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部门要加快进场入轨的步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事部门论文,步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人事部门为许多矛盾所困惑。某些人事干部因此陷于应付具体问题的被动忙碌之中,到头来,还是走不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结果是工作无起色,改革无突破。解决矛盾的根本办法在哪里?振兴人事事业的途径在哪里?一句话,就是加快进入市场经济轨道的步伐。
进场入轨的着眼点:为经济建设服务
随着党的工作重点转移,人事部门逐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必须看到,这一指导思想还不能贯穿各项人事工作的始终,特别是当经济建设的需要与我们固有的思想观念、心理习惯以及人事部门的权力、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就自觉不自觉地游离于经济建设的中心之外了。结果往往是:人事部门该转变的职能没转变,该下放的权力没下放,该解决的问题没解决。人事部门的权力没减多少,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力度却削弱了;人事干部自我感觉良好,广大干部群众却不“买帐”。人事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具有实实在在的内涵。那就是把人事工作放在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中去研究、去考虑,把视野扩展到人事部门之外,把注意力放在经济形势的变化上,到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中找人事部门的位置和任务;把为经济建设服务作为各项人事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凡事首先考虑经济建设需要不需要,对经济建设是有利还是不利;把人事工作老老实实地摆到服从和服务的位置上。只要经济建设需要,我们就全力以赴,不惜放弃人事部门的任何利益。同时,还要把自己从单纯的“审审批批”中解放出来,把工作的兴奋点转移到为经济建设服务上来;把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效果作为衡量人事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评价任何一项人事工作一定要看经济部门满意不满意,企业高兴不高兴。
进场入轨的关键:善于和敢于在“接轨“上做文章。
进场入轨,重在接轨,也难在接轨。接轨意味着改变传统习惯,意味着放弃不应有的权力。当前,不少人事干部还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及由此决定的工作方式去思考和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问题。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导致某些人事管理行为不受广大干部群众欢迎,甚至有人事部门受到孤立的危险。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力强化人事工作与市场经济接轨的观念,要善于和敢于在“接轨”上做文章。根据企业是市场经济主体的特点,继续破除把企业作为政府附属物的思想,强化企业是法人实体、市场竞争主体的意识,进一步落实企业人事自主权,加快建立区别于机关、事业单位的符合企业特点的企业人事管理体制。同时,要淡化权力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破除重微观、轻宏观的观念,进一步调整人事部门职能,简政放权,完善和加强人事部门宏观调控的手段和能力;根据市场是市场经济运作的基础和条件的特点,破除传统的计划调配思想,改变单纯以行政为主的人才资源配置方式。强化市场意识,以市场为取向,研究预测和掌握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能动地调整人事部门的管理行为,学会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特别注重运用市场机制来开发人才智力、配置人力资源;根据市场经济竞争性的特点,破除人事部门必须亲自分配人、选择人的思想,真正认识到人事部门是人才竞争的组织者,把竞争机制引入人事管理中来,为各类优秀人才充分施展才华开辟广阔渠道和途径;根据市场经济法制化的运作方式,彻底破除凭经验、按习惯办事的思想,大力推进人事工作的法制化建设,使有利于发挥人才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人事政策法规,成为人事部门面向市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有力手段。
进场入轨的结合点:实施大人才战略
