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近代艺术教育思想的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洲论文,近代论文,思想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陈之佛(1896—1962)先生,是现代杰出的工笔花鸟画家、工艺美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他出生于浙江省余姚浒山镇(今属慈溪县)。1915年他在浙江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即留校任教,讲授染织图案,并于1917年编写出《图案讲义》。1918年他东渡日本,翌年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成为我国第一个到日本研习工艺图案的人。1923年毕业回国后,他一面从事创作、设计,一面潜心著述,而始终没有离开过高等艺术教育的岗位,曾担任过国立艺专校长、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等职。陈之佛先生品德高尚、为人谦和;博学多才、治学严谨。他毕生除创作许多花鸟画和工艺设计外,还出版专著十余种,论文百余篇,所论范围极广,几乎包括美术所有门类。他虽身为学者、专家、教授,但非常关心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在三、四十年代,曾先后发表《如何培养健全的国民》、《希望注意艺术教育》、《谈美育》、《儿童画指导》等论文,还编写出版《儿童画本》、《儿童作画能力研究》,以及《中学图案教材》等等。为中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踏踏实实地作出贡献。
今年,是陈之佛先生诞生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美术教育家,本刊发表了他的花鸟画(见封底),并重刊他这篇旧文,以表示我们的敬意。同时重刊此文也有益于人们对外国近代艺术教育发展的了解,可能对目前我国美术教育的研究工作有所启示。
艺术教育 自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之间欧洲的经济社会呈长足的进步,交通亦渐次发达,欧洲文明以非常的速度繁盛起来。但经济的进步,与工艺的发达必有密切的关系,尤其自法兰西大革命后,当时世界大博览会的举行,工艺的发达使人人皆知。然在美育上,十八世纪末叶因新人文派的勃兴,其思想虽萌发于一部分的人士之间,到底还未被一般民众所重视。故虽至十九世纪仍不能脱却主理的实利的倾向,并且一入工场时代,人便机械化,分业的结果又引起了国民团体内的隔绝不平,对于美的精神的发达实在是非常不利的。
然英吉利的罗斯金(Ruskin),素来认清美术的价值,并倡导美的教化的必要。罗斯金说:“当时道德状态的下降基因于技术的恶劣状态,须先在技术及工作之上要求真理与诚实,远避虚伪的装饰及表面之美,只有忠诚的情操能作出真实的美的物品,故情操的纯洁是美术进步的根底。”又说:“以善良的意志与活泼的感应性为基而作出的品物,才是永久之宝,其作品假使是未成品,或者虽有不完全的地方,还是有价值的。人之作物,当其制作之时,本来是如何幸福,如何热心,委身于物倾注其全心力而制作的;现代的实业与分业,实在破坏了工作,破坏了职工的幸福,这还不是社会腐败之源么?我们的所谓美术的要素,这在职工的生活中是不可缺的东西。美术的要素为人间活动的原理,虽在极简单的工作亦不可不包含着这个。人间见到纯粹的美术便发旺其精神,健康及喜悦,以美的调停力能消灭一切社会上的反对及阶级间的争斗。”
威廉。莫里斯(W.Morris)追从罗斯金之说,而应用于工艺美术制作方面,盛倡以工艺美术为国民的美术。其理由:第一先从使用者一方看来,工艺美术能与一般国民以高尚纯洁的愉快:第二在制作上而言,工艺美术亦能与国民以快乐。在第二理由中,莫氏说:“现今社会,虽然劳动者以如何能得到面包为最切要的问题,但劳动者如何能得到精神的快乐实际还比面包更为切要。欲得精神的快乐,在乎他们的是否从事于所谓工艺美术的制作,从事于工艺美术的制作,亦不是只为机械的运转,而在能使自己精神的工夫活动着,则兴味便伴之而生。这在他们就为最大的幸福,所以现在不可不竭力奖励工艺美术。”
