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利水电工程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经济的发展又推动了施工技术的创新,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施工和施工技术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并直接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和经济效益。另外,水利水电工程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紧密相连,在水利水电施工中对工程进行全局把控的同时重视从小处着手,严格质量把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更好的为人们服务。文章对基础施工的要求和提高水利水电施工的方法进行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
引言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来说,要想提高其施工建设水平,需充分落实施工技术,而基础处理技术是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后续施工质量、施工进度的基础,对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的综合效益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水利水电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机会,水利水电中的基础施工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关键的因素。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环境比较复杂,基础工程大部分长期处于水下,维修比较困难。因此,保证基础工程的施工很重要,在施工中,提升工程基础的关键在于对技术的把控。
1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建设的必要性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不良地基会导致基础所能承受的上部建筑物荷载超出了合理范围,使得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直接威胁到建筑工程的使用性能和运行状态。具体表现为:若施工中地基土层较软、强度不足或不呈均匀分布,均会对工程施工质量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导致地基土层在上部建筑物的压力作用下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均匀沉降现象;若在施工中遇到透水性好、构造破碎或松散的砾石层,并且在施工中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会导致工程在施工中出现较严重的积水、渗水现象,进而导致基础的渗漏量超出合理范围内,进而为工程施工质量埋下安全隐患。因此,必须从项目的实际建设情况出发,对施工方案进行合理选择,重视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的选择,重视基础工程的建设,最大程度上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其能够达到规定的标准。
2 水利水电基础工程施工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如下:①水利施工时,应该对施工周围的地质情况和水文条件进行相应的勘察,进而掌握施工现场的情况,将勘察的报告连同设计图纸一起作为施工的参考资料;②在施工中,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对阻碍施工的现场的建筑、沟渠、管线和树木进行及时的清理,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③由于山区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因此在施工中对当地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进行详细的勘查,对可能发生滑坡的地区采取加固措施,保障施工的顺利;④水利水电基础施工比较复杂,需要的材料也比较多,需要的施工机械和设备也比较多,因此,应该设置具体的道路、桥梁及装卸点,如果满足不了通行的要求应该进行加宽处理;⑤对放线的定位线和水基准槽进行仔细检查与核对,满足设计要求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施工;⑥对场地进行清理,地面的坡度必须符合排水的坡度和排水设置的建设。
3 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技术的应用
3.1 灌浆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多在岩溶地区选择使用基础灌浆技术。其中,在具备填充物的岩溶地区,需要充分结合该地区的地质特点来进行灌浆,这对基础灌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见的几种灌浆方式为:(1)高压灌浆。在岩溶地区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时,以密实度为主的高压灌浆法具有一定的可应用性,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使水泥在以条形方式渗入土壤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网状结构,该结构稳定性、抗滑性较强,可避免地基出现渗漏、渗水等问题,同时也可为地基承受上部建筑物荷载提供有力条件,可有效满足岩溶地区的水利水电建设需求。(2)高压旋喷灌浆。在基础灌浆过程中,该方法主要通过在机械钻机的钻头顶部加入高压喷嘴,利用高压泵加压的方法在深入地下的过程中将水泥喷出。在钻探过程中,机械钻机钻头可以改变原有的土层结构,通过搅拌的方式将水泥与土层混合,且随着钻头的逐渐上提,在岩溶地区中能够形成非常稳固的柱体,进而达到提高地基稳定性的目的。(3)深层岩溶地区的处理方式。在处理深层岩溶区的过程中,通常运用普通的基础灌浆方法对岩溶区的周围进行灌浆处理,以在深层岩溶区周围形成较大的排挤压力,在压力的作用下,深层岩溶区周围的水泥会与岩溶层内的其他物质进行混合与硬化,有利于提高地基稳定性。
3.2 锚固技术
锚固技术作为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施工中使用的重要技术之一,对于整个基础工程来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之所以锚固技术经常被采用,主要是因为水利水电工程一般都是建设在比较偏远的山区,山区本身交通就比较困难,这就对施工中的人力和物力有更多的消耗。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一般情况下是有严格的工期要求的。因此要想在条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完成施工目标,就要运用锚固技术。锚固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并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工程的稳定性。锚固技术主要运用锚具、承压板、台座、支挡结构、预应力钢筋和圆柱形锚固体。通过锚固结构的施工,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并提高施工的工效,以此保证施工的工期要求。
3.3 面板坝基础夯实施工
在面板坝夯实施工前,可结合工程主夯点进行一组单点夯试验,再进行群夯试验,以确定夯击数及夯后所能达到的指标。面板坝基础夯实施工流程为:(1)试夯。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将自然场地作为一个夯区,并确定合适数量的夯点;在试夯过程中,应仔细观察并记录每个夯点每击的夯沉量及周围地面发生的变化,以确定该夯区最佳的夯点夯击击数。(2)点夯。对每100m2的观测夯击下沉量进行观察,以对夯击数进行相应调整。(3)平整场地、满夯。在点夯完成后,夯坑应及时推平,避免水分加速流失而影响整体工程施工质量;满夯需采用低落距夯击,确保锤印相连接。(4)检测。委托专业的单位对场地夯实情况及密度等进行检测,并提供相应的检测报告。另外,在面板坝基础试夯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项内容:为了确保强夯方案的适宜性与设计参数的合理性,结合我国有关规范规定,在夯实施工前,应在场区内代表性的区域进行试夯;每个施工区至少有1个试夯区,试夯区至少具备3个试夯点;确保夯坑地面不会发生较大的隆起等;选择适宜的强夯施工工具,施工中常见的强夯机施工参数如表1所示。
表1强夯机施工参数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础处理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在水利水电工程实际施工中,不同的基础处理技术所使用的工程范围、施工条件等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具体施工中,需结合水利工程的施工特点、现场建设条件等进行基础处理,以为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可靠保障。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保障因素之一,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民生的发展。但是水利水电施工的特点是工期长,投资大,对自然条件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保证在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控制施工的质量,熟练掌握水利水电基础施工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性,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袁睿,黄辉,李新霞,雷勇. 水利水电工程中灌浆施工技术处理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0):222.
[2] 雷云. 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应用[J]. 工程技术研究,2017,(4):51-52.
[3] 徐猛勇. 向家坝水电站坝基破碎带岩体补强灌浆施工技术浅析[J]. 水利水电技术,2015(03):43~45.
论文作者:刘平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4
标签:基础论文; 岩溶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水利水电论文; 工程论文; 锚固论文; 技术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