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融资的策略研究

中国民营企业融资的策略研究

赵娜[1]2012年在《我国民营企业海外买壳上市的风险控制研究》文中指出2010年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展开的对在其境内上市的中国企业进行大范围的调查,这次调查以海外借壳上市的中国企业为重点,随之而来的是中国概念股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机,海外买壳上市的议题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海外买壳上市能够给我国民营企业带来很多融资机会,但同时也伴随着诸多风险。在当前中国概念股遭遇空前信任危机的形势之下,我国民营企业在海外买壳上市如何化解风险成为保证其上市的关键。目前,国内学者探讨了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相关问题,也研究了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问题,但是对于专门针对我国民营企业海外买壳上市的风险控制研究较少。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民营企业在国内融资的困境,分析了民营企业选择海外买壳上市的原因,详细阐述了我国民营企业在海外买壳上市遇到的风险,最后提出了化解风险的具体策略。在写作本文过程中,作者研读了国内外关于海外买壳上市的文献资料,收集了有关我国企业海外上市的规则和现状的信息资料,同时从中国民营企业信息网,中国证监会官网等网站浏览并整理了有关民营企业现状和民营企业上市的相关资料。本文主要采用了比较分析法,分析民营企业国内外上市的现状以及不同资本市场上市的特点,得出我国民营企业选择海外买壳上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民营企业海外买壳上市面临的风险和具体的化解风险的策略。本文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五章:第一章引言,主要阐述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学者对民营企业海外买壳上市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从海内外融资环境对比的角度,阐述了我国民营企业海外买壳上市的原因;第叁章,阐述了我国民营企业海外买壳上市存在的突出的风险;第四章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海外买壳上市存在的普遍风险;第五章具体阐述了化解我国民营企业海外买壳上市的风险的策略;最后在对文章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高扬志[2]2016年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腐败与民营企业创新: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高投资与高储蓄,而非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技术创新。这使得不少学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感到担忧。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中国在企业创新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政府也出台了不少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然而,从微观企业层面的数据看,虽然近年来中国企业创新投入不断增加,但是企业整体的创新效率仍然不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创新领域的低效率呢?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民营企业作为中国企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往往拥有比国有企业更高的创新效率。然而,在国有经济占据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下,民营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常常面临基于“所有制”的政策歧视,难以获取创新中所需的政策资源(例如政府的创新补贴和税收优惠)和创新成果的保护。不少研究发现,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在中国创新资源的分配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拥有良好政府关系的民营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创新资源和政策支持。同时,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各类制度建设尚不完善,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产权保护机制还较为缺乏,导致各种腐败与寻租行为盛行。在这种背景下,腐败可能作为“润滑剂”和“保护费”成为一种非正式的资源配置机制和产权保护机制,帮助民营企业获取创新所需的稀缺资源并保护创新成果免遭侵占,进而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但是,腐败同样也可能会因为降低了创新活动的边际生产率和生产性企业家精神的相对报酬,而抑制企业的创新。那么,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腐败对民营企业的创新究竟产生了何种影响?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结合中国经济转型的特殊制度背景,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并得出了如下结论:(1)基于2007-2014年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以超额招待差旅费作为企业腐败支出的替代变量,实证研究发现:对于进行创新的民营企业,腐败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同时,腐败对民营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会随着企业所在地制度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显着差异,腐败与民营企业创新投入的倒U型关系主要出现在制度环境相对较差的内陆地区;进一步考察腐败影响民营企业创新投入的机制发现,腐败对民营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主要出现在资源约束较为严重和产权保护较弱的小规模民营企业中。这一结果说明腐败对民营企业创新投入的正向影响机制主要来自于腐败带来的资源效应和产权保护效应;(2)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05-2007年的民营企业数据,以超额管理费用作为企业腐败支出的替代变量,采用Tobit估计方法,实证考察了腐败对不同行业民营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腐败对28个行业民营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分别呈现出显着的倒U型、正相关和不相关叁种情况。以上结果表明,腐败对不同行业民营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是不同的。同时,腐败与民营企业创新投入的关系会受企业所在行业进入壁垒的影响。