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台湾“总统”选举中的美国因素分析_陈水扁论文

近20年台湾“总统”选举中的美国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美国论文,总统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683(2015)03-0044-09

       选举政治作为台湾政党政治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一直都是美国高度关注的议题。美国将介入、影响台湾地区“大选”作为支配岛内政局发展及牵制两岸关系保持“不统、不独、不武”态势的最佳着力点。目前看,美国介入台湾“大选”的力度不断加大,手法更为多元,渠道更加广泛。岛内蓝绿阵营,尤其是民进党正在积极争取美国对其2016年夺取政权的支持,但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美国对台湾地区在其“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的定位、民进党两岸政策能否符合美国在台海地区的战略利益等多种因素。

       一、美国长期关切、介入台湾地区“大选”的主要动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在全世界积极推行民主价值、美国对华战略的调整、美国在美台关系中的主导性地位等,都推升其介入台“大选”的意愿和力度,成为影响历次“大选”的最大国际因素。

       (一)确保台湾民主政治发展符合美国利益,是其多年来积极介入台湾“大选”的重要动因。

       推动台湾实施“一人一票”的定期、“全民选举”,将台湾由两蒋时期的“威权专制”逐步改变为“民主制度”是美国长期以来的政治图谋。美国政府早在1951年就提出要“促使国民党政权进行政治变革”。①20世纪60年代将推动台湾民主化作为其重要对台政治目标,70年代中后期开始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影响力,向国民党当局施压,推动国民党进行了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实现舆论自由及国民党本土化等一系列政治变革,体现在选举层面,从国民党扩大开放地方公职人员及“立委”选举,直至1996年“总统选举”改成“全民直选”,美国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支持甚至施压。“民主台湾的出现是过去几十年里美国实力与影响力持续作用的结果”②,“民主台湾”的发展也是美国多年来密切关注的重点,尤其是1996年以来台历次“大选”,都被美视为践行民主的重要平台。台历次“大选”前,美国都会宣称其“坚定支持台湾民主选举”、“期待台湾能有一个公平且自由的选举”、“强力支持台湾的民主以及台湾人民在选举中选择其总统的自主意愿”。③台“大选”结束后,美国也会在第一时间展现其对台湾“民主”程序和结果的立场。1996年台湾实现首次“总统”直选,美国视其为台湾民主化得以巩固的集中体现。2000年台实现首次“政党轮替”,美国总统克林顿赞赏“这次选举清楚地展现了台湾民主的力量与活力”。④虽然2004年“大选”前一天发生“3·19枪击案”,美国国务院仍在第二天选举结束后“恭喜台湾人民完成一项民主选举,并有非常多的选民执行他们的民主选举权利。”⑤2008年台实现第二次“政党轮替”,更被美国视为台湾民主常态化的重要标志和重大成果,总统布什赞誉台湾“是亚洲及全球民主之光”。⑥2012年马英九连任后,美国国务院宣称,“台湾再次举行自由公平的选举,台湾民众应该对达成最新民主里程碑感到骄傲”。⑦美知名学者、“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SCIS)高级顾问葛来仪(Bonnie S.Glaser)表示,台湾民主过程攸关美国的深切利益,任何影响民主程序的异常举动都会引起美方关注。⑧可见,台历届“大选”已被美视为观察台推行民主政治情况的重要指标。