这样的理由先觉者倡导艺术的教化,但其影响还极微弱,因为近世教育的大势是尊重科学,尊重知识,以理解为主的。然而对于这理知偏重大势,不料于最近乃盛起了所谓“不可不崇尚美的教化”这个问题,这亦不是尽由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之间倡导的,无论在英美德法,皆成为一般的思潮而泛滥于世界了。这样艺术的陶冶的急切的要求,成为一般的趋势之后,美术便不如以前那样的仅视为快乐的方便或虚饰,而变成生活上的新理想,由此而使了解生活的意味,使生活的向上,不论是下层社会亦当享受这新的幸福,这便是最近的艺术教育问题。所谓艺术教育,其意义并非是养成美术专门家的教育,而是使艺术的修养施诸一般国民之间。亦就是不欲美术专门家,贵族或上流社会等仅仅一部分之人的得有艺术的修养,而欲使国民全体展开其艺术的心眼,获得了艺术的了解。以前所谓文学美术,仿佛是贵族阶级的专有物,一般国民虽然亦应享点美的趣味,可是他们只为着挣钱尚且不能充其希望,似乎再无余暇想到美的享乐了。其实艺术由人类而产生,人类亦本有爱好艺术,享乐艺术之心,但如以前那样的不使接触艺术,与艺术疏远隔绝,到底不能发扬其感情。所以我们主张不仅偏重于理知,更要尊重艺术,重视技能,以美的陶冶达到完全的教育的目的,使一般国民了解美术,使明白应该爱美术的大体的理由,因为欲达这个目的,所以这主张使施行于普通教育而为教育主义上最重大的事情。
艺术教育的倡导,实在亦是受时势的影响所由来的,他们的理论可分为二种见解,然亦皆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其一,即是救济社会道德。因近世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的思想不免尽趋于物质的方面,于是其趣味流于肉体的,耽于卑劣的快乐而生厌弃道德的结果。本来近代的生活已由人类夺去了美的快乐,因为欲救济这点,自不可不使国民的趣味的高尚。艺术的目的固然未必与道德的目的相一致,普及艺术教育而使了解艺术,爱好艺术,虽然亦非救济道德的方法上的急务,但是接触高尚的艺术而使理解时,必定使人能爱纯洁而涌起一种排斥不洁的感情,耻作卑鄙的行为,在这点可知艺术教育同时亦可作为道德救济上的一方便。其二,是救济社会的经济状态。大凡国民的趣味卑劣时其所制作的物品的品位亦不免卑下。材料,形式虽相同,而制作品的品位乃生高下者完全关系于制作者的趣味的如何。我们知道喜欢上品的东西是人之常情,故在市场上那种无趣味下品的东西常常被富于趣味的上品的工艺品所压倒。缺乏趣味的国民的制作品固难望争胜于外国市场,即是国内亦皆轻视国货,而反欢迎趣味高尚的外国品物,其结果,必使外国常占贡献者的地位,掷巨额的金钱,任令捆载以去,这在国家经济上还不成为极大的问题么?欲救济这点,自非普及艺术的教育,使全国民的趣味高尚起来不可。然在现今,教育者实在还未十分觉醒被教育者艺术的素质,国民亦还未有充分的艺术鉴赏力,缺乏艺术制作的能力。这就因以前美的陶冶的理想的缺陷,对于将来的国民是不可不如崇尚知力般的而亦崇尚想象,重视科学的陶冶般的而亦重视艺术的陶冶。这便是艺术教育者的主张。
最近的美育思潮 成为国民教育上一大问题的艺术教育的思潮,在欧洲列强之间非常兴盛起来,考其原因,亦未始不是当时欧洲各地所开的万国大博览会,而开这教育运动的端绪的。在英吉利,当巴黎万国大博览会之际,发现了本国的工艺品较之其他列强有极显著的恶劣,大为惊惶,便即组织视察团派赴各国调查其发达的原因,当时他们的视察团员,众口同声地说是各国工艺的发达,全由艺术教育的兴盛,英国便由此而醒悟,承认艺术教育为国家工艺的基础,提倡奖励不遗余力。所以此后英国其艺术心及艺术的技能便现于生活的各方面,而工业上英国的制品亦确已超越于他国了。这样的事情自然为欧洲诸国所知道了,尤其刺激德国人。遂开德国的艺术教育运动勃兴的端绪;但直接的原因,实在是由一八五一年所开的伦敦世界大博览会,德人颇觉本国的应用美术的恶劣,视工艺制品远不及英国,遂起了以后对于艺术教育非大加改进的一种奋心,尤其是一九○一年德拉斯登(Dresden)市的艺术教育大会以后,这问题更引起世间的注意与研究。
