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与教师专业成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师论文,时间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时间管理理论概述
(一)时间管理的定义
《心理学大辞典》给“时间管理”这样定义:“个体为有效利用时间资源进行的计划和控制活动。也即要在同样的时间消耗下,为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其目标是要使人们从被动地、自然地使用时间转到系统地、集中地、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分配使用时间,从而进行高效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
黄希庭等从人格视角出发研究时间管理并提出时间管理倾向的概念,认为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体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是一种人格倾向,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结构,它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构成,是价值观、自我监控和自我效能在个体运用时间方式上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即时间维度上的人格特征。
(二)时间管理的发展历程
时间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四代:第一代理论着重利用便条与备忘录,在忙碌中调整分配时间与精力;第二代理论强调行事历与日程表,反映出时间管理已注意到规划未来的重要性;第三代是目前正流行、讲求优先顺序的观念,也就是依据轻重缓急设定短、中、长期目标,再逐步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加以分配,争取最高的效率;第四代理论与前三代理论的截然不同之处,在于它根本否定“时间管理”这个名词,主张关键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个人管理,认为与其着重于时间与事务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维持行为与心理的平衡上。
时间管理研究专家柯维认为,第一代时间管理理论丝毫没有“优先”的观念。固然每做完备忘录中的一件事,会带给人成就感,可是这种成就不一定符合人生的大目标。因此,所完成的只是必要而非重要之事。第二代时间管理理论个体的自制力增强了,能够未雨绸缪,而不是随波逐流,但对事情仍没有轻重缓急之分。第三代时间管理理论则大有进步,讲究理清价值观与认定目标,只可惜拘泥于逐日规划行事,视野不够广阔,难免因小失大。这是第三代理论最严重的缺点。当然,前三代理论的演进,仍有可资借鉴之处。第四代理论以原则为重心,配合个人对最终目标的认知,兼顾重要性与急迫性。
二、教师个人时间管理策略
(一)象限法则
1.按照象限分类。
把所有的事务按重要性、紧迫性两种属性排列,可以分为四类(或称四个象限):
A类,重要又紧急的事务。
B类,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
C类,不重要但紧急的事务。
D类,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务。
这四类事务,哪些应该去做?哪些不应该去做?如何去做?时间管理的象限法则告诉我们:应按照B-A-C-D的顺序,优先处理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此类事务解决得好,那么,重要又紧急的事务就会越来越少。之所以会有很多重要又紧急的事务发生,就是由于时间分配与使用的不科学造成的。
2.培养优先意识。
在工作实践中,有些教师往往不分主次,认为每件事都要做,又都要做好,因而时间就不够,所以常常感到困扰,甚至导致身心疲惫。
教师要培养优先意识,工作时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教师每一天的教育教学任务很多,如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教学科研、开会、应对各种检查等。这就需要教师在认准工作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各项工作的重要程度和必须完成的时限排出处理的先后顺序,明确哪些事情是急着办的,哪些事情是可以放一放的;哪些事是必须自己来做的;哪些事是可以交给学生来做的,哪些事情是个人事务,应当放在其他时间完成。抓住了处理重要问题的时间,就提高了时间管理的时效。例如,专业成长的事情就必须列为B类事务,由教师亲力亲为,授权是无意义的,放弃也是不应该的。
意大利数理经济学家帕雷托提出的著名的“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原理”,大意是: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子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只要控制了重要的少数,就能控制全局。这个原理经过多年的演化,发展为管理学中的“80/20”原理,并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在教师的时间管理上也同样适用:将绝大部分时间安排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小部分时间用于教师专业成长相关课程的学习,这样就抓住了主要矛盾,从而确保教学相长的成效。
(二)目标策略
1.哈佛的调查。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该项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见图1。
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一个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2.制定个人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针。但学习目标的确定,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个人兴趣爱好、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合理确立学习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强目标意识,自主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对实现目标的承诺愈重、期望愈高,教师会愈加努力。这是实现目标的原动力。例如,五年内获得硕士学位,三年内成为区级学科带头人,两年内发表一篇教学论文,等等。但是,学校应当引导教师实事求是地确立目标,对自己现有实际情况做一个比较科学的估计和预测。目标定得过低,轻易即可达到,不利于开发自己的潜能;目标定得过高,则可能成为“空中楼阁”。这实际上类似于教育儿童时的“跳一跳能够摘到桃”是一个道理。
图1
(2)目标必须具体可测。确立的学习目标应一目了然,各项指标应是可检测的。例如,每人每天通常用于学习和工作的时间不超过12.5小时,可设定一个具体的行为目标:每天安排15分钟的静思(相当于时间总量的2%),对每天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进行反思,这项简单可测的日常习惯目标,将会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3)目标要分层渐进。一位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曾说过:“我没有什么取胜的秘诀,只是在比赛时,将整个赛程分成不同的路段,并在各个路段设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一根旗杆、一棵大树,也可以是一个标语牌。比赛时,我尽力从一个目标向下一个目标冲刺,直至跑完全程。”教师专业成长亦如赛跑。例如,要想在未来的五年中晋级高一级岗位,必须分层次、分阶段地设定目标,渐次推进。