       (二)寻求美国在亚太地区战略利益最大化,是其介入台湾“大选”最根本、最重要的现实需求。

       冷战结束后,美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视中国为其潜在战略对手,并逐渐形成一系列牵制中国的各种手段。台湾当局领导人集台湾对外关系、防务、两岸政策大权于一身,攸关台湾地区与大陆、美国的关系走向。因此,介入台“大选”并影响其最终选举结果,促进符合美国价值和利益的“大选”候选人当选,成为美国落实“不统、不独、不武”台海政策、达到“以台制华”的重要手段。从历次“大选”来看,美国无论是支持国民党上台,还是扶植民进党执政,背后都蕴含着不同时期美对其国家利益的政治精算。2000年台“大选”时,时任“美国在台协会(AIT)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指出,“美国最关切的不在于谁能在大选中胜出,而在于当选人的两岸政策与美国利益有无冲突,在于‘台湾当局’是否会因总统选情失利而有冒进的举动”;“美国会检视任何一位候选人在相关政策上所追求的,是否与美国在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本利益一致”。⑨前“AIT台北办事处处长”张戴佑(DarryJohnson)表示,美国观察的角度是谁最能妥善处理美国和台湾的关系。⑩美国国务院主管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罗斯则认为,“美国关切的重点乃是台湾大选与两岸冲突的潜在关联”,“因为台湾的‘总统大选’中谁会当选、竞选过程如何以及对两岸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都是无法确定的未知数”。(11)针对陈水扁2004年为寻求连任执意推行“公投”,美国助理国务卿薛瑞福(Randy Schriver)称,美国的重点在于维持台海稳定形势与维护美方利益,“在海峡两岸关系上,是有我们自己的利益的,没有人不清楚美国的利益所在”,“如果台湾要改变宪法,改变现状,我们反对”。(12)美国国务院前副发言人、华府智库史汀生中心东亚研究主任容安澜(Alan Romberg)指出,“布什总统对台湾公投的立场表示,‘民主’不是一张允许鲁莽行为的执照,陈水扁威胁了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人也不会让自己的家人替一些错误的政治判断白白送命”。(13)2008年和2012年“大选”时美方也同样针对维护台海和平稳定表达了自身立场。由此可见,在台历次“大选”中,防止因选举结果冲击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局面,进而拖美国下水,是美介入台“大选”的首要考虑因素。

       (三)台美特殊关系及台湾岛内弥漫的“美国情结”,是美国介入台湾选举的重要依托。

       一是台湾蓝绿政党候选人“挟洋自重”为美国介入台湾选举提供了机会。美国对台湾的安全保护角色,致使蓝绿政党“大选”候选人不得不极力争取美方的信任与支持,甚至在选前亲自或派代理人访美,向美方展示其对美政策和大陆政策(见表1)。名义上,蓝绿候选人争相赴美是要争取在美台湾籍同胞的理解和支持,赢得他们的选票和捐款;实际上,更重要的是,要使自己及其政策得到美国的理解和背书。即使在“大选”之后,当选者也会在就职之前赴美汇报与表态,甚至要将“就职演说”事先通报美国,以获得美国认可。2000年陈水扁“就职演说”中的“四不一没有”,就是美国压力下提出的保证。这些都为美国直接干涉台湾“大选”提供了重要平台。二是台湾选民的“美国认同”倾向,为美国借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影响台湾选民投票行为找到了发力点。无论是冷战时期还是冷战之后,台湾地区长期与美国维持十分特殊的关系,台湾地区的政治制度、军事战略、经济发展、价值观念、文化特征等都深受美国影响,尤其是美国对台湾地区的“政治庇护”、安全防卫以及经济援助等,更使台湾社会弥漫着强烈的崇美、亲美倾向,许多民众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对美国认同感很深。美国正是利用这一点,对台湾“大选”时台湾民众所关注的议题凸显自身立场,以影响选民的投票心理及投票取向。美国前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资深主任贝德(Jeffrey Bader)在2008年“大选”后指出,美国在选前明确表态反对“入联公投”,对台湾选情有相当的影响。“台湾选民很在意美台关系,将美国视为主要安全保障者,他们看到美国对‘入联公投’的态度,看到这个议题使得美台关系变得复杂难测,而这不利于台长远利益。这是影响台湾选民投票行为的一个因素”。(14)美国助理国务卿柯庆生(Thomas J.Christensen)更直指,美国知道台湾民众在乎美国的立场,所以美国的言辞会对台湾民众产生实际影响。因此,美国在处理台湾问题时,言辞就是行动。(15)

      

       二、1996年以来美国影响台湾地区“大选”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以世界民主政治典范自居的美国,虽然历来宣称不会介入台湾选举,也不会支持特定候选人,但为防止美国利益受到损害,不仅高度关注台湾历届“大选”的整个过程,还在关键时刻展现自身立场。梳理自1996年以来台五次“大选”中,美国无一例外都呈现出特定倾向,区别只在于是公开介入还是暗中相助,是密集出招还是关键节点表态,是借助重要智库学者展现立场还是直接由官方借由重大指标性动作释放信号。概言之,在过去五次“大选”中,美国主要通过以下渠道或方式影响台湾选举。

