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与审视内心
——浅谈《圣经》的一种划分诠释角度
秦 川
摘要: 一般而言,《圣经》是按照新约、旧约两个不同而又呼应统一的部分来阅读和理解的。本文按照人被创造的前后分开来诠释和理解《圣经》。创世纪开头,是从宇宙的角度描述神的创造,篇幅虽然不长,但蕴藏着非常多的内容,而且在修辞、风格以及叙事结构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美感。人出现以后,是各种题材篇幅较大的篇章,但大体都是从神人互动的角度描绘历史和人性。这两个角度虽然篇幅不一、侧重不同,但也一样是相互呼应且统一的整体。
关键词: 圣经诠释;创世纪;人性善恶
一、引言
《圣经》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书籍之一。就《圣经》自身而言,圣经是神言,籍着人语而展现,任何人都能从《圣经》中得到价值——“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3:16,17)——“属神”的信徒可以通过圣经“得以完全”,但其他人一样可以从《圣经》中“有益”,学习知识。
《圣经》有旧约、新约之分,进一步细分为律法书、先知书、福音书等。本文则是按照内容,从创世纪开篇开始将《圣经》分为两部分,前者为创世,蕴藏着宇宙的奥秘;后者为人间,讲述人性的变迁与救赎。
二、创世篇的修辞及意义探讨
无论如何界定,在科学世界的未解之谜中,宇宙起源、物种起源、人类起源问题一般都会位居前列,而这些在《创世纪》1:1-2:3中,都有相应的解答。
(一)创世篇的修辞
从修辞文体与风格而言,创世篇的文字是宏大、神圣且充满了美感的叙事诗,通过一系列的递进式的排比,描述上帝创世的过程。短短的文字,浓缩了伟大的创世之举,文字直白易懂,却又极具震撼力,且画面感极强。开篇如斯,让人不得不对圣经、对上帝油然而生敬意。
从叙事结构看,是从始到终——先是起始(1:1-2),描写创世的起初,“起初神创造天地”,以及创世前的状态,“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二是过程(1:3-31),描写具体的创世过程,从无到有,光、天地、海陆、植物、星辰、鱼鸟、走兽、人等逐一出现;三是结束(2:1-3),“天地万物都造齐了”,上帝也“就安息了”。
从创世六日具体的叙事结构来看,每一日创世中的叙事结构是和整个创世叙事结构相呼应的。首先从“神说”开始。其次是上帝言说的内容,如“要有光”。紧接着是每一日造物的呈现,如“就有了光”。上帝的言说既是描述,也是呈现,是言出法随、完美合一。第四是神对造物种类的定义,如“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植物、飞鸟、走兽、日月星辰等上帝并未将其一一命名(只是给了大类的名称),是将其命名的权利,通过语言和灵性留给了未来将要创造的人类,这也真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福和大爱。第五是上帝对造物的态度,每一类造物,在创世初始,“神看着是好的”,并且在第六日的最后(1:31),强调“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上帝是用“善”和“美”来创造“真”的世界。第六是上帝的赐福,但次序不同,赐福的内容也不同。在创造陆海等死物中,上帝并无赐福;在创造海兽、飞鸟、走兽、人类后,上帝分别给与了赐福,但程度也不一——海兽只是“滋生繁多”;走兽获得“青草赐给它们做食物”;而人类则还有“治理这地”“管理海里”的权利,上帝对人类有着特殊的爱,赐予特殊的福,因为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造的。最后,是每一日的结束。
这种人性善恶变迁,是和创世呼应的——上帝从无中创有,从有中创造更有,最后安息,变成一定程度的无。人性从善中生恶,背离上帝,不断堕落,最后通过救赎,又回归于善。这种无处不在的轮回与呼应,显示了圣经无处不在的美感。
(二)次序及其背后的意义
在正式抽水试验前进行试抽水试验,第一次试抽持续14 h,水量、动水位、水温已处于稳定状态。后下油管探底,采用泵冲洗循环,提油管至上部再次气举洗井。热水变清后进行了第二次试抽水试验,试抽延续时间18 h,水量、动水位、水温也已处于稳定状态,经过对两次试抽试验的数据对比分析,两次试抽水温相同,水位与水量的变化规律符合设计中试抽水试验的要求,同时证明洗井工作达到了要求。
