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型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病例分型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郭俊[1]2001年在《病例分型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疗质量评价和控制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点,以病例分型实施医疗质量评价和控制是医院管理学科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实现医院管理模式转变、保证医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优势地位的重要环节。病例分型理论立足我国国情,在充分考虑病人病情因素的情况下,提出了“四型叁线”分型法,将病人按病情划分为A、B、C、D四型,在此基础上对医院的住院病例医疗质量和费用进行分析评价和控制。 本课题以病例分型理论为指导,以长海医院1998-2000年收治病人的65342份病案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ICD-9分类和“四型叁线”病例分型法,在调研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专家咨询和统计学分析等方法,挑选83组病种病例分型组,对长海医院的医疗质量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首次测算出长海医院各科室CD率可信值范围,首次运用圆形分布法对危重病例收容的季节性规律进行分析,并通过出院病人费用历史数据预测出各型病例费用参考值和费用结构。该研究使医疗质量评价在不同专科、不同病种、不同病人间具有可比性,从而解决了当前医院管理中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分类过粗、不能有效地进行质量费用控制的问题。同时,该研究通过“病例分型”设定费用参考值,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确定合理的费用标准这一“瓶颈”问题进行了小范围的尝试。该研究通过对病种病例分型和实施控制方法的探索,为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提供可借鉴的质量管理新模式。

王纪兴[2]2011年在《基于病例分型理论的中医优势病种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基于病例分型原理,利用浙江省各级中医医院的病案首页信息数据库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清晰展示中医优势病种的主要特点及医院间优势差异,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决策提供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浙江省45家县级以上中医医院2009年出院病人调查。按世界卫生组织ICD10分类标准,采用介于疾病系统分类和3位亚目编码之间的一类较粗的疾病划分口径。只要在治疗的过程中有中药的应用或者有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如针灸等的应用即可认为是中医治疗,占总治疗病人数的比率即为中医参与治疗率。将病例划分为4个类型,分别是:A型-纯普通病例,住院期间病情无危重、急症、疑难;B型-单纯急症病例,住院期间病情无危重、疑难,但有急症;C型-复杂疑难病例,住院期间病情无危重,但有疑难;D型-危重病例,住院期间病情有危重。按疾病构成比顺位排序取前30类病种作为中医优势病种。按照疾病系统分类的方法,计算各级别中医医院的疾病别构成比,并计算构成比中最大与最小值之间的比。在统计出前30位病种的基础上,再对前30位病种进行分层(省级、地级、县级)分析及病例分型特点分析。结果:中医药参与治疗率最高与最低之比超过2的有3个系统的疾病:眼睛和附属器官的疾病,2.39;皮肤及皮下组织疾病,2.23;良性肿瘤,2.18。百分比最高与最低之比大于2的疾病系统有:围产期病况,14.56;恶性肿瘤,4.07;精神与行为障碍,3.61;特定感染症及寄生虫疾病,3.20;血液和造血器官及涉及免疫机转的疾患,3.19;良性肿瘤,2.90;影响健康状况及使用医疗服务的因素,2.27;耳及乳突之疾病,2.17;先天畸形变形及染色体异常,2.16;外伤、中毒和其他外因所造成的特定影响,2.05。前30位中医优势病种出院人数占总出院人数的69.9%,其中省级医院占67.01%,市级医院占71.1%,县级医院占70.5%。中医优势病种集中在A型病人,B、C、D病人比例较低,尤其在地市级及县区级医院B、C、D型病人比例不到10%,省级医院则达42%。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肾小球疾病以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BCD率较高,而损伤外科类疾病、妇产科疾病和晶状体疾病等一些专科病种的BCD率较低。BCD分型合计比例前10位病种占总出院人数的26.73%,其中省级医院占35.64%,市级医院占25.44%,县级医院占23.17%;BCD分型合计比例前20位病种占总出院人数的50.93%,其中省级医院占58.24%,市级医院占53.67%,县级医院占44.51%;BCD分型合计比例前30位病种占总出院人数的69.95%,其中省级医院占67.01%,市级医院占71.1%,县级医院占70.55%。结论:中医优势病种在不同级别中医医院之间是不均衡的,省级中医医院在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等疾病严重程度较高的病种方面优势明显;县区级中医医院在外伤、中毒等就近治疗病种方面有优势,地市级中医医院在传染病等定点收治病种方面有优势。同种疾病的疑难危重复杂程度在省级医院、地市级医院和县区级医院之间差异明显,省级医院有较高的急危疑难病例的诊治能力,对该类病人有吸引力。地市级中医医院在病人的收治能力上整体高于县区级,但中医特色优势有待进一步强化。

