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西藏与西藏50年来的经济社会变迁_拉萨论文

援助西藏与西藏50年来的经济社会变迁_拉萨论文

援藏与西藏经济社会50年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藏论文,经济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575(2000)05-0070-09

援藏工作的简要回顾

自1980年以来,党中央已先后三次召开西藏工作专题会议,明确了党的西藏工作方针,确立了支援西藏的战略布置,使西藏工作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这期间,西藏经历了自治区成立20周年、30周年两次大庆活动,国家也进行了两轮大规模援藏建设,使援藏力度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下面我们简要作一回顾。

(一)西藏20年大庆与43项工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西藏的经济援助一直没有中断过,绝大多数年份,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要占西藏财政支出的90%以上,国家援助在西藏国民经济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1980年,中央召开第一次西藏工作会议,使援藏工作步入了制度化的轨道。在第一次西藏工作会议召开了4年之后,中央又召开了第二次西藏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 重点讨论了援藏制度化和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大庆的问题,并确定了由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四川、广东九省市帮助西藏建设43项工程,作为西藏20年大庆的庆典工程,总投资达4.8 亿元。

西藏20年大庆的43项工程中,和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有28项,占全部工程的65%,这其中,尤以宾馆、饭店、招待所居多。通过这一时期的集中建设,大大提高了西藏自治区的旅游接待能力,为日后自治区旅游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教育、体育和群众性娱乐项目也占了很大的比重,通过重点建设,使各族人民群众的教育、体育和精神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水平不断提高。这期间,国家还帮助西藏自治区重点改善了一批医疗单位的工作条件,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理想的医疗保障。另外,还利用科学技术成果进行探索,试图找到能较好解决西藏各族群众生活问题的新能源,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当时,对风能和太阳能都进行了探索,为日后开发利用各种能源积累了经验。(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西藏20年大庆43项工程一览表

1.拉萨饭店

16.青藏公路配套工程

2.自治区医院信院楼

17.昌都饭店

3.拉萨少年活动中心

18.昌都群艺馆

4.拉萨客运站 19.那曲饭店

5.阿里群艺馆 20.那曲群艺馆

6.阿里招待所 21.泽当医院门诊楼

7.阿里太阳能采暖楼

22.泽当饭店

8.西藏体育馆 23.泽光群艺馆

9.西藏大学

24.西藏宾馆

10.拉萨电视教学大楼 25.花岗岩加工厂

11.拉萨剧院 26.日喀则饭店

12.自治区群艺馆 27.日喀则百货商店

13.那曲风能试验站28.日喀则太阳能试验站

14.那曲医院住院部29.日喀则群艺馆

15.拉萨上、下水工程 30.日喀则医院门诊楼

31.拉萨北郊贸易中心

32.拉萨西郊贸易中心

33.拉萨三类物资供应站

34.拉萨石膏制品厂

35.拉萨饲料加工厂

36.拉萨火电厂

37.太阳能灶

38.江孜饭店

39.昌都木材加工厂

40.曲水色蒲电站

41.羊八井地热电站

42.羊八井至拉萨输变电工程

43.拉萨机场宾馆

在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会议召开的1984年,国家的财政收入情况并不宽裕,当年的中央财政收入只有1643亿元。在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中央仍然拿出7.79亿元的财政资金用于西藏建设,这就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西藏各族人民的关怀,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西藏30年大庆与62项工程

1994年夏季,中央又主持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在会上,重申了援藏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并进行了具体的分工,明确了由北京、上海等14个省市分工援助西藏7个市地, 使援藏任务进一步落实到具体的省市。除此之外,中央还决定建设62项工程,作为中央和各省市对西藏自治区30周年庆典活动献的一份厚礼。

援藏的62项工程总投资超过了40亿元,占1994年中央财政的0.8 %左右,这在当时中央财政集中度仍然很低的条件下,已是非常难于实现的,这也充分体现出党和政府对西藏各族人民的关心与支持,以及全国各地人民群众对西藏人民的兄弟之情。(具体情况见表2)

