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首届照明电器EMC技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王锦燧[1](2012)在《深化改革 奋力拼搏 开拓创新 促进我国照明科技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纪念中国照明学会成立25周年、《照明工程学报》创刊20周年》文中提出1引言今年是中国照明学会成立25周年,又是由学会主办的《照明工程学报》创刊20周年。学会在过去的25年中,正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史上不平凡的25年。25年来,在中国科协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广大照明科技工作者的热情参与下,中国照明学会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凝聚力量、深化改革、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在以创新为导向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大力普及照明科学知识,推进决策咨询服务工作,深化国际民间及港台地区科技交流合作,增强学会实力和提升为照明科技工作者服务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重大成绩。《照明工程学报》在办
王锦燧[2](2012)在《深化改革 奋力拼搏 开拓创新 促进我国照明科技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纪念中国照明学会成立25周年、《照明工程学报》创刊20周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引言今年是中国照明学会成立25周年,又是由学会主办的《照明工程学报》创刊20周年。学会在过去的25年中,正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史上不平凡的25年。25年来,在中国科协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广大照明科技工作者的热情参与下,中国照明学会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凝聚力量、深化改革、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在以创新为导向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大力普及照明科学知
周纪华,李司宇[3](2011)在《广电传送网络建设模式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飞速发展的广电业务对基础传送网络的驱动和压力,并基于实际需求提出了基于ONT/WDM技术的国家/省级骨干传送网络的建设方案。在城域层,需要改变传送网络缺乏的状况以适应VOD,高清电视等新业务的发展,OTN+PID组网技术适合用于建设大城市的城域网,而具备向ALL-IP演进的Hybrid MSTP技术可用于建设小城市的城域网。
董赤[4](2010)在《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是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主要思潮与对人们审美价值取向进行系统性探究的史论性命题。对于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室内设计艺术的发展演变,室内设计文化的形成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重点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艺术规律和文化特征,并对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我国设计艺术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设计艺术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由功能至上到功能与审美大体均衡,再到审美逐渐压倒功能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行业,在步入21世纪时,设计艺术在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支撑发展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我国设计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应当说成就卓着,尤其在室内设计方面。但从学界的研究来看,整体上仍停留在总体的历史性框架内,重复性研究较多,亟需立足于发展的视角,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历史性反思。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视角和背景下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它是一种对过去30年来室内设计艺术发展的把脉,既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探讨。本文在开篇对所选题题目的有关概念、现实记忆、史学思考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与介绍。并从八个方面深入研究室内设计艺术的本质规律。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室内设计自觉意识于新时期初始,其室内设计参与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和设计师们的思考,也包括作为工艺美术概念下的设计艺术在经济建设中得到的确认。