具体地,腐败对多数高进入壁垒行业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的影响并不显着;在多数中等进入壁垒行业中,腐败对民营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而在低进入壁垒行业中,腐败对民营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则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3)基于2007-2014年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以超额招待差旅费作为企业腐败支出的替代变量,使用Tobit和Logit的估计方法,进一步考察了腐败驱动下的创新投入对民营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虽然腐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民营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的增加,但是腐败同时也弱化了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转化为创新产出的效率,即腐败是民营企业创新效率的“沙子”;这一结果表明,腐败对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主要是源于腐败可以帮助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和更低价的创新资源,进而使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所导致的创新产出的增加,而非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进一步考察腐败影响民营企业创新效率的机制发现,腐败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过度创新投资,这些过度的创新投资不仅不能促进发明专利的形成,并且对叁种专利的形成有显着的消极影响。即腐败所引致的过度创新投资是造成民营企业创新效率降低的重要原因。最后,本文对全文研究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反腐败和促进民营企业创新的政策启示。此外,文章还分析了本研究中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郭莹[3]2002年在《中国民营企业融资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现阶段我国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力量,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加快民营企业的发展已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然而,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融资困境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严重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此外,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对民营企业的诸多限制,使得民营企业在国内的融资渠道并不通畅。本文认为中国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可行途径有:海外融资和风险投资这两种方式,其中海外二板市场融资又是海外融资的主要策略。因此研究民营企业海外融资的策略及其融资渠道和风险投资对于发展我国民营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充分阐述分析了拓展民营经济融资渠道的全过程,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体制,并论述了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融资战略。根据民营企业发展的五个不同阶段,其资金需求不同的特点分别提供了可行的融资方式和具体操作方法。 其中,尤以风险投资和海外融资、香港创业板、二板市场为本文重点研究分析对象。在实际案例中针对诸如产权不明晰、高负债率、人才匮乏、缺乏全面的商务意识等集团融资不利因素先期进行企业内部改造;然后,分别就风险投资、海外二板市场融资、香港创业板融资叁种渠道讨论可行性和运用步骤。 面对即将加入WTO的事实,中国民营企业将会在各个领域面临国际竞争者的严峻挑战,同时也会在与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中加快国际化的步伐。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完善的法律体系和企业管理机制,并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将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邹建卫[4]2008年在《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跨国并购已成为跨国公司实施其全球战略的重要方式。作为转型发展中的经济,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已经开始蓬勃发展,随着“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其中产权较为清晰、有国家强大经济实力支持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生力军,但是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带有很强的探索性,因此对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的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特点、动因以及策略。与规模巨大、以第叁产业跨国并购为主的当今世界跨国并购浪潮的特点不同,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特点是规模小、行业集中在第二产业、并购方式主要为横向并购。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动因主要有:获取核心技术、借壳上市、扩大市场份额、规避贸易壁垒等。在上述并购动因的驱动下,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并购区位选择策略上主要青睐于发达国家的企业;在目标选择策略上主要选择的陷入困境的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本文认为跨国并购中,民营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的产业特点循序渐进选择区位;在目标企业的选择上应该结合企业自身并购目的,做好谨慎性调查以及并购规划;在融资策略上应该尝试更多、更为灵活的融资方式。同时由于跨国并购是不同国家企业间的并购,因此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我国民营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相对缺少政府的足够的宏观支持,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要从战略的高度对待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问题,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构建良好的并购支撑体系,为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健康发展提供各种有力的宏观支持。