援藏的62项工程大部分已竣工,并且已在西藏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农、牧、林、水项目9个,总投资83774万元。到目前为止,已建成的项目都发挥了较好的效益。如布仁解放水渠建成后,1994-1995年共增产粮食近20万公斤;农技推广体系为调动农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农牧民科学种田养畜的意识,起到了促进作用。

表2 西藏30年大庆62项工程一览表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22.申扎金矿矿山建设

2.左贡县玉曲河农业综合开发 23.扎仓茶卡硼镁矿

3.布仁县解放水渠24.昌都水泥厂搬迁

4.满拉水利枢纽工程 25.马查拉煤矿

5.优质油菜生产和加工26.西藏藏药厂扩建

6.贡嘎粮油加工厂27.拉贡公路改建

7.拉萨粮油加工厂28.格尔木炼油厂

8.藏西北山羊绒基地 29.阿里郎久地热电站

9.林芝东玖林场开发 30.中尼公路中贝至拉孜段改造

10.西藏边茶厂

31.贡嘎机场储油设施建设

11.丁青县水电站 32.拉萨西部长途电话枢纽楼

12.巴青县水电站 33.拉萨--日喀则光缆

13.措美县水电站 34.12个地区VSAT站

14.芒康县盐井水电站 35.布达拉广场

15.聂荣县水电站 36.拉萨环行路

16.米林县水电站 37.泽光镇道路改造

17.沃卡河一级电站

38.日喀则市上、下水工程

18.西藏生育健康培训服务中心 39.狮泉河镇上、下水工程

19.拉萨西部输变电工程

40.自治区党校综合楼

20.昌都电网改扩建工程

41.37个边境和贫困县建设

21.香铁山铬铁矿矿山建设 42.边境口岸建设

43.西藏博物馆

44.乡级太阳能广播电视接收站

45.林芝宾馆

46.日喀则市二中

47.乃东县中学

48.嘉黎县中学

49.贡觉县中学

50.朗县中学

51.拉萨新华书店

52.自治区传染病院

53.拉萨市医院住院部

54.自治区党委、政府办公楼

55.北京西藏大夏

56.塘河水电站技术改造

57.沃卡三级水电站技术改造

58.林芝八一电站技术改造

59.拉萨水泥厂回转窑改造

60.昌都粮油加工厂改造

61.林芝县粮油加工厂改造

62.那曲羊绒厂

2.能源项目17个,总投资108602.6万元。目前,大部分项目已竣工并交付使用,新增水利发电容量37400千瓦,年增加发电量2.06 亿千瓦小时,山南、日喀则、阿里等行署所在地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得到了明显的缓解。部分无电县的供电问题得到了解决。

3.工业项目10个,总投资32949.6万元。这些项目竣工后, 新增面粉年加工能力1750万公斤,菜籽油生产能力150万公斤, 使城乡群众的粮油供应及质量得以保证和改善;新增水泥生产能力8万吨, 年增产值2500万元。

4.交通、邮电、民航项目7个,总投资29222.98万元。 这些项目的建成,新增了黑色路面124.95公里,部分公路的状况得到了改善;增加了格拉输油管线首部油库储油能力,减少了汽车运输,降低了运油成本,减少了财政补贴。拉萨至日喀则光缆的建成,改善了拉萨至日喀则及沿途各县的通讯条件。

5.文教、卫生、广播项目10个,总投资26480.6万元。 这批项目的建成,新增中学招生人数4900人,基本解决了泽当、日喀则等地和部分县小学生升学难的问题;新增病床400张, 结束了西藏无传染病医院的历史;广播电视覆盖率由原来的40%和36%分别提高到50%和40%,基本实现了乡乡有广播电视接收站,使群众能够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和精神文明建设。

6.市政建设及其他项目9个,总投资63354.8万元。较大程度地改善了城镇居民的饮水条件和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的生活条件。增加了旅游接待能力,特别是布达拉宫广场的建成,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集会、休息、娱乐的重要场所和活动中心。