       (一)官方就涉及选举的重大议题表明对参选者的立场。

       1996年针对大陆反分裂反“台独”斗争,美国展开一系列变相支持李登辉、批判大陆的言论和军事行动。尤其是在选举活动进入最后阶段,美国政府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国务院助理国务卿罗德(Winston Lord)声称:“不要低估美国确保台湾人民和平的决心”;国务院发言人伯恩斯(William J.Burns)则称,“美国乐见台湾发展起来的民主改革及市场经济持续下去,不希望中国(大陆)的武力威胁而偏离民主的原则”、“希望台湾人民能在自由意志下投票”;最后美国还出动航空母舰向中国炫耀武力,进行军事威慑。美国的举动,使李登辉在大陆“反独批李”强大压力下实际已经弯下的腰又挺了起来……使那些虽支持李登辉大陆政策,但又担心其行动会“触怒大陆”、引起台海危机的人又放心地支持李登辉。(16)2000年“大选”期间,一方面,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强调,克林顿总统虽然签署了第1794号法案,但是该法案并未主张台湾应该成为WHO等国际组织的会员,而美国基于对台政策的“三不原则”,也不会支持台湾取得会籍,甚至还明确表示不再支持国民党候选人连战所谓的“导弹论”,被媒体解读为对李登辉产生了嫌弃心态,对连战予以一半的“信任”。(17)另一方面,美国国防部负责亚洲事务的副助理部长坎贝尔(Kurt M.Campbell)在布鲁金斯研究院的一场闭门演讲会中,特别对中国大陆发表白皮书做出相当负面的评论,认为此举“既无助于事,也会产生反效果,而且危险又具有挑衅意味!”(18)美国政府针对中国政府发表的白皮书指手画脚,等于给“台独”分裂势力张目。2004年选前一天“3·19枪击案”未明真相而引发各界猜测之际,美国将其定性为“暴力事件”的表态,等于变相支持陈水扁。从2007年6月底至2008年2月底,美国国务院先后12次警告陈水扁当局不应举行“统独公投”,前所未有,(19)也暗含着对陈水扁当局及民进党两岸政策的不放心,对民进党候选人谢长廷的选情造成明显冲击。

       (二)借重量级、指标性政治人物通过公开或私下管道向台湾岛内传递特定信息。

       2008年“大选”投票前一天的关键时刻,前“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包道格(Douglas Paal),就谢长廷一直攻打马英九的“绿卡事件”表示,如果有人超过一年以上没有用绿卡进入美国,那么绿卡就失效了。这一动作等于宣布马的美国绿卡已失效,对马的选情大有帮助。2012年1月12日,赴台观选的包道格接受专访时指出,“九二共识”是一个前所未有、非常有创意的模式,是两岸都接受的必要妥协方式,符合两岸利益,也符合美国利益。如果被干扰,可能产生无法预知的影响。若马英九连任,“代表一个相对繁荣且具有建设性的状态可以持续”,整个亚太区域的国家、地区以及美国都会“松一口气”。包道格进一步指出,美国怀疑“台湾共识”代表(蔡英文)毫无意愿与大陆达成共识,“我不认为台湾共识能成为增进两岸实质进展的基础”。媒体解读,在离选举不到48小时之际,包道格直接点出美国官方对蔡英文两岸政策的不放心,对蔡的选情具有相当大的杀伤力。除借非官方指标性人物就重大事件间接表明美国立场外,美国也在特定条件下派遣特使赴台,或在与台湾政要的闭门交流中传达相关信息。如2000年“兴票案”之前,无党籍候选人宋楚瑜民调长期领先其他候选人,加之美国认为宋的两岸政策最有可能维持两岸和平发展,因此对宋关注度很高,多次派高层人士赴台与朝野政党两岸关系智库人士座谈,锁定宋当选的可能性议题展开密集探讨。2004年“大选”过程中,美国官方对陈水扁执意推动“公投”多次予以警告无效后,布什指派白宫亚洲事务资深官员莫健(James Moriarty)衔命赴台向陈水扁当面递交布什的信函,希望台湾停止举办“公投”。这种私下渠道虽不若公开渠道宣传效应明显,但在说明美国积极介入台湾“大选”方面具有同样解释力。

