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探索实现当代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思路——建国50年中国维护社会稳定的实践及发展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当代中国论文,发展思路论文,维护社会稳定论文,努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D60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4527(2000)02—0002—05
努力实现当代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是我们建国50年来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极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建国之后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反复强调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这是对改革开放20年发展经验的科学概括,也是对建国以来我们50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基本经验,努力实现当代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是推进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21世纪获得顺利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历史结论:稳定实现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兴衰起伏
建国之后,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如何实现社会的稳定,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有鉴于此,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后不久,就告诫全党,实现社会的稳定,“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全党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把实现社会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问题来看待,对如何维护我国的社会稳定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极为重要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去世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实现社会稳定置于改革、发展基本前提的地位来认识,对实现当代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从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认识。党的三代领导人在长达50年的历史发展中,始终一贯地把实现社会稳定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来看待,这无疑深刻地表明,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总结50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对于实现社会稳定问题所进行的探索,总体上表现于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围绕新中国建立伊始,如何巩固新生政权问题展开的维护社会稳定的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们在外临帝国主义封锁、干涉和敌视,内有恢复经济、清剿残敌、防范剥削阶级反抗和安定社会秩序重大任务的情况下,通过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以肃清反革命和惩办其他敌对分子;进行所有制的改造和恢复国民经济,为新生政权的巩固创造基本的政治、经济条件;广泛实行人民民主以调动亿万人民投身巩固新政权、建设新社会的积极性;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以确保新中国免受外部侵略的威胁。这些实践,成功地实现了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稳定,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建设的顺利发展。
其二,围绕如何结束“阶级斗争为纲”造成的长期社会动荡局面,其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十年内乱”局面,展开的维护社会稳定的实践。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阶级斗争为纲”错误思想指导下,我们在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政治斗争与政治运动成为中心工作,党内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被当作敌我矛盾,“文化大革命”中更提出了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的偏颇判断,造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内乱,给党、国家和社会主义发展带来一场极大的灾难。为了纠正这种错误,邓小平同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重新恢复工作时,就把实现“安定团结”,同学习马克思主义、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放在一起作为各项工作的“纲”来看待,并为此进行了大幅度的“全面整顿”。“文化大革命”结束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又带领全党,通过实现工作中心的转移,进行政治、思想、组织上的拨乱反正和纠正、平反冤假错案,以及启动改革开放进程,结束了长时期存在的“天下大乱”局面,实现了中国社会期待已久的稳定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其三,围绕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如何防止出现资产阶级自由化造成的社会动乱局面展开的维护社会稳定的实践。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及其影响,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这种思潮一方面利用改革发展过程中利益关系调整、利益格局转变和利益矛盾增多的背景,试图通过制造动乱否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方面借助国外敌对势力的力量,期冀利用社会动乱移植西方社会模式,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发生于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即是最好的说明。针对这样的问题,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思想和重大举措,例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等。正是由于这些思想和举措在实践中的贯彻落实,使我们在长达20余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能够维护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其四,围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如何防止由于国际和平环境,特别是我国周边和平环境的变化问题展开的维护社会稳定的实践。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国际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我国所处的周边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我们国内的社会稳定局势。因此,从新中国建立起到现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注重社会稳定,同时,充分考虑到国际环境的变化问题。建国之初我们大无畏地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其后一系列为维护国家安全所采取的对外斗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深刻认识;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积极加强对外开放、对外交流、对外来往,以及长期以来我国始终不渝地为维护国际和平所作的努力,都为我们赢得和平的外部环境,促进国内社会稳定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以上几方面的实践探索,经由50年新中国的历史发展,证明了这样两条最基本的结论:第一,这种探索的出发点,就是基于实现社会稳定之上的,它表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从一开始,就要求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保障条件;第二,这种实践探索的结果告诉我们,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有过两种不同的社会环境,一是稳定的,二是动乱的。稳定的实现与否,直接关系社会主义发展的兴衰起伏。
