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世纪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巴以论文,难题论文,冲突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毫不夸张地说,今年是自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署以来,巴以和平进程遭受重大挫折的一年。起因是9月28日, 以色列右翼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不顾巴勒斯坦方面的警告,带领一群议员在上千军警的保护下,强行参观了位于东耶路撒冷的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起巴勒斯坦人民的极大愤慨。29日,以军警在阿克萨清真寺打死4 名巴勒斯坦人,这一火上浇油的行动导致巴以对抗升级。截至11月28日,持续两个月的巴以冲突已造成双方约300人死亡,数千人受伤,目前尚无止息的迹象。
追根溯源 谁主沉浮
巴勒斯坦问题的实质是阿犹两个民族争夺生存空间:巴勒斯坦地区的统治权究竟是归犹太人还是归阿拉伯人所有或是归双方共有;犹太人和阿拉伯人能否彼此承认对方在巴勒斯坦的民族和国家权益并和睦相处。
巴勒斯坦位于地中海东岸。巴勒斯坦的面积虽然只有2.7 万平方公里,但却是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重要。“巴勒斯坦”这个名称,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腓尼基人的土地”。约公元前19世纪,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从幼发拉底河流域迁入巴勒斯坦。公元前1010年左右,希伯来人打败腓尼基人,在巴勒斯坦部分地区建立了大卫王国,并于4年后征服耶路撒冷。公元前923年,大卫王国一分为二:在北部的称为以色列王国,南部的称为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 亚述帝国征服以色列王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消灭犹太王国, 国王及数万居民被掳到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38年, 波斯帝国征服巴比伦,允许当年被掳走的犹太囚徒返回巴勒斯坦,在耶路撒冷附近恢复建立一个附属小国,这些人成为现代犹太人的祖先。公元前4 年,罗马帝国入侵巴勒斯坦, 先后三次镇压犹太人的大规模反抗, 屠杀了100多万犹太人。犹太人除了被杀者之外,其余大部分被赶出巴勒斯坦,开始向世界各地大流散。犹太人的巴勒斯坦从此不复存在。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公元637年,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断移入,同当地土著居民逐渐同化,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公元1099年,欧洲封建王朝的十字军以“收复圣地”为名,发动十字军东征,侵占了耶路撒冷城,在一部分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了“神圣之家”即耶路撒冷国。公元1187年,阿拉伯民族英雄萨拉丁把十字军赶出耶路撒冷。
由于犹太人拒绝皈依伊斯兰教,所以伊斯兰教的创立者穆罕默德不喜欢犹太人。在阿拉伯帝国时期,有一些歧视犹太人的法令。
由于宗教、社会和历史的多重作用,严酷的现实使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普遍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信仰:犹太人要彻底摆脱悲惨的命运,必须回归故土,重建家园。于是,以团结散居犹太人,通过向巴勒斯坦移民最终建立犹太人国家为目的的犹太复国主义应运而生。1897年,奥地利犹太记者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巴塞尔主持召开了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1917年,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表了《贝尔福宣言》,公开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民的民族之家”。1922年,国际联盟决定把巴勒斯坦作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欧洲犹太人纷纷涌向巴勒斯坦。1917年以前,巴勒斯坦的犹太居民只有5万人,至1939年增加到44.5万。1936年至1939年,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动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它对犹太复国主义支持的运动,史称“阿拉伯起义”。
分治决议 冲突祸根
第二次世界大站后,英国在中东的地位被美国取而代之。1947年11月,在美国的操纵下,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成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约120多万,占总人口的2/3多, 但分治决议中阿拉伯国的地域只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而且被分割成互不相连、大小不等的碎块,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而犹太人只有60万,不到总人口的1/3,却分到57%的土地,且大部分是肥沃的沿海地带。显然,这个决议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来说极不公平,遭到阿拉伯国家的一致拒绝。
联合国分治决议的通过和实施,埋下了阿以长期冲突的祸根,使中东动荡不定,战争频仍,暴力恐怖层出不穷。1948年5月14日, 以色列国宣布成立。第二天,以色列便与阿拉伯国家开战,巴勒斯坦问题演变成以阿全面对抗。半个多世纪来,以阿之间共进行了5 次大规模战争,双方死伤近20万人。至于小的冲突和流血事件则从未间断。以色列通过战争先后占领了大片阿拉伯领土。