薛冬辉[5]2012年在《政治关联对中国民营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民营企业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在无形政治壁垒的阻碍下,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对经营于政府管制行业内和注册于信贷资金分配市场化程度低地区的民营企业来说,政府的行政管制仍是限制其融资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为能提升融资能力,中国民营企业家积极参政议政,并已形成了一批具有政治背景的民营企业家团队,企业家的政治背景为民营企业带来政治关联。那么,政治关联会对民营企业融资能力产生怎样影响?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内在机制是什么?行业管制和地区差异在上述影响过程中起到怎样的调节作用?这些问题的回答能够解释我国政企关系的内在运作机制,合理提升我国民营企业融资能力,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我国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融资约束和长期财务指标来代理民营企业的短期和长期融资能力,应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寻租理论,探讨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机理,并考察行业管制和地区差异在上述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对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民营企业合理利用政治关联提升融资能力,也有助于政府加强管理,在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同时避免寻租和腐败。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我国经济制度改革过程中的实践问题。本文的基本逻辑是政治关联或是通过信息不对称机制,或是通过寻租机制对民营企业融资能力产生影响;且民营企业融资能力有短期和长期之分,短期融资能力可用融资约束代理,而长期融资能力则表现为公司成长性和资本结构的不同;在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过程中行业管制和地区差异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引言,用来介绍本文研究背景、意义、内容、方法、创新之处,并对本文核心概念做界定;第二章理论文献综述,从政治关联、融资约束和市场进入叁个方面进行理论文献综述,找出现有理论研究中的可完善之处,为本文理论创新提供支持;第叁章制度背景分析和理论模型构建,以制度经济学为基础,分析伴随着中国制度变迁的民营企业成长历程,结合中国的融资环境,分析中国民营企业政治关联形成机制,并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提出本文的理论模型框架;第四章政治关联影响民营企业融资能力的博弈模型分析,分别以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寻租理论为基础构建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博弈模型,分析上述影响的内在机理;第五章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融资约束影响实证分析,选择合适变量代理政治关联、融资约束、行业管制、地区差异等核心概念,构建回归模型,并收集整理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第六章实证结果稳定性分析,从政治关联、行业管制和地区差异叁个核心概念出发,对存在争议的代理变量选取问题作深入讨论,以实证检验的形式验证本文理论的稳定性;第七章政治关联影响民营企业融资能力的长期作用结果,政治关联短期影响的长期积累造成民营企业成长性和资本结构的差异,本章用实证方法对上述差异的显着性作验证;第八章结论与展望,在对全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得出主要结论,并总结本文研究不足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本文主要采用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规范研究方面主要综述了政治关联理论、融资约束理论和市场进入理论,并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寻租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政治关联对中国民营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博弈模型。在实证研究方面使用了描述性统计、多元回归和逻辑回归等数量分析方法,对本文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本文经过研究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①在中国转型经济的制度背景下,政治因素和民营企业自身因素共同导致了民营企业融资困难。②政治关联可能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机制和寻租机制对民营企业融资能力产生影响。③从短期作用效果来看,政治关联企业所受融资约束程度较弱。且这种影响受到企业所在行业,所在地区的调节,一般来说,在管制行业内,信贷资源分配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经营的民营企业中,政治关联对融资约束的作用效果更明显。④从长期作用效果来看,具有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资产成长速度更快,资产负债率更高,且长期负债比率更高。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①将政治因素引入企业投融资分析,构建了一个政治关联对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分析框架,从信息不对称和寻租两个视角,运用博弈论模型分析了政治关联对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内在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术界在政治关联影响企业资源获取能力问题研究中的理论研究不足;②综合分析了政治关联对企业短期融资约束的影响和这种影响的长期积累效果,丰富了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研究内涵;③基于市场进入理论,分析了由行业管制和地区差异带来的政府管制力量不同,并由此考察了行业管制和地区差异在政治关联影响民营企业融资能力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深化了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研究。