高中音乐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以及对学生情操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形式下加强对音乐教学的创新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且由于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以及内容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
之所以将神(而非人)列入最终的状态,仅仅把人作为中间态,恰恰是想追寻次序背后的意义。第六日的造人并不是创世的终结,第七日的安息也不是真的安息,而是一切完成后,从满满的有回归到无(安息);也是呼应新约中末日审判后,义人回归永生称王;是始,也是终,是阿尔法,也是欧米伽(参考启21:6)。
(三)与神同行
如果没有超验的宗教体验,很难真正地触摸神的世界。但是参考创世的次序和“无中生有”的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类似与神同行的体验。
切斯瓦夫·米沃什:对待存在的正确态度是尊重,因而应避免与那些借讽刺挖苦来贬低存在,同时又赞美虚无的人为伍。
人是最后的造物,人的形象和灵都从上帝而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上帝的神殿,了解人类自身、了解人性,一定程度上可以接触到上帝的领域。同样,动物中,自然界中,一样有着上帝的赐福,比如自然的和谐,再比如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的动态平衡,在赤裸裸的丛林法则中也蕴藏有美。日月星辰,各行其道。最初的光,一样也是理解上帝的媒介。诸如数字、时间、空间等,单存的一个点,在数轴或者时空中永远无法真正的标出,但却真实存在,无数个点构成可视的线段、时空等;宇宙大爆炸假说、黑洞等物理本源知识,也包含着难以理解却切实存在的无中生有;理性近乎神,即使没有超验的体验,认识自身,认识宇宙,一样可以一定程度地与神同行。
上帝创世是按着次序进行的,文本的叙事结构也是递进式的推进,创造是从无到有的、从有到更有的。笔者将其归纳为无中生有;死中得活;活中生神的过程,且每种变化之中,都是连贯的,有中间态。比如空为无,天地海陆为有,无有之间的中间态就是光;万物为死,生物为活,其中间态是植物;生物为活,上帝为神,人是从上帝来的的灵与动物性的肉体结合的中间态。
三、人间篇中的人性善恶
光伏发电出现波动,即在12:00加入长达2 h的阴影,其波动曲线如图8所示,而光伏发电输出功率范围由0~2 500 kW下降为0~2 000 kW。此时站内接入10辆闲置的电动汽车,其母线电压的变化情况如图9所示。
《圣经》创世之外的篇章可以称之为人间篇,其主要通过叙事史诗的方式,描述了上帝与人类之间的互动(主要是人类的不断堕落与上帝的持续救赎),按照阶段可分为律法之前、律法之下、恩典之下和平安之中四个阶段。本文仅就人性的善恶,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人性变迁
无论是在旧约中还是新约中,都给出了为善的方法——“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6:8)“第一要紧的就是说:‘以色列啊,你要听!主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再没有比这两条诫命更大的了。”(马可福音10:29-31)为恶则主要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雅1:14-15)
中原油田团委打造网络文化机制,凝聚青春合力。设计推广油田共青团新媒体形象代言人—“油小青”,使网络文化从虚拟走进现实,成为“可视化”网络文化产品。开通“油小青”油田共青团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平台,重大活动实时在线直播,阅读量超过10余万次。
整个创世篇和每一日的创世,都是有始、有过程、有终的,这种呼应也是上帝完美在不同层面的展现。“神说”是创世的起始,也是《圣经》的起始,也是我们理解圣经的起始——我们要聆听神的声音,千万不要把神的声音和人的声音弄混了。
