但远未达到改革开放前的水平。因此,我国东西差距、南北不均衡的情况将在一定时期存在。
2.2 第一产业重心演变路径分析
由图2可知,1978年以来第一产业重心演变路径呈不规律性,但具有一种回归趋势。1978—1988年重心在北纬32.4°~32.6°,东经113.75°~114°范围移动(除1983年、1984年外);1994—2002年重心重新回到北纬32.4°—32.6°,东经113.8°—114°。但是第一产业重心的年
际差异较大,整体规律性不明显。第一产业重心演变路径的不规律性是由我国第一产业发展水平决定的。目前我国第一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控制协调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影响第一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导致第一产业重心分布的无规律性,也正是由于这种无规律性和我国第一产业政策的作用,使得从长期看,第一产业重心呈现一种回归趋势[1]。
图2 1978—2003年第一产业重心的演变路径
Fig.2 Shift route of gravity center of the first industry from 1978 to 2003
2.3 第二产业重心演变路径分析
由图3可知,第二产业重心整体走势为经度减少、纬度减少。1978—1991 年第二产业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1992—1998年重心向正南方向移动;1999—2003年重心呈现向东北方向(不同于“东北”)移动的趋势。由此可见,我国第二产业的东西、南北差距没有改善,但其规律性较第一和第三产业明显。第二产业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原因在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第二产业政策倾斜,西南部大规模基础建设投资;90年代向正南方向移动主要得益于南昆铁路、西南大动脉建设的带动效应,此后向东北方向移动是由于投资政策的转移以及东北、华北一些老工业基地的重新崛起[12]。
图3 1978—2003年第二产业重心的演变路径
Fig.3 Shift route of gravity center of the second industry from 1978 to 2003
2.4 第三产业重心演变路径分析
由图4可知,第三产业重心呈现显著向东南方向移动趋势。1978—1989 年第三产业重心变化相对缓慢;1993—1999年重心一直向东南方向(即经度增加、纬度减少)移动,且年际变化较大,趋势明显;2000—2003年重心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但明显向低纬度移动,最近三年一直向正东方向移动。第三产业重心移动原因在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水平日益提高,经济结构日趋完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比重大幅上升。广大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经济结构还不完善,第三产业发展较慢,所占比重较小。本世纪第三产业重心东移趋势更加明显,这与我国东部地区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有关,同时与第三产业本身特点及发展条件密切相关[1,12]。
图4 1978—2003年第三产业重心的演变路径
Fig.4 Shift route of gravity center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from 1978 to 2003
2.5 产业重心与经济、投资、人口重心的对比分析
为更准确地说明我国产业重心与经济、投资、人口重心之间的空间联系,笔者消除了距离杠杆效应,即将各省属性值除以各省与大地原点之间的距离[2],消除杠杆效应后能够更准确地分析重心之间的关系。
在经度方向(东西方向)上(图5), 我国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均呈现向高经度方向移动趋势,表明我国东西部产业发展以及经济差距在加剧。第一产业虽然受自然客观条件限制,但经济重心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第一产业重心向高经度移动。第二产业也表现出受经济重心拉动的趋势。投资重心围绕经济重心和第三产业重心波动,且波动范围在第一、第二产业重心之间。人口重心向低经度方向移动,且波动相对平稳。
图5 产业重心与经济、投资、人口重心在经度上演变轨迹对比
Fig.5 Longitudinal shift routes of the gravity centers of industry,GDP,investment and population
在纬度方向(南北方向)上(图6),我国产业重心与经济、投资、人口重心均向同一方向收敛。从整体来看,1995年前收敛速度较快,1995年后相对缓慢,说明我国稳定经济的能力在加强,南北差距扩大速度得到了减缓,但扩大的根本趋势没有改善。此外,第二产业重心收敛最快,第三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收敛速度相当,第一产业重心最慢。从路径分析和经纬度对比可知,产业重心与经济、投资、人口重心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究竟是什么引起重心的移动呢?笔者以产业重心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为例。
图6 产业重心与经济、投资、人口重心在纬度上的演变轨迹对比
Fig.6 Latitudinal shift routes of the gravity centers of industry,GDP,investment and population
