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与发展趋势_杨协成论文

新世纪中国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与发展趋势_杨协成论文

新世纪华人家族企业的寿命周期与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寿命论文,周期论文,家族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

1.富不过三代

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这是华人家族企业的悲剧。

王安,美籍华裔,在1982年美国《福布斯》杂志400名超级富豪排行榜中名列第五。1984年,王安家族以其雄厚的财产成为美国华裔中的首富。1986年7月,美国总统里根向王安颁发“自由奖章”,宣布王安为当代美国的杰出移民。他在竞争激烈的美国电脑界与IBM分庭抗礼,成为美国企业界的传奇人物。1986年11月,王安退休,坚持不在外人中选贤举能,而让自己都不甚满意的长子继位,滥用亲情,排斥人才,致使追随王安多年的多名骨干失望而愤然辞职,管理层元气大伤。王安电脑自此江河日下,于1992年宣布破产。

2.骨肉相残

自古以来,将相王侯为了争夺权力地位而骨肉相残之事,简直是罄竹难书。现代的企业家族因为权力之争而置自家兄弟于死地的新闻倒还没听说过,但是,引市场派别或江湖兄弟为援,绑架威胁骨肉血亲,乃至把他们扫地出门的事件却时有所闻。难道家族企业的特色之一,竟是“骨肉相残”?

杨协成公司,创办人杨景连,祖籍福建晋江。1911年在老家开创杨协成酱园。1927年,杨景连逝世,长子杨天恩开始独立主持“杨协成”的事业。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杨天恩被迫南下东南亚,在新加坡买下一块地皮,开始筹建新厂。后来,其弟杨天球、杨天成、杨天赐、杨天华也先后来到新加坡,协助杨天恩开展业务。经全家人的携手合作,苦心经营,“杨协成”逐渐发展成享誉东南亚乃至全世界的企业集团。1987年,杨家产业传到第三代杨至耀手中。杨至耀是杨天恩的三子,上任之后,大胆地进行一系列改革,推行杨家一贯的多元化、国际化战略。但他的一系列旨在推动“杨协成”进步的举措都未达到预期效果。1989年,先是养虾厂因连年亏损而不得不出售,后又因收购重庆公司业绩欠佳而使集团首次出现亏损。一系列的事件给“杨协成”企业集团带来几乎致命的冲击。家族内外对杨至耀责难四起,家族矛盾日益严重。1992年,不满杨至耀的杨至伟、杨至喜、杨至平、杨天成等相继辞去董事职位。杨家内部逐渐形成泾渭分明的两派:天华、至兴、至耀为一派;天成、为理、至伟为另一派。正当杨家内部纷争达到白热化时,杨至耀多年的挚友郑维强收购杨家股票,导致家族矛盾全面爆发。不久,杨协成私人控股公司解散。1994年8月,杨协成董事局成立执行委员会,加入另一大股东新加坡房地产大王黄廷芳。1995年2月,黄廷芳之子黄志祥被推上“杨协成”执行主席的位置。马来西亚的实业巨子郭令灿也大量收购“杨协成”的股权。郭、黄二人都有“杨协成”近30%的股权,并都提出了全面收购计划。而杨氏家族的股权已经分散,大部分成员已卖掉股票,重振“杨协成”已遥遥无期。兄弟相争,终让渔翁得利,“杨协成”的控制权落入了家族外人之手。在市场竞争中所向披靡的“杨协成”,却因手足相残而毁于一旦。

家族企业弊端种种

家族管理所形成的家族气氛和强大的凝聚力,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近几百年来,它一直是日本、台湾、香港、海外华人和大陆民营企业的主要管理方式,并且在他们的企业管理过程中曾创造出骄人的业绩。然而,在今天,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家族制的弊端便显露无遗。