总之,这些项目的建成,对西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改善西藏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局面,对发展优势产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已经和将要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巩固政权,保持西藏的稳定,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62项工程之外的援藏建设

为落实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促进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继62项大庆建设项目以后,对口支援西藏的14个省市在组织干部援藏的同时,又援建了一批基本建设项目。自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起,到1997年12月止,西藏共接受除62 项工程以外的援藏建设项目668个,总援助规模达8.8亿元。各省市的援藏资金,主要用于科研基金、 设备车辆购置、校舍建设、修建职工住房和电教职教中心、改善办公条件等项目;援助的物资,主要是邮电通讯设备、电教设备、办公设备等。如果将上述援藏项目进行详细划分,那么,工业原材料加工、资源开发项目占总项目的12.41%,交通、邮电、通讯项目占10.1%, 改善办公、住房条件等项目占22%,其余为流通、服务等其他建设项目。

(四)人才智力援藏

在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干部援藏10年规划,明确了党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和对口支援的15个省市,选派得力干部,定期轮换支援西藏,以提高西藏干部的整体素质。从1995年到1998年,中央机关和有关各省市共选派511名干部援藏。 这些干部来自东部沿海发达省市,思想比较解放,改革意识强,在西藏任职期间,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对西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人才援藏的同时,国家有关部委和援助省市,还积极开展智力援藏,主要做法是培训西藏的干部、教师和技术人员,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并通过他们的创造性工作,来带动整个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培育西藏进步的“造血”机能。自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至1997年底,中宣部、中央党校、交通部、原邮电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旅游局、国家税务总局等51个部门提供智力援藏资金1824万元,共为西藏培训干部、教师、技术人员1877人次。

援藏对西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一)西藏整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经过国家几十年的大力援助,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援藏工作制度化,使得西藏的国民经济实力大大加强,宏观经济条件逐步改善。从1985年到1997年的12年间,西藏自治区GDP便由17.76亿元增加到76.98亿元,12年增加了3.33倍;人均GDP也由890元增加到了3171元,后者是前者的3.6倍。同样也是这12年间, 西藏自治区的地方财政收入也由-6037万元增加到2.95亿元,1997年比1985年增收3.6亿元。

除此之外,西藏国民经济中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西藏经济向现代化又迈出了一步。如果GDP 在三大产业间进行划分,那么,1985年的结构为50.05∶17.44∶32.51,到1997年, 该结构的比例关系则变为46∶17.3∶36.7。其中,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这标志着西藏的产业结构在合理有序地演进,其宏观经济环境不断优化。如果将劳动力在三大产业间进行划分,那么,1985年西藏的产业结构为80.9∶4.6∶14.5,到了1997年,该结构的比例关系则演变为75.5∶5.3∶19.2。 其中也体现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同GDP 构成的产业结构一样,劳动力就业结构也标志着西藏产业结构向现代化方向迈出了一步。

(二)培育出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1.有西藏特色的工业初具规模。从1985年到1997年,西藏的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工业总产值已由2.12亿元增加到了11.76亿元, 12年增长了4.5倍,到目前,具有西藏特色的工业已初具规模。

在第二次、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后,根据西藏特点确定了一些援藏工业项目,目前,这些工业项目已全部建成,正在西藏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西藏巨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援藏工业建设的一个主要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建成的工业项目,已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原化工部援建的申扎金矿,总投资3200万元,在建成投产后,仅1997年就获利3130万元。原化工部援建的另一项工程,扎仓茶卡硼镁矿,利用西藏特有的资源,进行现代化开采,年可获利300万元。由外经贸部援建的那曲羊绒分梳厂, 利用西藏丰富的畜产品资源,对羊绒、羊毛进行深加工,年创利税近500万元。 援藏工业项目建设的另一个原则,是输入物资的有效替代。西藏远离祖国内地,目前尚未修通铁路,由内地运入大宗物资,运费极高。为了降低工业生产成本,援藏过程中建设的一批替代工业项目,在西藏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国家开发银行和国家经贸委分别援助的昌都水泥厂和拉萨水泥厂改造工程,使两厂的水泥产量翻了一番,大大节约了运输费用,同时,两厂还各可年获利1000万元以上。由原煤炭部援建的马扎拉煤矿,解决了藏东南主要工业项目的用煤问题,产生了良好的宏观经济效益。

