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中职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新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中职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本文通过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就当前中职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提高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中职学生;思维方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7-241-01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突凸出来,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重视,教育部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教育,并要求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加强。”面对刚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感到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行只是他们心中的一种外在形式,而真正困扰学生的是心理健康的潜在问题:心理困惑十分明显,心理矛盾也很突出,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现实的严重性,我们不能等闲视之。我们要以对学生终生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其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职生的心理状况
1.青春期来临,适应能力不强
中职学生大多数年龄处在15-18岁之间,这个期间的未成年个体不仅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的生理剧变期,表现为身高体重的继续增长和性别特征日益明显外,还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心理剧变期,表现为心理活动的日益丰富和情绪情感需求的外露与内隐等。可以说,这个阶段的大多数中职学生都要选择离开家庭,减少对父母依赖,转变为依靠还未独立的自己,重建新的人际环境,是一个从青少年向青年转变的人格发展过渡阶段,所以有学生感到力不从心,无无所适从,觉得适应有困难等情况。
2.学习习惯差,厌学情绪严重
文化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方式影响着个体的社会认知过程,对个体的健康观念与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中职学生由于受自身思维方式里唯“成绩”第一的影响,认为自己学习不好而否定身上的其他优秀品质。因而在中职学习阶段,仍有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对学习缺少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不喜欢动脑,记忆力减退等;在课后表现出不及时完成作业或完成作业效率低,不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喜欢拖延等毛病;加之受当前网络的广泛影响,在课堂内外成为随时低头的手机控群体,认为手机里的世界远比枯燥的学习过程精彩,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习产生抵触、躲避等不良的厌学情绪。
3.受挫能力脆弱
风险和挫折是人生中难免遇到的事,敢冒风险和战胜挫折,才是人生应有的品格,但由于中职生特有的天真幼稚,其个体心理很脆弱,使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堤防容易崩溃、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含危机。因而在读书和生活中,缺乏意志、毅力、善始而难以善终,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应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强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积极应对中职学生的青春期
教育部在2004年8月印发文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和管理,积极组织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督导评估范围,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体系,逐步建立起分管校长负责,德育工作教师为主体,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1]可见,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层面来说,应高度重视与支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把其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同时,要努力构建一支由心理学专业教师牵头、各学科任课教师渗透、德育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队伍,积极应对中职学生青春期,帮助中职学生解决青春期适应问题;辅以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便让学生顺利平稳地渡过青春期。
2.培养正确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是一个主动的信息探求者,并不是消极地等待环境刺激而产生反应的被动个体。个体内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其结构对其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人的行为、动作的产生以及言语活动等都受到个体内部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因此,要积极加强中职学生认知方式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身思维方式存在的已有缺陷。由于中职学生受个体所受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和知识储备有限的影响,已形成他们独有单一、不够成熟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不够客观冷静,喜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等,尚未形成多向、发散、全面的思维方式。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在对问题进行多角度认真分析和评判,必要时与学生展开讨论,克服不良思维定势影响。通过多次训练,长期反复进行,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合理看待问题,从而为解决心理问题奠定思维基础。
3.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美国心理学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在做中学”的核心理念,强调让学生放手去做,解放学生的身体,让学生融入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探究的过程中去,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同样地,可以把“在做中学”的理念引入到学校的课堂教学和各种活动中,让学生在做中体验,在做中学习,在做中思考,在做中获得锻炼,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和各种活动中,可以设置多种困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克服困难,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重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磨练坚不可摧的强大心理和意志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保持与家长的不定期联系,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位导师,父母的言传身教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因而家教则成为孩子受教育受启发的重要源泉,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直接与家长的引导相关。由于中职学生还未成年,他们当中的很多都属于“问题”学生,身上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出现的心理障碍都与所受的家教有关系,家长们不能因为觉得孩子问题多就往学校送,寄改善孩子的全部希望于学校。毕竟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不能只依靠学校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矫正和解决,还得依靠家长的参与配合,继续发挥家教的育人功能,严格教育孩子,与学校教育方向一致,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论文作者:罗琰馨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7月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学生论文; 中职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学校论文; 心理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思维方式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7月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