所谓大人才战略,从人事部门内部来说,就是人事干部全员参与,人事部门全方位启动,围绕搞活人才这个核心,从录用、调配、职称评聘、任免、奖惩、培训、交流、工资福利保险到辞职、辞退以及退休干部管理,都纳入到搞活人才的总体思路上来。从人事部门外部来说,要把搞活人才的视野伸展到全社会,伸展到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把搞活人才的范围伸展到各行各业、各种层次的各个方面,只要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人才,我们都有义务和责任把他搞活。实事求是地说,大人才观念并没有在所有人事干部的头脑中扎根。有的同志一提搞活人才,就认为仅仅是搞活人才流动,是人才中心或人才市场的任务,与其他岗位无关。这种片面的理解,使各级人才中心孤军奋战,使人事部门没有在搞活人才这个核心问题上形成合力,也使人事部门在发挥各项职能时偏离了方向,最终影响了人事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力度和效果。人事工作无论是为经济建设服务,还是与市场经济接轨,都是通过搞活人才这个主渠道完成的。党和政府赋予人事部门的基本任务就是搞活人才,人事部门内部的各项分工也都是依据这个基本任务确定的,在分工上如果说有区别,也仅仅是直接和间接的区别,而绝对不存在有关和无关的问题。所以,每一个岗位上的人事干部都要以搞活人才为己任,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搞活人才的实践中去。人事部门要从搞活人才这个基本任务出发,主动出击,寻找自己的位置,不断地扩展人才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地充实和强化搞活人才的职能,不断地开辟和拓展搞活人才的渠道。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建设中大显身手,建功立业。
大人才战略的重点应放在五个方面:一是确立人才为本的工作立足点。当前,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一些企业把注意力集中在钱上,忽视了人才的作用。其实,争取人才往往要比争取资金容易得多。各级人事部门尤其是企业主管单位和企业的人事部门,要承担起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供人才保证的责任。绝不能在企业处于困境时仍然四平八稳,无所作为。二是注重人才使用中的挖潜开发,人才管理不能只局限于数量上的拥有,还需要下力量致力于人才潜能的开发。人事部门的各项工作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继续教育工作,要立足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开辟道路,改善环境,三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录用调配和人才招聘工作要敢于打破“身份”、“性质”的界限,只要是符合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就大胆录用或聘任到能发挥他们才能的岗位并予以重用;四是不断地调整人才队伍结构。经济结构、产品结构决定人才队伍结构。人才队伍建设要有动态管理的意识,根据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运用市场的、行政的手段及时调整人才结构,调配录用包括军转安置工作、人才交流工作、人才流动争议仲裁工作、辞职辞退、退休和社会保险以及人事计划等工作要密切配合,努力形成人才调得进,流得出,在动态中保持最佳人才队伍结构的管理机制;五是强化人才奖罚机制。工资分配工作、奖惩工作、职务晋升和专业技术职务管理工作,要确立按政绩论英雄,凭贡献行奖赏的原则,有效解决人事管理中长期存在的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进场入轨的行为规范:求真务实
人事工作与市场经济“接轨”必须实实在在地“接”,否则,即使暂时接上了,也会“脱轨”。一是要明确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的方针。人事工作的一切改革措施,都是把目标紧紧盯在经济建设上,不能为改革而改革,评价改革措施的标准,不是只看你出了哪些新招、采取了哪些举措,创造了什么经验,而是看干部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效果明显不明显;二是坚持工作热情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一些人事干部往往是工作热情有余,研究问题不够,所以好多工作总是停留在浅层次上,结果只能是事倍而功半。求真不只是指一般意义上的避免虚假,更重要的是指探求客观规律,一事当前看看是不是符合客观规律,工作过程中注意发现客观规律,事后又善于总结客观规律;三是要善于抓重点。有的人事工作抓得不实,与工作不分主次和轻重而一味平推有关,也与工作的兴奋点太多,注意力转移得太快有关。人事工作“进场入轨”的任务很重,矛盾也很多,方方面面的工作都需要落实。但从工作方法上讲,要真正把工作抓实,必须突出中心,把握重点,尤其是人事部门的领导要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注意重点重抓,把大事抓实,不解决问题不撒手,不抓出成效不罢休;四是任何一项工作都要善始善终。人事部门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是通过各个环节一环扣一环地落实而最终完成的。一般地说,任何一项新举措在部署阶段轰动效应最大,但我们不能总是陶醉在“轰动”效应中,还要耐得住寂寞,不声不响地跟踪落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使我们的各项工作首尾呼应,善始善终;五是强化群众观念,弘扬调查研究之风。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这些终究要反映在群众中,解决的办法往往也蕴藏在群众之中。这就要求我们经常深入群众、接触群众,听取他们的意见,与他们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集中精力解决几个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这就把工作抓到实处了,就比只在上面发一般号召,讲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实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