2.农牧业生产迈上新台阶。从1985年到1997年,西藏的农业总产值已由10.89亿元增加到41.45亿元,12年增长了2.8倍;粮食总产量、 肉类总产量也分别由53.07万吨和7.07万吨增加到79.19万吨和12.15 万吨,分别增长了49.2%和72.9%;人均粮、肉、 奶的占有量, 也分别由267.91公斤、35.69公斤、51.90公斤增加到326.61公斤、51.58 公斤和76.60公斤。总之,到90年代末, 西藏在食品消费方面基本上实现了自给,这不但缓解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也大大提高了西藏农牧业的生产效率。

西藏农牧业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与全国人民的援助分不开的,是援藏建设给西藏农牧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由农业部援助,在西藏的10个县建立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该体系的建成,使10个县的农业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初步建成。由财政部援助的左贡玉曲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造中低产田3258亩,造林1888亩,开垦宜农荒地6118亩,改良草场3.6万亩,修建配套水渠19.04公里。项目建成后,中低产田单产提高了48.37%,新开垦的宜农荒地亩产达到了174公斤,开发区内人均增收粮食19.6公斤,人均增加收入28.3元。由农业部援助,在阿里和那曲地区建立了藏北山羊绒基地,目前已成了现代化的饲养、培育基地,使得每只山羊年增山羊绒100克。 该项目一年可增产山羊绒10万公斤,仅此一项,年获利可超过1000万元。

3.对外经贸、旅游成为支柱产业。在80年代以后的援藏工作中,国家着力对西藏的宾馆、饭店、口岸进行大规模建设,并开拓了一些出口产品生产基地,使西藏的对外经济贸易规模逐渐扩大,实力不断增强,对外旅游收入大幅度增长。从1985年到1997年的12年间,西藏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便由1844万美元增加到11833万美元,12年增长了5.4倍。同时,出口产品结构也得到了优化,已从出口初级畜产品为主,转变到以精细手工艺品、深加工农牧产品和中藏药为主,提高了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近年来,西藏的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其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次和营业收入,也分别由1990年的11041人次和601万美元增加到82161 人次和3172万美元,7年间,前者增加了6.4倍,后者增加了4.3倍。旅游正逐渐发展成为西藏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三)西藏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1.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由于援藏使西藏国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业劳动者,都因为援藏工作的深入开展,从中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从1985年到1997年,西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535元增加到了1085元,12年增加了1倍。这是西藏广大农牧民从援藏工作中获得的间接收益。由于援藏工程建设为西藏的劳动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使得其城市居民的就业面高达52.63 %(城市居民中包括老人与儿童),如此看来,城市居民获得收入的渠道就更畅通一些。事实也恰恰证明了上述观点,从1985年到1997年,西藏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便由984元增加到了5953元,12年中,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增加了5倍。

2.住房等基本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在和平解放前的旧西藏,大部分牧民群众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式生活,即便是定居的农民与手工业者,其住房也是非常简陋的,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的住房需求。自民主改革以来,党和政府就花很大的力气来改善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特别是进入80年代,援藏工作制度化以来,国家用援藏资金扶持建立了许多建材企业,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一齐办建材的局面,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随时可以实现,不会再受建筑材料短缺的困扰。截止到1997年,西藏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到20.36平方米,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也已达12.24平方米。

