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视角下的成人教育_消费主义论文

消费主义视角下的成人教育_消费主义论文

消费主义视域下的成人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成人教育论文,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71(2009)03-0008-03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从生产社会进入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消费社会,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了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法国著名思想家波德里亚强调消费是“当代社会关于自身的一种言说,是我们社会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1](P228)伴随经济的转型,中国开始从生产社会走向消费社会,消费主义在中国初露端倪应该是不争的客观事实。消费主义给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强烈冲击。成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既是生产的主体,也是消费的主体,已经深受消费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出现了一系列消费困境和生存困境。对此,成人教育何为?即成人教育如何引导成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选择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以体现自身的教化使命?

一、消费主义的基本思想

消费社会与生产社会之不同,主要在于生产社会注重的是对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而消费社会则关注的是对商品符号价值的消费。在消费社会中,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再居于主要地位,而商品的符号价值越来越成为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品及其形象成为一个巨大的符号载体刺激人们的欲望并驱动人们的行为选择。人们购买商品越来越忽视使用价值,而更注重商品对于身份、地位和声望的象征意义。“在消费文化中,一直存在着种种声望经济,它意味着拥有短缺商品,花相当多的时间进行投资、恰当地获取、有效地运用金钱和知识”。[2](P5)消费品和商业性服务被分为不同的类别、等级和档次,人们通过各自的消费档次和消费品品牌而得以标识,从而不同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也通过消费而得以标识。可以看出,现代人的消费不是着重于自己“自然生理需要”的满足,而是为了满足消费凸显出来的身份、地位、涵养和文化品质。于是,每个个体都希望尽可能多地赚钱、及时消费和占有财富,不断提高自己的消费品位和档次,“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扔掉”。[3](P39)

可以看出,消费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必要环节和手段,更重要的在于消费标识着生活的意义,人生的根本意义就是消费。幸福就是消费更新、更好、更多的商品。这就是消费主义的根本思想。于是,在消费主义的视野里,判定一个人的价值和地位如何,就看其消费情况。具体来说,一个人消费数量越大,消费档次越高,消费商品的更新速度越快则说明这个人越有价值。而在此情况下,个体生活的过程就简化为物的占有、物的消费与物的再占有和再消费的不断循环过程中,生命的价值就由物来标识。波德里亚明确指出这种盲目崇拜物的逻辑就是消费的意识形态。在此意义上,我们说消费主义的根本思想是物质主义的,其所提倡和打造的生活方式也是物质主义的。而这恰恰是消费主义给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带来困境的根源所在。

二、消费主义对成人教育的挑战

消费无疑是正当合理的,但消费主义对消费的过分渲染,步入了物质主义的窠臼。因此,消费主义在推动消费,丰富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种生存困境和生存危机,这是成人教育发展应直面的重要问题。

首先,消费主义为了满足无止境的物质利益,给自然环境带来了灾难性后果,人类的生存家园遭到严重破坏。现代经济学和消费主义都把经济增长视作个人幸福和社会福利的惟一源泉,经济主义的价值导向和社会对富强的追求,导致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在追求物质化的生活方式,实现物质利益的最大化。消费主义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和结果。重视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生产的消费目的,这无疑是合理的。但把消费作为衡量经济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与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却是错误的。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动力导致过度生产,过度生产驱动人们凭借强大的科学技术之力量将自然界的任何事物,当作人消费的对象,对其肆虐开发与利用。结果,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生态恶化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爆发出来,人类的生存家园遭到了严重破坏。