吕世伟[3]2005年在《病例分型医疗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疗质量评价是医院管理的中心工作之一,以病种病例分型管理实施医疗质量评价是医院管理学界的一次重要创新性研究。由于过去对病例病情轻重程度的判断不够标准、规范和明确,传统的医疗质量评价方法往往没有考虑到收治病例病情的危重程度,将普通病例与疑难复杂病例混在一起笼统地进行分析评价,其结果往往难以客观反映医疗工作的实际情况,也难以使医疗质量管理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因此,病例分型管理立足于我国国情,吸取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功经验,依据病例的病情和相应的医疗行为特征,将每个病例划分为A、B、C和D四个类型,再将各群体医疗质量指标加以比较,从而为科学评价医疗质量、规范诊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和降低医疗成本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新模式。 本课题运用病例分型理论与方法,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按照“设立指标较少,包含信息较多”的原则,以病例分型评价指标为核心,结合总后卫生部“军队医院医疗质量主要评价指标”,构建病例分型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收集我校某所附属医院2000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收治的134613份出院病案资料作为研究样本,将ICD-9疾病分类和病例分型相结合,构建病种病例分型组合,制订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并根据《全面责任制管理质量考评标准》,对附属医院临床科室的医疗质量进行量化考评。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病例分型理论建立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可比性、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可以公正、客观和全面的评价临床科室医疗质量,从而进一步完善了病例分型的应用研究。同时,本课题研究对病种病例分型理论应用于医疗质量评价的前景做了叁个方面的前瞻性展望。 本课题部分研究成果已在上海市卫生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的推动下贯彻实施。

张茂红[4]2007年在《临床路径模式在单病种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某叁级甲等综合医院单病种住院患者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后的10个病种相关指标的分析,评价临床路径在该院的实施状况及其效果,为医院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管理模式。方法:从2004年4月1日至2007年3月31日期间在某叁级甲等综合医院入住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一致、病例数相对较多的10个病种作为本研究的纳入病种,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成人)、过敏性紫癜、急性胆囊炎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甲亢(内科)、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子宫肌瘤、室缺和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历史对照研究方法选择在2006年4月1日~2007年3月31日期间入住并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患者为试验组;选择在2004年4月1日~2005年3月31日期间入住未实施临床路径的相同病种的、与试验组患者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患者为对照组。研究资料来源于医院病案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年龄、疾病名称、入院时情况、病例分型、手术时间、出院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药费和疾病转归等资料。比较指标为:姓名、性别、民族、年龄、疾病名称、入院时情况、病例分型和疾病转归;评价指标为: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药费。采用频率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假设检验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均数描述计量资料,统计推断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采用TOPSIS方法对各病种的临床路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所有统计分析使用SPSS11.0软件包,双侧检验的检验水准定为α=0.05。结果:本研究选择了在2006年4月1日~2007年3月31日期间入住并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10个病种的患者作为试验组共854例;选择在2004年4月1日~2005年3月31日期间入住同一医院未实施临床路径的对应10个病种的患者为对照组共101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民族、入院情况以及病例分型等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10个病种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药品费用大多数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两组降低患者平均住院费用的效果并不明显。试验组的过敏性紫癜患者平均住院日(10.9日)少于对照组患者(8.3日,P=0.015);慢性鼻窦炎患者平均住院日由试验组的8.3日缩短至对照组的7.4日(P=0.001);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平均住院日由试验组的7.8日缩短至对照组的5.9日(P=0.030)。试验组的过敏性紫癜患者平均住院费用(3325.1元)低于对照组(5308.5元,P=0.010);试验组的过敏性紫癜患者平均药费(1400.3元)低于对照组(2622.9元,P=0.005);试验组的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平均药费(2113.3元)低于对照组(3589.3元,P=0.044);试验组的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平均药费(777.5元)低于对照组(1232.6元,P=0.022);试验组的子宫肌瘤患者平均药费(1530.5元)低于对照组(2055.9元,P=0.002)。在效果的综合评价中,实施临床路径的10种疾病患者的综合效果均好于对照组。结论:本次评价的10个病种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可以缩短过敏性紫癜、慢性鼻窦炎和慢性扁桃体炎3个病种的患者平均住院日;可以降低过敏性紫癜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可以减少过敏性紫癜、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扁桃体炎和子宫肌瘤4个病种患者的药费。表明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单病种医疗质量管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和价值。

