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结构陷阱及其对策_二元经济论文

西方经济结构陷阱及其对策_二元经济论文

西部经济结构陷阱及其破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结构论文,陷阱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5647 (2000)04—0033—04

中国西部工业化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和极端落后的基础上推进的,在工业化浪潮中,形成了西部经济独特的双层二元结构,从其中又进一步衍生出“二元结构封闭”。在这种“二元结构封闭”机制下,发展政策的投入遇到了后进一元的顽强抗衡,生产要素不能跨元跨极横向流动,资源配置不能导向于西部重点区域和产业,致使西部经济的开发遭到结构陷阱的阻碍而难以逾越,从而羁绊了西部现代化,尤其是工业化。

一、西部双层二元结构的形成

西部工业发展的特殊环境、特殊方式和发展模式,形成了西部工业推进和发展的特殊结果。那就是在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密集投入,建立起一个规模较大、体系较为完整的现代工业框架的同时,也无意识地构造了一个具有浓厚区域特点的西部双层二元结构。西部工业发展是国家经济力量投资与计划指令建设的结果,不是西部经济自身发展的结果。在“二五”到“四五”期间,根据工业建设重点由沿海向内地迁移的战略布局,国家对西部建设大幅度倾斜,西部工业总规模在中央投资和工业发展政策的着力扶持下以空前规模扩张。据统计,整个西部1953—1988年共吸收国家投资总额高达3500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22%以上。这样,在西部建立了以城市为载体的现代工业。然而西部工业布局受到工业均衡布局、地区平衡发展战略的影响,尤其是受“三线”“山、散、洞”建设方针的影响,区内工业布局分散,各类工业区在地理上不能有机地联成一个整体,其结果是工业大中城市被周边经济低谷农村分割、包围,并且由于西部工业发展在条块分割管理下脱离区域经济发展,自我运行,自我循环,工业化在自我封闭中发展,远远脱离区域内农业资源开发与农业经济发展,不具有现代工业增长点的“扩散效应”。从而形成以城市为载体的现代工业的自我发展与传统农业经济的广泛存在及其各自分离性封闭发展,成为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在西部总体的二元结构内部,还存在着一个独特的第二层二元结构。其一,在以城市为载体的现代工业一元中,中央投资发展的现代工业与地方投资兴办的地方工业并存,并相互封闭。中央投资发展的中央企业和三线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调节,生产开发和运行以区外循环为主,其产业链的下游摆在区外东部加工区,其生产发展超然于西部区域经济运行之上。西部城市地方工业投资主体主要是各级地方政府,管理上相对独立,一般立足于地方资源开发,进行一般加工产品生产,与中央企业缺乏分工协作关系,并在资源开发上存在矛盾,生产在区内循环,生产技术水平低、规模小,虽与西部农业有一定的产业关联,但由于其自身的孱弱并不能带动农业现代化。其二,在以广大农村为载体的传统农业经济一元中,农村工业和传统农业并存并各自为阵。西部农村工业主要是以70年代末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而崛起的乡镇企业为代表。乡镇企业投资主要来自于西部分散的农村,采取了与城市工业完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经济发展模式,在城乡分割体制下,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游离于国家工业体系之外而发展。又因为西部农村经济水平极低,农民积累能力有限,致使乡镇企业技术进步缺乏足够的资金保证,自身以较低水平演进,加之其从落后的传统农业中脱胎而出,与其母体存在天然联系,带有落后生产水平特征,依靠西部乡镇工业推进西部农村工业化显然不太可能。西部传统农业是西部主要产业,其主体是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大量低素质的农业劳动力,以地方的农业资源低层次开发为特征,与西部城市工业发展关联性极低,这使得西部传统农业不能随着工业化进程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严重的城乡分割又人为限制了非农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装备,限制了其将各种要素向农村转移,故西部农村劳动生产率,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及自身的积累能力极为低下,难以适应西部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在西部工业化进程中,客观上导致了西部工业化负面效应——塑造了一个特殊的西部双层二元结构。西部双层二元结构可简单概括为:主要以城市为载体的西部现代工业经济与以广大农村为载体的传统农业经济构成西部总体二元结构,在这一总体二元结构内部,还生存着一个独特的第二层二元结构,即中央投资发展的现代工业与地方投资兴办的地方工业在城市经济中并存,传统落后的原始农业与以乡镇工业为主体的农村工业在农村经济中并存。在双层二元结构中,经济发展的各单元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间都缺乏必然的联系,各自为阵,相互封闭,自我循环,进而衍生出先进与落后相互封闭、相互排斥的结构性封闭机制——“二元结构封闭。”

二、西部双层二元结构的弊端

在“二元结构封闭”中,地方经济发展与外部投入形成的大工业发展相脱离,大工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市场、社会服务,地方经济难以提供,大工业所带来的投资及产业关联效应,地方经济也难以分享,形成了结构性封闭机制。这种西部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缺陷给西部经济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1 )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区域经济增长以资源的巨量损耗为代价。(2)区域技术进步缓慢, 西部工业发展缺乏横向的产业分工,造成工业发展不能连续利用新技术革命成果在区内发展关联产业链,资源开发综合效益不高。(3 )由于双层二元结构封闭,一些较高技术产业开发不能推动其它产业技术进步,造成区域内产业总体技术水平和现代化水平较低。(4 )由于没有合理的经济联系,各经济部门、各产业发展不能通过分工协作形成合理比例关系,造成城市之间、地区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发展不协调,整体发展环境不能优化。(5)由于后进一元的顽强抗衡, 生产要素的外部投入不仅不能突破二元结构封闭,反而加剧了西部结构性缺陷所引发的负面效应,从而形成西部二元结构封闭陷阱。西部经济开发因结构陷阱阻碍而难以逾越,最终使得“二元结构封闭”成为西部现代化,尤其是工业化不易突破的“瓶颈”。