1.企业家族化

过度的家族制将视企业为家族的一部分,往往倾向于将企业当家族的附属品。而家族是个狭隘的团体观念,一旦遇到企业危机时首先考虑的往往是家族的利益,而不是企业的存亡。由于家族成员位居要职,也为他们损害公司利益来满足私利开了绿灯。所以,家族制管理导致的“企业家族化”现象成了家族企业的最大缺点。

2.权力集中化

家族企业的创业者凭借其过硬的业务素质、勤奋吃苦精神及家人的亲情协助,在企业中树立起至高无上的决策权威,拥有无穷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这种家长独裁的决策纵然能随机应变,但它难以避免其决策的非科学性带来的巨大损失。

3.任人唯亲化

传统中国人素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偏见,“我群意识”非常强烈,对群内的人一切好说,而对群外的人则盲目排斥。另外,纵观中国的朝代史,其实就是一部王权争夺的战争史。因此,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用人制度都体现出重用本族人、慎用外族人以及时刻提防争权夺位的特征。家族企业在人事安排上也很难摆脱这种观念,为确保家族产业不被外人夺去,子承父业成为必然。在家族企业中,父亲当董事长,儿子当总经理,女婿当厂长的事儿屡见不鲜。“出战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种排斥外来贤才、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往往导致家族制“富不过三代”,易于中途夭折。

4.资金难积累

企业要成长,必须不断扩大规模,开拓新的市场,“把蛋糕做大”,这需要强大的资金实力做后盾。而就单一的家族来讲,资金的积累与借贷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况且,一个家族的分家往往是兄弟平分财产,这种“细胞分裂”的模式,代代相传,整个家族企业越分越细,资金积累就难上加难。这对家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直接的威胁。

5.骨肉易相残

如何处理好继承人问题,对于家族企业的领导者一直是一个非常棘手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最常见的就是兄弟姐妹众多,继承人难以选择。在没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前,长子继承权尽管是一种武断的制度,却得到了最普遍、不自觉地承认。也有一些果敢的家长能够客观地在后代中挑选出可以胜任的继承人,但是,任何情况下,不平均的分配股权都将引起相互嫉妒,从而鼓励了彼此作为竞争对手的后代发生争权夺利、骨肉相残的现象。而一旦家族企业丢掉了和睦、协作、凝聚力等克敌致胜的法宝,那么家族经营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

突破固有的生命周期

1.管理制度化

在典型的家族企业里,经营决策大权都操纵在一家之主手中,这种权力往往终生保留,其首脑地位并不会因形式上的引退而告终。这种家长式的独裁常常使企业管理非制度化,同时家族内部长幼亲疏的关系与企业内部上下级关系、部门的分权管理制度产生矛盾。鉴于此,一些华人家族企业也开始逐步加以克服,表现出种种非家族化的趋向,如采用公司制、引进人才等。

2.公司上市

家族经营方式和资源配置机制阻碍了生产和资本社会化的发展,使之难以解决内部资金短缺和扩大再生产以及技术升级的矛盾。因此,许多家族把自己的公司上市,如盘谷银行在70年代便改为上市公司,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近年来各个家族企业集团的上市公司也越来越多。公司上市主要为了筹措资金或调整业务,并不意味着家族要放弃对企业的控制权,集团的核心业务仍然可以保留在家族手中。

3.两权分离

从传统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是每一个华人企业都必须面对的课题,谁将这一任务完成得好,谁的企业就会继续立于不败之地。家族管理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已日渐难以适应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和专家参与管理的要求。因此,两权分离十分必要。

4.放松控制权

杜邦公司是世界最大的化学公司,也是美国最古老、最有权威的家族企业之一。而在近200年的发展史中,它已从一个家族企业发展到了一个下属几百家工厂、实验室和分支机构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巨型股份公司。虽然家族失去了控制权利,但谁都可以看到,杜邦公司仍是世界上最有前景的公司之一,仍在源源不断地为其家族带来巨额财富。