肖雄, 杨云滨[5]2012年在《病例分型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病例分型的方法已经被运用于医疗机构的各个方面,较好的解决了传统方法不能客观真实的反映医院医疗质量和工作绩效评价的问题,实践证明该方法适应了现代医院的发展需要和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从病例分型的基本概念入手,简单介绍了病种、病例及病例分型的概念,主要对病例分型的基本理论及其在我国医疗机构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说明了应用病例分型方法的重要意义,最后对病例分型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姚军[6]2009年在《基于病例分型的医疗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目的:①掌握医院管理、病例分型等卫生相关理论和方法;②掌握数据仓库、决策支持、数据整合、数据展示、数据安全等相关计算机技术理论和方法;③探讨获得基于病例分型的医疗质量管理需求内容以及软件中的实现方法;④提出系统架构设计,为整个医院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架构设计及其他医院管理主题的应用研究提供技术基础;⑤提出系统设计,为医疗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进一步设计开发及应用推广提供指导。方法:①通过文献综述法获得相关卫生和计算机理论方法,以及相关软件功能模块及应用现况等;②采用计算机系统分析法中基于演绎法的用户分析和理论推演,以及基于归纳法的功能分析、流程分析和应用场景分析等方法,进行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并使用系统原型法进行需求验证;③应用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方法,识别本研究中有意义的实体并作为对象,分析每个对象自身内在规律和状态,以及每个对象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整个医院管理决策应用系统和基于病例分型的医疗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架构。结果:在考虑立足我国国情的基于病例分型的医疗质量管理应用需求,以及在主流信息化技术、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现况和数据标准建设实际现况的情况下,形成基于病例分型的医疗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结论:技术架构具有一定通用性,确保该架构可沿用至其他医院管理主题的应用系统,并对其他医院管理主题的应用系统有示范意义;系统设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由于病例分型理论本身的价值及各功能模块设计弱耦合,确保本系统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可推广性。建议:从广度上,研究其他医院管理主题的应用需求,并进行系统设计,完善优化整体技术架构,提出整体解决方案;从深度上,进行系统的详细设计、数据库设计和技术攻关,并开发实现最终产品进行推广应用。

徐莉[7]2007年在《临床医师医疗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疗质量评价是医院管理的中心工作之一,传统医疗质量评价方法没有考虑到收治病例病情的危重程度,将普通病例与疑难复杂病例混在一起笼统地进行分析评价,其结果往往难以客观反映医疗工作的实际情况,也难以使医疗质量管理发挥正面引导作用。本课题运用病例分型理论与方法,收集我校叁所附属医院2000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所有出院病例病案资料作为研究样本,将ICD-9疾病分类和病例分型相结合,构建病例分型组合,一是建立医疗质量评价指标标准值的制订方法;二是构建医院临床科室病例分型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叁是评价临床医师医疗质量。根据《全面责任制管理质量考评标准》,对附属医院临床科室、临床医师的医疗质量进行评价,结果与医院医疗工作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研究表明:以病种病例分型管理实施医疗质量评价是医院管理学界的一次重要创新性成果,可以公正、客观地评价临床科室、临床医师的医疗质量,并有利于奖金分配、评功评奖、职称晋升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激励措施的完善。本课题获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项目(200537043)基金资助,部分研究成果已在《中国医院管理》、《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和《中国卫生质量管理》上发表。