第二章,从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内容入手,以改革开放的设计理念,分析室内设计教育较早适应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以“走出去、请进来”为理念,研究确立专业概念,调整艺术教育结构,加强与国际设计教育交流,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传播设计文化,完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第三章,分析了西方艺术思潮的传入,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对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国内设计界精英们的思考与行动。第四章,主要阐述新时期以来,设计艺术的室内设计在学术上的种种努力,介绍其研究成果,“人的主题”作为设计的本质提出,营建“室内设计”并发展到“室内环境设计”,及竞赛和评价机制的导入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使我国新时期以来,室内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呈现出清晰的思路。第五章,介绍了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艺术在市场运作中,行业组织、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多年来这一行业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第六章,就室内设计中行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室内设计本身技术层面的支持所带来的产业化进行把脉,以便于我们从中了解室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传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呈现的引领力量和自身的现代性特征。第七章,重点阐释室内设计由为少数人来享用的艺术走向民间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专业的室内设计推动了设计文化,从而影响了大众审美取向。政府与行业组织也积极地指导室内设计,充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使得设计与消费、健康与审美,规范与标准等方面健康有序地发展。第八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成熟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第九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发展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对我国室内设计学科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温故而知新”,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中国的室内实际进一步发展而追求和探索新的方向。
陈燕[5](2007)在《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文中认为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是中国艺术产业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艺术产业得以不断扩展和延伸。演出产业,音像产业,电影产业,艺术品业等等各行业市场迅速发展。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艺术产业竞争将更加趋于激烈。我国艺术产业经营者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发达国家的艺术产业相比,我们在生产方式、经营理念、营运资本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尤其是在市场化运作方面,人家积累了上百年的历史经验,我们所经历的艺术市场实践不过十来年时间。我国艺术产业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低廉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的艺术产业要虚心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手段、生产方式和市场经验。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博采众长、勇于进取,才能创造辉煌的未来。本文主要以世纪之交中国艺术产业的发展状况为资料,从发展轨迹、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地位等方面进行研究,呈现其发展的具体面貌,也希望为中国艺术产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何如,徐永利[6](2003)在《简讯》文中指出 国际动态巴黎戴高乐机场2E航站楼投入使用2E航站楼是戴高乐国际机场第二航空港的第6个终点,航站楼分为3个独立建筑物,由内含候机厅的弧形栈桥连接,其主体是一座形状弯曲的建筑,主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顶为不锈钢覆盖。由150名建筑师与工程师参与设计、耗资7亿5千万欧元的航站楼于今年6月付诸使用。
王锦燧[7](2003)在《中国照明学会2002年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甘子光[8](1999)在《深化改革 开拓前进 积极为中国照明事业做出贡献──中国照明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文中提出
甘子光[9](1997)在《中国照明学会十年回顾》文中指出中国照明学会十年回顾甘子光(中国照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教授北京100020)中国照明学会于成立于1987年6月1日,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165个全国性学会之一,挂靠单位为中国轻工总会,学会于成立当年,即以中国国家照明委员会名义,加入国际照明...