冷战时期,中东一度成为美苏角逐的重要场所。阿拉伯人后面的支持者是“北极熊”,为以色列人撑腰的则是“山姆大叔”。因此可以说,阿犹冲突历时100年,两大民族相悖的权利撞击是内因, 殖民主义政策和超级大国的争夺是外因。
共识难得 弃战谋和
阿犹民族相互厮杀,最终以惨重的代价,换得一个简单的共识:阿拉伯人不能将犹太人赶入大海,犹太人也征服不了阿拉伯人。1977年11月,埃及总统萨达特毅然访问耶路撒冷,与以色列总理贝京进行了5 轮会谈,并在以色列议会发表演讲,阐述了实现埃以和平的5项条件。 这是自阿犹矛盾发生以来,阿拉伯国家及其领导人采取的第一个和平行动。1978年9月,在美国的撮合下, 萨达特与贝京签署了“戴维营协议”。1979年3月又签署了《埃以和平条约》,从而结束了埃以之间持续了 30多年的战争状态,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埃及终于以和平方式收回了在1967年“六五战争”中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
1991年10月,阿以冲突各方,包括巴勒斯坦、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以色列一起出席了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的中东和会。会后分别启动双边会谈。巴以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其土地争端更多地涉及民族感情和宗教信仰。马德里和会后,巴以和谈最先取得历史性突破,双方实现了相互承认,签署了奥斯陆协议。1999年9月, 阿拉法特与巴拉克在埃及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使巴控区和巴以联合控制区达到西岸总面积的42.9%,并开始了巴以最终地位谈判。由于最终地位谈判必须涉及耶路撒冷归属、巴以边界划分、巴难民回归、犹太人定居点前途、水资源分配和安全安排等一系列敏感难题,因而谈判时断时续,几乎没有什么进展。
和平之城 战争频仍
为了打破一筹莫展的僵局,在外交上青史留名,即将卸任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加大了促和力度。今年7月11日至25日, 克林顿盛邀阿拉法特和巴拉克前往美国,在戴维营举行了巴以美三方首脑会晤,就最终地位谈判进行磋商,试图按照埃以谈判的方式,“克隆”出第二份戴维营协议来。无奈巴以分歧太大,会晤无果而终。
据报道,导致戴维营会晤失败的最大障碍是耶路撒冷问题。这个问题是横亘在巴以和平之路上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耶路撒冷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古城,位于巴勒斯坦中部犹地亚山区之巅。目前面积176平方公里,人口约65万。 耶城最早是迦南人一个叫“耶布斯”的部落的堡垒,今天的阿拉伯人习惯称之为“古德斯”,意即“圣城”。耶路撒冷是希伯语的称呼,“耶路”意为“城市”,“撒冷”意为“和平”、“平安”,合起来意即“和平之城”。然而,悠悠5000年来,耶路撒冷鲜见和平,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宗教为了获得独占这座城市的绝对权力,一次又一次地征战、厮杀,使它成了一座“战争之城”。直到今天,流血、死亡的悲剧仍在不断上演。
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其中著名的“哭墙(又称“西墙”)是古犹太人先后建造的两座圣殿的唯一遗迹,是犹太教徒最神圣的崇拜物,它是犹太人千百年来的精神寄托,被视为犹太民族昔日辉煌的象征。对于基督教来说,耶路撒冷是“救世主”耶稣受难和升天的地方,圣母玛丽娅的诞生地和安息地。而穆斯林则说,这里是真主的使者、先知穆罕默德“夜行和登霄”之处,是仅次于麦加、麦地那的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建有宏伟的阿克萨清真寺和壮观的萨赫来清真寺(又称岩石圆顶清真寺)。这两座清真寺建在耶城旧城东南部一块面积约0.135平方公里的高地上, 巴勒斯坦人称这块高地为“尊贵的禁地”,犹太人则称之为“圣殿山”。“圣殿山”西侧就是“哭墙”。
1948年和1967年,以色列通过以阿两次战争,相继占领了以犹太人为主体的西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人居多数的东耶路撒冷。以色列取得对耶城的实际控制权后,便采用多种手法改变耶路撒冷的多重属性,使其犹太化。
和平任重 长路漫漫
以色列曾强调耶城地位不容谈判,但后来随着巴以和谈的推进,以同意将耶城问题纳入以巴最终地位谈判的议题中。应该说这是一大进步。巴方强调要在耶路撒冷定都建国,但实际谈判底线是收回东耶路撒冷。在戴维营会晤中,巴拉克顶住国内反对派的重重压力,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首次从耶城是以色列不可分割的首都这一立场上做出有限让步,表示可考虑耶城“一市两都”,并同意双方对耶城东部和阿拉伯人居住的部分地区享有“共同主权”。
巴拉克的灵活务实态度,遭到以色列右翼势力特别是以沙龙为首的利库德集团的强烈反对。沙龙蓄意踏足阿克萨清真寺广场,就是要向全世界显示以色列对耶路撒冷拥有绝对主权,阻挠和破坏以巴和谈,沙龙曾毫不隐讳地表示要使用一切手段,防止巴拉克“分裂耶路撒冷”。沙龙对伊斯兰圣地的公然亵渎和侵犯,使巴勒斯坦人民沸腾的民族和宗教感情如岩浆喷涌,最终导致他们因巴以和谈久拖未决、建国日期一再推迟、巴方让步过多而没有得到以方相应回报等因素孕育的长期压抑、不满、失望和愤怒火山的总爆发。
为了平息对中东局势带来消极影响的巴以流血冲突,国际社会进行了紧急斡旋。在美国调停失败的情况下,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等积极促成了沙姆沙伊赫中东多边首脑会议的召开,说服巴以达成了立即停止暴力冲突的协议,但未落实。11月27日,以色列议会以84票支持、19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利库德集团提出的“耶路撒冷定界”法案。这项法案规定,“耶路撒冷市的市界必须保持现状”,任何改变市界和移交权力的决定都必须得到以议会绝对半数,即61名议员的支持方可生效。这将进一步增加以巴最终地位谈判的难度。
遗憾的是中东将带着阿以和平这一艰巨事业,迈着沉重的步履迈入新世纪。“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今天,追求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中东走向和平也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