       (三)借与蓝绿政治人物接触时提供的相关规格和待遇传递美方立场。

       一是允许台湾当局领导人访美或提供“过境”礼遇展现对特定候选人的支持姿态。1995年公然允许李登辉访美,向岛内民众传递了美国支持李登辉的重大信号。2003年10月底,在台湾“大选”的关键时刻,布什政府允许陈水扁“过境”美国,并给其前所未有的“礼遇”,“布什是陈水扁的守护神”的说法立即见诸台湾各大报端,一直居于劣势的陈水扁选情急速攀升。二是通过接待“大选”候选人或候选人代理人规格展现其对相关候选人的偏好。2008年“大选”之前,马英九的访美高规格明显高于谢长廷访美规格,美国“挺马”立场不言而喻。三是赴台与蓝绿阵营及其“大选”候选人见面并下指导棋。自1996年以来,每逢台湾重大选举,尤其是历届“大选”,“美国在台协会”人员、美国国会参众议员、美重要智库学者等无一例外都会以各种名目与蓝绿各党候选人及相关重要人士密集见面,从而了解甚至影响蓝绿阵营“大选”候选人的政策立场,尤其是候选人对美关系和两岸关系的立场,这是美国影响台湾选举的重要途径。

       (四)借调控台美“实质关系”展现对台湾当局的政治立场。

       一是通过加大或降低军事交流与合作展示自身态度。为表明对李登辉的支持,美国国防部在1996年3月19日“大选”前夕通过一系列对台军售及军事合作计划。为及时避免“大选”时台海局势失控,美往往在台“大选”的敏感时刻提前派航空母舰到台湾海峡进行“监视”,展现“威慑”大陆、支持台湾的姿态。1996年、2000年选前,美国都有航母开往台湾海域,甚至在台湾东部海域进行演习,防止台海地区出现“刺激性局势”。2007-2008年“大选”前,由于陈水扁当局罔顾美国劝告执意推动“入联公投”,美国停止了美台安保对话这一自1996年以来美台之间最高层对话管道,台美政治关系跌至1990以来最低点。(20)二是借官员访台层级传递美国对某候选人的政治倾向。在2012年选前关键时刻,美国高官纷纷访台,尤其是美国能源部副部长丹尼尔·伯纳曼(Daniel Poneman)访台,并与马英九会晤,是截至当时长达11年来美国访台最高层级的官员,可视为美国政府对马英九的一种支持。三是利用台释放利好政策透露美国政治立场偏好。2011年12月22日,美国宣布将台湾列入免签证计划候选地区,马英九称此为“重大的外交突破”。淡江大学学者陈一新等认为,“宣布免签证的时机在距1月14日选举仅数周之前,带有政治的弦外之音”。(21)

       (五)借媒体、智库学者营造舆论氛围。

       这一点在2012年“大选”中表现较为典型。首先引起广泛关注的是,蔡英文2011年9月中旬访美之际,英国《金融时报》引述一位不具名美国资深官员称,“她(蔡英文)让我们明确怀疑她是否有意愿,且有能力,维持近年来区域所享有的两岸关系稳定。”(22)随着台湾2012年“大选”进入收官阶段,美国多个智库的重要学者密集释放对“双英”两岸政策言论的看法,主流基调是“信马疑蔡”,对“马胜蔡败”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1月1日,宾州大学教授林蔚(Arthur Waldron)表示,马胜选会让美国比较放心,因为民进党重新执政并“制造麻烦”,是美国一贯且过当的忧惧。(23)1月9日,赴台观看选战的密苏里州大选教授范希祺(Dennis Hickey)认为,美国盼两岸和平解决双方歧见,马英九有过去纪录可观察,推动两岸关系有成果,也许是做这件事比较好的人选。(24)1月10日,美国国防大学研究员孙飞(Phillip C.Saunders)指出,马英九胜选,两岸关系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蔡英文胜选,因其否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的基础将是相当艰困和争议性的课题。(25)美国知名两岸学者任雪丽(Shelley Rigger)认为,相对于“台独”意识强的蔡英文,马英九是“大选”安全的选择。(26)

