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本角度论武术的传播论文

从人本角度论武术的传播论文

从人本角度论武术的传播

胡陆顺 郑一帆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摘 要: 学校武术教育问题一直是当今武术传播的一大热点问题。运用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从人本角度结合时代特点,对学校教育产生的问题展开探讨。研究认为,在学校武术教育中教学内容与学生对武术的需求不相一致是造成“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上武术课”、在学校传播困难的主要原因;提出由操返拳、强化套路、突出技击,“终身受益”“保质求精”,从师资入手,保障教学内容的改革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人本 武术 传播 学生

古希腊辩士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有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回眸武术发展史,它总与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很少考虑到个体“人”的需求。武术是以人为本的武术,“先人后武”合乎武术的发展逻辑,武术的研究应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不可“为武术而武术”。但现今探讨武术发展多聚焦其本身,忽视了武术的承载主题和历史发展逻辑。因此,该主张注定不能获得好的实施效果,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这样一个由政策支持、社会倡导、(市场)经济决定的“以人为本”语境中。[1]学生作为武术教育与传承中的重要接班人,其主体需要更应该被重视。

1 人的需求对武术形成的作用

运用唯物辩证主义的观点,事物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而定义一种事物是否还是原来的事物要看其本质有没有变,即便其发生巨大的量变,但没有发生质变,仍是原来的事物。武术的本质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攻防格斗的技术,在没有改武术本质特点的情况下针对社会和人的需要改变武术的运动表现形式是武术发展的必须要面临的问题,也是在传承与发扬武术的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更是在如今武术在面对西方体育运动的强势“入侵”、发展状况堪忧的情况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补偿方式:补偿方式建议采用固定费用法或长期协议的方式。基本原则为对电厂按照容量进行分配,并辅以一定的激励或惩罚措施。

武术最初源于原始社会人类的格斗技能,直接脱胎于古代武艺,大约在秦末汉初时期武术与武艺最终剥离,最终在宋代真正形成。[2]有关“武”的行为,我们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有人类就会产生“武”或是与武相似的行为;然它萌生于奴隶社会、初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但直到明清时期才走向成熟,出现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具有“拳种”特征的武术形态。但无论是武术的初始形态,还是后来武术成熟之后的传播发展,我们都能清晰地看到它是一直在围绕人类的需要开展的。

原始社会,人类为了满足人与野兽和人与人之间争斗的需要制造兵器和操练可以增强对兵器操控熟练度的“干戚舞”。

西周时期,由于政治和社会相对稳定,人们已经基本解决生存问题,王室为维护自己统治的需要,把原本作为一种生存技术的传统武技“射”,结合周礼,对射的器物、过程、结果及其射过程前后产生的心理和精神进行加工和包装,逐渐产生的一种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超脱了作为一种生存技能射的含义,由物质追求上升到精神追求,符合了人类发展的需要,从而其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属性,并且在西周之后一直被传承使用,并且其内涵进一步扩展。

清末,杨露禅针对北京城的八旗子弟无所事事和运动较少身体状况日趋下降,迫切需要轻缓、美观和有一定技击属性的运动形式锻炼身体的需求,改编在当时还被称为“炮捶”的陈式太极拳,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杨氏太极拳,使得太极拳一下子风靡了起来。现在太极拳在老年群体中这么火,归根结底是因为现在老年人的需求和清末八旗子弟的需求相似,而太极拳正好可以满足这部分需求。

《说文》中说:“把,握也。从手,巴声。”可见“把”的本义为“握”“持”,即将物拿在手里,为动词。后来由“握持”义引申为“把持”“控制”“掌管”义。此时“把”的结构形式为把+NP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多发疾病,病患主要表现为高血糖,临床症状为多食,多饮多尿等。发病原因主要为患者胰岛素分泌出现缺陷,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对于糖尿病的诊断方法较多,多数采取常规尿液检查,但因此检测方法准确率不高,因此被临床诊断逐渐淘汰,该文以该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间来该院治疗的9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生化检验方法在临床的应用效果进行探析,现报道如下。

根据最近全国范围的武术教育开展现状调查《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普通中小学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武打影视片和武侠小说是小学生了解武术的主要途径。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模糊,有42. 6%和25.4%的学生认为跆拳道和拳击属于武术。武术课主要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所占比例达到70.8%,武术专业教师只占29.2%,学校教材的选用相对杂乱等问题。[4]大学方面,刘文武教授的调查研究表明与中小学状况存在相似之处,表现在“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的问题一直没能解决。[5]可见,当前学校武术教育的开展现状十分严峻,数十年来武术教育的基本问题仍没有解决,无论武术上升到怎样的高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文化自信),学生仍然不喜欢武术,对武术的喜爱程度远远小于篮球、足球、跆拳道[6],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基本问题仍未解决。

春秋战国时期,为满足统治者的需求出现了具有“两两相当”斗剑和从属于军事操练活动的“角力”一部分转化为具有自己文化特点的以戏为乐的“戏乐”。[3]