二、实践总结:50年维护社会稳定实践的基本经验
总结长期以来我们在实现社会稳定过程中的基本经验,是依然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深入探讨的问题,而就其主要的方面来说,至少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基本经验:
1.始终坚持把社会稳定问题放在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首要前提。50年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稳定,才能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只有稳定,才能增强社会主义的实力,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稳定,才能有效地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颠覆活动。
2.始终坚持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的党的基本路线,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根本要求。总结50年维护社会稳定的实践,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结论:社会稳定的局面能否得到维护,从根本上来说,就在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能否有效地贯彻、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要求。在长期的实践中,包括“十年内乱”和改革开放过程中资产阶级自由化造成的动乱等都源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贯彻执行受到干扰、破坏;而我们只要坚持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社会稳定就获得了得以实现的经济基础,就为消除多方面的不稳定因素创造了基本的条件;只要坚持了改革开放,社会稳定就被置于一种通过不断消除不稳定因素来逐步实现积极的、主动的过程之中,社会稳定就具有了得以长期维护的重要保障;只要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社会稳定的实现就有了社会发展方向、原则和制度上的保证,就能有效地排除来自“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的干扰。
3.始终坚持党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坚强领导,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关键。50年的实践表明,社会稳定的维护过程,一方面表现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不断地同各种否认党的领导的错误思想和作法进行不懈斗争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的过程。既要努力提高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把握局势、解决矛盾和领导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也必须搞好党的自身建设,克服官僚主义以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清除腐败以加强廉政建设,建设党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和良好形象,赢得全社会对党的领导的坚定支持。
4.始终坚持注意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积极化解实践发展中出现的复杂矛盾,是实现社会稳定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稳定是相对不稳定而言的,实践表明,无论在社会主义新生政权巩固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在自身运行与发展的过程中,总是在与影响社会正常运行的不稳定因素相斗争、相抗衡的较量中,谋求实现社会稳定。设想不稳定因素的绝对没有,以及期冀对一些不稳定因素的消除即不会再出现新的不稳定因素,都是理想主义的和带有空想成份的。只有在实践中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并积极化解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多种矛盾,才能换来社会稳定的实现。建国之后我们进行的所有制改造也好,抗美援朝斗争也好,改革开放时期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通过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疏通民主渠道,通过发展经济和思想政治工作调节多种利益关系,以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都是在消除与化解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
5.始终坚持注重在实践中把握实现社会稳定的科学方法,对实现社会稳定具有突出的作用。在50年的实践发展中,我们维护社会稳定的实现过程,同时也是对一系列实现社会稳定的科学方法的学习、实践过程,是对这种科学方法不断积累、掌握与运用的过程。在长期实践中,我们所积累的诸如区分矛盾类型,对国际的与国内的、历史的与现实的、敌我性质与人民内部性质等不同矛盾加以不同处理的方法;注重政策制定的正确性,以及注重把握政策出台时机的方法;强调在不同矛盾中注重突出化解主要矛盾的方法;思想教育与宣传舆论相结合,行政方式、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保持政局稳定与通过消除潜在不稳定因素、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治国安邦经验的方法等,都成为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中实现稳定局面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三、现实课题:结合新的实践,面对新世纪的社会稳定问题
世纪之交,努力实现当代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要求我们应当在总结50年维护社会稳定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刻认识面对新世纪的社会稳定问题。
深刻认识面对新世纪的社会稳定问题,首先要看到,经过50年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其中特别是近20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们实现社会稳定的有利条件已经显著增加,这些条件包括:(1 )在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已经确定了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路线。(2 )经过5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基础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应付各种风险与挑战的物质条件大为改善。(3)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 我们逐步积累了维护社会稳定的许多重要经验,应对不同矛盾与事变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4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异常艰巨的国内任务,其中特别是九十年代初以来国际风云变幻过程中留给人们的经验教训,维护当代中国社会的稳定,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成为亿万人民群众的普遍共识。(5)我们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 坚强有力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些条件,使我们在维护当代中国社会稳定的过程中,具有了许多过去不具备也不可能具备的优势条件。
深刻认识面对新世纪的社会稳定问题,还必须看到,我们同样还面对着许多新的情况与新的问题,认真分析和研究这些新情况与新问题,是实现当代中国社会长期稳定所必须深入思考的。就此而言,党的十五大以及十五大之后,党中央和江泽民同志作了深刻的阐述。
1.要从新的历史条件和我们所面临的跨世纪发展目标的战略高度,加强对社会稳定重要性的认识。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实现跨世纪的雄伟目标,“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
2.要充分认识世纪之交实现社会稳定的异常复杂性。当代中国的社会稳定问题,是在世纪之交,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的特定环境中提出的,这就增加了其实现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指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民内部矛盾会明显增多,有的还会日益突出起来”。所有这些,都增加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复杂性。