5.开展国际经营

国内外家族企业成功的经验表明,家族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摆脱纯粹的家族式管理,向社会化的企业过渡。今天华人经济在全世界兴起,华人已不是某个地区的名词,而是一种全球部落。因此,华人家族企业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华人家族的世界营销网络,展开国际经营,在国际市场上互帮互进。

6.铸造企业精神

家族企业的创业者大多是白手起家,他们具有强烈的意志,能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因此,家族企业应善于将创业者的优良传统制度化,形成长远的企业精神,使它的价值观和创业精神内化为一代又一代员工的自觉行动。就像日本的“松下精神”、“丰田精神”一样,决不会因领导者的改变而改变,也不会因领导者的退职而消失。

7.广招族外贤才

家族经营的结果是任人唯亲,家业世传,这往往使族外的优秀专业人才难以晋升决策层。虽说可以通过联姻及同学、同事之谊网罗一批人,但这种方法已无法适应如今对人才的要求,结果将会使企业集团缺乏新鲜血液而慢慢窒息初创时的活力和拼劲。因此,家族企业要走出困境,突破发展“瓶颈”,首先就要解决“人”的问题,要广纳贤士,诚招族外贤才。这就需要领导者有足够的魄力,并能说服族内成员。日本由于过早地发现了这个弊端从而迅速地得到了改进,诞生了许多百年老字号的企业。也有一些大企业集团雇用家族以外的专门人才并委以重任,执掌管理大权。

8.培养接班人

在相当“人治”的家族企业里,领导者的轴心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子女一旦能力欠佳就会给集团发展带来危机。因此,接班人的培养极为重要。而且,近几年华人企业发展状况表明,家族企业走现代化管理之路不一定要以家族退出对企业的控制为前提,但必须加强家族企业接班人的培养,接受专业管理的教育和训练,使家族企业与专业化管理有机结合。在这点上,李嘉诚、王永庆等华人企业家做得都很出色。

新世纪改革开放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后,海外华商的家族企业将迈向何方,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发展趋势看,海外华商将朝着以下的方向发展。

一是Capital趋势

由于外力和内在发展需要,近一二十年来,华商经济成份已不是那么纯了,而是日益与当地原住民资本(Capital)及国家资本(Capital)揉合在一起,成为当地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冲出国界,开展跨国经营,以分散经营风险,获得经济利益。亚洲金融危机后,由于币值大贬,股市急跌,不少华商企业纷纷破产倒闭,社会财富遭到巨大的损失。海外华商普遍增强了与其它资本合作的紧迫感,也为其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这种融合发展势头将进一步加强。

二是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趋势

战后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与跨国经营迅速发展,不少华商大企业也加盟其中,并在跨国经营中实现了结构优化和迅速发展。亚太经济合作提出了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建议,在推动地区经济合作和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适应这一趋势,华商与其家族企业加快了跨国经营步伐,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和多样化经营,建立全球化理财策略,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开展跨国经营的华商企业避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里”,具有趋吉避凶作用,受到损失最小,增强了他们跨国投资和经营的积极性。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华商资本跨国经营将有较快发展,并成为华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Manage趋势

亚洲金融危机对华商企业冲击大,导致企业债务上升,大量坏帐以及金融机构的大批倒闭。这种趋势表明,华商企业经营(Manage)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否则将被淘汰出局。

目前,华商企业加快调整经营方式,健全经营机制,实现产品经营和资本运营并重,不断突出主业,加大制造业投资比重,重视培育和发展高科技企业,力求在未来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从事商业、房地产和金融业的华商企业,将通过资产重组、优化结构,缩小经营规模,减少盲目扩张,逐渐实现以一业为主向多元化经营转化,推动华商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是Winning趋势