3.电视机等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迅速提高。由于援藏项目的建设,为西藏广大劳动者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使得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这就为劳动者购买耐用消费品创造了经济条件。即便是不直接参与援藏建设的广大人民群众,也可以在援藏工作进程中获得收益。因为,援藏不仅仅是进行工程建设,还有一部分援藏资金是直接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其中还包括帮助各族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容。此外,援藏工作的开展,也不仅仅是增加劳动者家庭的经济收入。由于援藏工作的开展,世界各地、祖国四面八方的信息不断流入西藏这片古老的土地,使信息这种新的生产要素在西藏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了实实在在的新的生产力。通过切身的体会,西藏各族劳动者逐渐认识到信息的重要作用,开始喜欢并努力获得信息。而如今获得信息最便捷的渠道,便是通过电视这种传播媒体获取。这样一来,西藏各族群众购买电视机的热情高涨,拥有电视机的家庭比重逐步上升。同时,由于援藏过程中有一部分内地劳动者来西藏帮助建设援藏项目,这些劳动者带来的生活方式,也对脱胎于封建农奴制社会的西藏各族群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藏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对比,发现了自己原有生活方式中落后的一面,也发现了外来劳动者生活方式中先进的一面,经过融合,西藏劳动群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现代化的生活用品,逐步认识并积极接受,这种变化在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据拉萨市统计局调查,1997年末,拉萨市每百户拥有洗衣机78台,电冰箱44台,彩色电视机96台,录音机90台,电炊具17个。这样高的耐用消费品拥有率,与内地相比也是不逊色的,而这一局面的出现,是与大规模的援藏建设所带来的劳动者思想观念的变化密不可分的。

(四)社会发育程度进一步提高

援藏不仅使西藏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还使其生活效果得以改善,社会发育程度不断提高,具体体现为广大群众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劳动者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1.医疗卫生设施完善,人口寿命大幅度延长。自援藏工作开始实施以来,党和政府历来把建设医疗卫生设施放在重要的地位,并进行了高强度大规模的建设。到1997年底,西藏全区卫生事业机构已由1956年自治区成立时的193个增加到1152个,增长了5倍,其中医院由86个增加到838个,增长了8.7倍;卫生事业技术人员由0.24万人增加到0.82万人,增长了 2.4倍,其中医生由0.1万人增加到0.48万人,增长了3.8倍;床位数由1631张增加到5602张,增长了2.4倍。每千人有医生3.5人,有床位2.4张,与全国水平相比,基本持平。 西藏医疗设施和医疗条件的完善,是和援藏建设密不可分的,仅两次大庆期间,就援建了8 个大型医疗项目。在援藏过程中建设的一大批医疗项目,对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寿命延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西藏人民群众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由和平解放时的35.77岁提高到61岁,这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生活效果得到了彻底改善,并向小康生活目标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2.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在和平解放前的旧西藏,劳动者及其子女是无权接受教育的,那时,西藏的文盲人口超过总人口的95%。自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民主改革以来,党和政府在援藏建设中为西藏安排了许多教育项目。自50年代开始在西藏建立拉萨小学,到后来的拉萨中学,如今,援藏的教育项目遍地开花,仅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以来,上海对口援助日喀则地区的教育项目就达24个之多。这些援藏教育项目的建成,对西藏劳动者文化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95年10月1日零时1%的人口抽样调查表明,西藏每10万人中接受过各种层次文化教育的人数分别为:接受大学以上教育的785人,比1990 年人口普查上升211人;接受高中教育的2695人,比1990 年人口普查上升573人;接受初中教育的4100人,比1990年人口普查上升250人;接受小学教育的23172人,比1990年人口普查上升4575人;全区文盲人口为95.6万人,与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 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44.4%下降到40.0%。上述数字说明,近年来的援藏教育建设,在提高西藏人口的教育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各族群众顺利进入小康生活进程。

援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调整对策

几十年来,高强度的援藏建设,使西藏经济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接近小康目标,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并不是说援藏建设是尽善尽美的,它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援藏建设效益的进一步提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加以改进。