3 我国产业重心移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如果将重心视为产业空间布局位置变动的一个分析工具,由于产业发展水平不断变动,产业重心也随之移动,移动的方向就是产业空间格局变化的方向。此外,从重心公式看,决定重心的因素来自各相关点的空间位置和属性值。在研究阶段假设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变,直接影响产业重心的是产业产值(产出)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当某地区产值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大且增长快,产业重心就会向该地区移动,则指示这一空间布局的不均衡分布,或称“重心偏离”。偏离方向指示“高密度”增长部位,偏离距离指示不均衡程度。相反,若产业重心向某方向移动,则表明在该方向上产业产值发展速度更快,产业实力增强更多。如果产业增长是可持续的,各地发展又是不均衡的,则产业重心永远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产业产值大小、增长速度及方差影响产业重心的移动。 对应于产业产值增大(或减小)、增长速度增大(或减小)、方差增大(或减小),产业重心移动存在3种情况:产业重心坐标增大(或减小)(同向关系), 产业重心坐标减小(或增大)(异向关系),产业重心坐标未呈显著变化。据此构造如下计量模型:
产业重心变动模型1:
式中:i=1、2、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long[,i]、lat[,i]分别表示第i产业重心经、纬度坐标;SUM[,i]、SP[,i]、VAR[,i]分别表示第i产业的产值、增长速度、方差。其中,,n为次级行政区域数,μ[,i1]、μ[,i2]为模型随机扰动项。通过Eviews软件[16] 得到回归结果(表1)。
表1
产业重心与产业产值大小、增长速度、方差之间的关系
Table 1 Relations between the gravity centers of the industry and the total amount,increasing speed and variance of its yield
重心类型
α[,i0]、β[,i0]
α[,i1]、β[,i1]
α[,i2]、β[,i2]
α[,i3]、β[,i3]
R[2]、[,2]
第
经度4.775569 -0.017391**0.000302
0.009204** 0.84379、
一
(189.7550)
(-2.476913)(1.338933) (2.557869) 0.81294
产
纬度(33.34448)
-4.97E-05***
0.194852
4.54E-06***0.888101、
业
(1063.343)
(-4.452174)(1.335113) (3.851677) 0.831933
第
经度112.4505 1.28E-05** 0.269472
-1.79E-07**0.779222、
二
(1615.544)
(2.745012) (1.243787) (-2.188373)0.735066
产
纬度34.30226 -3.91E-05***
-0.512351***
5.19E-07***0.969264、
业
(1104.223)
(-18.22286)(-3.370921)(11.71239) 0.965073
第
经度111.7711 2.73E-05*** 0.351965 -4.21E-07***
0.917168、
三
(1845.856)
(8.467708) (1.281284)(-3.904227)0.905873
产
纬度33.79143 -2.34E-05***-0.032292 4.19E-07***0.970231、
业
(950.3873)
(-6.627920) (-0.193066)
(4.318052) 0.965978
注:括号内数字为t值;*、**、***分别表示估计量在0.1、0.05、0.0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异于零;样本容量为26,下同。
由表1可知,我国第一、二、三产业重心均受其产业产值大小及方差的显著影响,而产值增长速度对产业重心的影响均不显著(除第二产业重心纬度坐标受其速度影响显著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一产业产值每增加1个单位,其重心经度坐标就减少0.017391个单位,纬度坐标减少4.97E-05个单位。深层次分析,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长使其重心向低经度、低纬度方向(西南方向)移动。此外,我国第一产业产值的方差每增加1个单位,其重心经度坐标将增加0.009204个单位,纬度坐标增加4.54E-06个单位,即其重心向高经度、高纬度方向(东北方向)移动。同理,我国第二、三产业重心也受其产值大小、方差的显著影响。第二、三产业产值的增大均使其重心向高经度、低纬度方向(东南方向)移动;方差的增大均使其重心向低经度、高纬度方向(西北方向)移动。
假设2:经济总量的大小、增长速度及方差影响产业重心的移动。对应于经济总量增大(或减小)、增长速度增大(或减小)和方差增大(或减小),产业重心移动存在3种情况:产业重心坐标增大(或减小)(同向关系),产业重心坐标减小(或增大)(异向关系),产业重心未呈显著变化。
假设3:投资总量的大小、增长速度及方差影响产业重心的移动。对应于投资总量增大(或减小)、增长速度增大(或减小)和方差增大(或减小),产业重心移动存在3种情况:产业重心坐标增大(或减小)(同向关系), 产业重心坐标减小(或增大)(异向关系),产业重心未呈显著变化。
假设4:人口总量的大小、增长速度及方差影响产业重心的移动。对应于人口总量增大(或减小)、增长速度增大(或减小)和方差增大(或减小),产业重心移动也存在3种情况:产业重心坐标增大(或减小)(同向关系), 产业重心坐标减小(或增大)(异向关系),产业重心未呈显著变化。根据假设2、3、4 构造如下计量模型:
