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精神”的升华与升华:精神文明建设之路_精神文明论文

“市场精神”的升华与升华:精神文明建设之路_精神文明论文

对“市场精神”扬弃、升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途径论文,精神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经济的发展并非注定要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市场经济也不能自动带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能脱离市场经济这一社会大背景,精神文明形成的主渠道是以公有经济经济为基础所必然形成的精神生产、精神生活的客观过程,而“灌输”又为其主要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精神文明建设有的放矢、求实创新,还应将“市场精神”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起点、阶梯、中介,经过扬弃、提升、升华,使“市场精神”变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个组成部分。

一、“中性”的市场经济与“中性”的“市场精神”

按照邓小平对市场经济的科学论断,“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都是经济手段”,“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1〕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市场与计划。因此,市场经济无法决定社会整个精神生产、精神生活。市场是生产要素、资金、技术、资源、信息的配置手段,既是生产力发展方法、手段,也是一种经济关系。它会派生出一种精神现象,即“市场精神”。这种“市场精神”同派生于该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精神有显著的不同。

(1)经济载体不同。社会基本生产关系(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 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精神整体与全貌,并使统治阶级的精神成为社会统治精神。它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国界性、民族性。市场经济是由供求双方构成的经济关系,供求中的买、卖人并不属于特定的阶级与社会集团。买、卖人在交易活动中,必须隐去生产关系人格,以各方都可接受的观念、价值观、思维方式发生关系,并使这种精神脱掉了阶级性、国界性、民族性,出现了“市场精神”这一特殊的“中性”精神现象。

(2)相对稳定与不稳定的不同。它从不同层面展示的。一般说,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精神现象,相对稳定的经济关系使从属于它的精神关系应是相对稳定的,并由二者相统一构成基本社会形态的相对稳定性。从属于市场经济的“精神”是不同买、卖人共有的精神,这些买、卖人即聚即离,它不像社会阶级、集团那样具有稳定性。从社会纵向经济过程看,社会基本生产关系、基本社会形态是变动的,这使精神生活出现变动性。市场又相反,它已出现几千年,市场经济也已出现三、四百年,并会长期存在下去。这使“市场精神”远比上层建筑中的精神现象要稳定的多。

(3)统、属关系的不同。任何社会都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上出现多元结构。社会基本形态是一元的,从属于它的物质、精神现象也是一元的,从而确定它的特殊本质及其阶段性,进而对不同社会才可进行深入的认识。它使市场经济及其派生的精神必然进入社会基本结构中,才可发挥它对生产力及其特殊经济形式(生产关系)的方法、手段作用。同样,方法、手段的“通用性”、“共有性”应与特定的社会制度相结合才可发挥它的作用。“中性”的市场经济及其所派生的“市场精神”必须为不同社会制度所统辖、所制约。方法、手段并无姓“资”、姓“社”之分。将市场与市场经济变为发展生产力进而壮大经济与发展社会主义,应对传统市场经济进行扬弃、提升,使它变为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的市场经济;同样,对传统的“市场精神”加以扬弃、升华,使之变为社会主义精神生活一部分,进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符合历史逻辑的。

二、精神文明的核心与“市场精神”扬弃的逻辑起点

所谓精神文明,泛指反映历史进步的全部精神生产、精神生活的总和。它在社会主义又有特殊的规定。邓小平说:“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2〕邓小平提出“四有”时指出:“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3〕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原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核心,使它同其它社会的精神文明有质的不同。精神文明中教育、科学、文化、纪律、道德范畴属于一般层次,既体现精神文明全面性、整体性,也易于吸取其它时代精神遗产与吸取“市场精神”有益的内容。后者,是批判的,即精神的扬弃。它只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低层次。它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的先决条件,是抹去“市场精神”外加的、被前一社会制度曲解的部分,按照社会主义内在要求,将它变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精神内容。这种扬弃的逻辑起点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精神”。因为,它既是市场经济成熟发展的精神积淀,也制约了后来社会的“市场精神”形成乃至制约今天精神文明的形成。

市场经济是通过交换实现交换双方的利益要求,等价交换使买、卖双方都可得益。价值规律使利益双方的利益不可与共同劳动所决定的价格过分背离,一方不可无偿占有另一方的劳动。它所决定的“市场精神”是平等的互利精神。可是,这种利益关系被资本家所扭曲。自资本主义产生后,“卑劣的贪欲”成为资本冲动的动力,“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4〕当公有制、按劳分配出现后,社会共同利益的要求,使市场交换必须兼顾交换双方利益,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不符合市场利益的,平等、互利精神再提升。