社会经济发展是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渐进过程。先进因素的强行投入旨在缩短这个漫长的渐进过程,但这必然会酿成先进与落后的巨大反差和剧烈抗衡,尤其是在“二元结构封闭”中,投入后产生的负效应将抵消相当一部分正效应,造成效益不断降低。与东部相比,西部并不具有东部经济发展的历史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东部可以通过耗用大量不可更新资源实行阶段性突破的“挥霍性增长”,通过以其近现代中国工业发祥之地的地位形成对全国资源的吸引、凝聚,通过发达的通商口岸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形成内外开放的态势,较快地突破二元结构封闭。而这正是西部之所短,故而西部突破二元结构封闭,缺少条件和基础,使得西部长期囿于二元结构封闭,从而制约了西产工业化的进程。

国家对西部的投入基本上采取了一套由外部嵌入开发和外部操作运行的模式,以及自上而下的垂直型封闭式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客观上强化了二元结构封闭。由于西部缺乏自身的内生机制,外部因素的投入受封闭机制的影响而收效甚微,从而使其发展束缚于结构的陷阱而难以脱困。一定程度上讲,西部二元结构封闭不仅仅是人为的封闭,并非只靠强化投入便可打破;不仅仅是一种政策性封闭,并非只靠政策突破使可改观;也不仅仅是一种阶段性封闭,并非只靠几次冲击便可突变。

三、对西部二元结构封闭陷阱的破解

西部经济开发终因二元结构封闭陷阱而难有较大进展,以往的实践证明,仅靠外部投入并不能破解二元结构封闭的陷阱。显然,西部新一轮大开发要取得新的突破,除需要强化投入外,其关键不在于投入,而在于千方百计地减少投入后的负效应,构建西部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内生机制。即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所指出:“增强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主要靠自己力量脱贫致富的机制”。

第一,加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技术、信息、生产要素流动,创造西部突破结构陷阱的外部条件。西部长期囿于二元结构封闭,乃是由其不利于内外开放的外部环境促成的。因此,中央政府应加大对西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东部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同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把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商品生产优势。

第二,西部要扩大“两个开放”,面向“两个市场”,抓好“两个输出”。就是扩大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面向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抓好商品输出和劳务输出。西部地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受东部屏障分隔,对外技术引进和对外贸易要依靠东部口岸和远距离的运输,产品受国内、国际市场的双重竞争压力,迫使西部二元结构中先进的一元处于对东部的被动依赖而难以自拔,从而抑制了其经济能量向本地区后进一元的辐射、扩散。因此,西部地区应以企业开发为先导,以优势产品为拳头,培育外向型经济的生长点,扩大沿边开放,开拓国际市场,改善西部发展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促进整个西部地区商流、物流、人流和信息流活跃,进而打破“二元结构封闭。”

第三,要在二元之间形成一条有机关联的链,以突破先进与落后格格不入的状况,使先进的一元植入、耦合、生长到落后的一元中去。这条链不是单一的最佳耦合点,而是由活跃的多重耦合点组成。每个点既是自我发展的新生产力增长点,又能与相邻点发生产业联系,多重耦合,多头并进、多层启动,若干个局部的量变发生共振,引起总体质变,聚集为突破二元结构封闭的能量凝结。例如,立足于西部丰富资源的开发,但不能采取简单资源密集型工业发展道路,而应在西部加强横向和纵向分工,特别在中央企业、地方工业、农村工业之间的合理分工上,建立起关联资源开发加工产业综合链条。中央企业应利用自身技术经济优势通过产业技术和产品技术升级开发深度加工产品,地方工业和农村工业应在西部分工中着眼于与中央企业的联系,发展与之相衔接的各种加工部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发展立足于资源优势的产业集团、企业集团和加工基地,从而形成西部工业产业发展的联动效应。

第四,改变“落后对先进消化不良,先进对落后水土不服,先进与落后格格不入”的状况,培育和建立增长极。“增长极”既有通过一体化吸引周边要素促进中心发展的“极化效应”,又有通过能量的幅射与示范促进周边发展的“扩散效应”,因而是西部突破二元结构封闭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可以借鉴国际投资的惯例,在政府的支持下以企业行为进入贫困地区,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区域综合开发,培育和建立示范区为增长极。可设立投资管理公司,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确保资金到位,专款专用、实现由“输血”机能向“造血”机能的转变。

第五,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二元结构封闭”乃是长期条块分割体制导致了西部各元之间相互封闭、各自循环。所以,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显得尤为重要。在西部,私营经济、真正的民间合作经济应占更大的比重,市场价格应放得更开一些,即形成“更多的非国有经济,更活的市场,更少的行政干预”。但是,少干预并非不干预,而是在宏观层面上进行调控,对于本地区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政府应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加以保护,使其能发展壮大,进入正常的竞争。可考虑政策的配套投入、持续投入(政策稳定少变)、突破投入(采取特殊政策攻其一点,激发内部活力)和强化投入(强化监督机构确保政策兑现)。

收稿日期:2000—05—08

标签:;  ;  ;  ;  

西方经济结构陷阱及其对策_二元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