       由于每次“大选”选情不同,美国在其中的战略利益也不同,因此介入台湾选举的渠道和方式各有侧重,使用的策略与技术也十分复杂。总体看,美国介入台湾地区“大选”呈现出干涉立场日趋明朗、手段日趋绵密多元、介入程度愈益深入、影响力不断加大等特点。美国因素的介入,不仅影响蓝绿两党候选人的竞选策略、政见和选举步调,也对台湾选民投票行为产生显著效应。

       三、2016年台湾地区“大选”中的美国因素预估

       从过去美国对台“大选”的态度、立场来看,美国在台“大选”中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对选举结果非常重要。葛来仪指出,“美国介入台湾选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台湾下任领导人不能和中国大陆保持两岸稳定,就有可能发生战争。没有人希望看到台海局势不断紧张。”(27)换言之,介入台2016年“大选”并进而扶植更符合其在亚太战略利益的政党上台,是美国今明两年影响台政局走向的重要手段,但介入方式和力度将根据台“大选”选情变化及相关候选人的政策走向而有所不同。

       (一)美国已展现出介入台2016“大选”的强烈意愿和具体作为

       与之前美介入台“大选”的时间相比,美对台2016“大选”介入的时间至少提前了一年多,介入方式也更为公开化,进行预防性危机管理的意图非常明显,凸显出美国对台明年“大选”的高度、浓厚兴趣。截至目前,美国官方和重要智库就台湾2016“大选”密集表态大致有三次:2014年9-10月份、2014年“九合一”选后,以及蔡英文2015年5月访美前;释放的信息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美国在台海地区有重大战略利益,希望维持2008年以来的台湾和平发展局面,二是高度忧虑蔡英文两岸政策会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现状,并通过各种渠道向蔡频频施压。2014年9-10月,布鲁金斯研究院东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卜睿哲对台2016“大选”密集释放相关言论,核心论点如下:“历届台湾总统大选期间,美国政府从未保持沉默,深信美方在2016年期间也不会不做声,我们有义务提醒台湾选民,美国有此利益,台湾选民投票的结果也与此相关”;“美国就台湾大选发表看法,是就美国利益表达观点”;“美国的根本利益在于西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其中包括台湾海峡在内,这个利益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其中一个因素是台湾当局的政策,美方希望见到的是推动和平与安全的政策”(28)。由于卜睿哲是美国白宫、国务院官员在两岸事务方面咨商的重要对象,加上其所任职的智库具有决策影响力,其发言相当程度反映了美国官方立场。容安澜同样认为,对于台湾2016年“大选”,当攸关美国重要的国家利益时,华府会毫不迟疑的表态,就算有人会解读为美国青睐个别候选人或政党。(29)概言之,对于台2016年“大选”,美国政学界的共识是,美国无意主动介入,不过,若有人的立场危及美国国家利益,就算被指控介入选举,美也不会闷不吭声。(30)美国国务院负责东亚事务助理国务卿帮办董云裳(Susan Thornton)强调,“稳定的两岸关系已经带给台海两岸、美国区域的利益都是巨大的”,两岸需要理解这些利益的重要性,合作建立持久和平与稳定的基础。在保持两岸稳定一事上,“美国有着持久不变的利益”;希望看到“持续的、稳定的、积极的两岸互动”。(31)在2016台湾“大选”即将展开角逐之际,美国国务院高官罕见就台湾问题发表专题演讲,被认为是美方刻意择机阐释立场、释放信号的举动。

