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策划编辑制的现实基础与现行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现实论文,编辑论文,模式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出版界有关策划编辑制的讨论较热烈,在有的出版社已先行一步,进入策划编辑制的具体运作。
据了解,策划(组稿)编辑在西方出版公司是明确的建制,它与审读编辑、文字编辑共同组成编辑部门,完成一部书稿从创意到发排的全过程。西方出版界对组稿编辑的定位是相当高的,当然,不是每一个编辑都可胜任的。
从我国的情况分析,在出版业实行由规模数量型向优质高效型转移的过程中,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编辑惯有的坐以待稿的工作模式显然是行不通了(西方书业界作者的自投稿一般只占年度选题的10%),编辑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必然地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同时现代社会分工愈来愈细,编辑在出版社转轨过程中职能的多方位增加和工作量的大幅度增长,导致编辑工作的进一步细化和专门化,这既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也是图书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以笔者所在单位的情况为例。我社从1993年起,为适应出版社转轨需要,一改以前单纯按编辑工作量计酬的分配政策,分配向效益作了适度倾斜,将奖金与编辑所组书稿的效益挂钩。在这一政策的导向下,坐等上门的书稿一般效益前景均不乐观,要有好的效益,编辑就必须自己组稿了。我社凡组稿能力强的编辑几乎都经历了选择、鉴别自投稿(基本被动)——主动去寻找作者,由作者提出选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成熟性)——有了热门选题的模糊想法去联系作者(仍具有一些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自己产生创意,对书稿的内容、框架有较明确、较成熟的设想,并定向地选择作者(在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对市场分析的基础之上,有了较准确的科学分析和预测)这样几个阶段。这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在一部分编辑明显地表现出组稿(策划)优势之后,一些起步较晚或由于种种原因暂时未获成功的编辑仍处于等米下锅的状况。前者由于要将很多精力投入到市场调研、搜集信息、联系作者等围绕策划组稿所进行的工作中,工作状态和紧张程度大异于从前,再要安心俯首桌前对书稿精雕细刻,则既无充足时间,其活跃、动态、多头绪的工作状况也使其精力难以保证,于是他们将一部分书稿转移到稿源相对贫乏的编辑手中加工也就顺理成章了。后者可以专心致力于文字表述的规范、各类标准的正确运用等对书稿内容的文字加工。策划和加工,两类编辑各自工作重心的不同初露端倪。但这仍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状态,运作不规范,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离策划编辑制的要求相去甚远。
分配政策的刺激,迫使所有的编辑都先先后后地自己动手组稿。编辑的一哄而上,各自为战,大量选题内容重复,结构不合理,品种增长过快,资金周转困难,编辑负荷过重,影响图书质量,也给领导管理与决策带来困难,十分不利于出版社的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而另一方面,大家都上来演练一番,竞争一番,也许会通过这个过程,对自己有个重新认识,从而找准自己的恰当位置。如有的编辑对新知识撷其要领,掌握很快;对本专业的选题反应敏锐,判断准确;社会活动能力强,善与作者交朋友;对市场很敏感,预测能力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有的编辑文字功底好,对各种规范标准非常熟悉,性格趋于内向,作风沉稳细致,经其加工的稿件几无质量之虞。编辑在出版过程中各自呈现出不同方面的优势(也包括劣势),就形成了相互的差异。这种差异与出版社强化管理、保证竞争实力的需求共同构成了策划编辑制建立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
策划编辑制的建立是形势使然,大势所趋。
西方出版界的策划(组稿)编辑担当着确定出版什么产品的重任,他们的素质问题往往被提到决定公司成败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我国的策划编辑制应是怎样的模式,由于国情的差异甚至各出版社社情的差异,恐怕很难求得一致。
可以设计的理想模式是:出版社以总编辑为首由若干具备策划编辑素质的编辑组成策划编辑部,负责社里的选题策划,以其策划书稿的效益发放酬金,当然能实行年薪制是最理想了;擅长文字加工的编辑只负责书稿的文字加工,对其内在质量负主要责任,以其加工的字数计算酬金;确实不能胜任编辑工作的,可考虑调离编辑岗位。策划编辑的报酬显然要高于文字编辑,高出的也许是数量级的差距,因其投入的智力成分高,责任重,风险大。
这里又碰到了一个麻烦的老问题,即体制的问题。由于我国的人事体制以及分配体制的现状,策划编辑,其酬金的确定难度相当大。在西方聘你做什么你就是什么,被聘人主要考虑自己能否胜任、报酬合适与否;在我国就很复杂了,出版社与个人之间无法做到真正的双向选择,况且编辑之间的差异也不是一个恒量,除去特别出色和特别不出色的,处于中间层次的也有不少人,在酬金差距存在(还比较大或相当大)的情况下,如何将策划编辑和加工编辑截然划开,是个很棘手的问题。
在现有体制下,对于像我们这样规模较小的社,可以考虑建立一支精干、强化、优化的社内编辑队伍,同时大力发展社外编辑加工队伍。对社内编辑人员,着重培养其策划组稿能力,实在不适合做策划编辑的可考虑安排其做文字编辑或调整到其他岗位。将编辑的文字加工量大量地转移到社外,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学出版社有着更为便利的条件:一是退休的老编辑,经验丰富,余热尚足;二是在职和退休的专业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都可以承担起加工编辑的职责。对这些社外编辑,可视其专业水平和加工能力付给报酬(可浮动)。社内编辑的文字加工量可酌情安排,不使成为过重的负担,以侧重于策划和组稿工作。对选题结构、方向、品种数量,要从社的角度予以把握,强化管理,使策划编辑从出版社整体的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使个人的潜力和整体的优势都得以充分发挥。
至于一些大的出版社,是按部室设立策划编辑,还是由社统一组成策划编辑部,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囿于我国体制的原因,策划编辑制很难一步到位,但可以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这个令人作难的问题将来总会在实践中逐步得到妥善的解决。
标签:策划编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