3.要研究和认识可能出现的新的或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中的诸如利益矛盾问题、机构改革问题、反腐败等问题的论述,都现实地提出了对新的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的重视问题;十五大之后,江泽民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其中特别是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关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挑战问题,关于对外开放中“必须始终注意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经济社会安全,必须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防范和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袭”等论述,实际上也提出了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经济安全、主权安全,以及化解国际风险等问题。
4.要研究并探索实现社会稳定的新思路。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实现社会稳定“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区别不同情况,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加以处理,防止矛盾激化”。这就从实现社会稳定所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的意义上表明,经历50年发展之后,实现社会稳定,依然是我们必须深入认识和研究的大课题。在这一课题所涉及到的具体思路中,有些需要成功运用50年实践发展中特别是近20年我们维护社会稳定实践中积累的基本经验,有些需要对这些经验加以拓展和深化,有些则要求在新的形势和新的发展中有新的突破。总之,创造性地实现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是新的形势对新的实践提出的客观要求。
上述认识,既包含了党中央对我们长期维护社会稳定基本经验的概括,也反映了对实现中国社会长期稳定进行新的思考与积极探索的要求,它对我们认识并把握实现当代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问题,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四、发展要求:深入探索实现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具体思路
如何实现当代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是理论与实践中需要不断深入探索的问题,按照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大之后党中央一系列决议、讲话精神的要求,结合当代中国实现社会稳定的具体实践,本文认为,在坚持50年特别是近20年我们维护社会稳定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实践的具体思路上,对实现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可以作如下一些思考:
(1)坚持辩证统一、辩证发展的稳定观, 认识实现当代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问题。实践表明,孤立、片面和绝对化地对社会稳定问题加以认识,只能导致实践中的偏差与失误。按照辩证统一、辩证发展的观点认识和把握社会稳定的实现问题,一是要从稳定、改革、发展相统一的关系上认识稳定问题。即改革与发展是稳定的根本要求,离开了改革与发展,稳定只能是暂时的、虚假的;稳定是改革与发展的前提,没有社会稳定,改革与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任何绝对化、片面化的稳定观,都只会使稳定附着于消极、被动和暂时的内涵之中。二是从稳定所面对的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上去认识。影响稳定实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应当说,建国初期我们所努力实现的稳定,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稳定,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以及九十年代所说的稳定,与下世纪将面对的稳定,在实现条件上,必然会有一定的差异。因而,过去我们没有或不可能考虑过的许多方式、方法,必须在新的实践中有所创新,即使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办法,今天也还有一个丰富与完善的问题,不可等闲视之。三是从稳定的长期性上去认识。社会稳定的实现,是长期的过程,过去获得的稳定,不意味着今天也能获得;今天出现的稳定局面,在今后发展中也会面临新的考验。要摒弃那种以为某些特定的影响稳定的问题缓解了,以为某段特定的时间和特别关系稳定问题的时期过去了,稳定就不成其为问题的认识。
(2)坚持从多侧面、全方位的意义上, 审视和把握实现当代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既包括一些我们以往曾经遇到过,或者现在就可以预料到的方面,也包括一些我们难以预料,或者难以完全预料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诸方面的因素,有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理解与把握,其中特别是对在今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要突出地加以关注。当前,深化改革进程中可能引发的多重性利益调整与矛盾的积累,对外开放中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相互激荡产生的影响,现代经济发展中国际性金融风险、经济危机可能引发的经济安全问题及其后果,科技竞争中信息化、网络社会对国家安全可能产生的影响等问题,都是我们以往较少涉及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从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的整体内涵上,全方位、立体化、系统地把握社会稳定问题。在经济上,要能够应付国际国内各种各样的危机、麻烦和突发事变,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经济运行中的多种网络、手段(货币、金融、贸易、投资、资源开发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妥善处理多种经济矛盾与问题;在政治、文化上,要能够防范和抵御国际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和政治干涉,并在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使党和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与现行政策得到多数阶层与群众的理解、支持和认同,创造应有的政治和谐;在社会上,在保证我们在融入开放的国际社会和不断深化的改革发展进程时,能够恰当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有效地避免和克服可能出现的社会震荡,并及时修正社会体制和管理机构中存在的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符合的诸如腐败、冗员、低效、官僚主义等问题。
(3 )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社会对稳定问题的认知能力和应对能力,实现当代中国社会长期稳定。一方面,对于当代中国社会而言,社会稳定得以实现,是必须达到的目标。同时也要看到,时处复杂多变国际环境和新旧体制转型阶段的中国社会,正值多种社会矛盾出现甚至突出化的多发期、敏感期。在这样的特定条件下,对于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既要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化解;又要正视矛盾,冷静处之。切忌那种把实现社会稳定,简单地理解为掩饰甚至压抑和否认矛盾的做法,更不应当稍有矛盾的出现,特别是改革发展中当一些群众正常的意见、要求提出,实际的问题需要解决时,也把它当作不稳定因素视之,要保持在稳定实现问题上的清醒认识,防止简单化、绝对化。另一方面,改革进程中影响社会稳定的多种社会矛盾,特别是具有突发性、尖锐化特点的矛盾会显著增加,我们的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解决社会矛盾、驾驭局势发展和应对突发事变的能力,这对实现社会稳定关系极大。这里既有对多重性社会矛盾的认识、分析及其对不同性质矛盾的区分及其处理问题,也有以什么方式处理、什么时间处理、处理后会产生什么样的预期后果,以及如何避免已经出现过的问题重新再现的问题。只有提高驾驭局势、应对不同矛盾和复杂问题、实现稳定的能力,才能使稳定落到实处。
(4)坚持总结经验,在逐步把握实现社会稳定规律性的过程中, 实现当代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注重实现社会稳定的规律性,一方面有利于从导致不稳定问题的根源上着手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则能够从规律性上,对社会稳定的发展状况加以预测,有针对性地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警觉并解决。对实现社会稳定规律的把握,既要求对我们50年,特别是近20年实现稳定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加以总结,也要求我们应当从吸取教训的意义上,使坏事变好,认识规律。通过这样两方面把握,就能不断接近于对实现社会稳定规律性的科学认识。
【收稿日期】 1999—09—25
标签: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政治环境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