胡红忠[6]2006年在《境内企业海外上市融资主要操作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境内大量的国企、民企需要通过融资、重组、注资、收购及兼并等途径来与全球经济融合,其中最明显的一种途径就是走海外上市(IPO)之路,进行融资,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本文正是围绕境内企业至海外上市融资操作主要程序这一主题,通过对上市融资操作程序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展开论述分析。首先介绍本论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的意义与现状、研究的思路与主要内容。分析研究海外上市融资的现实背景、理论基础及趋势。其次,介绍企业融资及海外上市的主要方式,通过案例分析境内企业海外上市不同途径的比较,阐述境内企业至海外上市的条件及主要操作程序,指明H股直接上市的主要条件与程序及红筹股曲线上市运作的程序及所要关注涉及的法规监管政策。再次,分析各中介机构在海外上市中的主要作用进而研究海外上市筹备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在筹备过程中进行解决。最后,阐述海外成功上市发行的策略因素及发行上市后企业所要承担的持续责任。指明会有更多的企业到海外上市,同时指出本论文所涉及的境内企业海外上市融资操作策略的建议与对策中的所得出的结论:

周琳媛[7]2011年在《我国民营企业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私营经济,做大做强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30多年发展的民营企业,需要通过市场化的并购手段,实现对国内国外更多资源的整合,这是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可回避的问题。特别是在全球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西方发达国家深陷次级债务泥潭,从国家层面上看,此刻鼓励大量并购重组可以实现弯道超车的战略,使国家整体的经济实现规模和质量的提升。从企业层面上看,能够以较为合理的价格获取市场上具有核心竞争力或者互补性较好的企业。然而对于企业并购来说,当目标企业确定后,重点就在于能够有足够的资金来完成交易,合理地选择融资方式直接关系到并购的成功与否。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起步晚,发育得还不够充分,特别是对于民营企业融资来讲还存在由于其身份带来的限制,因此研究民营企业的并购融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首先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做出回顾,并结合当前融资困难的现实,为分析民营企业并购融资问题作了背景铺垫,体现了历史与现实两方面的意义。在对并购融资的理论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时,本文对并购、融资、并购步骤、经营性融资、并购融资等概念进行了介绍,并作了相关的比较,将融资问题对并购的作用凸显出来;同时对企业理论和并购融资的国内外研究的情况都进行了梳理,奠定了做下一步研究的基础。文章在对融资模式选择的分析上,首先介绍了一般融资方式,这里没有刻意区别民营与国有企业的不同,因为这些融资方式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都经常用到,它们的使用并不会因企业的身份变化就有所不同,然后对中西方的融资方式作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模式选择的相关问题,主要从不同选择带来的影响、民营企业并购融资的困境分析和现实的选择等角度来分析,再引入一个成功的并购融资案例做论证上的补充。全文的最后部分就完善民营企业并购融资问题从企业内部和外部提出相关的策略。企业内部主要从定量预测、成本分析、风险分析和理念转变的角度着手完善并购融资的选择,从企业外部来看,更需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为民营企业并购服务的金融中介组织、创建良好的融资平台以及探索并购融资方式的创新等方面来努力。