其次,消费主义带来的纵欲无度,导致了个体的精神危机。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许多成人成为消费主义的追逐者和拥护者,在消费中诠释着他们对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解读。许多人以高消费和过度消费为荣,认为消费标志着幸福,“幸福就是消费更新和更好的商品,饮下音乐、电影、娱乐、性欲、酒和香烟”,[4](P136)从而追求高消费,多买、买好的、买贵的成为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从牙膏、肥皂、白糖等日用品,到电器、首饰、手机、汽车等高档品,一味求全求高求贵。过度消费实际上是一种异化的消费,导致人们把生活中的一切都看做是消费品,拼命赚钱好尽情消费,唯独不关注精神的体验与灵魂的改善。在不断的消费中,人们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消费更多的物品,享受更多的感官刺激,但却放逐了心灵和道德,灵魂和精神处于麻痹状态和禁锢状态,这种人可以称之为“空心人”。人们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生活该走向何方,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充满焦虑和无意义感,生活迷失在无所作为的窘境之中,人性的丰富与提升无从说起。在此情况下,我们说人失去了人的尊严和品性,而成为物质的奴隶和欲望的奴隶。另外,伴随着享乐主义的消费,还出现了大量不道德、反体制、反文明、社会犯罪、吸毒、性乱和艾滋病等严重社会问题的滋生和蔓延。

三、成人教育的应对之策

面对成人由信奉和追逐消费所带来的消费误区与生活困境,如何教育和引导成人认识消费的意义,如何理性消费,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养成良好的消费方式成为成人教育的当务之急,这也是成人教育责无旁贷的责任。为此,成人教育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是必要的。

1.合理定位消费

消费究其实质来说,是实现人的存在价值的手段与工具,不是生活的根本,更不是生活的目的和归宿。一旦将消费作为生活的目的,就很有可能迷恋于世俗物质生活的刺激和享受,陷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的窠臼,导致精神的沙漠化和心灵的平面化。而成人教育的根本价值不在于为成人提供物质财富、谋生技能、实用工具与技术,而是为他们构建一个意义的世界和精神的家园,使个体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归依。这决定了成人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引导成人关涉生活的意义,不断询问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使成人认识到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消费的多少,不在于物质利益的满足和追逐,而在于心灵的丰富和精神的提升;人的尊严和地位不是看消费的档次和品牌,而是看其是否拥有德性,是否追求自我完善,展现人性的优秀与高贵。如果成人一味沉溺于物质消费之中,而不关注自身的心灵与人格。那么,其带来的只有感官的享受和娱乐,生活的品质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个体生命失去了应有的高度和厚度,经常会陷入困惑与迷惘之中。

由上可见,成人教育应引导成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活动应该是一个具体的人的活动,我们的感觉、身体需要和审美趣味应该参与这一活动——也就是说,我们在消费活动中应该是具体的、有感觉的、有感情的和有判断力的人;消费活动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富于人性的和具有创造性的体验”。[4](P134)成人教育要用正确合理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和人生观来引导成人合理定位消费在生活中的价值,认识到消费是必要的,但绝非生活的重心和目的,而只是促进个体自由健康发展的手段,消费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健康和谐的发展。成人不能为消费而消费,不要陷入无止境的欲望消费和攀比消费,成为消费的奴隶,而应使消费服务于自身生命质量的提升,服务于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

2.强调适度消费

成人教育应引导成人确立适度消费的观念,因为消费不足或消费过度都是不理性的。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成人中普遍存在着追逐过度消费的现象。而过度消费会使人成为消费的奴仆或物欲的机器。适度消费是健康人道的消费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任何一种消费如果突破一定的局限,都会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只有基于适度的消费才可以真正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提高与完善个体的生活质量。就成人教育而言,引导成人适度消费至少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提倡节俭。节俭是处理人与自身关系的消费美德。消费是对人的欲望的满足与实现。欲望本身无所谓善恶,但追求和满足欲望的方式却有善恶之分,放纵欲望与压抑人的正当合理的欲望都是对人性的扼杀与扭曲,因此需要对欲望进行合理的控制与正确的引导。成人注意节俭并不是要消灭欲望,关键是合理地区分和控制人的欲望,强调成人在消费时应考虑自己的真实需要,基本的生存性消费需求应予以满足,享受性消费需求要有所限制,奢侈性、浪费性消费需求要加以制止。节俭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中国的传统节俭观经先秦儒、墨、道家各派提出、争论和宣扬之后,在西汉中后期,“戒奢崇俭”就成为中国历史上正统的消费伦理思想。成人教育应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加强俭以养德的教育,培养成人节俭的品性。

