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如何做好重大主题宣传论文

媒体如何做好重大主题宣传

微观点折射大问题,微言论参透大道理。欢迎您留下精彩的微观点,并请关注我们的微信——

传媒

罗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今年主题宣传报道的重头戏,为做好此次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人民网部门间密切配合,前后方协同作战,制作了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70年70问”。中国为什么没有贫民窟?中国5G发展为什么能引领全球?希望工程“大眼睛”为什么能够牵动亿万人心……70个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方面面,力求“大主题、小切口”,通过小故事讲述大道理,将可亲可感的人物、故事、场景与权威理论、观点、数据结合起来,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蕴藏的内在逻辑,讲述巨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微视频中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过渡称为转场,是一种重要的剪辑手法。它是叙事内容发展的需要,也是创造层次和结构的需要,会影响视频的节奏和叙述的流畅性。对于观众来说,转场就是要达到视觉上的连续性和心理上的隔断性效果。视觉的连续性,是在剪辑过程中利用转场技巧,使观众在视觉上看到的场面或段落之间的转换过渡流畅自然;心理的隔断性,是使观众心里清楚上一个段落结束,下一个段落开始,保证叙事的逻辑性和层次的明晰性[2]。

皖河水系上游由长河、潜水、皖水3条支流组成,各支流水系相对独立。长河为正源,发源于岳西县黄梅尖。3支流在石牌水文站上游汇入皖河干流,在安庆市区西郊注入长江。石牌水文站以上积水面积4 908 km2,以下积水面积1 533 km2,其中下游右岸武昌湖水系流域面积1 084 km2。

方立明:当下做好重大主题报道面临几方面问题。一是关注度“转移”。移动端呈现碎片化阅读的特点,传统媒体原来在版面上的篇幅优势、时段上的聚焦优势大打折扣,读者的关注度发生了“转移”,吸睛效果大不如前。二是接受度“位移”。网络受众的浅阅读特点,使受众的接受度发生了“位移”,如果仍然概念化理解重大主题,套路化策划相关报道,标签化反映报道对象,模式化撰写报道稿件,将会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重大主题报道将陷入“零星点击”的窘境,引导效果将大打折扣。三是吸聚度“漂移”。娱乐化的信息、强互动的场景,是网民的“第一选择”,让天生自带严肃重大“标签”的主题报道的吸聚度发生了“位移”,面临比以往更加严峻的传播形势。

刘曜:近年来,短视频异军突起,成为主流媒体报道可视化转变的必争之地。比起其他呈现形式,短视频包含视听体验,剪辑手法创意迭出,普遍去电视化的操作,让用户的代入感更强,更易产生情感共鸣。而这些特质正与重大主题报道“大主题,小切口”的要求相契合,大大增强报道传播力的同时,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温州日报》推出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媒体系列报道《回望七十载,追梦新时代——英雄家书》以短视频、文字通讯、H5等全媒体形式呈现,报道推出后立即产生了强烈社会反响。通过镜头和剪辑,改变厚重主题原本严肃的面孔,以更本土化和贴近百姓视角的“轻”表达,讲述“大”故事,已经成为《温州日报》多年来在媒体融合道路上积极探索和实践的方向。

王丙全: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给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守正创新做好重大主题宣传,变挑战为机遇,达到“叫好又叫座”的效果,成为各级党报面临的全新课题。对各级党报而言,要坚持聚焦基层和一线,深入源头“抓活鱼”。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扎根基层、深入一线,重大主题宣传才能够找到源头活水常做常新。《湖北日报》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主题,开设“荆楚地标”“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记者再走长征路”等专栏,采用现场走访、蹲点调研等形式,发掘出了一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作品。

孙少龙: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报道中,外宣媒体纷纷发挥各自优势,以不同视角、不同形式的报道展现新时代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新华社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和CNC英语台、新华社英文客户端同时进行4K+VR直播国庆盛典,总浏览量超900万,超4万人同时在线观看,创历史新高,吸引大量海外网友点赞中国发展。《中国日报》报、网、端、微全平台通过直播、长图、短视频、海报、九宫格、图组和长文等多种形式,在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脸书、推特等平台发稿超过1050篇,总传播量突破6.2亿次。其中,国庆庆祝大会相关系列报道在170余家海外主流媒体落地。