       自2014年4月台湾“反服贸运动”之后,蔡英文带领的民进党在反对马英九的两岸政策、反对两岸和平发展方面更为极端,加剧了美国对蔡英文两岸政策的疑虑和不信任,美方担心若民进党2016年重新上台,将会对两岸关系及中美关系带来冲击,进而影响美国的国家利益,因此未雨绸缪,提前一年多时间由卸任官员和重要涉台智库的重量级专家学者向蔡施压。葛来仪指出,如果民进党重新掌权,两岸关系会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总裁包道格在同一场会上指出,他很关心民进党明年将如何处理其两岸政策,因为这是2012年“大选”期间美国政府与民进党产生摩擦的源头;(32)“美国不想看到民进党对美方的关切注意不够而使两岸关系暴露于风险之中”,美国官方和非官方人士对此都非常关切。(33)兰德公司与大西洋理事会资深研究院柯瑞杰指出,“美国希望蔡英文重申不急独的立场,如果蔡不接受‘九二共识’,两岸交流与对话可能难以为继”。(34)蔡英文“赴美赶考”更是引发了美国各界的强烈担忧,甚至一针见血指出“如果蔡英文没有准备好一套务实的、为各方接受的两岸政策就不要来”。(35)包道格表示,“九二共识、一个中国是大陆对台湾大选的底线”,“希望民进党能找到对于一个中国的说词模式,让各方都能满意接受”;“如果两岸无法找出共同的基础,两岸关系中台湾民众喜欢的部分会无法持续”。(36)“美国在台协会”前执行理事施蓝旗(Barbara Schrage)透露,民进党须了解“九二共识”难以搁置,美国已经、未来也会积极寻找机会,通过各种管道向民进党施压,要求蔡英文提出一个可以缩小台海差距,并关照美国和国际关切的大陆政策,呼吁台湾选民先了解民进党的大陆政策,然后投下神圣一票。(37)包道格和施蓝旗的言论被解读为是替美国行政部门喊话,再一次体现了美方对蔡两岸政策的不放心,蔡若不能展现她有能力维持两岸关系和平稳定与发展,美国对其施压的力度必将再次升级。

       (二)未来影响美国介入台湾2016“大选”的主要变数

       美介入台“大选”有其全方位战略思考,希望同时驾驭蓝绿两党,也想牵制两岸关系,会因时、因地、因需决定某个阶段采取某种干涉策略。目前看,影响美对台2016年“大选”介入的主要方式、渠道取决于以下因素。

       一是取决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对台湾地区所扮演角色的定位。美国政府始终认为,台湾在美国保持对东亚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重要的军事、政治、外交、经济战略价值,但其在美国亚太战略中所充当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则与国际局势、美中关系的发展变化,尤其是美国的国家战略利益定位密切相关。2009年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直至2013年奥巴马第二任期开始之后将“重返亚太”调整为“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虽然美国官方层面并没有在正式文件中将台湾纳入其中,但美国却希望台湾在其“亚太再平衡”战略中扮演“沉默的贡献者”和“沉默的受益者”(38)的角色:美国通过加强与台安全合作和间歇式对台军售提升台湾的安全力量,让台湾地区在不公开、不高调和不过度参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同时,发挥其牵制中国大陆军事力量在东亚地区进一步增强的固有、隐形作用。从美国政学界目前所释放的信息可发现,美国对台湾未来在其“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仍存有分歧。时任美国国务院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贝尔2011年10月4日,在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作证时表示,与台湾地区保持强有力的、多方面的非正式关系,以及对保障台海和平稳定的承诺,是美国转向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39)美国国务卿克里(John Forbes Kerry)也表示,台美安全关系是美国在亚太战略地位中的基石,美国将继续支持对台湾的各项承诺,提供台湾防御所需武器协助台湾维持足够的自我防御能力,以增进台海与亚太地区的稳定。(40)与此相反,容安澜认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不应将台湾纳入,以免给人造成印象:台湾地区是美国限制中国崛起战略的一部分。那样可能危及台湾,损害美中关系,也不符合台湾利益,美国对此应当谨慎。(41)美国亚洲研究局副总裁邓马克(Abraham Denmark)也认为,将台湾公开纳入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地缘政治代价会很大。(42)未来,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以及美中竞合关系的演变,美国采取何种对台政策,如何定位台在其亚太战略中的地位和角色,对于其介入台“大选”的方式和力度,对美国是否支持特定候选人都有直接影响。

