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以及其对动脉斑块的临床治疗价值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7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96例脑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分为常规组与预见组各48例,两组都给与常规治疗,常规组采用口服阿司匹林药物进行治疗,预见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药物共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神经功能缺失情况以及动脉斑块改善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预见组的临床效果要明显好于常规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且预见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表也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的颈动脉内测-中层厚度、动脉斑块面积均明显小于常规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患者具有一定的效果,可以促使患者尽快康复,值得临床应用与借鉴。
【关键词】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脑血栓;动脉斑块;临床效果
脑血栓是临床中常见的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该疾病的主要因素。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的改变,逐渐提高的脑血栓疾病的发生率。一般患得脑血栓的病人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残疾或者严重的会直接导致死亡。因此,本院为了研究该疾病的更加医治方法,特此选取我院收治的96例该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6年7月~2018年3月,选取我院收治96例脑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法分为常规组组与预见组各39例,常规组男女比例为23:16,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0.39±2.05)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5.23±1.36)年;预见组男女比例为15:24,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70.77±2.13)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5.16±1.39),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病程均无差别比较,将两组病人间基本线性资料进行统计学方法中的独立样本检测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常规治疗 两组患者住院治疗后,均给与常规治疗方式,将患者保持卧床休息状态,同时给患者提供供氧、强心、降低血压、防止感染、预防应激性溃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神经以及维持酸碱平衡进行常规综合治疗,并且同时给以口服阿司匹林,服用剂量 100 mg/次,一天服用一次即可[1]。
1.2.2 预见组治疗 预见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具体服药方法采用一天一次的服药频率,刚开始为一次一粒,然后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可以逐渐加大为八粒一次。在患者服用药物治疗的期间,护理人员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对患者进行血脂测量,时刻注意患者血脂变化情况,对患者服用的药剂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状况进行适当调整。当患者血脂< 70mg/dl时,应该停止用药[2]。
1.3观察指标
1.3.1 神经系统功能损缺程度:两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功能损缺评量表(NIHSS),对治疗前后的两组患者神经系统的功能的损缺程度进行评估测量,得分越高则说明损缺越严重。
1.3.2临床效果评价指标:
显效:患者在接受治疗以后,能够有效缓解自身的头痛、偏瘫症状,患者自身的意识障碍症状彻底消失,并且神经系统功能损缺评分得到了90%以上的痊愈;
有效:有效缓解了患者的头痛、偏瘫症状,患者自身的意识障碍等症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好转,神经系统功能损缺评分减少至40%-90%之间则为治疗具有显著进步,神经功能损缺评分18%-40%以上则为治疗效果有效;
无效:患者的头痛,偏瘫,以及意识障碍等症状均没有得到任何程度的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损缺评分小于17%,病情出现恶化,引发死亡。
1.3.3 记录两组患者的动脉斑块的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分析
以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行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NISS评分比较
预见组治疗前NISS评分为(36.03±3.06),治疗后评分为(11.36±2.39);常规组治疗前NISS评分为(35.07±3.56),治疗后评分为(16.37±3.16);两组治疗前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预见组患者经过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后,39例患者中显效有20例,有效有17例,无效为2例,该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9%;常规组39例患者中,显效有18例,有效有13例,无效有8例,该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9.4%。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对比两组患者动脉斑块情况分析
两组患者的动脉斑块面积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治疗前均无明显差异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动脉斑块状况均明显降低,但是预见组的两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且P<0.05,详细见表1。
3.讨论
脑血栓是一种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突发的,血栓素在疾病的早期阶段通过血小板活化而释放,进一步凝固并附着于斑块形成血栓。有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脑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一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血管中形成,管腔就会变窄,从而影响血液的正常循环机制,而脑血栓的形成则是由于血液中形成元素在血管内膜上的粘附而引起的。从此项研究调查表明,对于坑血小板和血脂的调节是治疗脑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
目前,在一般的临床治疗中,阿司匹林是主要的针对脑血栓的药物治疗。因为该药物本身能够解热、镇痛、抗炎和抑制血小板。该药物能够降低人体中各种黏附分子以及人体炎介质,从而防止形成抗力动脉法。他汀类药物常用的临床还原酶抑制剂,能有效抑制泡沫细胞、炎性细胞等有关蛋白酶的分泌,进而有效改善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率。除此之外,他汀类药物还能够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从而控制体内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有效调节血脂。有效地提高了临床疗效。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阿司匹林联合他汀治疗脑血栓形成可取得更显著的临床疗效,并可改善脑血栓形成患者的动脉斑块面积[3]。通过以上研究数据表明,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药物共同治疗的预见组相比于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常规组,在临床效果方面,预见组以94.9%的有效率远远高于常规组的79.4%的有效率;并且在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损缺方面,治疗后预见组情况也优于常规组;两组患者的动脉斑块面积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治疗前均无明显差异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动脉斑块情况均出现了明显降低,但是预见组的两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临床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动脉斑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具有临床借鉴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建南.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J].海峡药学,2018,30(03):110-111.
[2]石丽娜.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05):105-106.
[3]姜艳红.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J].海峡药学,2017,29(09):129-130.
论文作者:刘华容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2
标签:患者论文; 脑血栓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动脉论文; 两组论文; 常规论文; 类药物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