邓崴:作为都市主流媒体的《钱江晚报》,在策划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道时注重在“大题材”中看见“小生活”,从“小生活”中折射“大历史”,通过“小我”融入“大我”,在讲述小家的变化中反映国家的进步。都市媒体做主题宏大的时政报道要接地气,引导群众参与,在与受众紧密互动中讲好群众“身边的故事”,激发受众情感共鸣和互动。围绕“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主题,《钱江晚报》推出了两组“自选动作”——“红色暑期实践”征集活动、“我们一起走过”亲历报道,从互动性、贴近性出发,把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主题融入普通百姓的小日子。通过重走红色路、田野思政课等活动使大学生们在行走中感受国家变化,在互动中提高思想认识。

卜宇:做好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宣传是江苏广电总台2019年的工作主线。我们坚持把阐释新思想、传播新思想贯穿于宣传全过程。以创新的方式对理论内容进行解读,是主流媒体的重要责任,对“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江苏广电总台在理论内容的大众化传播上力求探索出一条新路,9月特别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节目《追梦七十载》,聚焦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大方面,重点围绕新中国70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奇迹是如何创造的、中国何以文化自信、中国老百姓日子怎样越过越红火等问题进行深入解读,让节目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度。

王思北:为做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融媒体报道,多家媒体探索创新,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议题设置,策划推出了一系列融媒体产品。国庆节前夕,一张张爱国“民族照”在朋友圈刷屏。通过《人民日报》推出的互动H5《56个民族服装任你选!快秀出你的爱国Style》,网友在线“换装”并生成脸上贴有国旗的个性化“民族照”,既体验了各民族的服饰文化,也表达出共同的爱国情感。新华社推出的微电影《新生1949—2019》,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段耳熟能详的旋律和四个故事,巧妙串起新中国波澜壮阔的新生之旅,海内外总播放量15.7亿次,产生“现象级”刷屏之效。此外,还有光明网《70年记忆手绘长卷》、中国军网《集合!15个徒步方队打包送你》等一批有新意、有创意的融媒体产品,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共鸣。

惠毅: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大主题报道实践中,西安广播电视台特别注重依托融合传播矩阵的聚合优势,扎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聚力做好小屏,建成了一个由融媒体指挥中心、2个PC端、3个APP、4个台级品牌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头条号、抖音号等组成的360°的融合传播矩阵,形成了一个“1+2+3+4+N”的内容生产发布体系。通过灵活运用大数据、短视频、H5、动漫等,紧盯“快新活”目标,把握“时度效”要求,并不断密切与中央级媒体、知名商业媒体的纵向联合及与区域内强势媒体的横向协同,形成了各平台同声呼应、一呼百应的良好宣传效果。

皮亚杰认为:“守恒是获得数和量概念的重要条件,儿童没有守恒概念就不能真正认识数和量。”学生具有守恒概念就表明他能抓住事物本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已不为表面所迷惑。此环节是前期教学实践的薄弱之处,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建立面积守恒概念,将重点加以落实?

胡正涛:对于一线采编人员来说,面对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报道这类的同题报道时可以进行大幅度创新的空间很小,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我们不妨运用“求同存异”的思维模式,对同题报道进行差异化采编。选题立意是一篇报道的“灵魂”所在,对于相同题材,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去切入、去架构,通过选题立意的差异化来实现报道的差异化呈现。在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报道中,经济发展是我们可以关注的一个点。选择这一题材,我们可以从关注经济发展本身入手,聚焦随之产生的生态之变、城乡面貌之变等,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在相同题材下报道的主题有区别,也更加厚重。

谭敏: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应当深入思考如何改革重大主题报道的内容、形式,抓住观众眼球,使重大主题报道更加新颖、有趣。而融媒体产品正为重大主题报道提供了改革思路。融媒体时代,线上、线下的报道更应紧密结合在一起,带给人们更加丰富的视听体验。人们最早体验这种宣传方式是在电视直播节目中,如春晚直播与微信摇一摇、淘宝摇一摇的互动。但是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线上线下的结合还不够紧密。所以,主流媒体应继续创新,打通线上线下,提高受众的参与度,从而形成传播合力。

将唤醒教育理论充分运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能力,只有将学生置身于轻松愉悦、自由民主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在切实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本栏目内容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标签:;  ;  ;  ;  ;  ;  ;  ;  

媒体如何做好重大主题宣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