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性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总体性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发展的阶段划分
在这一问题的讨论中,学者们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80年、50年、20年等不 同的时段出发,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见解。陆剑杰从七个方面概括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80多 年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即:需要—竞争—哲学选择;学习—运用—学理升华;反映—评价 —实践规范;批判—融合—文化创建;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真理—价值—实践人学;现 实—前景—未来理想。何萍把这一历史进程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五四”运动 到40年代;第二个时期是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第三个时期是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聂锦芳 也把20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以1949年和1978年为界,划分为三个阶段。
黄埔森、陈中立、闵家胤等学者把新中国哲学50年大致划分为“文革”前、“文革”期和 “文革”后这样三个阶段。孙正聿则从哲学基本样式和内容的角度,把这一发展历程概括为 三个阶段,即80年代前的教科书哲学阶段、80年代以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出发点的教 科书改革哲学阶段、90年代以原教科书为背景提出问题的后教科书哲学阶段。王南湜则从哲学范式转换的视角,把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50年的历史,描写成一个从实体性范 式到主体性范式再到人类学范式的发展过程。
不少学者还侧重探讨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20多年的发展历程。许多学者认为,这一过 程可分为两个时期:前十年和后十年。前十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以实践唯物主义为重点, 以人的主体性为轴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与思考;后十年马克 思主义哲学研究体系意识逐渐淡化,问题意识不断增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发展问题、文化 问题、价值问题、人的问题等,世界化、民族化和个性化的趋势日益凸现。何中华则把这一 时期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0年,此间集中讨论了真理标准问题;第二 阶段,1980—1984年,此间集中讨论了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第三阶段,1984—1990年,此 间集中讨论了实践唯物主义问题;第四阶段,1990年至今,此间集中讨论了社会发展与现代 化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现状分析
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其内容大体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取得 的成就;二是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良倾向及问题。
在第一个问题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多种看法。陈晏清认为当前马克思主义 哲学研究的进展和突破可用四个字概括,即“返本开新”。“返本”即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真精神,“开新”即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局面。衣俊卿从四个方面,即实践理性的复 兴、主体意识的成熟、发展观念的更新、文化精神的重建概括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 的主要成就。孙正聿则从解放思想的角度,认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成就主要表现 在“五个解放”上:即从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教条主义的研究方式、简单化和庸俗化的哲 学 倾向、哲学的知识论立场以及哲学研究的“无我”状态中解放出来。李德顺认为当前我国马 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从三个方面突破了传统模式:第一,在重新全面、准确地理解“什么 是马克思主义”问题上,有了新的境界;第二,抛弃封闭和僵化,以开放的科学态度对待人 类思想文明成果,开阔了视野,充实了内容,活跃了思想;第三,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改革原有的哲学体系,提出和探讨了不少新问题、新概念、新观点、新方法。最有代表性 的就是“实践、主体、价值”这三大范畴的探讨,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前发展的“理 论生长点和基石”。韩庆祥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丰富,正在显现一 种新的风貌。表现为:第一,具有强烈的前沿问题意识,即不强调理论体系的建构,着眼于 对前沿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第二,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创新;第三,关注人的生活 世界;第四,努力恢复和确立人的主体性维度;第五,个性化倾向比较突出;第六,哲学的 平面化意识日益增强;第七,分化倾向比较明显。徐长福从八个方面揭示了当前马克思主义 哲学发展的态势;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确立了实践对于理论的优先地位;从理论模式看 ,打破了苏联教科书哲学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从理论领域看,突破了几大传统领域并开辟 了大量新的领域;从理论的文本依据看,“回到马克思”是一个显著特点;从理论态度看, 学术研究态度强化;从理论胸襟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的不同观点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日渐宽容;从理论观念看,正在从“物”的哲学范式向“人”的哲学范式转换;从理论结果 看,初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许多学者在分析和评价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展和突破时,都特别 提到了邓小平哲学思想的重要意义。认为,邓小平哲学思想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 条 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创造性整合,是毛 泽东哲学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新的发展阶 段,它开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境界。
