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企业家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家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企业是主要经济行为主体,企业从观念到责任,从传统管理方式到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十分关键,而这其中,原来的企业厂长经理向现代企业家转变是根本。
传统企业的厂长经理与现代企业家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首先是面对企业的追求不同。作为厂长,特有的行政从属关系使得他们倾心于主管部门各项考核指标的完成,而现代企业家不仅要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还要注重市场发现,提高企业竞争力,保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第二,创新是企业家的基本特征。熊比特不仅将企业家的职能概括为创新,而且他还具体将创新分为:采用一种新的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控制原材料或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创造一种新的企业形式。而作为原来的厂长,可以把各项管理工作做得很精细,但却不一定需要创新。第三,企业家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市场。对企业家的评价和认同是市场的评价和认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他们不得不脚踏实地,容不得半点的虚假和浮夸。而由于计划经济下的短缺以及由于短缺而形成的“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现象,使得厂长并不需要面对市场经营
。对厂长的评价和认同是上级的评价和认同。第四,各自的动力源泉不同。企业家把自己的生命、追求与企业的发展深深地融为一体,赚钱的多少只是他们事业成功的标志。而计划经济下的厂长实际上是一级行政官员,衡量其事业成功的标准则集中体现为职位的升迁。最后,企业家与厂长
的最大区别在于产生的背景不同,约束条件不同。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市场经济是相适应的。对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家的约束是来自于产权或资本的约束。产权或资本约束是硬的约束。硬的约束下的企业家不得不如履薄冰,尽心竭力地经营企业。厂长是高度计划经济的产物。计划经济体制的显著特征是国家对企业的“软”约束,因而对厂长的约束也是软的。软约束下的厂长借债不还、乱铺摊子司空见惯,就会有与企业家截然不同的追求和行为模式。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不仅仅是体制的转变,也是人的角色的转变。要实现厂长向企业家的角色的转换,就是要通过改革创新,使昔日一些名不副实的企业成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真正的企业。全社会也要树立宽容和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通过激励创新和宽容的文化环境,促进传统意义上的厂长向现代企业家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