二是量力而消费。成人应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确立合理的消费需求,尽可能减少家庭的经济负担,切不可盲目地追求时尚、相互攀比、追求高消费或超前消费而导致“财政赤字”或“债台高筑”。在进行消费的过程中,成人可以这样提醒自己,比如,“这些东西是我想要的,还是生活需要的”,“能否对想要购买的东西排列出先后顺序”,而后再进行购买,这可以避免自己的盲目消费、冲动消费和奢侈消费。当然,随着消费方式的改革,提前消费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消费方式。成人提前消费本无可厚非,但必须考虑自己的经济条件和实际偿还能力,尤其要区分正常消费与不必要消费,切不可为不必要消费甚至是奢侈消费而提前消费。另外,成人教育还应加强对成人超前消费的风险意识教育。

三是要统筹生存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所谓的生存性消费指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的消费;发展性消费则指展现生命价值,丰富人的个性和内心世界而进行的精神层面的消费。目前许多成人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重娱乐型消费,轻发展型消费,而这很容易导致消费过度,还不利于成人德性的成长,极易导致其精神贫瘠,心灵空虚,生活迷惘。成人教育要引导成人优化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确定消费重点,在保证基本的生存性消费的前提下,对那些有助于丰富自身精神生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性消费或精神性消费敢于花钱,乐于投资,当然精神性消费也存在适度问题。

3.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

有些成人认为:“只要我所花的钱是合法的,我就有选择消费的自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成人的消费是自由的,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个人性格和生活习惯来决定自己消费多少,怎么消费。消费多少,如何消费是个体的权利。对此,社会不能横加干涉,而应予以尊重和维护。然而成人教育在使成人意识到在维护个体消费自由和权利的同时,还应使其意识到个体的消费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是与他人和自然息息相关的,即个体的消费自由自然意味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不存在不关联社会责任的消费自由。具体来说,成人教育要引导成人自觉遵守消费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使人们知道哪种消费行为是对人有益的,能够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哪种消费行为是对己、对人、对社会和自然是有害的。1992年联合国第二届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式提出可持续消费的概念,强调人们的消费生活要适度,要简朴,要从崇尚物质转向追求生态保护和对社会有责任感的生活方式。成人作为消费者在追求舒适生活,维护个体消费自由和权益的同时,应该对自身消费行为与自然环境、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产生的后果有正确的认识,明确作为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即在消费过程中是否会造成资源浪费,是否会破坏和污染自然环境。成人教育应引导成人清醒地认识到个体的非理性消费行为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共损共荣,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使每个成人都具有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还要提倡成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用电,节约用水,不攀比,不过分追逐时髦和时尚,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等等,从而养成“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

4.开展休闲教育

消费主义的“消费”将人们的生命聚焦在物质利益的追逐上,通过对物的追逐、占有和使用来体现生命的价值,而休闲的立场和追求与消费主义恰恰相反。休闲的价值不在于为人提供物质财富或实用工具与技术,而是指向于人的心灵和精神,使人类的心灵有归属感和安全感。1899年凡勃伦《有闲阶级论》的出版标志着休闲学科的诞生。休闲被认为是人存在的一种状态(a state of being),是一个成为人的过程(a state of becoming)。美国休闲学家托马斯·古德尔和杰弗瑞·戈比在他们所著的《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一书中写到:“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休闲和对物质商品的追求无疑会共存于我们的社会之中。这种共存意味着,休闲的价值观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人们对物质的欲望。”[5](P267)人毕竟是一种意义的存在,追求精神的超越与心灵的完善。物质生活的丰富与满足并不必然给人带来幸福,个体的幸福根本上取决于精神的丰富与心灵的充实。休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升休闲的层次,用健康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来引导成人形成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构建一个意义世界与精神家园。健康文明的休闲活动可以使成人的知识视野得到拓展,道德修养得到提升,生活品位得到提高。而这恰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成人陷入消费异化的困境之中,陷入对消费和物欲的追逐和迷恋。

标签:;  ;  

消费主义视角下的成人教育_消费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