亚洲金融危机后,一些华商与其家族企业面临着被淘汰出局的危险,处境十分困难。与此同时,更多优胜(Winning)的华商企业“新星”崭露头角,尤其是一些从事高科技的华商企业,代表着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抗冲击能力强,将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最近美国《财富》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全球1000家大企业中,美国7家高科技华人企业榜上有名。它们能够跻身全球千家企业之中,再次显示了华人在高科技创业上的非凡本领,而人们也从中悟到,今后美国华人公司要进入美国商业主流,高科技可谓是一条捷径。过去,美国的一些投资公司从来就不认为少数族裔创办的公司可以打开主流市场,因为华人旧有的洗衣店老板形象在美国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结果华人经营的餐饮、食品加工、服装、贸易等传统型企业,在用光了自己的积蓄和从亲朋好友处借来的钱后,就很难再筹到钱了。如今,IT让华人企业荣登全球1000家大企业的排行榜。美籍华人杨致远创办的雅虎网站,名列第85位,其市值为614亿美元;王嘉廉的CA软件公司名列182位,市值为303亿美元。上榜的7家华资公司的市值共计1400亿美元。美国华人在美经营多年,创立公司无数,却一直苦于无法进入美国的商业主流。而这些上市才几年的公司却以爆炸式的速度轻松跃入全球千家大企业之列,让人刮目相看。仔细分析这些迅速蹿红、出类拔萃的华人企业,其企业领导者多为科技精英,正是IT革命让他们的企业崛起。

新一代知识型的华商企业家将实现全面接班,充分运用他们的知识优势,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扬弃自我封闭的家族式管理方式,实行任人唯贤,大胆启用技术专才,注重资本运营大众化,发展多样化经营,扩大企业规模,努力拓展国外业务,推进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促进华人家族企业向现代化发展,做到以质取胜、优胜劣汰,实现华商企业的真正转型升级。

五是Mass Organizations趋势

近年来,随着新移民大量增加,华商与其家族企业的社团(Mass Organizations)迅速崛起,尤其是行业性、区域性和国际化社团纷纷成立,开始向多样化、专业化和世界化发展。这种超越血缘、地缘的社团组织,活动方式新颖,讲究实际效果,在敦睦乡谊、弘扬中华文化基础上,在重建华商社区,建立商业网络和促进地区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以地缘、血缘为主的“方言社群”、乡团会馆的华商社团将日渐式微,逐步为行业性、世界性华商社团所替代。华商社团活动内容和方式将多种多样,包容多于纷争,维护族群利益多于排忧解难,并以选贤任能、协商团结为原则,主动与友族交流,华商社团将成为民间与政府沟通的重要桥梁。

例如北美华人联合发起的海外华商新文化运动促进会前不久正式成立,大会制订了“海外华商生活守则”,号召各地社团共同推动,以树立华人的新精神和新形象。

发起人陈本昌强调,今天海外华人所处的时代与过去一百多年前漂洋过海充当劳工的时代相比绝不相同,华人素质不断提高,大多数已成为当地中产阶级以上的公民,成为社会的主流之一。他说:“发起海外华人新文化运动,希望实现天下一家,世界大同,造福后代子孙。”大会宣言中坚持落地生根,就地参政的信念,并抱定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摒除狭隘的民族观念和种族偏见。

六是PGAA趋势

70年代以来,广大华侨响应当地政府号召,纷纷加入所在国国籍,成为当地居民。随着经济地位提高,华商与其家族企业的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参政(PGAA)意识普遍增强。他们不再沉默,而从最基层的社区做起,目的是反映族群心声,争取正义和公道,努力获得平等发展权益,尽快地融入当地社会,成为真正的主人。经过不懈的努力,不少华商已脱颖而出,并跻身当地主流社会,为华商开辟出崭新天地,指明了发展方向。

例如,北美华人发起海外华商新文化运动的宣言力求海外华人参加各级选举,实践逢选必到、有票必投,并争取华人知识分子、工商界与选民的支持,形成强大政治力量,提高地位,争取权益。

相信不久的将来,海外华商将以自己的杰出成就,赢得当地友族尊重,在参政议政上取得更大成效,成为当地主流社会重要的一员。

标签:;  ;  ;  ;  ;  ;  

新世纪中国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与发展趋势_杨协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