       二是取决于国、民两党候选人的两岸政策主张是否符合美国在亚太区域的国家利益。两岸关系仍将是影响2016年“大选”的重要因素,而美国介入此次台湾“大选”的重中之重,就是防范出现胜选一方进行“台独”挑衅,导致台海局势动荡。目前看,国民党的两岸政策及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普遍获得美国的认同与支持,国民党及马英九颇受美方信任,未来不论谁代表国民党竞选2016,其两岸政策应该不会引起美国质疑。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主张仍未得到美国认同,但美国对其态度正在发生微妙变化,之前强烈质疑和不信任态度转趋缓和,尤其是蔡英文在4月份提出“维持两岸现状”说之后,美方愿意给蔡英文一定的观察期,促其两岸政策向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向调整。美国一资深官员表示“欢迎蔡英文建设性声明”,但“期待了解更多有关蔡如何强化台湾以及确保两岸关系继续稳定与发展的计划”。(43)显然,美国方面对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并没有展现出“放心”的姿态,但又给出一定的调整空间。未来,若民进党2016“大选”的胜选可能性不断加大,且其两岸政策调整方向与程度无法满足美国要求,美国介入台湾“大选”的力度必会随之变强。其核心着力点应是规制该党候选人两岸政策主张符合美国所认知的亚太战略利益,或借与民进党加强联系私下达成某种默契甚至契约,从中取得掌控民进党候选人当选后重大政策走向的信心。

       三是取决于岛内蓝绿政党实力的变化。支持有胜选希望的政党候选人上台,是美国现实主义的客观表现。从历次台湾“大选”时美国采取的态度可知,更有实力胜选的一组候选人才有取得美国支持的可能。蓝绿候选人之间的差距越小,美国主观上影响台“大选”的意愿越强。2000年台“大选”时,美国一度评估宋楚瑜胜选可能性大,与宋接触甚多。但“兴票案”之后,美国立场发生了微妙变化,加大了与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的接触与沟通。2014年11月29日台“九合一”选举,由于国民党“崩盘式”溃败,民进党取得创党以来最大胜利,占据了2016年“大选”绝佳战略位置。美国官方和重要学者随后都加强了与民进党及其候选人蔡英文的联系与沟通。今年以来,马英九当局执政困境持续加深,国民党“大选”气势和战斗力低迷不振,近半年以来岛内多种民调显示,蔡英文的民意支持度高于任何一个国民党可能推举出的“大选”候选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会否因此而顺势在2016“大选”中支持民进党,各方都在高度关注。

       注释:

       ①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第1卷,上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页。

       ②John W.Garver,Face off:China,the United States,and Taiwan's Democratization,Seattle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7,p 164.

       ③《美坚定支持台湾民主选举》,台湾《中央日报》,2000年3月17日;《美大力赞扬台湾民主》,台湾《自由时报》,2004年3月6日;《美:期待台湾公平选举》,台湾《联合报》,2008年3月20日;《美保证支持台湾选民自主意愿》,台湾《中国时报》,2011年9月17日。

       ④《克林顿贺陈水扁当选》,台湾《中国时报》,2000年3月19日。

       ⑤《美国务院声明恭喜台湾人民完成选举》,台湾《联合报》,2004年3月21日。

       ⑥《布希贺马当选盼两岸开新局》,台湾《中国时报》,2008年3月23日。

       ⑦《白宫贺词:台湾是亚洲伟大成功故事》,台湾《联合报》,2012年1月15日。

       ⑧《葛来仪:美不对台“总统”候选人施压》,台湾《台湾时报》,2015年4月24日。

       ⑨《美国对台湾大选的焦虑》,美国《世界日报》,1999年12月22日。

       ⑩《美关注台湾大选结果》,台湾《中央日报》,1999年11月20日。

       (11)《华府看台海忧心忡忡口难开》,台湾《中国时报》,2000年1月31日。

       (12)《美再质疑台湾公投动机”》,台湾《中国时报》,2004年2月4日。

       (13)《美官员:不容台湾诱使美中发生冲突》,台湾《联合报》,2004年1月13日。

       (14)莫乃倩、陈依秋:《美知名学者认为马英九胜选与美国有关》,香港凤凰网,2008年3月23日,http://news.ifeng.com。

       (15)柯庆生2008年1月21日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座谈时的发言,转引自吴心伯,《美国对台湾事务的影响:现状与走向》,《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6期。

