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从张鸣岐、孔繁森、李润五同志事迹中得到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产党人论文,事迹论文,之本论文,启示论文,同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党的队伍中出现了像王宝森、阎健宏、胡建学等那样的腐败分子,也涌现出张鸣岐、孔繁森、李润五等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前者令人发指、愤慨,后者令人佩服、崇敬。愤慨和崇敬之余,也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同样处于改革开放、商品经济的环境之中,同样面对金钱、物质的诱惑,他们会如此泾渭分明、背道而驰?追根溯源,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从张鸣岐、孔繁森、李润五同志那些催人泪下、撼人心灵的事迹中,应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启示之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共产党人始终如一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内在基础。
张鸣岐、孔繁森、李润五同志感人至深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心里时刻装着人民群众,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宝贵的生命,实践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我们党的宗旨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优良传统,它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党的群众路线基础之上的。能否始终如一地坚持这个宗旨,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一个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说,取决于他把人民群众置于何种位置,以什么作为自己最高的人生追求,怎样看待自我,以及如何实现自我价值。
张鸣岐、孔繁森、李润五同志之所以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因为他们牢固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坚持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向人民群众学习的群众观点,以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在他们心目中,亿万人民群众是真正的“上帝”,是历史的主宰。有了这种认识,他们就能够具有强烈的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的荣辱观和使命感,真正做到一心想着人民群众,一心热爱人民群众,一心为了人民群众。
张鸣岐、孔繁森、李润五同志之所以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因为他们有着高尚的人生追求,不是为个人和小家庭而活着,而是为大多数人活着;不是为个人和小家庭谋利益,而是为广大群众谋利益。孔繁森同志说:“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咱是党的人”,“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高度自觉的党性意识和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甘愿以小家服从人民国家的高尚情怀。正是有了这种意识和情怀,他才能够承受着两次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巨大的感情折磨,而把满腔热忱倾注在藏族同胞身上,为西藏的建设毫无怨言地工作。
张鸣岐、孔繁森、李润五同志之所以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还在于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把个人融入党的事业之中,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求,但是怎样估量自己在革命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去实现自我价值,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回答。孔繁森同志说得好:“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本是珍珠,却从不以珍珠自诩;本已身居要职,却时时把自己视为平凡,这恰恰是孔繁森等同志难能可贵之处。有了这种思想境界,他们就能够正确对待荣誉、地位、待遇,而不去斤斤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就能够顾全大局、埋头苦干,而不以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去谋求个人的发展。也正是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过程中,他们实现了自我价值。
启示之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共产党人永远保持清正廉洁的根本保证。
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量,同时,又向共产党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面对西方政治思潮的渗透、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而能一尘不染,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这是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不可回避的问题。无庸讳言,这些年来党内不正之风、腐败现象滋长蔓延,日益危及着党的生死存亡,确有一些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所打中,堕落成为腐败分子。然而,张鸣岐、孔繁森、李润五同志却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在物质条件逐步优裕的今天,在资产阶级思想不断袭来,在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极大变化的情况下,仍然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心甘情愿地恪守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忠实地履行着人民公仆的职责。张鸣岐从沈阳到锦州赴任,没带家眷、没带随员,不住宾馆,而是在军分区住下来,生活上一切自理。他不吃宴请,不坐好车,不讲排场,不受礼品,甚至连儿子到锦州出差,他也不准派车去接,儿子只好冒雨去挤公共汽车。他说:“吃上一顿,老百姓就得辛辛苦苦种一年的地,我实在张不开嘴啊!”“我们的农民兄弟挣点钱很不容易,当领导的绝不能去占老百姓的便宜!”孔繁森把他衣物和工资的大部分捐赠给了藏族同胞,为了扶养两个藏族孤儿,他拖着虚弱的身躯三次献血,因公殉职时身上只有八元六角钱。李润五常说:“工作上要高标准,尽量往高里够;生活上过得去就行,人应该知足。”他身居高位,一家老少三代却长期住不带小厅的小三居;大女儿结婚时向亲戚借了间5.6平方米的闲置平房作新房。他下基层有个“三不”政策, 即不通知对方,不让准备客饭,一般不带秘书。有时时间太紧张,他就在食堂吃碗面条,因而又有“面条市长”的美誉。相反,他们把老百姓的冷暖时刻挂在心上,一桩桩、一件件细心过问,认真解决,为老百姓操碎了心,耗尽了精力,用他们的生命重塑了新时期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
他们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也不是没有七情六欲的“苦行僧”。然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就是因为他们鄙视、摈弃了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和以自我为中心、极端利己主义的价值观,以高度的党性原则在内心筑起了坚固的防线。有了这样的思想根基,他们就能够具有强烈的公仆意识,脚不歪,影不斜,嘴不馋,身不懒,手不长,心不贪,立党为公,勤政为民,全身心地为老百姓谋幸福,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
启示之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自科学的理论、坚定的信念和对主观世界的刻苦改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始终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和“和平演变”的考验。这种考验从某种意义上说,比艰苦的战争年代更为复杂,更为严峻。怎样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过好权力关、物质关、金钱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呢?张鸣岐、孔繁森、李润五同志作出了最好的回答。这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此作为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处世之道。同时,他们也以自己的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会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来,这要有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作出巨大的努力。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理论是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也是改造世界观的强大武器。只有用这个理论把自己武装起来,才能够认清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潮流,保持清醒头脑,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政治敏感性。
其次,必须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它对人们的生活方向和道路有着极大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本质特征,也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遭受严重挫折的客观现实,共产主义这个曾经给许多人以信心和力量的字眼,在一些人眼中黯然失色,变得模糊、迷茫起来。有人甚至公开说,共产主义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即”。“社会主义理论好,资本主义实际好;社会主义制度好,资本主义生活好;社会主义将来好,资本主义现在好”。这种精神支柱的倾斜,使一些共产党员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淡漠起来,甚至放弃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和今日的艰苦努力,而去为个人捞取实惠。因此,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大障碍,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扫除这个障碍。我们不仅要在共产主义运动处于高潮时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更要在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仅要正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反复,更要从本质上认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不为假象所迷惑,不被困难所吓倒,自觉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最后,必须刻苦改造主观世界。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历来有进行自我修养的优良传统,这种自我修养就是共产党员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过去我们常讲,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而现在一些人更多地强调改造客观世界,似乎一讲改造主观世界就是压抑了个性,限制了自由。可是,无产阶级思想与剥削阶级思想是决不会和平共处的,我们共产党员如果不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保留着腐朽思想的遗毒,遇到适当的气候,就会恶性膨胀,王宝森等人所以堕落为腐败分子就说明了这一点。而且,形势与任务的变化,也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共产党员的思想与之相适应。为了更好地承担起历史赋予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刻苦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唯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十分重要。张鸣岐、孔繁森、李润五同志的事迹将使人们看到我们党的主流和希望,将使更多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引发着更多的共产党人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主题,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大业去艰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