和创世整篇与创世一日的开始、过程、结束呼应,上帝与人性之间的张力也一直在整个人类历史和具体的历史时期、事件中不断重演。比如旧约中,以色列人不断地敬畏上帝,获得恩赐,又崇拜偶像,背离上帝的轮回,如“他们却不听从,竟硬着颈项,效法他们列祖,不信服耶和华他们的神”。(王下17:14)上帝在不断救赎中,显示着仁爱;人在不断的堕落中,也保持了信仰的源力,也有向上的动力。在整个历史进程和具体历史事件中的持续惩恶、救善,也彰显了上帝无处不在的圣与爱。
(二)善恶的选择与判断
在《圣经》中,人性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最先,人性可以说是善的(“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创1:26)),这个善从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而来;然后,由于受到蛇(撒旦)的引诱,亚当和夏娃背离了上帝的吩咐,从而获得原罪,人性由善转恶,圣经中也有多处人性沦丧以及上帝天罚的故事;再次是摩西用律法约束人性之恶,并指引正确的方向,但这种约束和指引并没有改变人性之恶(“因为律法不是为义人设立的”(提前1:9));第四是耶稣基督的救赎,虽然人性为恶,但可籍着基督由恶转善(“你们学了基督,却不是这样。如果你们听过他的道,领了他的教,学了他的真理,就要脱去你们从前行为上的旧人,这旧人是因私欲的迷惑渐渐变坏的。又要将你们的心志改换一新,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弗4:20—24))。最后,义人得以回归上帝之善。简单地说,就是从神而来的善,到与神背离的恶,再到神之律法的约束和指引,最后借助神的救赎回归从神而来的善。
在其他地方,《圣经》中也有大量鼓励为善或者摒弃为恶的论断或者行为,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无时不刻不在提醒和帮助人们为善得救赎。当然最多还是让大家信神、爱神,遵守神的规矩等。但抛开与神同行、爱神等神圣部分不谈,公义、怜悯(爱人)、谦卑都是做人或者说人性最基本的内涵。一个人肆无忌惮地为恶,我们常说他丧尽天良,即使没有神的惩罚,也有类似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意愿。尤其是谦卑之心——怜悯易有(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公义难明,但谦卑之心却更容易被错解。
即使是虔诚的基督徒,也往往容易陷入缺少谦卑之心的陷阱,比如现在网上经常有热心的基督徒,热衷于转一些明显带有谣言或者谬误的帖子,借以传播上帝的荣光,他们并不关注论据的合理性,甚至故意忽略其谬误性,这本质上就是缺乏谦卑之心的骄傲,不光不是荣光,反而是一种堕落。
个人中有善恶两面,人群中也有善人恶人,若为纯善,则超越成神(或者回归神国),约为纯恶,一样难在世间存活。恶来自欲望,来自动物性;善来自从神而来的灵,来自区别于动物性的“人”性,但无论是性善还是性恶,都是不可能脱离人,在人(肉体+灵魂)中统一。“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弃恶扬善,灭人欲、存天理,方能成就自在,得到救赎。
四、结语
康德有言:“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人性与宇宙,也是本文想从《圣经》中梳理出来的一个学习和理解的方向,并以期从中得到启示——基督徒可以更加容易地向主靠拢;非基督徒也能从中得到人生和宇宙中的真谛。
注 释:
①圣经和合本。
“还有你!”老太太一双杏仁般的瞎眼仿佛能看透娟儿的全身,厉声骂道,“勾引我的儿子,冒充我的女儿,我们杨家的清誉,怎能毁在你这个没羞耻的女人身上!”
参考文献:
[1]杨克勤.圣经修辞学:希罗文化与新约诠释[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2]杨克勤.圣经人伦——行在光与爱的人性[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
中图分类号: B9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CN61-1487-(2019)03-0081-03
作者简介: 秦川(1977—),男,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基督教方向)高级人才研修班学员,主要从事旅游咨询与宗教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