1.援藏缺乏有效的西藏产业政策作指导。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寻求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都必须制定出理想的产业政策,用来指导经济实践,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当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时,它的产业结构属传统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时,应大力发展第二产业,而且,在发展第二产业时,还应遵循轻工业、重工业、高附加值工业、高科技含量工业这样一个逻辑顺序循序渐进地发展。在第二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之后,才能考虑发展第三产业,而且,在第三产业发展中,也要遵循生活服务业、经济服务业、信息产业这样一个逻辑顺序。只有按照上述原则制定产业政策,指导产业发展,才符合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我们也并不排除,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地域内,可以不必构造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只要加入更大的产业结构分工,在其中专门从事某一行业的生产经营就可以。然而,西藏的情形并非如此,它有12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 且远离祖国内地,中间又多大山阻隔,交通十分不便,难于与内地形成细密的产业分工,而是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自身寻求产业的优化与国民经济的发展。

对援藏工作进行回顾我们会发现,过去的援藏工作,缺乏有效的产业政策作指导。我们仅回顾一下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30周年大庆期间的援藏工作,便可说明问题。在20年大庆时援藏建设的43项工程中,有65%的项目是直接用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这其中又包括了许多宾馆、饭店。如果深究这一时期援藏建设的初衷,那么,要将旅游作为西藏的主导产业,优先发展,这种产业发展倾向是毫无疑问的。到30年大庆时,在援建的62项工程中,又以农业、能源、原材料、教育为主,这反映出,国家的西藏产业政策是完善西藏的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想指出的是,在10年间,援藏建设的产业结构缺乏连续性,影响了援藏建设效果的进一步提高,否则,西藏国民经济的发展将拥有更高的速度。

因此,我们建议,国家应根据西藏实际,制定出符合西藏特点的、能长期发挥指导作用的西藏产业政策,用以指导西藏的经济发展和援藏建设。

2.援藏建设中非生产项目过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要想实现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目标,就必须大力向生产领域进行投入,以求不断扩大经济规模,而在生活方面,应以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为原则,应提倡过节俭的生活。

我国西藏的经济发展有其特殊性,就是其经济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依赖援藏建设,而援藏建设又有生产与非生产领域,如何划分资金与项目,对西藏的经济发展影响重大。然而,几十年的援藏建设,用于非生产领域的投资的确是多了一些。近几年来,国家的援藏建设已开始扭转这一倾向,着力进行生产性建设,可是,国家援藏计划之外的地方援藏项目建设中,重生活轻生产的倾向仍未得到根本扭转。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以来,14省市在国家援藏计划外援藏的129个项目中, 生产性项目只有32个,占项目总数的24.8%,占投资总额的41.1%;而非生产性项目却有97个,占项目总数的75.2%,占投资总额的58.9%。这样大的非生产性援藏比例,是不利于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也不利于西藏人民群众长远小康目标的实现。

3.援藏与国家的西藏优惠政策不够协调。为了促进西藏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为西藏提供了大规模的经济援助,还给予了西藏许多优惠政策。我们很清楚,我国的广东,在改革开放以来,没有要国家一分钱,只是依靠国家的优惠政策就迅速发展起来了。对广东的研究可以证明,政策的优惠,可以带来资金、技术、人才的流入,可以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

我国西藏在改革开放以来也享受了许多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为什么没能向广东一样高速发展呢?我们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援藏建设未能实现与优惠政策相匹配,影响了西藏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效果。国家曾给予西藏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扶持西藏国民经济的发展。大家知道,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成本的竞争,而减免税就是在直接降低成本。国家赋予西藏的这一优惠政策,本应吸引来大量的投资,繁荣西藏的经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由于西藏的投资环境不理想,虽然有税收减免的优惠,但广大投资者还是望而却步。与此同时,国家的援藏力度很大,只是未将投资重点放在完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上,从而没能使优惠政策变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因此,我们建议,今后的援藏建设应与国家的西藏优惠政策相匹配,使二者的实施在西藏的经济发展中产生乘数效应。

〔收稿日期〕2000-01-10

标签:;  ;  ;  ;  ;  ;  ;  ;  

援助西藏与西藏50年来的经济社会变迁_拉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