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产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建设领域的逐渐扩大,混凝土逐渐应用于大型钢筋混凝土结构;高质量的施工技术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建筑行业要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吸取国内外新的建筑技术和管理手段,努力开拓技术新领域,保证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
关键词:建筑 混凝土 施工 技术
1 混凝土强度及主要影响因素
在建设工程中,混凝土的强度是指其抗压强度,从混凝土强度表达式不难看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水泥的强度成正比,按公式计算,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另外,水灰比也与混凝土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低,因此,当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温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也有一定影响,当石质强度相等时,碎石表面比卵石表面粗糙,它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比卵石强,当水灰比相等或配合比相同时,两种材料配制的混凝土。碎石的混凝土强度比卵石强。因此我们一般对混凝土的粗骨料控制在3.2cm左右,细骨料品种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程度比粗骨料小。所以混凝土公式内没有反映砂种柔效,但砂的质量对混凝土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2 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2.1模板工程。开发混凝土新工艺,首先应加强新型支模工艺的研究。通过多年的研究,目前建筑界已逐渐形成一整套囊括了筒子模、快拆模、台模、隧道模、升模、倒模、爬模、滑模等工序的先进的支模工艺。模板材料也从最初的木模板逐级更新换代,逐渐衍生出钢模与塑模。墙模:通常用大模、爬升、滑升或整体装拆施工,滑模的滑空技术有所提高,液压提升设备的研究方向逐渐以大吨位千斤顶为主。爬模从最初只能爬外墙的大模板逐渐衍生为现在内外墙模板均能适用的整体爬模,然后又出现了模板互爬的无爬架爬模,至今模板设备都能自下而上层层爬升。为提高模板的周转速率,尽量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提早拆除楼板模板,适当延长快拆体系的支护时间。密肋楼盖模板模壳所用的材料最好是塑料或玻璃钢,采用快拆体系气动拆模。
2.2混凝土工程。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是常用的施工材料。随着工艺流程和施工技术的持续改进,混凝土经历了一个由干态到流态的发展过程,强度也逐步提高。混凝土生产技术也从最初以人工控制为主发展到现在的计算机控制自动化生产。现阶段,混凝土施工技术正由以往的以强度控制为主逐步转向以耐久性为主的高性能、多功能方向发展。我国水泥品种达60多种,无论在强度、收缩性能等方面都能满足各种使用需求,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以上。
3 构造柱与圈梁施工
有抗震设防要求的,砖混结构也应该设置圈梁及构造柱,使其与墙体结构联通形成一幢房屋的整体。
3.1构造柱。按要求绑扎钢筋,把柱子根部的落地灰等杂物冲洗干净,采用螺栓拉结法或支撑法对构造柱两侧的模板进行支撑,防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漏浆或胀模的现象。
3.2圈梁。由于模板仅有侧模,因此钢筋绑扎与模板支撑两道工序无严格的先后顺序。但是模板也要防止胀模和漏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侧模立在横担上,待钢筋完成后把模板上口卡住,保持模板的断面尺寸。
3.3浇灌混凝土。混凝土浇灌施工工序安排应该是从构造柱到圈梁,再到其他部位。浇灌过程中为避免漏浆,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振捣力度要适中,切忌过振或漏振。浇灌过程中,要按照构件类型、强度要求分楼层地制作混凝土试块,以确保强度检测符合实际要求。试块制作成型后进行专业化的养护,待试块表面干燥后用墨笔标记好强度及浇捣日期。
3.4检查钢筋做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主要内容是检查构造柱钢筋直径,箍筋直径和间距,检查圈梁断面尺寸、主筋直径和箍筋间距,以及钢筋长度不够处的搭接长度是否足够,垫块是否垫好,保护层是否符台要求。
3.5现场养护。根据水泥的品种、型号及气候条件合理设计混凝土养护时间。通常混凝土浇捣成型后12小时内必须进入为期七天的覆盖洒水养护。有的混凝土有抗渗要求,或掺用了缓凝型、外加剂,浇捣成型后至少要经过为期14天的养护才可拆模。
4 混凝土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对于施工现场,施工单位每次在配制混凝土前,根据进场砂石料的检验情况,计算出每拌合盘各原材料的用量,抄写在牌上;要求搅拌人员严格计量,提前校验拌和机进水表,不允许凭感觉加水的错误操作,水泥应散装称量,准确称量外加剂;对量较大的砂石坚持每车称量;应不定期的抽查拌合物的坍落度、和易性等,按规定督促混凝土强度试块的取样。采用机械搅拌可使拌合物的各种材料分布更加均匀,特别是对水灰比较小的混凝土拌合物,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采用机械搅拌的混凝土与采用人工搅拌的混凝土相比,强度可提高约10%。采用机械振捣成型时,机械振捣作用可破坏水泥的凝聚结构,降低水泥浆体的粘度,从而提高混拌合物的流动性,有利于获得致密结构,这对水灰比小的混凝土或流动性小的混凝土尤为重要。混凝土浇筑前,应对其浇筑方法、程序、强度有严格的控制,明确水电供应的保证措施;各环节岗位人员的配备安排;振动工具、数量是否满足本次浇灌的需求;尤其是模板的支撑和刚度、外形尺寸的准确将直接影响结构的外观合格程度;对已绑扎到位钢筋品种、数量及保护层是否合格,密集部位可否振捣不出现问题,施工员必须详细做出记录。在浇筑过程中,还应经常抽查拌合物的性能,及时调整配合比;振动棒的走向及布料厚度要明确控制,不允许把振动棒作为布料工具使用,振捣必须到位,防止漏振、过振;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工艺流程,按顺序浇筑,保持分块,分层搭接,不形成冷缝,在初凝前浇接;对试块制作及抽样数量按比例进行,并做好试块的养护。
对已成型的混凝土结构,应及时覆盖及养护;冬季施工混凝土应及早制定防冻措施;炎热季节的防护、大体积混凝土的降温措施、测点的布置等后期保护应采取专门的技术措施。长期以来,施工单位对于混凝土的养护工作未加重视,由于使用的水泥强度较混凝土设计强度高,混凝土强度较易达到设计要求,因此,施工单位经常会忽视养护工作,只在日照强烈、气候干燥时才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养护时间常常达不到规范要求。致使混凝土表面产生微裂缝,受到有害物质的侵蚀。
养护温度高,水泥的水化速度快,早期强度高,但28d及28d以后的强度与水泥的品种有关。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和硅酸盐混凝土在高温养护后,再转入常温养护至28d,其强度较一直在常温或标准养护温度下养护至28d的强度低10%~15%;而掺活性混合材料的混凝土经高温养护后,28d强度可提高10%~40%.当温度低于0℃时,水泥水化停止后,混凝土强度停止发展,同时还会受到冻胀破坏作用,严重影响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后期强度,受冻越早,冻胀破坏作用越大,强度损失越大。当平均气温连续5d低于5oC时,应按冬期施工的规定进行。环境湿度越高,混凝土的水化程度越高,混凝土的强度越高。反之,造成混凝土干缩开裂,结构疏松,混凝土强度损失较大,耐久性降低。
5 结束语
混凝土是常用的施工建材。加强混凝土技术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施工质量,而且能为施工单位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除此之外,这对推动地方建筑施工质量,促进建工行业工艺和技术的更新换代有积极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小强.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优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
[2]张方磊.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优化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3]李旺晓.建筑工程脚手架施工策略优化分析[J].科学技术,2010.
论文作者:梁钜强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9
标签:混凝土论文; 强度论文; 水灰比论文; 模板论文; 水泥论文; 圈梁论文; 钢筋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