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心率失常应用论文_田晓云

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心率失常应用论文_田晓云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157011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用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2例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1例患者。全部患者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引发心律失常症状,我们对其采取扩冠、抗凝、抗心律失常等基础治疗,在给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注射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9%,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0.8%。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疗效确切,可迅速缓解室颤症状,减少心梗、猝死事件的发生,治疗效果良好,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为患者愈后提供有效保障。

【关键词】β受体阻滞剂;心率失常;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053-01

心内科疾病中最常见疾病是心律失常,此病患者可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心力衰竭而危及其生命。近年来随着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病治疗中的深入研究,发现β受体阻滞剂科显著减少患者心血管风险事件的发生,对避免患者致残致死有着重要意义,其在心律失常的治疗上逐渐受到重视。为了进一步证实此疗法的有效性,本文基于对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2例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2例心律失常患者。我们将这62例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1例患者。在实验组的31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25-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42±2.42岁。在对照组的31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23-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45±2.2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全部患者在急救中采取扩冠、抗凝、抗心律失常、补钾、补镁等措施进行常规治疗。给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注射治疗,观察患者症状表现。

1.3疗效评定标准

经过治疗,患者心动过速和早搏的发生率下降60%-90%则为有效;经过治疗,患者心动过速和早搏的发生率下降不足60%则为无效[1]。手术后进行随访3-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愈后情况且有无心肌缺血、心衰恶化、高血压等并发症的出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两两比较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研究中收的心律失常患者经及时治疗,在实验组的31例患者中,治疗结果有效者有26例,治疗结果为无效者有5例,总有效率为83.9%。在对照组的31例患者中,治疗结果有效者有18例,治疗结果为无效者有13例,总有效率为60.8%。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3.1作用机制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形成与心肌细胞的窦房结自律性增加、异位节律点的形成、触发激动、折返激动等相关,而肾上腺素系统活性增高与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碎死密切相关[2]。β受体阻滞剂选择性地结合β肾上腺素能受体,通过和儿茶酚胺竞争心脏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儿茶酚胺对心脏的正性肌力作用,降低窦房结和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减慢房室传导,延长有效不应期以及兴奋迷走神经,对抗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抑制兴奋折返活动所致的心电紊乱。当机体受外源性或内源性儿茶酚胺刺激时,体内的儿茶酚胺浓度可增加100 -1000倍。当儿茶酚胺与心肌细胞的β受体结合后,通过一系列的酶促作用,发生连锁的瀑布反应。最初是递质和受体的结合,并与心肌细胞膜上的G蛋白藕联在一起,激活了腺普酸环化酶,使心肌细胞的Ca+、K+、Na+等通道的构型改变,离子通道的通透性改变,最终导致Ca+、Na+向细胞内的内流增加,K+向细胞外的外流增加。β受体阻滞剂正是通过阻滞交感神经及其引起的一系列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的改变发挥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

3.2治疗中的优势

β受体阻滞剂是一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房肌、心室肌、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均有影响[3]。同时,它对离子通道具有广泛作用,因而可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心律失常类型很多,包括窦性、室上性、室性心动过速、房扑、房颤、室性心律失常等均有良好的疗效。当前医学领域众多专家研究证实,β受体阻滞剂具有改善心率,缓解心肌缺血症状,对心脏有着良好的保护,降低了碎死事件发生;其药理学机制在于利用选择性接受β受体合成,降低心率及收缩压,抑制心肌收缩能力,减少不必要的心肌耗氧,对心肌梗死症状有着较高的治疗效果。另外心肌缺血、心衰恶化、高血压等常是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R受体阻滞剂对这些原因及引发的心律失常也兼有治疗作用,这种标本兼治的作用是其他药物不具备的。

4.结语

心血管疾病是现代社会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是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由于医学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技术逐渐提高,β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地位及重要性逐步上升,目前已成为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中流砒柱。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β受体阻滞剂已经广泛应用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众多心血管疾病,而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更是疗效显著。它较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比较,最大的特点是疗效肯定,副作用小,从其本身对基础疾病的治疗方面解释了其治标又治本的抗心律失常优势,从其药理作用方面又解释了它抗心律失常的特殊性,因此它是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今后的医学发展中,希望相关学者能继续深入研究,提高我国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心率失常的技术,使其能更好的发挥其疗效。

参考文献

[1]朱成宝.重视β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08):13--14.

[2]李翠香,张文博,刘学英等.β受体阻滞剂的抗心律失常作用[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9,32(03):213--214.

[3]胡英,徐蓉,杨珍珍等.β受体阻滞剂在抗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优势[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3,07(11):4950--4951.

论文作者:田晓云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8

标签:;  ;  ;  ;  ;  ;  ;  ;  

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心率失常应用论文_田晓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