在德意志的艺术教育先驱者,首推美学家朗格(Conrod Longe)氏。朗格论美的陶冶的新运动的性质谓:“我们在不阻碍教育之其他的目的的界限内,务必要引起养成人间的萌芽的美术心。只能使常常见到艺术,享乐艺术,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需别的新学科,譬如美术史美学之类的东西,又使儿童讲究技术亦认为非必要的事情。我们亦不想欲以我们的新理想代伦理的、宗教的教育。人类生活在艺术这外当然还有其他的理想,故如果以纯粹的美的教化或以艺术为主的教化去迫令他,是十分不当的。专从事于艺术,作诗,作画,雕刻,演奏的,试问世界上何处有这样的国民?所谓艺术教育,决不是如此,否则亦过于偏激,正与以前的教育偏重理知会得同样的结果。倘若稳健的立说,则对于以前的教育的实际,将来便不可不重视儿童的造形艺术方面,因此涵养儿童的美的习惯亦是必要的事情。艺术教育的要谛:在乎存在于儿童的艺术心使得适宜的发达,而养成美的感情,以此使发挥其想象的价值;同时身体的要素的一部分如眼与手亦使其得有有效的磨练。”总之,朗格的根本思想,是在美的享乐,在方法上亦令避免技巧,归于自然,在表面的训练及形式上的整顿,使儿童以对于事物的爱与愉快为基而导入于享乐艺术的境地。
黎西德华尔克(Alfred Lichtwark)亦是最近在德意志努力于艺术教化之普及的一人,黎氏所说亦略与朗格有同样的见地。他说:“我们以前只偏重于知的生活,但现在更要使道德的能力与艺术的能力充分发达的时候来了。故不可不在如此公正的意义上求艺术教育的基础,以补充以前教育上的缺陷。又对于无艺术修养的一般公众须有组织的方法使理解美的趣味,希望应用教员讲学会,日曜(编者注:星期日)学校普及于一般的儿童,且记其具体的方法努力鼓吹艺术教育。”希尔德(Hirth)亦与朗格同是提倡美的陶冶者,他论图画与工艺的关系,详述其影响于社会经济的原理,主张利用此道教育上大家的作品,使鉴赏这些,务必要唤起儿童的艺术心。然至格留列希(Grewlitch)则言艺术陶冶的必要,更至极点。他说:“艺术正如阳光的照耀随处能使人间的思想高尚,使其感情优雅,人生赖之以润泽,生活赖之得安慰,而且能使国民的情操敏锐,国民的思想丰富,故艺术是人生陶冶的最重要的一面,又不可不作为一般的陶冶的基础。人往往以科学与艺术并称,其实仔细想想科学虽然是紧要的,但不能说一切人必需科学;艺术才是给与一切人的安慰与幸福的东西,故不可不以此作为陶冶的原则。至格才则于艺术教育中更详论图画教育的必要。格才(Guetze)说:“本来人间的生活是由实际的、具体的、直接的动作,例如视物、表现、造作等直感的思想;与观念的、知识的、间接的动作,例如各种的知识、思想等抽象的思想,二者相对立着而成为人类生活的内容的。而代表直感的思想的是图画,代表抽象的思想的是言语。这图画与言语两者是人间固有的东西,是由儿童时代自然地发达的,两者相互为助而始完成人生的活动,所以两者的教育自亦不得不使在同等的地位。还须知道言语主与知识相关,图画主与技能相关,这知识与技能是生活上所必需的东西,当然不能偏重于任何一方面的,在两者活动的关系上人生活动的真义亦就发挥了。向来对于人类的精神生活只及于言语文学,其实只是言语文学不能说是国民精神生活的唯一无二的资料,此外如绘画雕刻等造形艺术亦是非常切要的。教育者亦必须精通这些,而教育上对于图画自亦不可不与言语并重了。”
然近来的倾向,热心这新运动的结果,似乎带着极端的偏美的倾向来了,于是乃有主张艺术是调节近时的教育上的一切矛盾反对的唯一之道者,其意即欲以教育的根本的原理树立于艺术的规范之上,维裴尔(Ernst Weiber)为此派的代表者,有十分奇特而且富于暗示的见解。维裴尔以美学家福尔恺德(F.Volkelt)的美的规范为基,而尽力于教育学的方法论。他说:“教育家即是艺术家,艺术家有着艺术的造作力,教育家亦不可不有艺术的造作力,艺术家的造形力表现时就成为艺术,教育家的造形力表现时就成为教育活动”。因此又要另求新的教育者的典型,即是要求所谓美的教育家了。我们由福氏的《教育之基础科学的美学》,可以明白其对于美的教育学建设上的努力与识见。
总之艺术教育运动的目的,无非是欲使一般国民亲近艺术,受艺术的教养。其主张的内容:或者因以前陶冶的理想偏重于理知,乃主张更助以美的陶冶以充实教育的内容;或者将从来的知的陶冶而代以美的陶冶,排斥科学万能主义,而建立艺术尊重的殿堂,这运动确亦给与了教育上伟大的结果。所以事实上图画教育由此而革新,诗歌趣味在学校中不得不有更深的理解,音乐教授亦有更美的形成,而且校舍亦造成美的建筑,教室亦以绘画来装饰了。以前教育的陶冶,偏重科学而轻视艺术,过重知识而忽视技能,至此及呈反动的现象,而实行艺术的教化了。
[注]此文原题《欧洲美育思想的变迁》发表于一九三四年《教育丛刊》一卷二期。由于原文较长,本刊仅选录最后七、八两节刊登、篇名也是编者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