吴道友[10](2009)在《组织变革多阶段协同行为策略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国际创业的视角》文中提出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企业处在一个变革的环境中,为了寻求更多商业机会和更大发展空间,走国际化经营之路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战略选择。在进行国际创业时,企业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一个重要选择就是要开展战略性协作,进行战略联盟,实现协同效应。本研究在组织变革、创业管理和战略协同三个领域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国际创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企业与合作伙伴间的战略协同过程。基于ASD理论,提出并检验了组织变革多阶段协同行为策略结构模型及影响机制的关系。主要的工作通过五个研究来完成:研究一为组织变革协同行为策略内容结构的访谈研究。首先采用半结构化深度访谈的方法,对15家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和不同发展阶段典型国际创业企业的创业者或高管团队成员进行现场访谈,以识别国际创业背景下组织变革协同行为策略的关键特征,通过对访谈材料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编码,发现组织变革协同行为策略包括愿景塑造、坦诚互信、资源整合、互补发展、合作共存和组织间承诺六个关键维度,即六种行为策略。研究二为组织变革多阶段协同行为策略演进关系的系列案例研究。研究选取了三家处于不同战略协同阶段的国际创业企业,对企业家和高管团队成员进行了多轮次深度访谈,并收集了相关的案例材料,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基于ASD理论,提出了包括适应、选择、发展三个阶段六个维度的组织变革多阶段协同行为策略构思。组织变革多阶段协同行为策略模型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关键维度(行为策略),适应阶段包括愿景塑造和坦诚互信两个关键维度;选择阶段包括资源整合和互补发展两个关键维度;发展阶段包括合作共存和组织间承诺两个关键维度。研究三为组织变革多阶段协同行为策略结构模型验证的问卷研究。基于访谈和案例的研究,本研究以214家国际创业企业为样本,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法,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验证了组织变革协同行为策略二阶六维度概念构思的稳定性,同时对不同组织背景下协同行为策略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四为组织变革多阶段协同行为策略作用机制的问卷研究。研究以浙江、江苏、广东、上海的185家国际创业企业为样本,通过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检验了组织变革特征、国际创业导向、组织变革协同行为策略与效能的作用机制,并检验了变革任务、环境特征对这种关系的缓冲作用。研究五为组织变革协同行为策略多阶段演进机制的实验研究。本研究通过对企业战略协同行为实践的分析,设计了组织变革多阶段协同行为策略情景实验。本研究分为两个子研究进行,全部采取2×2×2的组内设计,每个子研究选择了30个研究生(业余学习)作为样本。子研究一和子研究二分别检验了战略更新和结构重塑两种变革任务对组织变革特征、国际创业导与协同行为策略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并检验了组织变革协同行为策略的多阶段演进机制,验证了问卷研究的结论,丰富了协同行为策略领域的研究方法。通过以上五个研究,本文得出以下4点结论:1、组织变革协同行为策略是包括适应、选择、发展三个阶段的六维结构,包括愿景塑造、坦诚互信、资源整合、互补发展、合作共存和组织间承诺6个关键维度,即6种变革协同行为策略;2、组织变革特征、国际创业导向是影响组织变革协同行为策略选择的两个主要因素,但是两个因素对协同行为策略的影响关系并不相同,而变革任务则是协同行为策略选择的主要动力;3、组织变革协同行为策略的三个阶段呈动态演进关系,对于不同规模、不同年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国际创业模式的企业,这三阶段的协同行为策略选择存在显着差异;4、组织变革多阶段协同行为策略直接影响效能,而协同行为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是提升效能的根本原因。最后,本论文总结了研究的主要结论,探讨了本研究的理论进展和实践意义,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二、全国首届照明电器EMC技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首届照明电器EMC技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3)广电传送网络建设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快速发展的广电业务与网络 |
1.1 业务发展迅猛 |
1.2 省间互联互通 |
2 传送网解决方案的演进 |
2.1 骨干传送网 |
2.2 城域传送网 |
2.2.1 OTN+PID:简捷高效的城域网大带宽传送网解决方案 |
2.2.2 Hybrid MSTP:融合现在, 承载未来 |
3 结论 |
(4)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概念话语 |
(二) 现实记忆 |
(三) 史学思考 |
一、室内设计的自觉意识 |
(一) “十大建筑”与室内装饰艺术的初生 |
(二) “国际机场壁画”与绘画装饰艺术的发展 |
(三) “广告”对“工艺美术”设计意识的催生 |
二、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崛起 |
(一) 思想解放与理性回归 |
(二) 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室内设计理念的生成 |
(三) 室内设计行业的生成与市场化 |
三、探索中前进的室内设计教育 |
(一) 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教育 |
(二) 设计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
