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社区找工作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找工作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久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沈阳、青岛、 长沙、 成都4 个城市1600户居民家庭进行了社区服务业需求的抽样调查,发现需要社区清洁、家电维修、上门送报、社区保安、房屋维修等服务的家庭数量占到40%,如果以此推算全国32个人口在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及43个人员在50万至100万之间的大城市对社区服务的需求, 可提供的就业机会至少在1500万个以上,目前一多半空缺。这些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中开发就业岗位,潜力巨大。劳动部门的统计显示,由于社区服务业对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相对较低,绝大多数下岗职工经过短期的职业培训就可以达到上岗要求,在北京、上海、江苏等社区就业工作起步较早的地区,半数以上的下岗职工依托社区找到了岗位。社区服务业已成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主阵地。
不过,社区服务业的岗位并非都是摆在眼前。在不少地方,下岗职工虽然意识到这当中有文章可做,却不知从何下手,提起社区就业,只会想到理发、修鞋等传统的便民利民服务及现代家政服务。其实,这只是社区就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今社区就业的内涵已进一步扩展,它不仅仅面向社区居民,也包括面向驻在社区内的各类单位所需要的服务。南京市鼓楼区发现这一两年驻区单位纷纷进行社会化改革,便尝试深入各类用人单位,挖掘空岗信息,结果意外的好,向15家用人单位输送了下岗职工300多人。随着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机关后勤保障社会化、 高校后勤社会化等改革步伐的加快,这一类服务需求正呈大幅增长趋势。社区管理的许多内容本身也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例如保洁、保绿等方面的社会公益性岗位,由街道或社区组织直接掌握,特别适合解决下岗职工中特困群体的再就业问题。上海市近两年就是通过社区公益性劳动组织安置了3万多名年龄偏大、技能水平低的特困下岗职工。
但由于社区服务的大多数就业岗位带有临时性和突击性,从业者往往不能和一个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这一特点使得不少下岗职工对从事社区服务业犹豫不决,担心这种没有正式单位的就业,养老保险接续不上、失业保险难以享受、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问题不好处理。因此,国家已经开始关注这种非正规的就业形式,并考虑设计相应的制度,以解除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如从1997年起,上海制定了协议保留社会保险关系政策,下岗职工的养老医疗保险关系仍留在原企业,协议缴纳保险费,到退休年龄仍回原单位办手续,这既提供了一种渠道确保下岗职工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又促使其与原企业实现“脱钩”,进入社区寻找新的岗位。
为鼓励兴办社区就业服务实体,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国家已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涉及工商登记、场地安排、税费减免等各个方面。遗憾的是,这些政策在不少地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五花八门的收费仍然让人难以招架,防火费、治安费、卫生检疫费,有时一个月有三四百元。因此,最近召开的全国社区就业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各地要将再就业政策落实检查工作制度化,认真清理各种收费,对免收的行政性收费明确项目,减收的费用量化标准。对于下岗职工来说,以往的各种瓶颈正在逐渐打破,正是走进社区、再展新业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