庄健[8]2012年在《并购中层级结构设置对收购方终极控股股东融资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集团的终极控股股东在实施并购过程中,既可以由其直接并购目标方企业,形成向水平方向发展的组织结构形态,即水平结构。也可以由终极控股股东所控制的企业集团下属各级企业实施并购,从而形成多层级的企业组织形态。实践中复杂的多层级企业组织形态的出现和发展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传统观点认为层级结构的设置是为了分离控制权与现金流权;“掠夺与支持”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多层级结构的形成。而从层级结构功能性的角度如收益优势、融资优势来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更具有说服力。层级结构设置的杠杆效应就是指终极控股股东通过建立企业集团的多层级结构,可以利用较少的资源控制多倍于自身的资源,从而有利于促进企业集团的快速增长。基于杠杆效应,本文从资源有效控制的角度研究并购中层级结构设置对收购方终极控股股东融资能力的影响。为达到该研究目标,本文沿着以下思路进行了分析:首先,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层级结构的经济功能及其局限性。其次,从内部资本市场、杠杆效应、公司治理的角度分析了层级结构设置对收购方终极控股股东融资能力产生的影响。同时,为研究并购中企业集团的终极控股股东应如何配置层级结构才能有效发挥层级结构的杠杆效应,本文利用数理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收购方、目标方、并购相关以及制度因素四个层面,分析了并购交易中层级结构设置的策略选择问题。最后,选取2007-2009年的76起控制权实际发生转移的并购事件为样本,应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层级结构对终极控股股东融资能力的影响及并购中层级结构设置策略的选择进行了实证研究。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对企业集团终极控股股东在并购过程中层级结构设置策略提出一些政策和建议。从研究内容及科技查新的结果看,本文是国内外首次就并购中收购方终极控股股东层级结构设置相关问题的系统性研究,创新点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进一步完善了层级结构与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的理论分析体系。该项创新可以细化为两个方面:一是本文把层级结构构建方式研究由新建企业拓展到并购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层级结构研究的分析框架。二是,对层级结构设置与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已有国内外文献较多地从内部资本市场的视角展开分析,而本文从杠杆效应与公司治理相结合的视角研究并购中层级结构设置对收购方终极控股股东融资能力的影响。第二,本文从并购交易的视角出发,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因素影响,提出了收购方终极控股股东在设置层级结构时应遵循的相关规律。从收购方来看,相关因素包括收购方规模、融资约束程度、所有权性质;从目标方来看,包括目标方的盈利水平、目标方的资产负债率两个方面;与并购交易直接相关的因素包含并购规模、并购双方产业资源的相关性、并购支付方式等;此外,本文还从制度环境层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各地区市场化程度和投资者保护程度对层级结构设置的影响。从上述多层面研究企业集团终极控股股东在并购中层级结构设置的策略选择问题是现有文献中相对较为完善的研究。第叁,首次运用并购中层级数设置、终极控股股东融资能力、并购交易特征、制度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出了一系列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结论。

江乾坤[9]2005年在《基于证券设计理论的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关注的是企业的债务融资问题。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只是证明了债务融资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兴的证券设计理论则深入到债务融资各个环节并对其进行具体契约设计。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实际上具有内生性,它可以被事前设计出来,其中现金流收益分配与控制权安排是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债务融资过程中存在股东与债权人、多个债权人之间的两类冲突,债务设计理论致力于有效缓解这些冲突,如何对风险债务定价、债权人治理、监督借款人与破产法则进行最优设计构成了它的四大发展方向。 企业能够实际使用的债务融资工具非常广泛,但是它们的融资功能各不相同:(1)银行贷款的融资优势在于银行能够减少信息处理的费用、降低监管企业的费用和进行独特性服务;银行贷款的非线性定价是为了缓解道德风险问题,这说明贷款利率不能主要反映违约风险;而简化中小企业的破产程序、减小其高破产成本将有助于缓解它们的信贷配给问题。(2)公司债券的融资优势在于它可以降低公司借款成本、发挥价格信号作用和降低市场参与者的金融风险;基于Menon的相机索取权模型,APR侵犯、策略性违约和相对谈判力等因素成为公司债券定价模型的重要变量;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司债券市场发展迅猛,巴西的自我实施机制理念与韩国的结构性重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3)商业信用具有融资比较优势,即信息获取优势或监督比较优势、对客户的控制力优势和财产挽回优势;信贷配给理论也可以解释它的存在。(4)可转债可用来解决企业的风险移动、风险评估、信息不对称和阶段融资等问题;企业设计赎回条款主要是为了满足短期融资灵活性的需要。(5)国际项目债券含有两类项目专用性条款,即激励条款与制度环境条款;它的发行信用价差反映了东道国的制度环境是如何影响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与该国基础设施发展的债务成本。 债务融资工具的选择问题包括:(1)在种类选择上,投资不足的代理成本、信息不对称、清算效率、生命周期效应和管理层相机理论提供了不同解释。(2)在期限结构选择上,可从契约成本、信息不对称、税收、期限匹配与监督激励这些角度来考虑。(3)在优先权选择上,高级银行债加上次级市场债是最优形式。从相对谈判力因素来看,弱势企业最好只采用银行债融资,强势企业最好采用银