(三) 设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
四、设计艺术的“西学东渐” |
(一) 渐行渐近的国外设计思潮 |
(二) 室内设计的现实走向 |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反思 |
五、设计艺术的学术拓展与反思 |
(一) 概念的确立与演变 |
(二) 在交流中日渐成熟的艺术设计 |
(三) 实践与理论的互促——室内设计的创作与竞赛 |
(四) 室内设计与人的主题 |
六、走向规范化的室内设计业 |
(一) 发展中的行业组织 |
(二) 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 |
(三) 走向规范的必然选择 |
七、室内设计的硬件与软件 |
(一) 各类相关行业间的互动与实践 |
(二) 设计表现与设计艺术的重构 |
八、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
(一) 室内设计走向民众生活 |
(二) 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
(三) “发烧”、反思与务实 |
九、发展期的设计艺术 |
(一) 外来经验的本土转换 |
(二) 生存的欲求与应对 |
(三) 消费时代的室内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基础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角度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历史:发展轨迹 |
2.1 中国现当代艺术产业的发展 |
2.2 世纪之交中国艺术产业现状 |
第3章 系统:产业结构 |
3.1 演出产业 |
3.2 音像产业 |
3.3 影视产业 |
3.4 艺术品业 |
3.5 其他艺术服务业 |
第4章 管理:产业政策 |
4.1 文艺体制改革 |
4.2 艺术产业的政策演变 |
4.3 世纪之交的中国主要艺术行业的产业政策 |
第5章 空间:产业地位 |
5.1 艺术产业在国家产业中的地位 |
5.2 艺术产业对国家艺术事业的作用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组织变革多阶段协同行为策略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国际创业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1.1 变革成为当前组织的一个关键特征 |
1.2 国际经济一体化使企业国际创业成为必然趋势 |
1.3 企业间的战略协同是国际创业的必然选择 |
2 理论背景与以往研究回顾 |
2.1 组织变革的文献回顾 |
2.1.1 组织变革研究兴起 |
2.1.2 进化性变革与革命性变革 |
2.1.3 组织变革研究的主要层次 |
2.1.4 组织变革的主要模型 |
2.1.5 组织变革的研究视角 |
2.1.6 组织变革文献研究小结 |
2.2 创业的文献回顾 |
2.2.1 创业 |
2.2.2 内创业(公司创业)研究 |
2.2.3 创业导向研究 |
2.2.4 创业研究文献小结 |
2.3 国际创业研究文献回顾 |
2.3.1 国际创业研究起源 |
2.3.2 国际创业的定义 |
2.3.3 国际创业的研究视角 |
2.3.4 国际创业研究的理论框架 |
2.3.5 国际创业文献研究小结 |
2.4 协同的文献回顾 |
2.4.1 协同的起源 |
2.4.2 协同策略的代表性研究观点 |
2.4.3 组织间协同行为机制研究 |
2.4.4 协同行为策略的关键特征 |
2.4.5 协同策略文献研究小结 |
2.5 效能的文献回顾 |
2.5.1 效能研究的起源 |
2.5.2 效能的测量和评价研究 |
2.6 环境特征研究的文献回顾 |
2.7 以往研究总结 |
2.7.1 对组织变革的概念、构思和研究范式基本成形 |
2.7.2 对国际创业研究日益深入,开始向体制化方向发展 |
2.7.3 战略协同研究开始聚焦组织层面,并关注过程机制 |
2.7.4 对组织变革、国际创业和协同的交叉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 |
2.8 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 |
3 研究设计与总体构思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总体构思 |
3.3 相关子研究设计 |
3.4 研究路线 |
3.5 研究取样 |
4 研究一:组织变革协同行为策略的构思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背景 |
4.3 研究方法 |
4.3.1 研究样本 |
4.3.2 研究过程 |
4.4 访谈资料分析 |
4.4.1 访谈资料分析方法 |
4.4.2 访谈资料分析过程 |
4.5 研究小结 |
5 研究二:组织变革协同行为策略多阶段特征的案例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3 研究设计 |
5.3.1 研究假设 |
5.3.2 分析单位 |
5.3.3 案例选择 |
5.4 数据收集 |
5.4.1 数据来源 |
5.4.2 数据整理 |
5.5 数据分析 |
5.5.1 案例一:协同适应阶段的浙江ND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5.5.2 案例二:协同选择阶段的杭州SL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5.5.3 案例三:协同发展阶段的浙江ZK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5.5.4 结果分析 |
5.6 案例小结 |
6 研究三:组织变革多阶段协同行为策略的结构与效度验证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假设 |
6.3 研究方法 |
6.3.1 问卷开发 |
6.3.2 国际创业企业测量 |
6.3.3 测量过程 |
6.3.4 样本描述 |
6.3.5 样本的ICC组内同质性检验 |
6.4 统计分析 |
6.4.1 样本检验 |
6.4.2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
6.4.3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
6.4.4 组织变革协同行为策略结构维度的信度和效度 |
6.4.5 组织变革协同行为策略的组织差异分析 |
6.5 研究小结 |
