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个代表”与“以德治国”的互动关系_以德治国论文

论“三个代表”与“以德治国”的互动关系_以德治国论文

论“三个代表”和“以德治国”的互动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关系论文,以德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向21世纪,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江泽民总书记经过长期的思考和酝酿,相继提出“三个代表”和“以德治国”两个重要思想,这既是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更是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对中国共产党建党学说和治国方略的完善创新,必将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极其深远的重大影响。江总书记的这两个重要思想提出后,全党和全国人民当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蓬蓬勃勃学习、实践和研究活动方兴未艾。但笔者认为对“三个代表”和“以德治国”两个重要思想研究、学习和实践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对党的工作和实践产生更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因为“三个代表”和“以德治国”两个重要思想并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一种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面向21世纪,深入研究努力推进“三个代表”和“以德治国”的良性互动,对于进一步完善党的自身建设,早日顺利实现党和治国的最终目标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一、实施“以德治国”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

1.“以德治国”是生产力和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生产力高速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一手软和一手硬的现象,党风和社会风气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大局。比较突出的,或者说人民群众最为关注、最不满意的问题,首先是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在一定范围内还愈演愈烈。从根源上看,腐败现象是思想退步腐化、道德滑坡沦丧的表现和结果,从后果上看,腐败现象严重破坏了党组织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使党领导人民发展生产力的权威性和凝聚力受到损害,所造成的损失和不良后果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其次是诚信缺失现象甚嚣尘上,在有些地方甚至呈现泛滥的趋势。诚信缺失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个体诚信缺失,即社会个体在经济生活和市场交易中故意不守信用的行为。二是经济组织诚信缺失,即经济组织不守信用的行为。三是政府诚信缺失,即某些政府机构在经济活动中不守信用的行为。这三种诚信缺失现象往往交织在一起。形形色色的诚信缺失现象不仅影响了和谐的人际关系,破坏了经济发展的正常环境,给整个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还影响到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整体评价,进而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据《江苏经济报》2002年3月26日报道,全国为不诚信所付出的代价每年达到5855亿元,其中每年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直接损失约55亿元,产品质量低劣和制造假冒伪劣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

由此可见,思想道德和精神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对生产力和经济的正常发展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如果不及时加以治理,这些不良现象对生产力和经济的破坏作用将更加明显,甚至到积重难返的地步,使我们多少年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毁于一旦。正如邓小平同志告诫的那样,如果风气继续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变为贪污、贿赂、盗窃横行的世界。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来获得物质文明一时的发展,否则会得不偿失。因此,必须下大力气采取切实措施对精神领域的问题进行治理,而要治理这些现象,必先弄清问题的原因。腐败和失信盛行,不只是法制不完善,也不只是机制不健全,理想信念动摇,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蜕变,道德觉悟下降,应当是其最主要的根源,而且,无论多么完善的法制和多么健全的机制,其操作的效果最终还要依靠人的素质的高低。因此,要消除腐败和失信这两大毒瘤对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光靠法制建设是不行的,必须法治、机制、德治三管齐下,互相配合才有实效。法治主要起到警戒、威慑作用,使之因怕受惩罚而不敢腐败或失信欺诈;机制建设主要起到防范、规避作用,使之因措施严密而不能腐败或失信欺诈;德治主要起到熏陶、教导作用,使之因自身素质高品质好而根本不想腐败或失信欺诈。相比之下,德治的效果是我们更愿看到的。所以,江泽民总书记把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到“以德治国”的高度是十分英明的。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去除影响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思想方面的不利因素,从思想道德入手,狠抓“德治”,“以德治国”。只有德治抓好了,才能坚定理想信念,升华人生境界,提高道德觉悟,进而从行为上、体制上消除消极腐败现象,矫正信用缺失,使党风和社会风气得以根本好转,为生产力和经济的良性发展创造环境,提供保证。

2.“以德治国”是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首先,从道德和文化的辩证关系看,发展先进文化必然首先要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道德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道德的高尚与否是文化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先进的文化必然包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文化是道德的深刻反映,对道德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必然来自于先进文化的熏陶,二者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密不可分。因此,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必须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1]这句话深刻阐明了思想道德建设与发展先进文化的辩证关系。如果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得不到提高,精神风貌得不到根本改变,没有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或者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无从谈起,更无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其次,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以德治国”的根本任务看,二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2]实施“以德治国”战略,从根本上说也是要改善社会风气,维护安定、和谐、团结的大好局面,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人民群众的热情引导和凝聚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上来。因为,“以德治国”的“德”是指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同时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团结和引导亿万人民积极向上,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因此,实施“以德治国”必然对发展先进文化起到极强的促进作用。