在客观评价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所取得的进展和突破的同时,学者们还从各自的理解 出发,分析和揭示了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不良倾向及问题。沈丽波、谢丰泰认为, 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不良倾向主要有四种:一是实证化的倾向;二是方法论化倾向 ;三是政治化倾向;四是本体论化倾向。何中华则认为当前哲学研究中存在着实用主义、个 人 主义、自由主义的倾向,并认为这些不良倾向的存在,不仅妨碍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 质的正确领悟与把握,而且已经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带来了某些消极后果。高清海认 为目前哲学研究和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三类哲学”并存,基本是“三足鼎立”态势。 一类是属于政治宣传、思想理论教育领域的“讲坛哲学”,第二类是属于经济生活、日常社 会生活领域的“实践哲学”,第三类是属于学者专业活动的学术生活领域的“论坛哲学”。 这三种话语方式彼此虽有所沟通,但由于多种原因各自很难进入他方领地。李文阁还进一步 分析了传统的教科书体系或“讲坛哲学”的性质,认为,它遵奉的是本质主义思维,是一种 知识论或认识论哲学,基本上是一个近代哲学的体系,在总体上未能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特质及真正精神。周海春、张丽君等人也认为现行的哲学教科书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 科学化倾向;二是本体论化倾向;三是非主体性特征;四是实证化、公式化、教条化、 直观化、简单化问题;五是自然观、价值论、求善求美等内容被排斥在体系之外,存在着结 构性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发展
这方面的讨论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所面临的挑战。黄楠森 认为挑战来自三个方面:世界形势的挑战:20世纪下半叶国际国内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 挑战;国际国内哲学的发展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挑战。王锐生把这种挑战概括为两个方 面:非马克思主义的挑战;科技革命的挑战。邴正提出要应付来自生活实践的三大挑战,即 :利益驱动煽起的功利主义思潮对哲学的形而上学追求的挑战;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的社会 生活的日常生活化对哲学的超验方式的挑战;全球化、信息社会的来临造成的大众文化对哲 学的精英文化、人文精神的挑战。他认为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理想性的追求,而上述三大挑战 归结为一点,就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实际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发展中的核心 矛 盾。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走向。学者们分别侧重从宏观比较、多样性的统一、哲学新 形态的建构等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李德顺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发展问题上,存在着 三种导向意图:一是“西学论”,二是“国学论”,三是“发展论”,也称“建设论”。他 认为“建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真正方向。陶德麟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走 向是什么,事实上只能各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走”,这些看似不太整齐的足迹汇集起来, “路”也就踩出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也就逐渐成形了,这里关键的、最重要的还 是把视线投向新领域、研究新问题,特别是那些对我们的现代化和民族振兴有重大关系的哲 学问题。任平、张曙光、王南湜、韩庆祥、张雄、陈晏清、陈先达等学者分别认为2 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方向将是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生存实践哲学、现代 实践哲学、人学、经济哲学、社会哲学、邓小平哲学思想等。杨魁森认为,21世纪马克思主 义哲学应当着重揭示当代人类的生存矛盾,为人类论证和确立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李文阁认 为,马克思的哲学是一种生活世界观和生成性思维,其基本精神是回归现实生活,从这一角 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依此为据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是当前哲学发展的理 论生长点和前进方向。
第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应遵循的原则。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比较一致的意见 是:要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现实、并从中寻找理论发展的突破口;要积极吸收 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哲学及现代科学发展的有益思想成果;要精读原著,弄清文本的精神实 质,拓宽加厚理论基础;要进一步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增强创新性、开拓性;要恢复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反思性和批判性,防止和克服只用实用性、经验性、工具性的眼光来看待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做法。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另一些看法。有学者认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要把体系意识和问题意识统一起来;要正确把握和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性与学 术价值性的关系;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 在 实践的基础上实现智与慧的统一;要把感性和理性、真理和价值统一起来,避免实用主义和 “乌托邦”,等等。
第四,当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解决的主要问题。邴正认为,当代哲学的使命和它所要 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努力把符合21世纪社会发展的形而上学追求、理想价值追求注入经 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在顺应经济与日常生活化、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潮流的同时,努力 提升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任平认为,思索新世纪的哲学走向,要突出和解决马克思主义哲 学发展的时代性、全球性和民族性问题。江丹林把对形而上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构,看 成是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当代视野及前进方向应当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王雨辰认为, 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化和发展首先是要求和表现为思维范式的变革。传统的哲学 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割裂哲学理论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的基础之上的“实用型”思维范式 ,只有对此进行变革,代之以符合哲学本性的、价值性和科学性内在统一的“批判反思型” 的哲学思维方式,才能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题的转换,促进其发展。需要强调的 是,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还有许多学者如黄楠森、赵家祥、庞元正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 哲学有一个科学体系,但不够完整、严密,因此,在坚持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以当代中国 现代化的实践为核心,以中外传统和现代哲学为借鉴,建构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新形态,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完备科学世界观,是当前应当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