3.学会“授权”。
在教育学生和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那些学生能够完成的工作,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成。这在时间管理方法上叫做“授权”。
同样,在个人生活中,也有许多事情,例如小家电维修、搬运家具,可以通过合理“授权”给他人,从而减轻自己的时间负担,并可能将“授权”后得到的时间用于个人专业成长或是休闲放松。
4.协作共进。
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互相学习、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容易取得更大的成效。为此,教师必须要正确认识协作增效的价值。每个人的知识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要有成就,要有进步,就需要与他人协作。协作也是现代人自身发展的需求,相互协作,彼此交流,有助于摆脱原有思想的束缚,进入一个更自由的思想天地,可以发挥出超出原先很多倍的效力。
(三)节约时间的策略
1.拒绝打扰,减少浪费。
日本一项专业调查统计指出:“人们一般每8分钟会受到1次打扰,平均每次打扰大约是5分钟,每天总共受打扰大约4小时,其中80%(约3小时)的打扰是没有意义或者极少有价值的。而人被打扰后重拾原来的思路平均需要3分钟,每天大约就是2.5小时。”也就是说,每天因打扰而产生的时间损失约为5.5小时,按8小时工作制算,这占了工作时间的68.7%,所以“打扰是第一时间大盗”。
教师每日受到的打扰主要来自学生、同事、家长和家人、朋友,这些打扰占了每日时间支出的很大比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拒绝打扰,对于无意义的打扰要礼貌地拒绝,按照自己效率最高的作息规律安排时间,每天可以安排固定时间用于接待家长,也需要提醒家长、同事要互相珍视对方的时间,不要随意打扰对方。
2.了解自身生物钟,科学使用时间。
(1)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只属于自己特有的“时钟”,它决定了什么时间效率高、什么时间更容易集中精力,因此,合理利用最有效率的时间是高效工作的关键,教师要好好利用自己一天里的“黄金时段”,自己编排工作时段。
(2)根据心理学研究,以下几个时间段不容忽视:肚子太饱或太饿时都会使头脑迟钝,这些时间不适合用来学习和工作;一般来说,上午8~10时和下午3~6时是效率最高的时段,中午1时左右和黄昏最差。人体内存有体力、情绪、智力三种周期,一周之中,由于长期的双休日休息制形成了智力周期,星期一和星期五由于靠近休息日,智力有下降趋势。
(3)要保持最佳学习状态与工作状态,除了保证充分的休息之外,还要加强体育锻炼,每天挤出一个小时锻炼身体,以切实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每当感到疲倦时,就应该停下来小休一会,喝杯水或者散散步,短短的休息会使头脑清醒过来,之后再专心学习和工作。
(4)家里应当拥有相对独立的书房。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要靠自己努力去寻找和创造,置身于一个能专心学习的环境之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效率。
3.合理使用“十分钟”,节约时间。养成良好工作习惯,才能切实提高教师的时间管理能力,使他们成为时间管理高手。善用零碎时间就是一个好习惯。有人常说自己的时间都被占满了,但是,“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挤,总还是有的”。的确,如果我们做好时间日志,把每天的工作都记录下来,就会发现,还有很多零碎时间可以利用。利用零碎时间,集腋成裘,也可以完成大事业,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例如,可利用零碎时间练习钢笔字、批改学生作业等等。
4.学会休闲,“磨刀不误砍柴工”。
一个有理想的教师,必然重视高质量的休闲,利用休闲时间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身体、愉悦心情、充实自我,从而真正将休闲的时间发挥出“磨刀”的作用。
三、改进学校管理的策略
(一)注重时间管理的规划
做正确的事(效果)要比把事情做正确(效率)更重要。如果想把事情做正确,就不要盲目地去做事情,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弄明白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就要求学校管理中需要注重规划,明确优先顺序。学校里的规划,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学校的整体战略规划、处室部门的分项目规划、中层干部的项目执行详细规划、教师与班级的目标与任务,等等。上级规划统领下级规划。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路途中,必须始终使个人的工作实践、专业成长与学校的各项规划协调一致,如此,则全体师生如同群雁一般,向着共同目标奋力前行,省时省力,更能取得良好的绩效。
明确各级规划,给学校发展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给教师专业成长带来了更加充沛的时间和广阔的舞台。例如,明确目标与细致规划便于合理地安排日常工作,并努力实践以达成目标,如此则必然减少行政性紧急事务对教师的干扰,必然引起教师预先的重视与事前的准备,杜绝拖延与塞责,从而提升工作品质与效率。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也是教师自我时间管理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讲,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涉及对个体的自我分析、专业发展方向的确立、行动方案的设计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既要注重教师个人和学校组织目标的兼容,实现学校发展与教师个人发展的互动与统一,更要有规划后的真正践行,即为了实现规划所制定的目标而认真去行动的过程;既要在规划实施中努力寻求外在的行政、物质、智力资源的支持,又要强调从教师的“可为”出发,充分发挥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自律与自觉,客观地分析自身所处的发展环境,并尽可能地为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创造条件,努力用科学的知识、技能、理念“武装”自己,坚持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不断学习和反思,从日常生活中可促进自身发展的每一个环节着手,自我提升专业成长品质。
(二)强化时间管理的引导与激励
1.严格会议管理,强化时间意识与效率意识。
会议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决策、计划、总结、反馈、落实任务的重要渠道和手段。从这个角度看,学校会议的质量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速度,决定着学校的办学品位,但会议往往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因此,必须减少会议性时间浪费,提高会议品质与效率:(1)明确会议制度;(2)合理安排会议时间;(3)明确会议主题和程序;(4)限定会议时间;(5)组织者认真“备会”。
2.倡导健康休闲、劳逸结合。
3.适当激励,提升时间管理品质。
有的学校尝试对优秀教师奖励性实施弹性工作制,让他们根据自身工作岗位的性质以及个人的生物钟特点,科学安排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的学校对教师团队发展进行考核与奖励,促进了学习型团队的发展。这些都是在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时间管理技巧,值得学校管理者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