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头颈CTA检查过程中检查技术的科学应用。方法:对180例临床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采用Philips Helical 64排螺旋CT行头颈部血管增强扫描,用VR、MIP、MPR以及AVA后处理技术处理,并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比检查效果,分析扫描技术,推导出更加科学的检查技术方案。结果:检查成功176例,其中正常64例,血管变异24例,动脉瘤20例,动脉闭塞19例,动脉狭窄39例,动静脉畸形2例,Moyamoya病8例。结论:64排螺旋CT的头颈部CTA检查作为一种无创伤的检查方法,能够对头颈部血管的解剖、变异、狭窄准确显示并诊断,其检查技术的科学应用对检查的成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头颈部血管;血管造影术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6-0246-02
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是利用螺旋CT在受检者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高峰期进行连续的解剖、病理及生理原始数据的采集,然后应用计算机后处理软件重建出靶血管立体影像的血管成像技术,具有价格低、创伤小的优点,对头颈部动脉病变的早期发现和准学诊断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间在我科室行头颈部CTA检查的180例患者,男98例,女72例,年龄29~80岁,平均63.54岁,检查成功176例。病例均为临床怀疑脑血管病变要求行头颈部CTA检查。全部病例检前均评估肝肾功能,并做碘过敏实验。
1.2 方法
采用Philips Helical 64排螺旋CT机。头颈部CTA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至颅顶。静脉内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350 mgI/ml),对比剂量60~70ml,生理盐水量30ml,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推注,流速为5ml/s,注射点为肘前静脉。用智能扫描软件监测靶血管内浓度,监测点为主动脉弓下降主动脉段,触发阈值设定为150Hu,浓度到阈值后延时扫描。扫描条件:120kV,250mA,层厚0.9mm,层间隔0.45mm,螺距0.938mm,速度0.5s/周,床速15.85mm/rot,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至颅顶。智能触发扫描延时时间范围15.5~30.0s,在Philips 4.3工作站上对CTA原始扫描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重建方式有多平面成像(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软件能够自动去骨只留下头颈部血管的VR图像。由两名放射科中级以上医师共同对原始及重建图像进行分析,主要对动脉瘤的直径、形状,动脉狭窄程度,动静脉畸形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进行评估。
2.结果
(1)180例头颈部CTA检查,其中成功176例,其中能够使用工作站自动去骨软件自动去骨的121例。检查成功患者图片中,可显示1~4级脑血管结构,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颈总静脉,主动脉弓,头臂干,锁骨下动脉,椎动脉,Willis环和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情况。其中正常64例,血管变异24例,动脉瘤20例,动脉闭塞19例,动脉狭窄39例,动静脉畸形2例,Moyamoya病8例。(2)动脉瘤20例,能清楚的显示瘤体位置、大小、形态以及毗邻关系。其中球状动脉瘤8例,囊状动脉瘤6例,多发动脉瘤4例,延长扩张型动脉瘤2例。(3)动脉栓塞19例,单侧颈内动脉闭塞5例,单侧椎动脉闭塞4例,陈旧性大脑中动脉闭塞6例,单侧大脑后动脉闭塞4例。(4)动脉狭窄39例,其中合并脑动脉及颈部动脉均狭窄31例,颅内动脉3例,单纯椎动脉狭窄5例。(5)动静脉畸形2例,可清晰的显示异常增粗迂曲的血管呈团状及增粗的引流血管,可观察到畸形血管的位置及范围。(6)Moyamoya病8例,可见双侧或者单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的血管闭塞以及周围细小侧支循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讨论
3.1 头颈部CTA检查检前准备工作很重要