崔永亮[8]2016年在《某叁甲医院外科临床科室病例分型管理现况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将病例分型管理方法引入叁甲医院外科系统临床科室管理质量考评体系,观察病例分型管理方法在临床科室质量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探讨目前叁甲医院临床科室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对策,为在“互联网+”环境下推动叁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吉林省某叁甲医院外科系统16个临床科室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分型管理方法分析相关科室疑难患者收治情况,并结合有关调研资料,从病案首页信息处理、科室质量数据对比、整体管理状况评价等层面展开分析。研究期间,以我国医疗机构管理相关政策为参考标准,运用专业统计学方法并借助医院HIS系统数据集计算功能,在临床疑难病种病例信息大样本筛选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临床科室质量考评指标进行数据对比分析与研究,探讨临床科室病例分型管理应用前景和叁甲医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科学措施。研究结论:经实践研究,病例分型方法能够很好应用于叁甲医院外科系统临床科室质量管理,并能够有效促进科室管理良性发展。与以往粗放的医疗质量评价方法不同,病例分型方法更能够体现临床工作特点和医疗服务价值,有助于引导叁甲医院进行科学定位发展。同时,病例分型方法也有助于更加科学、合理地改进医疗质控措施和评价指标,有助于规范医疗行为,并有利于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加强医院内涵建设。但目前,叁甲医院临床科室管理尚存在诊疗流程粗放、管理人才力量薄弱、医院信息化发展思路不开放等问题,作者建议通过进一步推广应用病例分型管理方法促进临床科室规范化管理及大力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等建议,以期能为进一步推动叁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提供帮助。

华木松, 戎华, 王锡宁[9]2003年在《病例分型管理系统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病例分型管理研究在中国走过了22年的历程,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深入支持,病例分型管理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开始出现广阔的应用空间。病例分型管理在深化医院病例质量管理、医疗行为规范管理、绩效评价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医院经济立方体管理、医院优良资源识别、医院利

郭俊, 扈长茂, 张力, 孟垂祥, 熊林平[10]2002年在《病例分型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疗质量问题是医院管理的核心 ,也是医患双方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年来 ,病种医疗质量管理方法已被普遍接受。而最新发展趋势则是 :将病种质量管理与病例医疗质量管理结合起来[1] 。病例分型将普通病例与疑难病例区分后进行分析评价 ,其优点在于各病种 /病例分型

参考文献:

[1]. 病例分型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郭俊. 第二军医大学. 2001

[2]. 基于病例分型理论的中医优势病种分析[D]. 王纪兴. 浙江大学. 2011

[3]. 病例分型医疗质量评价研究[D]. 吕世伟. 第二军医大学. 2005

[4]. 临床路径模式在单病种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价[D]. 张茂红. 中南大学. 2007

[5]. 病例分型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J]. 肖雄, 杨云滨. 中国医药科学. 2012

[6]. 基于病例分型的医疗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D]. 姚军. 复旦大学. 2009

[7]. 临床医师医疗质量评价研究[D]. 徐莉. 第二军医大学. 2007

[8]. 某叁甲医院外科临床科室病例分型管理现况分析[D]. 崔永亮. 吉林大学. 2016

[9]. 病例分型管理系统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 华木松, 戎华, 王锡宁. 中国医院管理. 2003

[10]. 病例分型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郭俊, 扈长茂, 张力, 孟垂祥, 熊林平.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2

标签:;  ;  ;  ;  ;  ;  

病例分型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