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善言行论文_李东兰

师者善言行论文_李东兰

李东兰 岑溪市第七小学

【摘要】观于老师的课,宛如畅饮语言文字大餐,他如一位资深的艺术表演家,将我国的语言文字用特殊的书页——活的课堂尽情演绎。于老师的课如同他的人一样,拥有大师的气质,大师的气度,大师的气派,课堂疏密有致,娓娓道来,为教而学,以人为本。如何让中华优秀的文化在课堂上让学生内化?作为语文老师,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像于老师那样是一个会读书的人,善于读书的人。

【关键词】师者 育人 善言行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3-169-01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说实在的,对于这篇课文,我并不熟悉,熟悉的是执教这篇课文的于文正老师,观于老师的课,宛如畅饮语言文字大餐,他如一位资深的艺术表演家,将我国的语言文字用特殊的书页——活的课堂尽情演绎。于老师的课如同他的人一样,拥有大师的气质,大师的气度,大师的气派,课堂疏密有致,娓娓道来,为教而学,以人为本。让教学散发出浓浓的至爱亲情,如涟漪如晨雾般在台上台下,沁入学生的心田。

首先,我印象深刻的是于老师那慈祥的老者形象却折射出来的阳光的心灵。他虽年已古稀,却精神分外闪烁,脸上始终漾着微笑;洁净得体的西装,矫健方正的步伐,让人不由得走近他,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和力。他是孩子们尊敬的长辈,更似他们的朋友,寥寥几句闲聊话,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仿佛和这群上课的孩子是老相识。于老师第一次和同学们见面的时候,学生们还不知道他是谁,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对于我这样一个老老师多少有点失望”。他话语幽默:“你们一定希望来给你们上课的是一位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吧,没想到是一个连头发都花白的老头。”他率先爽朗笑了起来,这一笑,学生们都放松了,他也来劲了,开始了有趣的自我介绍:“我姓于,干勾于,干干净净的干,永远的永,正确的正,于永正,这就是我的名字,好记吗?”孩子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位和蔼的精神抖擞的头发花白的老师。于老师不愧是一位大师级的教师,他的话总是那么自然而又无法忘记地烙在心里,他说:“课堂不是我的,是你们的。是课堂,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来研究。”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水到渠成,在了无痕迹中让学生知道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而这又是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像这样的地方有太多太多。

于老师的教育机智让人折服。他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时,他极力用丰富的语言引导、点拨,让孩子们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走进母亲的心,走进自己的心,让他们为文中的母亲感动。让我感动的是于老师的教学理念,如他老人家所说的那样:阅读教学要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让他们触摸语言,语文的亮点在朗读里……到底该怎样读呢?于老师给我们做了最实实在在的示范。他让孩子们一遍遍地朗读,他一次次细心地引导。如:他先让一个孩子读第一自然段,他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听的要求:“听别人读的时候,眼睛要看着课文,耳朵注意听。”读后,他又简明扼要地点评:“你读得正确、流畅,但整体上有点慢,句号要停一会儿,题目读完后要停长一些,再换一种语气读课文。”于老师不厌其烦地引导,给孩子们鼓励,孩子们读得有进步了,如何让孩子们的读再上一个台阶呢?于老师进行了精彩的范读。读毕,台下的学生感动了,我分明看见于老师也被文章感动了,他的眼眶湿润了……有了于老师的身临其境的范读,孩子们便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文中。

长者的忠告于自然中流露。课堂上,我们始终能看到一个循循善诱的长者在学生中真诚地作为一个学习同伴存在着。学生读课题时,他说:“读得自然点。”当学生声音偏大时,他说:“声音再轻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声音放低点。”一遍不行来第二遍,两遍不行再给第三次机会。他要学生真实地融入课本,要让学生感受人间真实的那份情感,而不是做作,不是作秀,更不是表演。就这样,学生在于老师的一遍又一遍忠告下开始打开自己情感的匣门。在于老师打算点几名学生来读出全文的时候,他不像分任务那样,分完便读,而是忠告同学们“好好珍惜这个机会”。短短的一句话,让孩子们听得特别认真,因为于老师讲到了“珍惜”这两个字,多好的一个词!祖国的文字丰富多彩,于老师却能一语中的,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要好好珍惜这个机会,也好好珍惜和于老师在一起的机会。学生们记住了,做到了。于老师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教会了学生怎样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怎样珍惜别人给予自己的机会。像这样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用心去读”,“声音不要太高”,“速度不要太快”,“个人练个人的”。一位长者的忠告就在这种如行云流水之中充溢着,如碧波春风之中荡漾,如花蕾绽放,那种了无痕迹的芳香,让学生和我们都受益匪浅。

师者的智慧与自然中流淌。于老师的课堂充满着智慧和灵气,通过看他上课的光碟,给了我无限的激动和惊喜,这种激动和惊喜来源于他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睿智和渊博。于老师的课堂有很多自己的名言,这是我从教以来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为了让孩子们在读中学会赏析,他可谓独辟蹊径,引经据典,让孩子们学会思考,学会读出文章背后的内涵。而这些脱口而出的经典名言,他用得那么自然贴切。如: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母亲担负的重担,他说道“歌德说,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有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有一只眼睛看着文字背后”。接着,他反问学生:“用两只眼睛读重担,想母亲挑的到底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沉浸在思索里,争先发言。在后面的教学里,他多次用“两只眼睛”鼓励孩子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而孩子们那发自肺腑的感言,高潮迭起,情感共生,应正了于老师匠心独具的引导。

在孩子们读书不够注意标点符号时,他告诉孩子们“没有停顿就没有思考和想象”,还让同学们记下了,说这就是真理,这就是方法。我想,这在很大层面上受教育的是我们这些老师,告诉了我们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比其他科目的老师更要善于思考和想象才行。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像这样的名言太多了,比如他说送大家一句话“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比如他告诉学生们“读书在古时候叫煮书”,意在读书时就要像把书煮熟了一样放在心上,把书读熟,读透,读出滋味来。于老师智慧性的语言就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润入心田无声无息,却又叫人一生铭记。不知道谁曾经说过:有些东西是可以让人一生受用的。我想,于老师的名言就是这种东西中的一种。他那种师者的智慧和风范不愧是语文教学圣地里的一棵常青树。

于老师不仅仅走在课文里,走在孩子们的中间,更重要的是他总是不断地超越课堂,超越课文,并让教学无痕。于老师的招儿,如同“魔招”,让孩子们陶醉,孩子们的思想活了,语文活了。招式看似奇绝却平淡,这就是于老师的教学特点:熟读、精思、博览、多做。回想自己平时的教学,课堂上的阅读仿佛成了一种调料,一个环节而已,而不是像于老师这样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读书。

语文课姓“语”,语文老师也姓“语”。如何让中华优秀的文化在课堂上让学生内化?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应该像于老师那样做一个会读书的人,善于读书的人。于老师说孩子们要“煮书”,其实我们语文老师更要“煮书”,奠定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不至于在课堂上瞠目结舌,从而让自己多一份底气,多一份灵感。

清风唤明月,泥土润芳香,师者善言行,育人了无痕。于老师在课堂上显出来的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技艺,大师的风度,将永远在教学中提升我们的修养,滋润我们茁壮成长。

论文作者:李东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

标签:;  ;  ;  ;  ;  ;  ;  ;  

师者善言行论文_李东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