2 学校武术教育开展现状

可见,不同时期的武术发展与变革均离不开人的需求,武术始终围绕着人的需求这一主线展开。

3 学生对武术的需求

根据2017年“中国武术文化主观影响力水平的实证研究”对1114名中国民众(其教育水平都在初等教育以上,且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所占的比例只有3.83%和3.58%;18-30岁的比例74.33)调查,民众了解武术的平均年龄为13.38岁,以强身健体和防身自卫为练习目的民众为75.41%和70.17,且74.86的人是因为自己感兴趣。[7]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在读中小学的时候对武术感兴趣,且练习的目的主要是强身健体和防身自卫,这一点也符合2009年“《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学生的习武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和防身自卫”的调查结果。[4]刘文武教授以浙江海洋学院武术选项班为个案,对学生在众多体特育课程中选择武术课的动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这10个班级322名学生中,有277名学生选择武术课的其原因是为了学习防身自卫技能,约占总数的86%。[8]

从以上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不管是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对武术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其防身自卫的技击功能和武术独特的健身功能上面,且随着年级的增加更加看重武术的技击价值。学生并非对武术不感兴趣,只是其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致使学生在接触武术后放弃学习武术。

4 思考

关于学生广泛看重武术的技击价值,在笔者看来主要是因为当前武术主要是通过影视和武侠小说等途径传到学生的生活中。“中国武术文化主观影响力水平的实证研究”的调查显示,通过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了解武术的人分别为931和555人,是所有选项[9](影视作品、武侠小说、学校教育、武术比赛、朋友介绍、家庭熏陶、网络宣传、俱乐部、网络游戏、其他途径)里面最高的两项,而经过文学和艺术修饰过的武术已经和现实生活中的武术大大不同,在影视和武侠小说中对武术的描述也主要突出武术的技击价值,不管是因为民族主义也好,个人英雄主义也罢,他们都把武术的技击功能放在了第一位,这些作品中人物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他有一身高强的武功。这些夸张的修饰使同学们心中高大武术的形象与现实中的武术形成巨大的落差。另外,学校的武术问题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在内容选择上以套路为主体,未能突出学生感兴趣的武术的本质的技击属性。第二,竞技武术与学校武术同化严重,武术的教学多以武术训练代替,以竞技武术为教学内容并将基本功放在一个异常重要的位置,从而挫败了不少青少年学习武术的积极性。[10]有学者就曾指出学校武术开展之出就是以竞技套路为“蓝本”,处于武术专业教育的核心。[11]第三,武术教育在理念上未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未能满足学生对武术的需求,教师教的和学生想学的不相匹配,青少年在学校武术教育中见不到他们“心中的武术”。第四,虽然在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刚要》中针对武术就提出,选编内容要充分体现武术的攻防技击特点、简单实用和易学易练,教学要“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等。但是在颁布之后并没有实施开来,在本科高校中无论是武术普修还是专选还都是以老一套“三路长拳、二十四式太极拳,初级棍”等套路为主,并没有很好的实施开来。马文国的调查证实我国学校武术课的教学内容以竞技武术(套路)为主,且此种状况已经持续了近50年。[12]

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4]P88历史和现实已经日益证明了这个预言的科学价值。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就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在当今条件下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 刘文武.论“本体与人本统一”的武术发展理念[J].武汉体育学报,2017(3):56-60.

[2]罗时铭.寻觅武术生产的历史足迹[J].南京体育学报,2011(4):38-41.

[3]邱丕相.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1.

[4]《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3):82-89.

[5]刘文武,杜杰,胡海旭.学校武术教育——定位、现状、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9):64-68.

[6]搜狐体育.跆拳道风靡大学校园 7年跻身最受欢迎体育项目之一[EB/OL].http://roll.sohu.com/20120918/n353444272.shtml

[7]周正宏,王智慧.中国武术文化主观影响力水平的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9):130-139.

[8]刘文武.传统武术进入我国学校系统的必要性及其途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97-101.

[9]周正宏,王智慧.中国武术文化主观影响力水平的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9):130-139.

[10]戴国斌.武以振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2.

[11]杨建营.体育院校武术专业技术课程改革理念探析[J].体育科学,2018(12):3-10.

[12]马文国.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武术教育与学校武术[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7(6):23.

On the Spread of Wushu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Hu Lushun Zheng Yifan
(Wushu Colleg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Abstract: The issue of Wushu education in schools has always been a hot issue in the spread of Wushu nowadays. This paper mainly uses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to discuss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school education from the humanistic point of view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e research holds that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students' demand for Wushu in school Wushu education is the main reason for "students like Wushu, but they don't like Wushu lessons" and the difficulty in spreading it in school; it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ways to guarantee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ers,such as returning to boxing, strengthening routines and highlighting skills, lifelong benefit, quality preservation and refinement.

Keywords: Humanism Wushu spread Student

中图分类号: G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839(2019)9—0012—03

项目基金: 上海市教委资助项目《武术教育改革三题:文化·兴趣·掌握》,编号:HJTY-2018-C35。

作者简介: 1.胡陆顺(1995~),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标签:;  ;  ;  ;  ;  

从人本角度论武术的传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