再次,从发展先进文化和实施“以德治国”的过程来看,二者都要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传统中汲取充足的营养。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号召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3]我们国家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对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以德治国”也离不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文化传统的弘扬。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经验。正因为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挫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4]因此,不管是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都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都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实施“以德治国”也好,发展先进文化也好,都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进行道德重构和文化创新。

3.“以德治国”是面向21世纪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直接体现。尽管中国共产党在以前没有明确提出过“德治”的思想,但共产党员用行动表明了对人民的忠诚和“德治”的思想,并证明了自身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党。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就是忠实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明确宣布,她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历史证明,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共产党都始终致力于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据统计,全国有名可查的烈士有370多万人,仅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在战场上牺牲的就达76万人,其中32万人是共产党员。近年来,全国各条战线评选表彰的各类先进模范人物中,85%以上是共产党员。特别是在保卫祖国、抢险救灾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关键时刻,总是共产党员冲在前面,显示了共产党员忠诚地为人民谋利益的本色。

虽然共产党从不说也从不认为有德于民,而是把所有的功劳和成就都归功于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自己只是人民的公仆。但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共产党的“德”,感受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真正正为人民谋利益,并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自己的贴心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民族于危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全国各族人民相信共产党,热爱共产党,支持共产党,拥护共产党,信心百倍,坚定不移地跟党走,把内心所有的赞美都给了共产党。我们只须听一听流传在全国各地各民族中的浩如烟海的民歌民谣和革命歌曲,就能深刻体会到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深情厚意”,我们只须看一看80多年来共产党出生入死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历史,就可知这种“深情厚意”的原因。正是人民群众真正认为共产党是有德之党,才会出生入死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我们也不必太过避讳说党群之间有德的关系,共产党出生入死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就是德的最好表现,人民群众誓死支持和拥护共产党,也是对共产党的德。党对人民群众的德,不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对人民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怜悯和施予,而是党群血肉联系的一种体现。

但是,随着执政时间的延长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小部分党员由于不注意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品质道德有下降的趋势,侵害人民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就是缺“德”和失“德”的表现。这种现象虽然只发生在极少数人身上,但如不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一句空谈,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所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执政党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会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甚至失去民心,丧失政权。”[5]因此,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的提出和实施,将“德”提到治国的高度,就是着眼于缺“德”和失“德”现象的矫治,着眼于党德和官德的提升,着眼于杜绝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着眼于取信于民,正是尽力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直接体现,也表明了21世纪的新形势下党进一步大力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和努力付诸实践的决心。

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对实施“以德治国”的促进作用

1.“三个代表”是“以德治国”战略顺利实施和取得实效的保障。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的大会上再次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6]这一论断深刻表明:“打铁先得自身硬”,要想治理好国家,实现治国的最终目标,必须首先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党组织自身建设好。因此,没有共产党本身的自我完善,就不可能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无法顺利实施“以德治国”战略。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及其实践,必然带来新时期共产党与时俱进的自我完善,进而推动整个国家的治理和建设。所以,推行“以德治国”,必然要以全面贯彻“三个代表”为前提。“三个代表”是建党学说的创新和完善,“以德治国”是治国方略的创新和完善,“三个代表”的最大作用在于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确保“以德治国”顺利实施和取得实效。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以德治国”这个作为治国方略的政治路线能否顺利实施和求得实效,起决定作用的是党员干部的素质如何。翻开古今中外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治乱、兴衰、存亡,无不与其官员的廉正或腐败,与官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密不可分。官员作为国家和民族事业的管理者,有很强的道德示范作用,要治理好国家,要使民族繁荣昌盛,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和教育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党历来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和组织建设,强调德才兼备,在不同历史时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适应革命、建设和改革需要的领导骨干和宏大的干部队伍。正是有了一支在经受各种考验中不断得到锻炼提高的干部队伍,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贯彻执行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正确路线,我们党才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因此,治民必先治吏,实施“以德治国”也必须首先“以德治党”,关键是从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抓起,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使党员干部尤其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只有我们的党员干部首先成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弘扬者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践者,成为思想纯正、道德高尚的示范群体,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贯彻执行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积极性,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以德治国”战略,才能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而要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只有所有党员干部都努力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珍惜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赢得的历史荣誉,堂堂正正地做人,老老实实地工作,终生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牢固树立和大力发扬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廉洁从政,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尽力发展先进文化,忠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德治国”就能顺利实施和求得实效。

2.“三个代表”为“以德治国”战略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际上是从三个大的方面给我们党提出了要求,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目标,即中国要有先进的生产力,要有先进的文化,要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所以,“以德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必然要为这些目标服务。