产业重心变动模型2:
式中:i=1、2、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long[,i]、lat[,i]分别表示第i产业经、纬度坐标;j分别表示经济、投资、人口变量;SUM[,j]、SP[,j]、VAR[,j]分别表示j的大小、增长速度、方差;μ[,j1]、μ[,j2]为模型随机扰动项。通过Eviews软件得到回归结果(表2)。
表2 产业重心与经济、投资、人口总量大小、增长速度及方差之间的关系
Table 2 Relations between the gravity centers of the industry and the total amount,increasing speed and variance of the GDP,investment and population
第一产业重心 第二产业重心第三产业重心
经度 纬度 经度纬度 经度纬度
0.35454** -4.32E-06***
7.45E-06***-1.92E-05***
9.70E-06*** -8.94E-06***
SUM (2.43225) (-5.0847) (4.9936) (-22.714)
(7.51892)(-7.0890)
经
0.004953 0.008341 0.688772**
-0.696543***0.263021 -0.219258
SP
(0.09927) (0.22121) (2.3725) (-4.2339) (1.04675)(-1.6324)
济
0.016589** 4.47E-08***-6.13E-08***1.49E-07***
-5.07E-08***5.68E-08***
VAR (2.40698) (4.34362) (-3.3233) (14.2224) (-3.1771)(4.53076)
7.06E-06* -8.75E-06***
1.84E-05***-3.14E-05**2.82E-05*** -1.81E-05***
SUM (2.03967) (-4.0164) (4.80751) (-2.8134) (10.7789)(-4.1468)
投
-0.043817 0.030466 0.222697
0.024291 0.157634 -0.041324
SP
(-0.3006) (0.33220) (1.38446) (0.67205) (1.43001)(-0.7192)
资
-1.73E-07
2.40E-07***
-4.22E-07***3.98E-07***-4.68E-07***2.66E-07***
VAR (-1.5449) (3.4081) (-3.4172) (2.93435) (-5.5285)(3.13171)
3.61E-06** -4.07E-06***
9.32E-06***-3.215327***
4.52E-05*** -1.53E-05**
SUM (2.2654) (-3.9407) (4.7260) (-18.032) (3.9275) (-2.2722)
人
-3.426397 0.189826 -6.450224
9.443819 -2.021026
-8.587358
SP
(-1.2847) (0.09103) (-1.5714) (0.9943)
(-0.6786)
(-1.2636)
口
4.29E-08** -5.22E-08***
1.13E-07***-3.56E-07***
-3.23E-07** -1.84E-07***
VAR (2.17562) (-4.2367) (4.6006) (-16.355) (-2.2887)
(-10.194)
由表2可知,经济总量增大,第一、二、三产业重心均向高经度、 低纬度方向移动;经济增长速度增大,第二产业重心向高经度、低纬度方向移动,而第一、三产业重心未呈现显著变化;经济方差增大,第一产业重心向高经度、高纬度方向移动,而第二、三产业重心向低经度、高纬度方向移动。类似地,投资总量增大,第一、二、三产业重心均向高经度、低纬度方向移动;而投资增长速度对产业重心均未呈现显著影响;投资方差增大,第二、三产业重心向低经度、高纬度方向移动,而第一产业重心向高纬度方向移动(经度上未呈显著变化)。人口总量增大,第一、二、三产业重心均向高经度、低纬度方向移动;而人口增长速度对产业重心均未呈现显著影响;人口方差增大,第一、二产业重心向高经度、低纬度方向移动,而第三产业重心向低经度、低纬度方向移动。
4 结论
在演变路径分析、经纬度对比及重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重心演变路径及对比分析表明, 重心的东南移动趋势尚未根本转变,我国东西差距、南北不均衡的现象将在一定时期存在,这与当前我国经济现实较为吻合。因此在我国产业政策与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应考虑经济差距长期存在这一关键因素。2)产业重心移动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总量规模和方差决定了产业发展的差距,而增长速度对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影响不显著,指明形成产业发展地区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地区经济变量的总规模和方差上。因此我国缩短产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在于实现地区均衡发展,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扩大总体规模,而不是追求高速度。今后可在实证基础上深入探讨重心移动的决定因素,模拟不同政策变量条件下重心移动的可能情况,构造模型探讨重心的预测性和可控性问题。
注释:
① “大地原点”亦称“大地基准点”,即国家水平控制网中推算大地坐标的起标点。1975年综合地形、地质、大地构造、天文、重力和大地测量等因素实地考察、分析,最后将我国的大地原点确定在陕西泾阳县永乐镇石际寺村境内(108.9333°E,34.55°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