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技师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32
摘 要:随着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作为手工操作为主的钳工专业,其工作环境及专业要求较以往虽然有所变化,但没有失去应有的地位,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专业工种。而锯割与锉削是钳工专业中重要的操作技能,也是维修钳工必须掌握的入门基本功。如何提高掌握锯割与锉削的训练方法,提高操作技能的训练效果,是钳工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钳工 技能训练 效果
一、锯割操作的训练
基础操作训练中掌握正确的操作姿势,确保正确用力,降低疲劳,保证工件的加工质量,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初次进行锯割操作训练时,对其姿势须严格要求。以右手操作为例,按以下步骤进行:
1.手锯的握法
右手满握锯柄,左手轻扶锯弓前端。
2.站立姿势
一般是左脚超前半步,两腿自然站立,人体重心稍偏于后脚,视线关注工件。随着锯割的进行重心前移,保证锯割时用上力量。
3.锯条的安装
锯条安装时要使锯齿方向朝前,保证手锯前推时起到切削作用。如果装反了,锯齿前角为负值,不能实现正常锯削。锯条的翼型螺母不易太紧或太松,太紧时锯条受力太大,锯削容易折断;太松则因锯条扭曲,造成折断,而且锯出的锯缝容易歪斜。其松紧程度以手扳动锯条感觉硬实即可。这就保证了锯条平面与锯弓中心一致、锯缝平顺。
4.容易出现的问题
正确的姿势是正确进行操作的一半。但对初学学生来讲,容易出现以下问题:第一,视线不正确,造成姿势变形,产生分力、锯路歪斜。第二,前方扶锯弓的手用力过大,压断锯条。第三,后方握锯柄的手用力太大,造成锯路偏移,甚至折断锯条。
5.及时纠正错误姿势,保证操作正常进行
首先要求站位要正确,站位时不能离工作台太远或太近,要便于用力且充分利用锯条长度。当握紧手锯时,小臂与大臂成90度,手锯搭在工件上,否则要及时纠正。其次,工件夹持位置要正确。工件一般夹在台虎钳左侧,锯缝距离钳口5毫米左右,锯缝与钳口平衡,并且要注意夹力,既不能过紧也不能过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可把工件夹牢、防止产生振动,又可防止工件变形。第三,正确掌握起锯要点。起锯时要把握行程短、压力小、速度慢、起锯角正确等要点。一般起锯采用远起锯,起锯角为15度为宜,至少要有三个锯齿接触工件,待达到2毫米锯缝时转为正常锯割。在锯割操作时,要注意观察锯缝,及时发现偏斜的锯缝,及时纠正,保证加工工件各项参数达到要求。
二、锉削操作训练
锉削训练的姿势跟锯割姿势基本一致。对加工工件要求更加严格。
1.平面工件的训练
首先要保证学生的操作姿势要正确。锉削时一般采用交叉锉,这种操作方法容易使学生掌握,还能及时发现凸鼓面、防止锉痕加深。通过交叉锉的训练,能调整两手的用力,检验每锉一次运行的长度、下压的力度,身体重心运行是否合理,端持锉刀是否平稳,能尽快提高锉削技能,事倍功半。
2.工件平面与相邻平面、对应平面的锉削
在平面锉削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高基本训练标准,把工件的平面与相邻平面、对应平面的锉削引入到课题中,此类工件需要训练对工件的定位,因为一个合格的工件都有一定的技术参数,这就需要在训练前做好充分的综合性准备,如划线、找正、借料等。否则,就会出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间的偏差、余量分配不均。锉削训练开始前,要对工件进行综合分析,合理分配粗锉、细锉的加工余量,而且更换锉削方法,使粗锉转入细锉时更为合理。在把握好细锉的余量、选择好锉刀类型的同时,要做到锉削时勤观察、勤测量,还要根据图纸要求,按照技术参数,保证垂直度、平行度。
3.综合训练
随着基础训练的深入,还要通过综合训练,才能真正掌握锉削技能。
(1)全按照图纸要求进行训练。这其中包括划线基准的选择、找正、借料、划线等准备工作,还要在加工过程中对工件夹紧,这也是保证技术参数的重要一环。一般首先确定划线基准,通过找正、借料进行划线,然后合理通过粗锉、细锉,加工出一个工件的基准。通过进一步进行测量核实,进行修正。在工件的夹紧过程中,要使用木制或铜制的垫板,防止夹坏已加工好的工件表面,经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完全掌握锉削的技能。
(2)钳工的锯割、锉削训练有相近的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训练,不但使学生的技能有所提高,也让他们真正感到钳工专业综合技能及技术含量,也感受到钳工专业应用的广泛性,同时还增加了学习该项专业的兴趣和优越感,也促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习、钻研技术成为自觉行为。这不但有利于钳工这个传统专业的继承,也有利于该专业的发展与创新,使其在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大环境下焕发活力。也使广大技能人才成为推动我国机械行业发展的革新派、发明家,这也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真谛。
论文作者:柳景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6月总第2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6
标签:工件论文; 锯条论文; 钳工论文; 操作论文; 平面论文; 姿势论文; 手锯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6月总第2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