180例头颈部CTA受检者,成功176例,失败4例。受检者神志不清,检查的配合度不高,无法控制自身运动,从而导致图片运动伪影重,无法清晰显示血管,检查失败2例。受检者过于紧张,在对比剂开始注射的瞬间,因流速较快,受检者肘部注射处出现剧烈疼痛感并恐惧,被迫终止失败1例。受检者隐瞒碘过敏实验后出现的轻度头晕、恶心、心悸情况,在检查过程中出现因心悸导致靶血管监测阈值不准失败1例。检前应该与受检者及其家属详细交代相关检查的流程、检查禁忌症、检查过程中会出现的各项情况,并做好检前心理安抚,增强受检者对检查的认识、理解,降低对检查的恐惧感,增加检查的配合度。在选择注射点时,建议选择从右侧肘静脉注射,因为如果从左侧肘静脉注射,由于左侧无名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前需要从主动脉弓前经过,使左侧无名静脉内的造影剂不能迅速的汇入上腔静脉内,使颈部静脉内造影剂浓度过高形成伪影,影响工作站去骨软件的运行以及对左侧椎动脉的观察。
3.2 头颈部CTA检查的成功与否与扫描延迟时间的选择至关重要
176例头颈部CTA平均扫描延迟时间22.15s,均采用智能扫描软件监测收集,处于相关文献报道11~26s的范围内,但个别出现延时30s。扫描延时的长短决定着头颈部血管内造影剂的浓度,影响着头颈部CTA的成功与否。在选择监测靶血管时,应该选择主动脉弓下降主动脉一侧,因为血管粗,位置相对固定,邻近无粗大静脉,避免了静脉内造影剂浓度过高形成的容积效应形成靶血管内造影剂浓度达到阈值的假象。扫描延时时间上,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延时时间过短,会使动脉血管内造影剂浓度过低,上腔静脉内造影剂浓度过高,影响血管的后处理及病变的观察;延时时间过高,也会使动脉血管内造影剂浓度过低,头颈部静脉管腔内造影剂浓度过高,同样影响血管的后处理及病变的观察。同时延时扫描时间的设定应该与靶血管内阈值的设定相适应,靶血管内阈值设定高,延时时间相应减少,反之则相应增加。
3.3 头颈部CTA扫描技术的科学化决定着图像后处理的成功与否
本组病例的头颈部CTA后处理VR图片中可采用软件的自动去骨程序,只展现血管的VR图片,本组病例中,能够成功去骨121例,去骨失败55例。分析发现,去骨失败的55例中,27例动脉血管内造影剂浓度低于肺动脉内造影剂浓度,28例动脉血管内造影剂浓度过高,接近密质骨或超过密质骨CT值,动脉血管内浓度过低或过高均影响血管内病变的观察。在造影剂量的选择方面,首先应该评价受检者的肝肾功能情况,尽量减少造影剂对受检者的毒副作用。具体的造影剂量,可以根据受检者体形的高矮胖瘦进行适当的增减,造影剂量过少,动脉内造影剂浓度低,扫描延时时间增加,头颈部静脉管腔内造影剂浓度增加,影响软件去骨以及观察;造影剂量过多,动脉内造影剂浓度过高,扫描延时时间减少,上腔静脉内造影剂浓度过高,形成伪影,影响软件去骨以及观察。
3.4 头颈部CTA的临床意义
头颈部CTA通过MPR、MIP、VR、AVA等后处理技术,重建出头颈部血管,能够提供病变血管的影像信息,更加直观的观察血管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对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动脉栓塞、动脉狭窄、肿瘤等疾病的血管情况清晰显示,对动静脉畸形的供血动脉以及引流静脉能够清晰显示,有助临床进行治疗方案的制订;对肿瘤供血情况的显示有助与鉴别诊断,并可以做多方位观察,对外科制订手术方案有重要意义。对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腔内血栓、管壁钙化能够进行精确的观察、分析,不仅提供了详细的解剖资料,更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总之,64排螺旋CT头颈部CTA检查是一种显示头颈部血管病变的快捷、准确的检查方法,对临床怀疑头颈部血管性病变的筛查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头颈部CTA的检查成功与否更加突显了扫描技术的科学应用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Takamura Y,tanooka A,Morimoto S,et al.Usefulness of 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3D-CTA)with a single bolus injection of contrast material for the examination and cervical arteries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screening.No Shinkei Geka,2001,29(5):401-406.
[2]王锡明,武乐斌,邵广瑞等.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全身血管造影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4):333-334.
[3] MacEneaney PM ,Dachman AH.CT Angiography Review. Appl Radiol,2002,29(12):24-29.
[4]张晨,潘继戌,胡小芳等.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脑血管上的应用技术[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2001,17(1):90-91.
论文作者:胡浚,祝勇,李娅羽,梁保红,林中青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4
标签:血管论文; 造影论文; 动脉论文; 浓度论文; 静脉论文; 头颈部论文; 动脉瘤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