       (16)张凤山、毛仲伟、刘佳雁:《对台湾改变领导人产生方式之活动的评析》,《台湾研究》1996年第2期,第8页。

       (17)《台湾选举的国际因素与变数》,洛杉矶《国际日报》,1999年12月22日。

       (18)《中共举动坎贝尔评语:负面、危险、挑衅》,台湾《中国时报》,2000年2月24日。

       (19)《不介入大选?美国以实际行动支持马英九》,台湾《中时电子报》,2012年1月11日。

       (20)《吴钊燮:民进党执政晚期台美关系荡至最低点》,台湾《中时晚报》,2008年5月29日。

       (21)《美联社:美国挺马释利多》,台湾《联合报》,2012年1月2日。

       (22)《蔡英文若当选美担心两岸关系紧张》,台湾《联合报》,2011年9月16日。

       (23)《美联社:美国挺马释利多》,台湾《联合报》,2012年1月2日。

       (24)《美学者:化解两岸歧见马较佳》,台湾《中国时报》,2012年1月9日。

       (25)《美学者:马当选两岸关系持稳》,台湾《中国时报》,2012年1月11日。

       (26)《任雪丽:马英九是安全的选择》,台湾《中国时报》,2011年12月15日。

       (27)《两岸/葛来仪:美国对两岸的喜与忧》,台湾《中央日报网路报》,2013年5月3日。

       (28)《卜睿哲:台2016大选美不沉默指美国有义务提醒台湾选民盼见到和平与安全政策》,台湾《旺报》,2014年9月14日;《台美关系/卜睿哲:推断美在台选举中选边没根据》,台湾《中央日报网路报》,2014年9月16日;《卜睿哲:台湾2016大选美国不会闷不吭声》,台湾《联合报》,2014年9月13日。

       (29)《美学者:美会鼓励蔡英文缩小民共歧异》,台湾《联合报》,2014年11月30日。

       (30)《华府观察/蔡英文如何赢得美国心》,台湾《联合报》,2014年12月2日。

       (31)《美高官:两岸稳定和对话基础应继续》,香港中国评论新闻网,2015年5月22日。

       (32)《两岸/葛来仪:判断北京对台失耐心为时过早》,台湾《中央日报网路报》,2014年9月14日。

       (33)《台美关系/华府观察:民进党卷土重来美国在看》,台湾《中央日报网路报》,2014年12月4日。

       (34)《美国对蔡英文的大陆政策不放心》,台湾《中央日报网路报》,2015年3月31日。

       (35)《蔡英文“维持现状”落入三难美国最急》,多维新闻网2015年4月10日。

       (36)《包:九二共识陆2016底线》,台湾《旺报》2015年3月26日;《蔡英文:卸任官员的话不代表美政府》,台《中央日报网路报》,2015年3月25日。

       (37)《施蓝旗直言民进党难搁置九二共识》,台湾《中央日报网路报》2015年3月21日;《美国对蔡英文的大陆政策不放心》,台湾《中央日报网路报》,2015年3月31日。

       (38)李鹏,《民进党意图与美国建立互信的策略与迷思》,《台海研究》2014年第3期,第58页。

       (39)Kurt M.Campbell,Why Taiwan Matters,Testimony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Affair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http://www.state.gov/p/eap/rls/rm/2011/10/174980.htm.

       (40)《美国务卿克里:台美安全关系是亚太战略基石》,环球网,http://taiwan.huanqiu.com/news/2013-01/3600236.html。

       (41)《容安澜:美亚太再平衡纳入台湾会害台》,香港中国评论新闻网,2014年4月6日。

       (42)《容安澜:美亚太再平衡纳入台湾会害台》,香港中国评论新闻网,2014年4月6日。

       (43)《华府资深官员:欢迎蔡英文建设性声明》,台湾《自由时报》,2015年4月17日。

标签:;  ;  ;  ;  ;  ;  ;  ;  ;  ;  ;  ;  ;  ;  ;  

20年来台湾“总统”选举中的美国因素分析_陈水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