市场交换双方都是独立自主、人格平等的,主体性原则使交换双方不为权势所左右,契约关系也是平等的关系。可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集中与垄断使交换的平等与独立自主要受资本的摆布,主体精神被扭曲为极端地膨胀个人。“市场精神”的扬弃是唤醒主体独立自主、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精神,并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这是通向精神文明的第一步。

市场交换是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与支付手段的。货币在这里是没有“臭味”的。可是,货币在资本主义市场中被看成万能的,金钱被视为人的等级、身份、价值的象征,人与人的关系乃至婚姻、家庭关系均被异化为金钱关系。“市场精神”的扬弃,是将金钱、货币的作用只可限制于流通、交换领域,不能泛化为普遍的社会关系。剥去“金钱万能”的幻觉、消除拜金主义这是通向精神文明的阶梯。

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自我发展、自我保护的客观要求。优胜劣汰是它必然的结果。它在资本主义市场中是吃掉对方的手段;制假、欺诈、暴力行为,司空贯见。对“市场精神”的扬弃,应在科技应用上,增强竞争力,激发创新、求实精神,跻身于市场。竞争的内动力与互动力不可偏废,它对竞争双方的要求既是对手又是盟友。只有这样,才可使市场竞争精神走向精神文明。

三、“市场精神”上升为精神文明的自为过程

对“市场精神”的扬弃是去掉资本主义“市场精神”的糟粕,把“中性”的“市场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再“嫁接”,使它符合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精神生活的要求。这是一个所有生产者(物质与精神的生产者)、管理者、社会职能人员以及党与政府各级领导者共同参与的自觉活动、自为过程。由“市场精神”走向精神文明,既受市场经济与生产关系内在规律支配,也受精神发展规律所支配。精神的上升只有意识到它的客观必然性,才可完成提升、升华的过程。

(1)基于精神文明的时代性、前进性的规律,要以精神文明的“ 核心”部分统率一般精神文明内容,从而提升“市场精神”。这就是强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的统摄作用。例如,市场的利益、效益精神一旦脱离了理想,必然陷入极端利己主义;金钱离开理想又会变为拜金主义;离开理想的竞争精神也会变为尔虞我诈;无理想的主体独立意识也会变为极端个人主义,即使是一般爱国主义如果离开理想也会变为民族利己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离开了理想的“市场精神”是游离的、自发的;唯有用共产主义理想统率下的“市场精神”才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导航”作用,也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成。

(2)遵循市场主体多元性,对不同主体实现不同精神要求,使“ 市场精神”由低到高,逐步符合精神文明的要求。例如,市场主体既有劳动者又有剥削者;既有一般市场参与者又有市场组织者、管理者;既有本国公民又有外商人员。对剥削者与外国客商只能要求一般“市场精神”;对一般劳动者又要求除了一般“市场精神”外,还需要有理想、守纪律、有文化、讲道德;对市场组织者、管理者及党与国家干部必须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多种精神文明要求与精神文明的高要求是相辅相成的。不重视主体多元性会使精神文明的理想变为空想;不重视精神文明必然由低要求向高要求的过渡、转化,也难形成区别于先前时代的精神文明。

(3)基于“市场精神”的可塑性对基本生产关系的依附性和精神形成的批判性,应从批判资本主义“市场精神”中逐步树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马克思、恩格斯正是这样做的,今天理应如此。正如对目前精神腐败、堕落的批判,不是批判“市场精神”,而是批判资本主义的“市场精神”的异化与扭曲。批判是“破”,目的在于“立”。而“立”与“破”均须小心保护一般“市场精神”,使它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衔接、相吻合,才能建立起符合时代特征的精神文明。

(4 )遵循市场利益的客观性与精神可超前性的规律建设精神文明。所谓利益最终由生产以及所有制、分配、消费所规定,而市场交换(再分配)使它感性地“聚焦”与“放大”,从而使利益冲突也感性化、自然化。人们关心利益而少关怀精神是市场经济普遍现象。这样,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忘怀物质利益原则。否则,正象邓小平所说:“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就是唯心论。”〔5〕可是,超前性、预见性又是精神文明建设内在根据。邓小平说:“我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指导整个工作,用共产主义道德约束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的言行”。〔6〕共产主义思想、信念、道德不是在共产主义到来时才去宣传它。重视人们市场利益又重视思想先行,才可将“市场精神”升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注释:

〔1〕、〔3〕、〔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3、190页。

〔2〕、〔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7、14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3页。

标签:;  ;  ;  ;  ;  ;  

“市场精神”的升华与升华:精神文明建设之路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