6.5.1 组织变革协同行为策略的结构维度 |
6.5.2 组织变革协同行为策略的组织差异 |
6.5.3 本研究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
7 研究四:组织变革多阶段协同行为策略作用机制研究 |
7.1 研究目的 |
7.2 研究假设 |
7.2.1 组织变革特征与协同行为策略的关系假设 |
7.2.2 国际创业导向与协同行为策略的关系假设 |
7.2.3 组织变革协同行为策略与效能的关系假设 |
7.2.4 环境特征对协同行为策略的缓冲效应关系假设 |
7.2.5 变革任务与协同行为策略的关系假设 |
7.3 研究方法 |
7.3.1 样本 |
7.3.2 测量 |
7.3.3 样本的ICC组内同质性检验 |
7.4 组织变革协同行为策略的影响因素分析 |
7.4.1 组织变革特征对协同行为策略的影响因素分析 |
7.4.2 国际创业导向对协同行为策略的影响因素分析 |
7.4.3 协同行为策略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
7.5 组织变革协同行为策略对效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
7.5.1 效能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7.5.2 效能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7.5.3 组织变革协同行为策略对效能的直接效应分析 |
7.6 协同行为策略的中介效应分析 |
7.7 环境特征的缓冲作用分析结果 |
7.7.1 环境特征结构维度的因素分析结果 |
7.7.2 环境特征的缓冲效应分析 |
7.8 变革任务对协同行为过程的调节效应分析 |
7.8.1 变革任务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
7.8.2 变革任务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
7.8.3 战略更新与结构重塑的调节效应分析 |
7.9 研究小结 |
7.9.1 协同行为策略的影响因素及动力机制 |
7.9.2 协同行为策略的作用机制 |
7.9.3 协同行为策略的作用条件 |
7.9.4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8 研究五:组织变革多阶段协同行为机制模型的实验研究 |
8.1 研究目的 |
8.2 研究假设 |
8.3 研究设计与操作步骤 |
8.4 研究方法 |
8.4.1 被试 |
8.4.2 试测 |
8.5 实验一:战略更新变革任务下多阶段协同行为策略的演进机制研究 |
8.5.1 研究目的 |
8.5.2 实验方法 |
8.5.3 实验程序 |
8.5.4 实验结果 |
8.5.5 结果讨论 |
8.6 实验二:结构重塑变革任务下多阶段协同行为策略的演进机制研究 |
8.6.1 研究目的 |
8.6.2 实验方法 |
8.6.3 实验程序 |
8.6.4 实验结果 |
8.7 本章小结 |
8.7.1 研究结论 |
8.7.2 研究意义 |
8.7.3 研究局限 |
9 总论 |
9.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9.1.1 国际创业背景下的组织变革协同行为策略是三阶段六维结构 |
9.1.2 国际创业变革背景显着影响组织变革协同行为策略的选择 |
9.1.3 不同特征企业在组织变革协同行为策略选择上存在显着差异 |
9.1.4 组织变革协同行为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是提升效能的根本原因 |
9.2 本研究的三个理论进展 |
9.2.1 组织变革多阶段协同行为策略模型的新构思 |
9.2.2 组织变革协同行为策略作用过程机制的新探索 |
9.2.3 组织变革和战略协同理论的新拓展 |
9.3 本文研究的主要实践意义 |
9.4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
9.4.1 本文的局限性 |
9.4.2 未来研究方向 |
9.5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部分访谈内容编码 |
附录三:调查问卷 |
附录四:实验设计 |
附录五: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全国首届照明电器EMC技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化改革 奋力拼搏 开拓创新 促进我国照明科技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纪念中国照明学会成立25周年、《照明工程学报》创刊20周年[J]. 王锦燧. 照明工程学报, 2012(S1)
- [2]深化改革 奋力拼搏 开拓创新 促进我国照明科技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纪念中国照明学会成立25周年、《照明工程学报》创刊20周年[A]. 王锦燧. 中国照明工程二十年专刊, 2012
- [3]广电传送网络建设模式探讨[J]. 周纪华,李司宇.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1(07)
- [4]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 董赤.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5]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D]. 陈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1)
- [6]简讯[J]. 何如,徐永利. 时代建筑, 2003(06)
- [7]中国照明学会2002年工作报告[J]. 王锦燧. 照明工程学报, 2003(01)
- [8]深化改革 开拓前进 积极为中国照明事业做出贡献──中国照明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J]. 甘子光. 照明工程学报, 1999(04)
- [9]中国照明学会十年回顾[J]. 甘子光. 照明工程学报, 1997(03)
- [10]组织变革多阶段协同行为策略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国际创业的视角[D]. 吴道友. 浙江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