首先,“以德治国”要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服务。江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7]“以德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具体反映,它必然要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服务。“以德治国”,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其实施的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思想道德和精神领域的消极因素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尤其要对治理上文所涉及的腐败和失信现象发挥好的作用,为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第一,在“以德治国”的过程中,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尤其是进行以诚信为重要内容的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向来褒扬“诚实守信”,“诚”既是天道的本然,也是道德的根本。几千年来,守信用、讲信义是已经成为中国人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通过教育使全社会真正认识到,“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褒扬的美德,它也是一种资源,一种生产力,是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失信虽然能使一时侥幸得利,但从长远来看,必将受到严厉惩处,得不偿失。第二,从建立信用政府和信用社会的角度根除腐败现象。从很大程度上说,腐败不仅是一种失信现象,而且是最严重的失信现象。一些企业、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甚至个人不守信用、弄虚作假的行为,总跟一些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失信行为有着某种关联甚至有政府相关部门作后台。目前社会信用秩序混乱,表明政府的信用管理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甚至腐败现象猖獗,在客观上纵容了失信行为的发展和蔓延。因而,没有廉洁、信用的政府,就没有信用社会,就没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所以,在“以德治国”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道德教化的力量,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从思想根源上纠正形形色色的失信和腐败行为,为建立信用政府和信用社会服务,进而为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服务。

其次,“以德治国”要为发展先进文化服务。江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8]德与文化的联系最为紧密和直接,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其道德品质和精神风尚的根本体现。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来看,“以德治国”要为发展先进文化服务,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要致力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从很大程度上讲,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精华。历史证明,社会主义道德必须植根于民族的传统道德,才能获得稳固的发展和广泛的认同。尽管传统道德中含有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内容,但又有其不可忽视的超越时代的可继承的内容。热爱祖国、勤劳节俭、尊老慈幼、惩恶扬善、诚实守信、孝亲尊师、廉洁奉公、团结友爱、律己宽人、谦虚礼貌等,仍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童叟无欺、诚实守信、乐善好施、反对为富不仁的商业道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宽厚精神;人定胜天;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耻近乎勇等等,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培育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使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实行“以德治国”战略,从根本上说是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倡导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尤其是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就是要更加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使社会主义道德具备更为丰富的内涵;使人际关系更加协调,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使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更加深入人心,成为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主旋律,并形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它将能更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以德治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和精神底蕴,增强人民群众投身“以德治国”的心理驱动力,为发展先进文化服务。

第二,要致力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提炼、转化和升华,重塑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在内容和要求上有很多与社会主义道德相通或一致的地方。它们不但与社会主义道德不矛盾,而且还可以更加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使社会主义道德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使“以德治国”的内容和要求更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所以,“以德治国”战略要为先进文化建设服务,光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还不够,还必须做好传统美德的转化和升华工作,重塑中华民族精神,使民族的精神适应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要做好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与社会主义道德相通处的发掘和宣传工作,引导和促进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认同、接受和热爱。因为,社会主义道德是更高层次的道德类型,如果人民群众认识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与社会主义道德有很多相通和一致之处,甚至可以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一部分,必然提高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积极性;同时,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在人民群众当中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民群众世世代代对它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如果人民群众认识到社会主义道德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有很多相通和一致之处,自然就会加深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热爱,并积极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道德,为“以德治国”做出自己的贡献。二要做好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转化和升华工作。时代在发展,道德和文化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我们不能停留在中国优良道德传统本身所处的那种历史局限性上,而应把它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或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批判,升华为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并“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积极进行道德创新,把过去那种为整体、为国家的思想转化成为社会主义理想奋斗的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要求,尤其对与社会主义道德相通和一致的地方,做出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解释,引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相适应,引导人民群众将弘扬传统美德与学习和发扬革命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以德治国”作贡献。因此,从根本上说,做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提炼、转化和升华,是重塑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途径,也是“以德治国”服务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最后,“以德治国”要为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江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9]正如前文所说,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德”。在“以德治国”当中,一定要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努力促进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以更好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在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10]这一论断,极其深刻地说明了在新形势下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性。“以德治国”要为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已不言而喻。

总之,实施“以德治国”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全面贯彻“三个代表”是实施“以德治国”的保障,两者的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是由社会主义条件下治国和治党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的。因此,我们在具体的学习、研究和实践中,不能将二者分离开来,使二者各自发展,而应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并认真研究如何将二者紧密结合,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六大的召开。

标签:;  ;  ;  ;  ;  ;  ;  ;  ;  

论“三个代表”与“以德治国”的互动关系_以德治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