薛美萍[10]2011年在《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商品、资本和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流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的经济体系正在逐渐形成。在此过程中,对外直接投资必将成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国内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民营企业的经济地位逐渐上升。目前,我国民营经济总量已占到GDP总量的50%以上,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支撑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作为国内经济的主力军,中国民营企业走向国际的趋势不可避免,并且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也必将会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中国学者对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多侧重于实证分析,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理论体系,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本文从分析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现状和特点着手,就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及优劣势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选择,以期对中国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一些建议。本文以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了定性分析和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分析方法,提出提升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对外直接投资和民营企业等相关概念,国外学者关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经典理论研究以及中国学者对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研究,本文的结构安排、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和不足。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现状和特点,目的是让读者对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有一个清楚地认识。第叁章分析了促使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第四章对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具体地分析。针对以上分析,第五章提出了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选择,主要包括组织模式、产业、区域以及投资方式的选择。第六章进一步提出了促进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措施,包括内部改善措施和外部投资保障措施。第七章为文章的结论,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并对中国民营企业未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做出积极地展望。通过探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进行海外融资,获取国外先进技术,获取海外市场信息,培养和吸引国际型人才,积累跨国经营经验。2.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既存在优势,也存在不足。优势为:效率优势,小规模技术优势,相对区位优势,低成本优势,特色产品和产业优势,华商经贸网络创造的优势。其不足为:企业规模偏小、资金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企业融资渠道不畅,核心竞争力弱、缺乏长远发展战略,缺少国外市场信息和国际型人才,缺少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支持。3.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选择。在组织模式上:中小民营企业应侧重选择产业集群式的组织模式;大型民营企业鉴于自身特点应选企业集团组织模式;随着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战略联盟将是民营企业集团未来不错的选择。在产业选择上:民营企业应重点投资标准化技术产业、资源开发业、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区位选择上:应巩固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亚洲的投资,逐步扩大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在投资方式上:民营企业应侧重选择与东道国企业合资或合作的方式,以降低投资风险。4.促进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采取措施。本文创新之处:(1)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采取产业集群组织模式。(2)大型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采取企业集团组织模式。(3)随着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战略组织模式是未来民营企业集团对外直接投资不错的选择。本文不足之处:笔者在搜集数据的过程中未能找到关于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全面的统计数据,从而使得文章的许多论点得不到充分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 我国民营企业海外买壳上市的风险控制研究[D]. 赵娜. 河北大学. 2012

[2]. 中国经济转型中的腐败与民营企业创新:理论与实证研究[D]. 高扬志. 重庆大学. 2016

[3]. 中国民营企业融资的策略研究[D]. 郭莹. 西北工业大学. 2002

[4]. 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研究[D]. 邹建卫. 厦门大学. 2008

[5]. 政治关联对中国民营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研究[D]. 薛冬辉. 南开大学. 2012

[6]. 境内企业海外上市融资主要操作策略研究[D]. 胡红忠. 昆明理工大学. 2006

[7]. 我国民营企业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研究[D]. 周琳媛. 西南财经大学. 2011

[8]. 并购中层级结构设置对收购方终极控股股东融资能力影响的研究[D]. 庄健. 北京交通大学. 2012

[9]. 基于证券设计理论的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研究[D]. 江乾坤. 浙江大学. 2005

[10]. 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 薛美萍. 东北财经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民营企业融资的策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